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刑窯

陶瓷 瓷器 考古 文物 觀而不語 觀而不語 2017-08-06

唐代,邢窯是北方的著名瓷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黃釉、黑釉、三彩品種。其產品不僅供國內使用,而且遠銷世界各地。邢窯遺址位於唐代河北邢州境內,中心窯場在今河北省內丘縣城關一帶。從窯址調查和發掘所出土的標本看,唐代邢窯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階層人的需求。正如唐人李肇《國補史》所曰:“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刑窯

邢窯白釉小壺,唐,高10.5cm,口徑2.5cm,足徑5.3cm

壺斂口,短頸,圓腹,圈足。肩一側有短流,對應一側有壺柄,柄上端飾裝飾結。 此壺造型小巧,釉質白潤,是河北邢窯唐代的產品。

邢窯的粗白瓷和晚唐五代的定窯白瓷水平較接近,二者區別是邢窯工藝比較規範,成型、制胎、修胎較規整,胎和釉的質地較相似,器物各部位施釉均勻。而此時的定窯白瓷白度不一,有的泛青,有的泛黃,有的白中泛灰,加之窯中氣氛控制不夠穩定,有明顯的流釉現象,這些情況是邢窯所沒有的。

從修胎上講,晚唐、五代邢窯無論粗瓷、細瓷,施坯工藝多嫻熟準確,切削乾淨利索;而定窯瓷器的修壞工藝卻不太成熟,旋切不整之處,存在跳刀現象,工藝略顯粗糙,這些缺點在邢窯瓷中是沒有的。定窯修底的旋切法受邢窯影響,至宋時工藝才發展成熟,能熟練、準確地切削。

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刑窯

圖一

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刑窯

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唐,高4.7cm,口徑15.6cm,足徑6.7cm

碗脣口,腹壁斜出與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潔白,不用化妝土,施釉到足牆,光素無紋飾。釉質瑩潤。邢窯白瓷胎骨堅實、緻密、厚重,胎土白而細潔,瓷化程度較高,扣之作金石聲。玉璧形底更為唐代邢窯白釉碗的典型特徵。

玉璧底碗始出現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當時的南北方瓷窯中普遍燒製,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實物或標本傳世。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出品的玉璧底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

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刑窯

邢窯白釉罐,唐,高13cm,口徑7.4cm,足徑6.1cm。

罐口微撇,短頸,圓腹,腹以下漸收,平底。底無釉。胎、釉潔白細膩。

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刑窯

邢窯白釉點彩子母獅塑像,唐,高10.8cm,底邊長6.3cm。

母獅昂首,兩眼凸起,雙耳直立,張口露齒,長鬚捲髮,前腿直,後腿曲,尾上卷,伏臥於臺上。母獅兩前腿間有一小獅趴臥。獅身皆施白釉,母子雙獅眼睛及母獅腿部均點以褐彩。臺為正方體形,四周施褐色釉,濃重處呈黑色。

唐代瓷器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此件白釉子母獅姿態雄健,渾厚古樸,為唐代瓷塑藝術的一件傑作。

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刑窯

瀚林博物館 藏品 徵集139,,6737,,1711

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刑窯

邢窯白釉皮囊式壺,唐,通高12.5cm,口徑2.2cm,底徑12.5cm

壺提包式,上窄下寬,形似袋囊。頂端一側為短直小流,中間有一曲柄,另一側飾一曲尾。袋囊的轉折處飾有凸起的摺線紋,中間亦飾凸線一道。此壺通體施白釉,在有裝飾線的積釉處,釉泛青白色。平砂底,以行草書體刻劃工匠名稱“徐六師記”四字。

此壺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銀器,具有穩重、大方、實用的特點。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個系統,可與青瓷分庭抗禮,陸羽在《茶經》中以“類銀”、“類雪”讚美其釉色之白。它不以紋飾取勝,而注重造型與釉色的相互襯托。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產最負盛名。這件精雕細琢並帶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貴的實物資料。

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刑窯

邢窯白釉瓶,高14.4cm,口徑6cm,足徑7.2cm。

瓶口外撇,肩下漸收,底足平實。通體施白釉,釉色無雜質,瓶體除肩部刻劃兩組弦紋外,別無紋飾。邢窯白瓷傳世品以盤、碗居多,瓶類非常少見。此瓶器型雖小,釉面又無刻劃紋樣,但純淨潔白的釉色,端莊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華貴的氣質,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邢窯白瓷以其實用的造型、潔白的釉面在唐代成為最受歡迎的瓷品種之一。唐朝人李肇《國史補》中就曾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不僅如此,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都被作為地方名瓷向宮廷進貢,併成為最早的貿易用瓷運往海外,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邢窯器物造型樸素大方,線條飽滿酣暢,製作規整精細,釉色銀白恬靜,給人以既雍容飽滿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摺疊胎質

邢窯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黃等多種。邢窯白瓷按其胎、釉的質地,可以分為粗、細兩大類。

1、粗白瓷

粗白瓷的胎質又有粗、細之分,粗胎的一類胎色灰白,胎質粗糙;細胎的一類胎體緻密,胎色較淡,但仍不夠白,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

粗白瓷的釉質較細,有些還有細碎的紋片,釉色為灰白或乳白色,還有黃白色。

粗白瓷產量大,生產過程中,不管是捏練還是陳腐都不夠充分,白中常泛黃,到五代時部分產品的工藝水平有所提高,胎體中少有氣孔夾砂現象,燒不熟的現象已基本克服,漸趨細膩。

2、細白瓷

細白瓷的胎色純白,個別的白中閃黃釉質很細,釉層中有微細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滿釉,釉色純白或白中微泛青色。白釉又有粗細之分,以粗者居多,細者佔少數。

細白瓷在加工工藝上,每個步驟都很講究,燒成後白度很高。邢窯的精細白瓷,選用優質瓷土燒成,胎質堅實細膩,胎色潔白如雪,釉質瑩潤,有的薄如蛋殼,透明性能極好。一般器物純白光亮,有些則白中微微泛青。

一.摺疊釉層

邢窯是鎂釉,高溫下粘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澤度好,但釉色有乳濁感,不透明,釉色穩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調。這就使乳濁釉對胎體有良好的遮蓋性,器物施釉到底,質優者足心也施釉。而當時的定窯產品釉料配置不穩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細兩種,都不夠光潔,光澤度差。

二.摺疊器型

有盤、碗、杯、托子、瓶、壺、罐和注子等。邢窯白瓷多素面無裝飾,到了唐代中期以後特別是晚唐五代,邢窯器中也出現了雕塑、堆貼、印花、刻花、壓邊、起稜、花口等裝飾方法。

三.摺疊底款

帶有底款的邢窯瓷器屬於細白瓷,為官用或皇室用品,特點是瓷器底部刻有“盈”、“翰林”或墨書“翰林”。

1、底部刻有“翰林”款字,為唐代翰林院在邢窯定燒的瓷器,現代常見都刻在罐上,不排除碗上沒有“翰林”字款;

2、刻有“盈”字款器物,是唐代大盈庫在邢窯定燒的瓷器。

“盈”字乃是唐代宮內大盈庫的簡稱(皇傢俬庫),是貢品,也只有是皇家自用,外人不能隨意使用,賞賜除外。“盈”字款常出現在邢窯的白釉碗上,也不能排除罐上沒有“盈”字款。只是出土發現的較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