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的唐僧玄奘(602年~664年)在唐朝貞觀期間到印度取經,前後十七年,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回到長安的唐玄奘向唐太宗介紹在印度的見聞,包括但是印度統治者的信件,於是兩各帝王之間建立了友誼,但是沒過幾年後,兩國就發生了戰爭,唐朝使者糾合當地屬國對印度發動了懲罰性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是怎麼回事呢?

"

著名的唐僧玄奘(602年~664年)在唐朝貞觀期間到印度取經,前後十七年,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回到長安的唐玄奘向唐太宗介紹在印度的見聞,包括但是印度統治者的信件,於是兩各帝王之間建立了友誼,但是沒過幾年後,兩國就發生了戰爭,唐朝使者糾合當地屬國對印度發動了懲罰性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是怎麼回事呢?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唐玄奘

歷史背景

在公元600年前後,唐僧剛出生,印度的笈多王朝就在白匈奴人打擊下崩潰,從此四分五裂,北印度逐漸形成四大王國的軍事對峙格局。戒日王(589—647年)原是笈多王朝的諸侯之一,公元604年,年僅15歲、尚為王子的戒日王就隨兄長率軍征伐西部的白匈奴人殘餘勢力。到642年戒日王的最後一次戰爭將繁榮的海港王國恭御陀劃入其帝國的版圖。其帝國達到了極盛時期,擁有恆河流域的全部國土,統治人口多達2000萬人,成為繼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後又一個基本統一北印度的政權。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羅門教溼婆神,其統治時期佔優勢的是印度教,佛教開始衰落。由於他的王朝是依靠武力征伐形成的一個非常鬆散的諸侯聯盟,於是他依靠各種靈活手段鞏固統治,加上受他佛教徒姐姐的影響,他刻意扶植佛教,在位40餘年中,共舉行過6次五年一度的佛教“無遮大會”來宣傳佛教。

"

著名的唐僧玄奘(602年~664年)在唐朝貞觀期間到印度取經,前後十七年,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回到長安的唐玄奘向唐太宗介紹在印度的見聞,包括但是印度統治者的信件,於是兩各帝王之間建立了友誼,但是沒過幾年後,兩國就發生了戰爭,唐朝使者糾合當地屬國對印度發動了懲罰性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是怎麼回事呢?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唐玄奘

歷史背景

在公元600年前後,唐僧剛出生,印度的笈多王朝就在白匈奴人打擊下崩潰,從此四分五裂,北印度逐漸形成四大王國的軍事對峙格局。戒日王(589—647年)原是笈多王朝的諸侯之一,公元604年,年僅15歲、尚為王子的戒日王就隨兄長率軍征伐西部的白匈奴人殘餘勢力。到642年戒日王的最後一次戰爭將繁榮的海港王國恭御陀劃入其帝國的版圖。其帝國達到了極盛時期,擁有恆河流域的全部國土,統治人口多達2000萬人,成為繼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後又一個基本統一北印度的政權。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羅門教溼婆神,其統治時期佔優勢的是印度教,佛教開始衰落。由於他的王朝是依靠武力征伐形成的一個非常鬆散的諸侯聯盟,於是他依靠各種靈活手段鞏固統治,加上受他佛教徒姐姐的影響,他刻意扶植佛教,在位40餘年中,共舉行過6次五年一度的佛教“無遮大會”來宣傳佛教。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而此時唐朝正處於太宗時期,國力昌盛,630年打敗東西匈奴,635年打敗青海的吐谷渾,640年後開始往西域進兵,在交河城(今吐魯番附近)設立威震中亞的安西都護府。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大量先進技術和文化資料。這一階段,大唐的威名遠播歐亞大陸,遠在印度的戒日王經常聽人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的存在。

唐僧完成外交使命

恰巧玄奘和尚出現了,戒日王迫不及待的要召見這為大唐遠來的高僧。640年,52歲的戒日王舉行盛大儀式召見了39歲的唐玄奘,唐僧得到及其優渥的禮遇。唐僧向戒日王介紹了中國大唐的盛況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欽佩不已地說“我當東面朝之”《新唐書》,隨即遣使從尼泊爾出發間道長安覲見李世民皇帝。據《舊唐書》記載,641年戒日王“遣使朝貢”,並向大唐遞交了國書,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降璽書慰問”,命王玄策為副使跟隨李義表第一次出使回訪印度,受到了戒日王隆重的接待。戒日王“膜拜而受詔書”,算是臣服於中國。而後兩國多次互訪,平均一年零四個月就有一次友好往來。

為什麼兩個帝王頻頻來往,從當時的歷史來看,可能涉及中亞阿拉伯帝國往東擴張的問題。阿拉伯帝國當時處在四大哈里發(632年-661年)擴張時期。635年,第一任哈里發的軍隊同時對拜占庭和波斯薩珊帝國展開了進攻。佔領敘利亞後,4萬阿拉伯軍隊乘勝揮師東進,637年佔領了伊拉克,642年征服了已有4000多年曆史的伊朗古族波斯人。而640年後大唐正集中兵力在西域討伐西匈奴和附屬國。從太宗密集遣使回訪印度來看,兩個帝王間很可能達成了某種戰略共識:共同抵禦來自西邊的突厥、白匈奴或阿拉伯人的威脅。

"

著名的唐僧玄奘(602年~664年)在唐朝貞觀期間到印度取經,前後十七年,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回到長安的唐玄奘向唐太宗介紹在印度的見聞,包括但是印度統治者的信件,於是兩各帝王之間建立了友誼,但是沒過幾年後,兩國就發生了戰爭,唐朝使者糾合當地屬國對印度發動了懲罰性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是怎麼回事呢?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唐玄奘

歷史背景

在公元600年前後,唐僧剛出生,印度的笈多王朝就在白匈奴人打擊下崩潰,從此四分五裂,北印度逐漸形成四大王國的軍事對峙格局。戒日王(589—647年)原是笈多王朝的諸侯之一,公元604年,年僅15歲、尚為王子的戒日王就隨兄長率軍征伐西部的白匈奴人殘餘勢力。到642年戒日王的最後一次戰爭將繁榮的海港王國恭御陀劃入其帝國的版圖。其帝國達到了極盛時期,擁有恆河流域的全部國土,統治人口多達2000萬人,成為繼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後又一個基本統一北印度的政權。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羅門教溼婆神,其統治時期佔優勢的是印度教,佛教開始衰落。由於他的王朝是依靠武力征伐形成的一個非常鬆散的諸侯聯盟,於是他依靠各種靈活手段鞏固統治,加上受他佛教徒姐姐的影響,他刻意扶植佛教,在位40餘年中,共舉行過6次五年一度的佛教“無遮大會”來宣傳佛教。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而此時唐朝正處於太宗時期,國力昌盛,630年打敗東西匈奴,635年打敗青海的吐谷渾,640年後開始往西域進兵,在交河城(今吐魯番附近)設立威震中亞的安西都護府。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大量先進技術和文化資料。這一階段,大唐的威名遠播歐亞大陸,遠在印度的戒日王經常聽人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的存在。

唐僧完成外交使命

恰巧玄奘和尚出現了,戒日王迫不及待的要召見這為大唐遠來的高僧。640年,52歲的戒日王舉行盛大儀式召見了39歲的唐玄奘,唐僧得到及其優渥的禮遇。唐僧向戒日王介紹了中國大唐的盛況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欽佩不已地說“我當東面朝之”《新唐書》,隨即遣使從尼泊爾出發間道長安覲見李世民皇帝。據《舊唐書》記載,641年戒日王“遣使朝貢”,並向大唐遞交了國書,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降璽書慰問”,命王玄策為副使跟隨李義表第一次出使回訪印度,受到了戒日王隆重的接待。戒日王“膜拜而受詔書”,算是臣服於中國。而後兩國多次互訪,平均一年零四個月就有一次友好往來。

為什麼兩個帝王頻頻來往,從當時的歷史來看,可能涉及中亞阿拉伯帝國往東擴張的問題。阿拉伯帝國當時處在四大哈里發(632年-661年)擴張時期。635年,第一任哈里發的軍隊同時對拜占庭和波斯薩珊帝國展開了進攻。佔領敘利亞後,4萬阿拉伯軍隊乘勝揮師東進,637年佔領了伊拉克,642年征服了已有4000多年曆史的伊朗古族波斯人。而640年後大唐正集中兵力在西域討伐西匈奴和附屬國。從太宗密集遣使回訪印度來看,兩個帝王間很可能達成了某種戰略共識:共同抵禦來自西邊的突厥、白匈奴或阿拉伯人的威脅。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641年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辦了印度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宗教辯論大會,以玄奘為論主。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結束後,唐僧歸國。太宗因為一直為西突厥頭疼,於是立即召見唐僧,詢問印度和西域各地見聞,當他得知唐僧遍歷高昌、焉耆、龜茲、姑墨,越過蔥嶺到達了西突厥的可汗王庭,便命令唐僧將所聞所見記錄成書。唐僧心領神會,就這樣,唐僧回國第一件事不是譯經,而是口述完成了《大唐西域記》。該書客觀地記錄西域、中亞、南亞等國的風俗、地理和交通等情況,可作為太宗的政治決策依據。後來太宗還曾多次要求唐僧還俗輔政,完成西域討伐大計,只是沒有成功。

王玄策出訪印度

"

著名的唐僧玄奘(602年~664年)在唐朝貞觀期間到印度取經,前後十七年,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回到長安的唐玄奘向唐太宗介紹在印度的見聞,包括但是印度統治者的信件,於是兩各帝王之間建立了友誼,但是沒過幾年後,兩國就發生了戰爭,唐朝使者糾合當地屬國對印度發動了懲罰性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是怎麼回事呢?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唐玄奘

歷史背景

在公元600年前後,唐僧剛出生,印度的笈多王朝就在白匈奴人打擊下崩潰,從此四分五裂,北印度逐漸形成四大王國的軍事對峙格局。戒日王(589—647年)原是笈多王朝的諸侯之一,公元604年,年僅15歲、尚為王子的戒日王就隨兄長率軍征伐西部的白匈奴人殘餘勢力。到642年戒日王的最後一次戰爭將繁榮的海港王國恭御陀劃入其帝國的版圖。其帝國達到了極盛時期,擁有恆河流域的全部國土,統治人口多達2000萬人,成為繼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後又一個基本統一北印度的政權。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羅門教溼婆神,其統治時期佔優勢的是印度教,佛教開始衰落。由於他的王朝是依靠武力征伐形成的一個非常鬆散的諸侯聯盟,於是他依靠各種靈活手段鞏固統治,加上受他佛教徒姐姐的影響,他刻意扶植佛教,在位40餘年中,共舉行過6次五年一度的佛教“無遮大會”來宣傳佛教。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而此時唐朝正處於太宗時期,國力昌盛,630年打敗東西匈奴,635年打敗青海的吐谷渾,640年後開始往西域進兵,在交河城(今吐魯番附近)設立威震中亞的安西都護府。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大量先進技術和文化資料。這一階段,大唐的威名遠播歐亞大陸,遠在印度的戒日王經常聽人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的存在。

唐僧完成外交使命

恰巧玄奘和尚出現了,戒日王迫不及待的要召見這為大唐遠來的高僧。640年,52歲的戒日王舉行盛大儀式召見了39歲的唐玄奘,唐僧得到及其優渥的禮遇。唐僧向戒日王介紹了中國大唐的盛況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欽佩不已地說“我當東面朝之”《新唐書》,隨即遣使從尼泊爾出發間道長安覲見李世民皇帝。據《舊唐書》記載,641年戒日王“遣使朝貢”,並向大唐遞交了國書,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降璽書慰問”,命王玄策為副使跟隨李義表第一次出使回訪印度,受到了戒日王隆重的接待。戒日王“膜拜而受詔書”,算是臣服於中國。而後兩國多次互訪,平均一年零四個月就有一次友好往來。

為什麼兩個帝王頻頻來往,從當時的歷史來看,可能涉及中亞阿拉伯帝國往東擴張的問題。阿拉伯帝國當時處在四大哈里發(632年-661年)擴張時期。635年,第一任哈里發的軍隊同時對拜占庭和波斯薩珊帝國展開了進攻。佔領敘利亞後,4萬阿拉伯軍隊乘勝揮師東進,637年佔領了伊拉克,642年征服了已有4000多年曆史的伊朗古族波斯人。而640年後大唐正集中兵力在西域討伐西匈奴和附屬國。從太宗密集遣使回訪印度來看,兩個帝王間很可能達成了某種戰略共識:共同抵禦來自西邊的突厥、白匈奴或阿拉伯人的威脅。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641年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辦了印度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宗教辯論大會,以玄奘為論主。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結束後,唐僧歸國。太宗因為一直為西突厥頭疼,於是立即召見唐僧,詢問印度和西域各地見聞,當他得知唐僧遍歷高昌、焉耆、龜茲、姑墨,越過蔥嶺到達了西突厥的可汗王庭,便命令唐僧將所聞所見記錄成書。唐僧心領神會,就這樣,唐僧回國第一件事不是譯經,而是口述完成了《大唐西域記》。該書客觀地記錄西域、中亞、南亞等國的風俗、地理和交通等情況,可作為太宗的政治決策依據。後來太宗還曾多次要求唐僧還俗輔政,完成西域討伐大計,只是沒有成功。

王玄策出訪印度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大唐疆域圖

同時,太宗在647年又以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再次出使印度,隊伍共有30人。他們先去吐蕃,拜訪一下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然後繼續向南翻過喜馬拉雅山,經過尼泊爾去印度。不巧的是,此時的中天竺發生了政變。一日清晨,戒日王在恆河沐浴時突然溺水而亡,由於沒有留下子嗣繼位,一個小國的國王阿羅那順趁機發動政變篡奪王位,驅逐了原先戒日王的王室,把持了戒日王國的一切。他以為大唐來找他麻煩的,派了一對人馬迎戰,擒獲王玄策一行,多數唐使被殺害,並將王玄策、蔣師仁關進牢獄。後來,在戒日王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正負大使王玄策、蔣師仁才得以逃脫。

"

著名的唐僧玄奘(602年~664年)在唐朝貞觀期間到印度取經,前後十七年,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回到長安的唐玄奘向唐太宗介紹在印度的見聞,包括但是印度統治者的信件,於是兩各帝王之間建立了友誼,但是沒過幾年後,兩國就發生了戰爭,唐朝使者糾合當地屬國對印度發動了懲罰性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是怎麼回事呢?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唐玄奘

歷史背景

在公元600年前後,唐僧剛出生,印度的笈多王朝就在白匈奴人打擊下崩潰,從此四分五裂,北印度逐漸形成四大王國的軍事對峙格局。戒日王(589—647年)原是笈多王朝的諸侯之一,公元604年,年僅15歲、尚為王子的戒日王就隨兄長率軍征伐西部的白匈奴人殘餘勢力。到642年戒日王的最後一次戰爭將繁榮的海港王國恭御陀劃入其帝國的版圖。其帝國達到了極盛時期,擁有恆河流域的全部國土,統治人口多達2000萬人,成為繼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後又一個基本統一北印度的政權。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羅門教溼婆神,其統治時期佔優勢的是印度教,佛教開始衰落。由於他的王朝是依靠武力征伐形成的一個非常鬆散的諸侯聯盟,於是他依靠各種靈活手段鞏固統治,加上受他佛教徒姐姐的影響,他刻意扶植佛教,在位40餘年中,共舉行過6次五年一度的佛教“無遮大會”來宣傳佛教。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而此時唐朝正處於太宗時期,國力昌盛,630年打敗東西匈奴,635年打敗青海的吐谷渾,640年後開始往西域進兵,在交河城(今吐魯番附近)設立威震中亞的安西都護府。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大量先進技術和文化資料。這一階段,大唐的威名遠播歐亞大陸,遠在印度的戒日王經常聽人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的存在。

唐僧完成外交使命

恰巧玄奘和尚出現了,戒日王迫不及待的要召見這為大唐遠來的高僧。640年,52歲的戒日王舉行盛大儀式召見了39歲的唐玄奘,唐僧得到及其優渥的禮遇。唐僧向戒日王介紹了中國大唐的盛況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欽佩不已地說“我當東面朝之”《新唐書》,隨即遣使從尼泊爾出發間道長安覲見李世民皇帝。據《舊唐書》記載,641年戒日王“遣使朝貢”,並向大唐遞交了國書,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降璽書慰問”,命王玄策為副使跟隨李義表第一次出使回訪印度,受到了戒日王隆重的接待。戒日王“膜拜而受詔書”,算是臣服於中國。而後兩國多次互訪,平均一年零四個月就有一次友好往來。

為什麼兩個帝王頻頻來往,從當時的歷史來看,可能涉及中亞阿拉伯帝國往東擴張的問題。阿拉伯帝國當時處在四大哈里發(632年-661年)擴張時期。635年,第一任哈里發的軍隊同時對拜占庭和波斯薩珊帝國展開了進攻。佔領敘利亞後,4萬阿拉伯軍隊乘勝揮師東進,637年佔領了伊拉克,642年征服了已有4000多年曆史的伊朗古族波斯人。而640年後大唐正集中兵力在西域討伐西匈奴和附屬國。從太宗密集遣使回訪印度來看,兩個帝王間很可能達成了某種戰略共識:共同抵禦來自西邊的突厥、白匈奴或阿拉伯人的威脅。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641年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辦了印度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宗教辯論大會,以玄奘為論主。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結束後,唐僧歸國。太宗因為一直為西突厥頭疼,於是立即召見唐僧,詢問印度和西域各地見聞,當他得知唐僧遍歷高昌、焉耆、龜茲、姑墨,越過蔥嶺到達了西突厥的可汗王庭,便命令唐僧將所聞所見記錄成書。唐僧心領神會,就這樣,唐僧回國第一件事不是譯經,而是口述完成了《大唐西域記》。該書客觀地記錄西域、中亞、南亞等國的風俗、地理和交通等情況,可作為太宗的政治決策依據。後來太宗還曾多次要求唐僧還俗輔政,完成西域討伐大計,只是沒有成功。

王玄策出訪印度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大唐疆域圖

同時,太宗在647年又以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再次出使印度,隊伍共有30人。他們先去吐蕃,拜訪一下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然後繼續向南翻過喜馬拉雅山,經過尼泊爾去印度。不巧的是,此時的中天竺發生了政變。一日清晨,戒日王在恆河沐浴時突然溺水而亡,由於沒有留下子嗣繼位,一個小國的國王阿羅那順趁機發動政變篡奪王位,驅逐了原先戒日王的王室,把持了戒日王國的一切。他以為大唐來找他麻煩的,派了一對人馬迎戰,擒獲王玄策一行,多數唐使被殺害,並將王玄策、蔣師仁關進牢獄。後來,在戒日王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正負大使王玄策、蔣師仁才得以逃脫。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戒日王

王玄策感覺自己作為上國使節,無端受此大辱,難以接受,發誓復仇。兩人策馬北上,如果回到唐都城覆命,路途遙遠且時間耽擱甚久。於是並沒有直接回唐覆命,而是借道吐蕃,以大唐皇帝名義借兵一千兩百精銳,又到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尼泊爾借兵七千餘騎,再加上其他附屬部落兵馬一千多人,共約萬人兵馬。

王玄策懲罰印度

王玄策先是送去討伐檄文,只要阿羅那順認錯,還回外交禮品,兩國可繼續通好。但是阿羅那順在旁邊幾個諸侯的鼓動下,認為印度依仗著六萬兵馬的數量防禦,又是本土作戰,此戰必勝,於是當場把王玄策的公文撕了。印度軍隊有一部分是象兵,體態巨力,象牙和象腿上綁著尖刀。但是王玄策效仿田單的火牛陣,徵集了數十條水牛和駱駝,在牛角上縛上兵刃,牛尾和駱駝背都縛著灌油的葦草,象陣衝來的時候,放火點燃衝進象陣,大象怕火,紛紛驚懼奔跑,結果反而衝進印度軍陣,把阿羅順軍踩得一塌糊塗。

"

著名的唐僧玄奘(602年~664年)在唐朝貞觀期間到印度取經,前後十七年,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回到長安的唐玄奘向唐太宗介紹在印度的見聞,包括但是印度統治者的信件,於是兩各帝王之間建立了友誼,但是沒過幾年後,兩國就發生了戰爭,唐朝使者糾合當地屬國對印度發動了懲罰性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是怎麼回事呢?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唐玄奘

歷史背景

在公元600年前後,唐僧剛出生,印度的笈多王朝就在白匈奴人打擊下崩潰,從此四分五裂,北印度逐漸形成四大王國的軍事對峙格局。戒日王(589—647年)原是笈多王朝的諸侯之一,公元604年,年僅15歲、尚為王子的戒日王就隨兄長率軍征伐西部的白匈奴人殘餘勢力。到642年戒日王的最後一次戰爭將繁榮的海港王國恭御陀劃入其帝國的版圖。其帝國達到了極盛時期,擁有恆河流域的全部國土,統治人口多達2000萬人,成為繼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後又一個基本統一北印度的政權。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羅門教溼婆神,其統治時期佔優勢的是印度教,佛教開始衰落。由於他的王朝是依靠武力征伐形成的一個非常鬆散的諸侯聯盟,於是他依靠各種靈活手段鞏固統治,加上受他佛教徒姐姐的影響,他刻意扶植佛教,在位40餘年中,共舉行過6次五年一度的佛教“無遮大會”來宣傳佛教。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而此時唐朝正處於太宗時期,國力昌盛,630年打敗東西匈奴,635年打敗青海的吐谷渾,640年後開始往西域進兵,在交河城(今吐魯番附近)設立威震中亞的安西都護府。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大量先進技術和文化資料。這一階段,大唐的威名遠播歐亞大陸,遠在印度的戒日王經常聽人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的存在。

唐僧完成外交使命

恰巧玄奘和尚出現了,戒日王迫不及待的要召見這為大唐遠來的高僧。640年,52歲的戒日王舉行盛大儀式召見了39歲的唐玄奘,唐僧得到及其優渥的禮遇。唐僧向戒日王介紹了中國大唐的盛況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欽佩不已地說“我當東面朝之”《新唐書》,隨即遣使從尼泊爾出發間道長安覲見李世民皇帝。據《舊唐書》記載,641年戒日王“遣使朝貢”,並向大唐遞交了國書,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降璽書慰問”,命王玄策為副使跟隨李義表第一次出使回訪印度,受到了戒日王隆重的接待。戒日王“膜拜而受詔書”,算是臣服於中國。而後兩國多次互訪,平均一年零四個月就有一次友好往來。

為什麼兩個帝王頻頻來往,從當時的歷史來看,可能涉及中亞阿拉伯帝國往東擴張的問題。阿拉伯帝國當時處在四大哈里發(632年-661年)擴張時期。635年,第一任哈里發的軍隊同時對拜占庭和波斯薩珊帝國展開了進攻。佔領敘利亞後,4萬阿拉伯軍隊乘勝揮師東進,637年佔領了伊拉克,642年征服了已有4000多年曆史的伊朗古族波斯人。而640年後大唐正集中兵力在西域討伐西匈奴和附屬國。從太宗密集遣使回訪印度來看,兩個帝王間很可能達成了某種戰略共識:共同抵禦來自西邊的突厥、白匈奴或阿拉伯人的威脅。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641年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辦了印度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宗教辯論大會,以玄奘為論主。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結束後,唐僧歸國。太宗因為一直為西突厥頭疼,於是立即召見唐僧,詢問印度和西域各地見聞,當他得知唐僧遍歷高昌、焉耆、龜茲、姑墨,越過蔥嶺到達了西突厥的可汗王庭,便命令唐僧將所聞所見記錄成書。唐僧心領神會,就這樣,唐僧回國第一件事不是譯經,而是口述完成了《大唐西域記》。該書客觀地記錄西域、中亞、南亞等國的風俗、地理和交通等情況,可作為太宗的政治決策依據。後來太宗還曾多次要求唐僧還俗輔政,完成西域討伐大計,只是沒有成功。

王玄策出訪印度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大唐疆域圖

同時,太宗在647年又以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再次出使印度,隊伍共有30人。他們先去吐蕃,拜訪一下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然後繼續向南翻過喜馬拉雅山,經過尼泊爾去印度。不巧的是,此時的中天竺發生了政變。一日清晨,戒日王在恆河沐浴時突然溺水而亡,由於沒有留下子嗣繼位,一個小國的國王阿羅那順趁機發動政變篡奪王位,驅逐了原先戒日王的王室,把持了戒日王國的一切。他以為大唐來找他麻煩的,派了一對人馬迎戰,擒獲王玄策一行,多數唐使被殺害,並將王玄策、蔣師仁關進牢獄。後來,在戒日王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正負大使王玄策、蔣師仁才得以逃脫。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戒日王

王玄策感覺自己作為上國使節,無端受此大辱,難以接受,發誓復仇。兩人策馬北上,如果回到唐都城覆命,路途遙遠且時間耽擱甚久。於是並沒有直接回唐覆命,而是借道吐蕃,以大唐皇帝名義借兵一千兩百精銳,又到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尼泊爾借兵七千餘騎,再加上其他附屬部落兵馬一千多人,共約萬人兵馬。

王玄策懲罰印度

王玄策先是送去討伐檄文,只要阿羅那順認錯,還回外交禮品,兩國可繼續通好。但是阿羅那順在旁邊幾個諸侯的鼓動下,認為印度依仗著六萬兵馬的數量防禦,又是本土作戰,此戰必勝,於是當場把王玄策的公文撕了。印度軍隊有一部分是象兵,體態巨力,象牙和象腿上綁著尖刀。但是王玄策效仿田單的火牛陣,徵集了數十條水牛和駱駝,在牛角上縛上兵刃,牛尾和駱駝背都縛著灌油的葦草,象陣衝來的時候,放火點燃衝進象陣,大象怕火,紛紛驚懼奔跑,結果反而衝進印度軍陣,把阿羅順軍踩得一塌糊塗。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隨後王玄策指揮兵馬趁勢掩殺,結果印軍戰死三千,落水溺斃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阿羅那順收羅殘部死守茶鎛城,王玄策則率兵圍城,就地打造的雲梯、弩車,用上了唐軍的各種攻城手段,僅三天時間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中印度由此平定。阿羅那順棄城而逃到了東印度的尸鳩摩王那裡,企圖搬來救兵反攻。王玄策設計引阿羅那順上鉤後一舉全殲阿羅那順殘部,活捉阿羅那順,“餘眾盡坑殺,遠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天竺震懼”,遠近城邑望風而降。另一邊,副使蔣師仁攻破阿羅那順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衛城,“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新唐書》。

此時王玄策率領的聯軍已經從北印度、中印度、東印度全部平復 ,整個印度中下游恆河流域都被他的軍鋒掃過,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趕忙“送牛馬三萬饋軍”《新唐書》,進獻珍奇異寶向大唐臣服。

王玄策此次懲罰性戰爭,不僅救出被俘的其他外交官員,而且生擒阿羅那順,披枷戴鎖裝進囚車,帶著戰利品回國述職。公元648年,王玄策獻俘長安,唐太宗高興不已,被封為朝散大夫。而阿羅那順受到了唐太宗的寬大處理,一直作為俘虜留在長安。

歷史證據

"

著名的唐僧玄奘(602年~664年)在唐朝貞觀期間到印度取經,前後十七年,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回到長安的唐玄奘向唐太宗介紹在印度的見聞,包括但是印度統治者的信件,於是兩各帝王之間建立了友誼,但是沒過幾年後,兩國就發生了戰爭,唐朝使者糾合當地屬國對印度發動了懲罰性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是怎麼回事呢?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唐玄奘

歷史背景

在公元600年前後,唐僧剛出生,印度的笈多王朝就在白匈奴人打擊下崩潰,從此四分五裂,北印度逐漸形成四大王國的軍事對峙格局。戒日王(589—647年)原是笈多王朝的諸侯之一,公元604年,年僅15歲、尚為王子的戒日王就隨兄長率軍征伐西部的白匈奴人殘餘勢力。到642年戒日王的最後一次戰爭將繁榮的海港王國恭御陀劃入其帝國的版圖。其帝國達到了極盛時期,擁有恆河流域的全部國土,統治人口多達2000萬人,成為繼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後又一個基本統一北印度的政權。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羅門教溼婆神,其統治時期佔優勢的是印度教,佛教開始衰落。由於他的王朝是依靠武力征伐形成的一個非常鬆散的諸侯聯盟,於是他依靠各種靈活手段鞏固統治,加上受他佛教徒姐姐的影響,他刻意扶植佛教,在位40餘年中,共舉行過6次五年一度的佛教“無遮大會”來宣傳佛教。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而此時唐朝正處於太宗時期,國力昌盛,630年打敗東西匈奴,635年打敗青海的吐谷渾,640年後開始往西域進兵,在交河城(今吐魯番附近)設立威震中亞的安西都護府。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大量先進技術和文化資料。這一階段,大唐的威名遠播歐亞大陸,遠在印度的戒日王經常聽人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的存在。

唐僧完成外交使命

恰巧玄奘和尚出現了,戒日王迫不及待的要召見這為大唐遠來的高僧。640年,52歲的戒日王舉行盛大儀式召見了39歲的唐玄奘,唐僧得到及其優渥的禮遇。唐僧向戒日王介紹了中國大唐的盛況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欽佩不已地說“我當東面朝之”《新唐書》,隨即遣使從尼泊爾出發間道長安覲見李世民皇帝。據《舊唐書》記載,641年戒日王“遣使朝貢”,並向大唐遞交了國書,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降璽書慰問”,命王玄策為副使跟隨李義表第一次出使回訪印度,受到了戒日王隆重的接待。戒日王“膜拜而受詔書”,算是臣服於中國。而後兩國多次互訪,平均一年零四個月就有一次友好往來。

為什麼兩個帝王頻頻來往,從當時的歷史來看,可能涉及中亞阿拉伯帝國往東擴張的問題。阿拉伯帝國當時處在四大哈里發(632年-661年)擴張時期。635年,第一任哈里發的軍隊同時對拜占庭和波斯薩珊帝國展開了進攻。佔領敘利亞後,4萬阿拉伯軍隊乘勝揮師東進,637年佔領了伊拉克,642年征服了已有4000多年曆史的伊朗古族波斯人。而640年後大唐正集中兵力在西域討伐西匈奴和附屬國。從太宗密集遣使回訪印度來看,兩個帝王間很可能達成了某種戰略共識:共同抵禦來自西邊的突厥、白匈奴或阿拉伯人的威脅。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641年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辦了印度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宗教辯論大會,以玄奘為論主。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結束後,唐僧歸國。太宗因為一直為西突厥頭疼,於是立即召見唐僧,詢問印度和西域各地見聞,當他得知唐僧遍歷高昌、焉耆、龜茲、姑墨,越過蔥嶺到達了西突厥的可汗王庭,便命令唐僧將所聞所見記錄成書。唐僧心領神會,就這樣,唐僧回國第一件事不是譯經,而是口述完成了《大唐西域記》。該書客觀地記錄西域、中亞、南亞等國的風俗、地理和交通等情況,可作為太宗的政治決策依據。後來太宗還曾多次要求唐僧還俗輔政,完成西域討伐大計,只是沒有成功。

王玄策出訪印度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大唐疆域圖

同時,太宗在647年又以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再次出使印度,隊伍共有30人。他們先去吐蕃,拜訪一下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然後繼續向南翻過喜馬拉雅山,經過尼泊爾去印度。不巧的是,此時的中天竺發生了政變。一日清晨,戒日王在恆河沐浴時突然溺水而亡,由於沒有留下子嗣繼位,一個小國的國王阿羅那順趁機發動政變篡奪王位,驅逐了原先戒日王的王室,把持了戒日王國的一切。他以為大唐來找他麻煩的,派了一對人馬迎戰,擒獲王玄策一行,多數唐使被殺害,並將王玄策、蔣師仁關進牢獄。後來,在戒日王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正負大使王玄策、蔣師仁才得以逃脫。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戒日王

王玄策感覺自己作為上國使節,無端受此大辱,難以接受,發誓復仇。兩人策馬北上,如果回到唐都城覆命,路途遙遠且時間耽擱甚久。於是並沒有直接回唐覆命,而是借道吐蕃,以大唐皇帝名義借兵一千兩百精銳,又到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尼泊爾借兵七千餘騎,再加上其他附屬部落兵馬一千多人,共約萬人兵馬。

王玄策懲罰印度

王玄策先是送去討伐檄文,只要阿羅那順認錯,還回外交禮品,兩國可繼續通好。但是阿羅那順在旁邊幾個諸侯的鼓動下,認為印度依仗著六萬兵馬的數量防禦,又是本土作戰,此戰必勝,於是當場把王玄策的公文撕了。印度軍隊有一部分是象兵,體態巨力,象牙和象腿上綁著尖刀。但是王玄策效仿田單的火牛陣,徵集了數十條水牛和駱駝,在牛角上縛上兵刃,牛尾和駱駝背都縛著灌油的葦草,象陣衝來的時候,放火點燃衝進象陣,大象怕火,紛紛驚懼奔跑,結果反而衝進印度軍陣,把阿羅順軍踩得一塌糊塗。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隨後王玄策指揮兵馬趁勢掩殺,結果印軍戰死三千,落水溺斃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阿羅那順收羅殘部死守茶鎛城,王玄策則率兵圍城,就地打造的雲梯、弩車,用上了唐軍的各種攻城手段,僅三天時間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中印度由此平定。阿羅那順棄城而逃到了東印度的尸鳩摩王那裡,企圖搬來救兵反攻。王玄策設計引阿羅那順上鉤後一舉全殲阿羅那順殘部,活捉阿羅那順,“餘眾盡坑殺,遠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天竺震懼”,遠近城邑望風而降。另一邊,副使蔣師仁攻破阿羅那順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衛城,“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新唐書》。

此時王玄策率領的聯軍已經從北印度、中印度、東印度全部平復 ,整個印度中下游恆河流域都被他的軍鋒掃過,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趕忙“送牛馬三萬饋軍”《新唐書》,進獻珍奇異寶向大唐臣服。

王玄策此次懲罰性戰爭,不僅救出被俘的其他外交官員,而且生擒阿羅那順,披枷戴鎖裝進囚車,帶著戰利品回國述職。公元648年,王玄策獻俘長安,唐太宗高興不已,被封為朝散大夫。而阿羅那順受到了唐太宗的寬大處理,一直作為俘虜留在長安。

歷史證據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

著名的唐僧玄奘(602年~664年)在唐朝貞觀期間到印度取經,前後十七年,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回到長安的唐玄奘向唐太宗介紹在印度的見聞,包括但是印度統治者的信件,於是兩各帝王之間建立了友誼,但是沒過幾年後,兩國就發生了戰爭,唐朝使者糾合當地屬國對印度發動了懲罰性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是怎麼回事呢?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唐玄奘

歷史背景

在公元600年前後,唐僧剛出生,印度的笈多王朝就在白匈奴人打擊下崩潰,從此四分五裂,北印度逐漸形成四大王國的軍事對峙格局。戒日王(589—647年)原是笈多王朝的諸侯之一,公元604年,年僅15歲、尚為王子的戒日王就隨兄長率軍征伐西部的白匈奴人殘餘勢力。到642年戒日王的最後一次戰爭將繁榮的海港王國恭御陀劃入其帝國的版圖。其帝國達到了極盛時期,擁有恆河流域的全部國土,統治人口多達2000萬人,成為繼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後又一個基本統一北印度的政權。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羅門教溼婆神,其統治時期佔優勢的是印度教,佛教開始衰落。由於他的王朝是依靠武力征伐形成的一個非常鬆散的諸侯聯盟,於是他依靠各種靈活手段鞏固統治,加上受他佛教徒姐姐的影響,他刻意扶植佛教,在位40餘年中,共舉行過6次五年一度的佛教“無遮大會”來宣傳佛教。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而此時唐朝正處於太宗時期,國力昌盛,630年打敗東西匈奴,635年打敗青海的吐谷渾,640年後開始往西域進兵,在交河城(今吐魯番附近)設立威震中亞的安西都護府。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大量先進技術和文化資料。這一階段,大唐的威名遠播歐亞大陸,遠在印度的戒日王經常聽人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的存在。

唐僧完成外交使命

恰巧玄奘和尚出現了,戒日王迫不及待的要召見這為大唐遠來的高僧。640年,52歲的戒日王舉行盛大儀式召見了39歲的唐玄奘,唐僧得到及其優渥的禮遇。唐僧向戒日王介紹了中國大唐的盛況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欽佩不已地說“我當東面朝之”《新唐書》,隨即遣使從尼泊爾出發間道長安覲見李世民皇帝。據《舊唐書》記載,641年戒日王“遣使朝貢”,並向大唐遞交了國書,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降璽書慰問”,命王玄策為副使跟隨李義表第一次出使回訪印度,受到了戒日王隆重的接待。戒日王“膜拜而受詔書”,算是臣服於中國。而後兩國多次互訪,平均一年零四個月就有一次友好往來。

為什麼兩個帝王頻頻來往,從當時的歷史來看,可能涉及中亞阿拉伯帝國往東擴張的問題。阿拉伯帝國當時處在四大哈里發(632年-661年)擴張時期。635年,第一任哈里發的軍隊同時對拜占庭和波斯薩珊帝國展開了進攻。佔領敘利亞後,4萬阿拉伯軍隊乘勝揮師東進,637年佔領了伊拉克,642年征服了已有4000多年曆史的伊朗古族波斯人。而640年後大唐正集中兵力在西域討伐西匈奴和附屬國。從太宗密集遣使回訪印度來看,兩個帝王間很可能達成了某種戰略共識:共同抵禦來自西邊的突厥、白匈奴或阿拉伯人的威脅。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641年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辦了印度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宗教辯論大會,以玄奘為論主。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結束後,唐僧歸國。太宗因為一直為西突厥頭疼,於是立即召見唐僧,詢問印度和西域各地見聞,當他得知唐僧遍歷高昌、焉耆、龜茲、姑墨,越過蔥嶺到達了西突厥的可汗王庭,便命令唐僧將所聞所見記錄成書。唐僧心領神會,就這樣,唐僧回國第一件事不是譯經,而是口述完成了《大唐西域記》。該書客觀地記錄西域、中亞、南亞等國的風俗、地理和交通等情況,可作為太宗的政治決策依據。後來太宗還曾多次要求唐僧還俗輔政,完成西域討伐大計,只是沒有成功。

王玄策出訪印度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大唐疆域圖

同時,太宗在647年又以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再次出使印度,隊伍共有30人。他們先去吐蕃,拜訪一下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然後繼續向南翻過喜馬拉雅山,經過尼泊爾去印度。不巧的是,此時的中天竺發生了政變。一日清晨,戒日王在恆河沐浴時突然溺水而亡,由於沒有留下子嗣繼位,一個小國的國王阿羅那順趁機發動政變篡奪王位,驅逐了原先戒日王的王室,把持了戒日王國的一切。他以為大唐來找他麻煩的,派了一對人馬迎戰,擒獲王玄策一行,多數唐使被殺害,並將王玄策、蔣師仁關進牢獄。後來,在戒日王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正負大使王玄策、蔣師仁才得以逃脫。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戒日王

王玄策感覺自己作為上國使節,無端受此大辱,難以接受,發誓復仇。兩人策馬北上,如果回到唐都城覆命,路途遙遠且時間耽擱甚久。於是並沒有直接回唐覆命,而是借道吐蕃,以大唐皇帝名義借兵一千兩百精銳,又到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尼泊爾借兵七千餘騎,再加上其他附屬部落兵馬一千多人,共約萬人兵馬。

王玄策懲罰印度

王玄策先是送去討伐檄文,只要阿羅那順認錯,還回外交禮品,兩國可繼續通好。但是阿羅那順在旁邊幾個諸侯的鼓動下,認為印度依仗著六萬兵馬的數量防禦,又是本土作戰,此戰必勝,於是當場把王玄策的公文撕了。印度軍隊有一部分是象兵,體態巨力,象牙和象腿上綁著尖刀。但是王玄策效仿田單的火牛陣,徵集了數十條水牛和駱駝,在牛角上縛上兵刃,牛尾和駱駝背都縛著灌油的葦草,象陣衝來的時候,放火點燃衝進象陣,大象怕火,紛紛驚懼奔跑,結果反而衝進印度軍陣,把阿羅順軍踩得一塌糊塗。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隨後王玄策指揮兵馬趁勢掩殺,結果印軍戰死三千,落水溺斃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阿羅那順收羅殘部死守茶鎛城,王玄策則率兵圍城,就地打造的雲梯、弩車,用上了唐軍的各種攻城手段,僅三天時間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中印度由此平定。阿羅那順棄城而逃到了東印度的尸鳩摩王那裡,企圖搬來救兵反攻。王玄策設計引阿羅那順上鉤後一舉全殲阿羅那順殘部,活捉阿羅那順,“餘眾盡坑殺,遠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天竺震懼”,遠近城邑望風而降。另一邊,副使蔣師仁攻破阿羅那順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衛城,“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新唐書》。

此時王玄策率領的聯軍已經從北印度、中印度、東印度全部平復 ,整個印度中下游恆河流域都被他的軍鋒掃過,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趕忙“送牛馬三萬饋軍”《新唐書》,進獻珍奇異寶向大唐臣服。

王玄策此次懲罰性戰爭,不僅救出被俘的其他外交官員,而且生擒阿羅那順,披枷戴鎖裝進囚車,帶著戰利品回國述職。公元648年,王玄策獻俘長安,唐太宗高興不已,被封為朝散大夫。而阿羅那順受到了唐太宗的寬大處理,一直作為俘虜留在長安。

歷史證據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唐僧從印度取經回來,沒想卻招來一場中印戰爭

離地近5米高的刻碑

由於印度不重視修史,對於這次滅印之戰,印度方面找不到資料可查,當然不相信。那麼除了中國史書記載,還有其他什麼證據嗎?《後唐書》“太宗之葬昭陵也,刻石像阿羅那順之形,列於玄闕之下。”即在太宗的昭陵柱上刻了他的石像,可惜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壞,今可見者有七個題名像座,幾軀殘體和幾件殘頭像塊。

公元1990年,西藏吉隆縣一座巨大的山壁上發現帶有漢字的石碑,雖然經過風吹雨淋,已經很難辨認,仍然可見“維大唐顯慶三年,大唐馭天下之”這裡的唐顯慶三年為公元658年高宗時期,碑文“大XX左驍衛長史王玄策宣”指明王玄策作為大唐使節不遠萬里出使天竺。這段碑文雖然沒有記錄王玄策在印度的武功,但是印證了《舊唐書》所記王玄策傳中的內容不是假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