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濤:將莫言《檀香刑》改編成歌劇,我有優勢

檀香刑 莫言 戲曲 音樂 齊魯壹點 2017-05-30

5月27日下午,經過6年精心籌備,根據著名作家莫言同名小說改編的大型民族歌劇《檀香刑》在山藝音樂廳舉行首演發佈會。莫言親臨現場並對該劇寄予厚望,“我期待6月下旬的首演能讓我熱淚盈眶!”

該劇作曲兼編劇、著名作曲家李雲濤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獨家專訪時直言:“這是民族歌劇創作的一次重要嘗試,也是我個人藝術道路的重要轉折點。”

李雲濤:將莫言《檀香刑》改編成歌劇,我有優勢

發佈會上,莫言幽默地開起了李雲濤的玩笑:6年前李雲濤說要改編《檀香刑》時還是滿頭黑髮,如今再見他已經“白髮蒼蒼”,“我懷疑他是不是故意染的。”此言一出,引起滿堂笑聲。

從小自學二胡笛子

陰差陽錯走上作曲之路

齊魯晚報:在音樂界,作曲家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你是怎麼走上作曲之路的?

李雲濤:我父親會拉二胡,受其影響,我從小學著拉二胡,還學吹笛子,沒有專業老師,就自己琢磨著學,算是“自學成才”吧。從小學到初中,我一直是文藝骨幹分子。

齊魯晚報:你高中畢業考上的是師範數化班,畢業後卻成了音樂教師。

李雲濤:這既陰差陽錯,又正中我下懷。1979年我高中畢業並考入了高密師範數化班。對我們這些未來的“中學老師”,學校要求一專多能,當時的“音、體、美”已不是小三門的概念,學校對這些課程很重視。在這段時間裡,我除了正常的課堂學習,還積極參加了課外音樂小組。畢業實習後,由於當時學校急需一名音樂教師,平時熱愛音樂的我留校當了一名音樂老師。這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982年春,我幸運地被單位派往山東師範大學藝術系,以“山東省首屆中學音樂教師進修班”的名義進修學習了半年。在山師平生第一次見到了鋼琴,並較為系統地學習了音樂基礎理論和一些基本技能。1984年我又考入了山東藝術學院作曲專業,並留校任教至今,從愛好到專業,這成為我人生的另一個重要轉折點。

齊魯晚報:在創作歌劇《檀香刑》之前,你主要創作了哪些作品?

李雲濤:大學畢業後創作的歌曲《奔向大海》和《荒原柳》,在1990年全國廣播新歌評選中雙雙獲得金獎,從而在業界產生了一定知名度。在已發表的500餘首作品中,自己感覺比較滿意的有交響合唱《祝福中華》,民族管絃樂《阿美族舞曲》,民族交響音畫《沂蒙暢想曲》,歌曲《相依為命的祖國》《中華賀歲曲》《鳥歸林》等。

將《檀香刑》改編成歌劇

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齊魯晚報:莫言說,當時寫作小說《檀香刑》時,從高密地方戲茂腔中吸收了很多東西,耳畔始終迴響著茂腔的旋律,他相信你作為高密老鄉,將他的小說《檀香刑》改編成歌劇時,骨子裡也會有茂腔的基因起作用。

李雲濤:《檀香刑》中的藝人孫丙所唱的茂腔是我自小的鄉音,可以說,我是從小聽著茂腔長大的。上小學時我就伴奏過茂腔小戲,所以對茂腔很熟悉。在創作這部歌劇時,不自覺地就把茂腔的旋律融合進了歌劇的唱段中。

齊魯晚報:什麼讓你有改編《檀香刑》的衝動?

李雲濤:老實說,當初產生創作一部歌劇的強烈慾望,緣於2011年我觀摩了朋友作曲的一部歌劇。它讓我想起了之前讀過的並讓我閃過莫名其妙念頭的長篇小說,這就是莫言先生的《檀香刑》,這個莫名奇妙的念頭在觀劇時又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並讓我有種莫名其妙的興奮感,甚至可以說是使命感:能否將《檀香刑》改編成歌劇?這個念頭驅使我斗膽嘗試將這部小說改編成歌劇。

齊魯晚報:藝術創作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李雲濤:對,我和莫言同是高密人,《檀香刑》寫的正是高密的事,一切都是那麼熟悉,作為一個作曲家,我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齊魯晚報:莎士比亞的戲劇之所以被改編無數,在於他給後人留下了太多二度創作的空間,你認為《檀香刑》為何適合改編成歌劇呢?

李雲濤:為了改編成歌劇,我重新深入閱讀這一鴻篇鉅著,發現小說中蘊含著大量民間音樂、地方戲曲的信息和戲劇性元素。莫言先生在這部小說的後記中也寫到,“我有意地大量使用了韻文,有意地使用了戲劇化的敘事手段,製造出了流暢、淺顯、誇張、華麗的敘事效果……” 再看看小說中的這些標題,“趙甲道白”“眉娘訴說”“孫丙說戲”“知縣絕唱”,這不就是一部戲嗎?彷彿一首首詠歎調、宣敘調已經縈繞在我的腦海裡。

原作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檀香刑》以清末德國殖民侵略山東半島引發人民抗擊外敵暴行的事件為背景,訴說帶頭領導這起反殖民鬥爭的民間藝人孫丙將被施以“檀香刑”過程中的情仇家恨。這裡面有愉悅,也有哀愁;有正義,也有陰謀;有悲歌,也有詼諧;有愚昧無知,也有大義凜然;有田園風光,更有血雨腥風。從最底層的屠夫到至高無上的皇上……每一個人物都個性鮮明。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矛盾衝突異常強烈,信息量非常大。正是基於這一極為厚實的文學基礎,劇本的改編才有了可資挖掘的豐富礦藏。可以說一部歌劇所需要的元素全部具備了。

李雲濤:將莫言《檀香刑》改編成歌劇,我有優勢

李雲濤

李雲濤:將莫言《檀香刑》改編成歌劇,我有優勢

與莫言商討歌劇《檀香刑》主要唱段

用國際語言講中國故事

自信以後還會寫下去

齊魯晚報:歌劇《檀香刑》的創作,對你意味著什麼?

李雲濤:歌劇《檀香刑》是我創作的第一部富於地方特色的民族歌劇,也是我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用歌劇這一“國際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一次重要嘗試。

齊魯晚報:一部歌劇,作曲是關鍵的關鍵。《檀香刑》的作曲有什麼特色?

李雲濤:歌劇一定要用音樂打動觀眾,特別是旋律,詠歎調也好,宣敘調也好,能打動觀眾的一定是優美動聽的旋律。歌劇這一藝術形式來自西方,但並不意味著在作曲上完全搬照西洋音樂,我在劇中巧妙地加入了原著中突出描寫高密地方戲曲“茂腔”的元素,使故事情節與人物性格得到更加酣暢淋漓的展示,突出了作品的地域性特色,促成了作品悲劇主題的轉化和昇華。 齊魯晚報:當初決定將小說改編成歌劇時,和莫言先生的溝通順利嗎?

李雲濤:一切都非常順利!記得2011年大年初二,我對莫言先生流露了要將小說《檀香刑》改編成歌劇的想法,沒想到當即就得到了他的認可。他特意囑咐我,可不必拘泥於原著,有些思路可根據舞臺的需要去改變。令我喜出望外!

齊魯晚報:你既是歌劇《檀香刑》的作曲,又兼做編劇,跨界的難度大嗎?

李雲濤:作曲家參與劇本的編寫有長處也有短板。長處是可以根據音樂的需要設計不同的唱段,劇中的矛盾衝突、情緒轉換,獨唱、重唱、合唱的佈局等等,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所謂短板,就是不管從自己的文字功力,還是對劇情發展的把控上講,都還有不足和缺陷。不過,雖然艱難,我卻深深愛上歌劇這種藝術形式,自信以後還會寫下去。

齊魯晚報:和小說相比,在改編歌劇的過程中內容上有哪些變與不變?

李雲濤:變化的地方是淡化了原作中各種酷刑,主要刻畫人物的心理。不變的是和小說一樣,以“施刑”為主線,在女主人公孫眉娘與她的親爹孫丙、公爹趙甲、乾爹錢丁三個男主角之間的恩怨情仇、生死較量中展開。希望6月份的演出能給觀眾帶來一次精彩難忘的視覺盛宴。

李雲濤,1963年出生,山東高密人。撰寫出版了《電聲樂隊配器基礎教程》等專著,發表各類音樂作品500餘部(首)。主要作品有交響合唱《祝福中華》、民族交響音畫《沂蒙暢想曲》、民族管絃樂《阿美族舞曲》、室內樂《春之舞》,歌曲《中國抒情詩》,歌劇《檀香刑》等。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省音協副主席。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山東省高校重點學科首席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華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