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用具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用具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技藝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

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不容易。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用具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技藝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

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不容易。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用具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技藝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

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不容易。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式微

在梳辮子的年代,剃頭匠們的“店”,一種是在城鎮某處固定地點——如街道的交叉路口頭旁、向陽背風的城牆根等處搭個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種最為常見的是剃頭挑子,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

民國以後,男人們剪掉了辮子,留起了分頭、背頭、平頭、光頭……,雖然此後理髮店林立,但街頭巷尾的剃頭匠仍然沒有失業。不過,他們由於工具條件的限制,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轉為老人和孩子了。

與此相應,剃頭匠挑挑子的也越來越少。由於髮式的簡化,他們的服務也漸漸改變。雖然還是拿著喚頭“噹啷、噹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揹著一隻布包或箱子,裡面除剃刀、布單、剪子、磨刀布、木梳、鏡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髮推子。

至於水盆、板凳、火罐一類的“大件”,則基本不再攜帶,到哪家剃頭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煩顧客。過去的掏耳、按摩等項也在新式理髮店的影響下被逐漸減化掉了。

近二三十年來,由於理髮技術和工具的普及,流動的剃頭匠已很難見到,大部分年輕人都不知道“喚頭”是什麼東西,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項手藝黯然消失……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用具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技藝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

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不容易。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式微

在梳辮子的年代,剃頭匠們的“店”,一種是在城鎮某處固定地點——如街道的交叉路口頭旁、向陽背風的城牆根等處搭個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種最為常見的是剃頭挑子,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

民國以後,男人們剪掉了辮子,留起了分頭、背頭、平頭、光頭……,雖然此後理髮店林立,但街頭巷尾的剃頭匠仍然沒有失業。不過,他們由於工具條件的限制,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轉為老人和孩子了。

與此相應,剃頭匠挑挑子的也越來越少。由於髮式的簡化,他們的服務也漸漸改變。雖然還是拿著喚頭“噹啷、噹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揹著一隻布包或箱子,裡面除剃刀、布單、剪子、磨刀布、木梳、鏡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髮推子。

至於水盆、板凳、火罐一類的“大件”,則基本不再攜帶,到哪家剃頭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煩顧客。過去的掏耳、按摩等項也在新式理髮店的影響下被逐漸減化掉了。

近二三十年來,由於理髮技術和工具的普及,流動的剃頭匠已很難見到,大部分年輕人都不知道“喚頭”是什麼東西,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項手藝黯然消失……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市區海光南村有家祖傳理髮店,店主錢淦龍今年65歲,家族三代都是“剃頭匠”。店裡的陳設、理髮的手段、使用的工具,還保持著幾十年前的風格和工藝。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用具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技藝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

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不容易。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式微

在梳辮子的年代,剃頭匠們的“店”,一種是在城鎮某處固定地點——如街道的交叉路口頭旁、向陽背風的城牆根等處搭個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種最為常見的是剃頭挑子,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

民國以後,男人們剪掉了辮子,留起了分頭、背頭、平頭、光頭……,雖然此後理髮店林立,但街頭巷尾的剃頭匠仍然沒有失業。不過,他們由於工具條件的限制,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轉為老人和孩子了。

與此相應,剃頭匠挑挑子的也越來越少。由於髮式的簡化,他們的服務也漸漸改變。雖然還是拿著喚頭“噹啷、噹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揹著一隻布包或箱子,裡面除剃刀、布單、剪子、磨刀布、木梳、鏡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髮推子。

至於水盆、板凳、火罐一類的“大件”,則基本不再攜帶,到哪家剃頭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煩顧客。過去的掏耳、按摩等項也在新式理髮店的影響下被逐漸減化掉了。

近二三十年來,由於理髮技術和工具的普及,流動的剃頭匠已很難見到,大部分年輕人都不知道“喚頭”是什麼東西,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項手藝黯然消失……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市區海光南村有家祖傳理髮店,店主錢淦龍今年65歲,家族三代都是“剃頭匠”。店裡的陳設、理髮的手段、使用的工具,還保持著幾十年前的風格和工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在這間家庭式的理髮店裡,舊式的理髮工具,會迅速喚醒人們對舊時光的追憶:銅質老式理髮椅、舊式推剪、木質毛刷、竹質耳勺……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用具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技藝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

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不容易。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式微

在梳辮子的年代,剃頭匠們的“店”,一種是在城鎮某處固定地點——如街道的交叉路口頭旁、向陽背風的城牆根等處搭個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種最為常見的是剃頭挑子,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

民國以後,男人們剪掉了辮子,留起了分頭、背頭、平頭、光頭……,雖然此後理髮店林立,但街頭巷尾的剃頭匠仍然沒有失業。不過,他們由於工具條件的限制,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轉為老人和孩子了。

與此相應,剃頭匠挑挑子的也越來越少。由於髮式的簡化,他們的服務也漸漸改變。雖然還是拿著喚頭“噹啷、噹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揹著一隻布包或箱子,裡面除剃刀、布單、剪子、磨刀布、木梳、鏡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髮推子。

至於水盆、板凳、火罐一類的“大件”,則基本不再攜帶,到哪家剃頭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煩顧客。過去的掏耳、按摩等項也在新式理髮店的影響下被逐漸減化掉了。

近二三十年來,由於理髮技術和工具的普及,流動的剃頭匠已很難見到,大部分年輕人都不知道“喚頭”是什麼東西,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項手藝黯然消失……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市區海光南村有家祖傳理髮店,店主錢淦龍今年65歲,家族三代都是“剃頭匠”。店裡的陳設、理髮的手段、使用的工具,還保持著幾十年前的風格和工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在這間家庭式的理髮店裡,舊式的理髮工具,會迅速喚醒人們對舊時光的追憶:銅質老式理髮椅、舊式推剪、木質毛刷、竹質耳勺……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淦龍說,早在他爺爺輩,就開始給人剃頭了,這門手藝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三代。當年他的父親在坡子街南側開了一間理髮店,因為市口好,技術精,店裡的生意非常好。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用具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技藝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

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不容易。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式微

在梳辮子的年代,剃頭匠們的“店”,一種是在城鎮某處固定地點——如街道的交叉路口頭旁、向陽背風的城牆根等處搭個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種最為常見的是剃頭挑子,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

民國以後,男人們剪掉了辮子,留起了分頭、背頭、平頭、光頭……,雖然此後理髮店林立,但街頭巷尾的剃頭匠仍然沒有失業。不過,他們由於工具條件的限制,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轉為老人和孩子了。

與此相應,剃頭匠挑挑子的也越來越少。由於髮式的簡化,他們的服務也漸漸改變。雖然還是拿著喚頭“噹啷、噹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揹著一隻布包或箱子,裡面除剃刀、布單、剪子、磨刀布、木梳、鏡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髮推子。

至於水盆、板凳、火罐一類的“大件”,則基本不再攜帶,到哪家剃頭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煩顧客。過去的掏耳、按摩等項也在新式理髮店的影響下被逐漸減化掉了。

近二三十年來,由於理髮技術和工具的普及,流動的剃頭匠已很難見到,大部分年輕人都不知道“喚頭”是什麼東西,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項手藝黯然消失……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市區海光南村有家祖傳理髮店,店主錢淦龍今年65歲,家族三代都是“剃頭匠”。店裡的陳設、理髮的手段、使用的工具,還保持著幾十年前的風格和工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在這間家庭式的理髮店裡,舊式的理髮工具,會迅速喚醒人們對舊時光的追憶:銅質老式理髮椅、舊式推剪、木質毛刷、竹質耳勺……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淦龍說,早在他爺爺輩,就開始給人剃頭了,這門手藝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三代。當年他的父親在坡子街南側開了一間理髮店,因為市口好,技術精,店裡的生意非常好。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師傅說,當年單這推刀的手藝,就練了三四個月

錢師傅店裡有一座理髮椅,銅的,他說這是店裡的鎮店之寶,算得上是上輩傳下來的“老古董”,當年他父親理髮時,用的也是這把椅子,“這麼一算也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用具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技藝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

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不容易。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式微

在梳辮子的年代,剃頭匠們的“店”,一種是在城鎮某處固定地點——如街道的交叉路口頭旁、向陽背風的城牆根等處搭個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種最為常見的是剃頭挑子,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

民國以後,男人們剪掉了辮子,留起了分頭、背頭、平頭、光頭……,雖然此後理髮店林立,但街頭巷尾的剃頭匠仍然沒有失業。不過,他們由於工具條件的限制,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轉為老人和孩子了。

與此相應,剃頭匠挑挑子的也越來越少。由於髮式的簡化,他們的服務也漸漸改變。雖然還是拿著喚頭“噹啷、噹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揹著一隻布包或箱子,裡面除剃刀、布單、剪子、磨刀布、木梳、鏡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髮推子。

至於水盆、板凳、火罐一類的“大件”,則基本不再攜帶,到哪家剃頭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煩顧客。過去的掏耳、按摩等項也在新式理髮店的影響下被逐漸減化掉了。

近二三十年來,由於理髮技術和工具的普及,流動的剃頭匠已很難見到,大部分年輕人都不知道“喚頭”是什麼東西,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項手藝黯然消失……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市區海光南村有家祖傳理髮店,店主錢淦龍今年65歲,家族三代都是“剃頭匠”。店裡的陳設、理髮的手段、使用的工具,還保持著幾十年前的風格和工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在這間家庭式的理髮店裡,舊式的理髮工具,會迅速喚醒人們對舊時光的追憶:銅質老式理髮椅、舊式推剪、木質毛刷、竹質耳勺……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淦龍說,早在他爺爺輩,就開始給人剃頭了,這門手藝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三代。當年他的父親在坡子街南側開了一間理髮店,因為市口好,技術精,店裡的生意非常好。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師傅說,當年單這推刀的手藝,就練了三四個月

錢師傅店裡有一座理髮椅,銅的,他說這是店裡的鎮店之寶,算得上是上輩傳下來的“老古董”,當年他父親理髮時,用的也是這把椅子,“這麼一算也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這把銅質老式理髮椅,是錢師傅的父親當年用過的

錢師傅說,有幾位老顧客從小就在自己家裡理髮,幾十年過去了,父親的客戶,如今成了他的客戶,現在有幾位鐵桿老主顧都已經六七十歲了。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用具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技藝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

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不容易。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式微

在梳辮子的年代,剃頭匠們的“店”,一種是在城鎮某處固定地點——如街道的交叉路口頭旁、向陽背風的城牆根等處搭個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種最為常見的是剃頭挑子,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

民國以後,男人們剪掉了辮子,留起了分頭、背頭、平頭、光頭……,雖然此後理髮店林立,但街頭巷尾的剃頭匠仍然沒有失業。不過,他們由於工具條件的限制,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轉為老人和孩子了。

與此相應,剃頭匠挑挑子的也越來越少。由於髮式的簡化,他們的服務也漸漸改變。雖然還是拿著喚頭“噹啷、噹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揹著一隻布包或箱子,裡面除剃刀、布單、剪子、磨刀布、木梳、鏡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髮推子。

至於水盆、板凳、火罐一類的“大件”,則基本不再攜帶,到哪家剃頭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煩顧客。過去的掏耳、按摩等項也在新式理髮店的影響下被逐漸減化掉了。

近二三十年來,由於理髮技術和工具的普及,流動的剃頭匠已很難見到,大部分年輕人都不知道“喚頭”是什麼東西,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項手藝黯然消失……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市區海光南村有家祖傳理髮店,店主錢淦龍今年65歲,家族三代都是“剃頭匠”。店裡的陳設、理髮的手段、使用的工具,還保持著幾十年前的風格和工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在這間家庭式的理髮店裡,舊式的理髮工具,會迅速喚醒人們對舊時光的追憶:銅質老式理髮椅、舊式推剪、木質毛刷、竹質耳勺……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淦龍說,早在他爺爺輩,就開始給人剃頭了,這門手藝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三代。當年他的父親在坡子街南側開了一間理髮店,因為市口好,技術精,店裡的生意非常好。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師傅說,當年單這推刀的手藝,就練了三四個月

錢師傅店裡有一座理髮椅,銅的,他說這是店裡的鎮店之寶,算得上是上輩傳下來的“老古董”,當年他父親理髮時,用的也是這把椅子,“這麼一算也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這把銅質老式理髮椅,是錢師傅的父親當年用過的

錢師傅說,有幾位老顧客從小就在自己家裡理髮,幾十年過去了,父親的客戶,如今成了他的客戶,現在有幾位鐵桿老主顧都已經六七十歲了。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掏耳朵的一整套工具,使用順序頗為講究

“學手藝那會兒,特別辛苦,一個推刀的小技巧就要練上三四個月。手藝學成之後,想開店,當時的政策也不允許,後來就進了企業,為廠裡的工友們服務。”錢師傅邊輕描淡寫的回顧著自己的經歷,邊給店裡的一位熟客洗頭理髮。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用具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技藝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

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不容易。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式微

在梳辮子的年代,剃頭匠們的“店”,一種是在城鎮某處固定地點——如街道的交叉路口頭旁、向陽背風的城牆根等處搭個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種最為常見的是剃頭挑子,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

民國以後,男人們剪掉了辮子,留起了分頭、背頭、平頭、光頭……,雖然此後理髮店林立,但街頭巷尾的剃頭匠仍然沒有失業。不過,他們由於工具條件的限制,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轉為老人和孩子了。

與此相應,剃頭匠挑挑子的也越來越少。由於髮式的簡化,他們的服務也漸漸改變。雖然還是拿著喚頭“噹啷、噹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揹著一隻布包或箱子,裡面除剃刀、布單、剪子、磨刀布、木梳、鏡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髮推子。

至於水盆、板凳、火罐一類的“大件”,則基本不再攜帶,到哪家剃頭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煩顧客。過去的掏耳、按摩等項也在新式理髮店的影響下被逐漸減化掉了。

近二三十年來,由於理髮技術和工具的普及,流動的剃頭匠已很難見到,大部分年輕人都不知道“喚頭”是什麼東西,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項手藝黯然消失……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市區海光南村有家祖傳理髮店,店主錢淦龍今年65歲,家族三代都是“剃頭匠”。店裡的陳設、理髮的手段、使用的工具,還保持著幾十年前的風格和工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在這間家庭式的理髮店裡,舊式的理髮工具,會迅速喚醒人們對舊時光的追憶:銅質老式理髮椅、舊式推剪、木質毛刷、竹質耳勺……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淦龍說,早在他爺爺輩,就開始給人剃頭了,這門手藝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三代。當年他的父親在坡子街南側開了一間理髮店,因為市口好,技術精,店裡的生意非常好。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師傅說,當年單這推刀的手藝,就練了三四個月

錢師傅店裡有一座理髮椅,銅的,他說這是店裡的鎮店之寶,算得上是上輩傳下來的“老古董”,當年他父親理髮時,用的也是這把椅子,“這麼一算也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這把銅質老式理髮椅,是錢師傅的父親當年用過的

錢師傅說,有幾位老顧客從小就在自己家裡理髮,幾十年過去了,父親的客戶,如今成了他的客戶,現在有幾位鐵桿老主顧都已經六七十歲了。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掏耳朵的一整套工具,使用順序頗為講究

“學手藝那會兒,特別辛苦,一個推刀的小技巧就要練上三四個月。手藝學成之後,想開店,當時的政策也不允許,後來就進了企業,為廠裡的工友們服務。”錢師傅邊輕描淡寫的回顧著自己的經歷,邊給店裡的一位熟客洗頭理髮。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仍在使用的手工推剪

木製的臉盆架上放著一面已經變了形的老式鋁製洗臉盆,錢師傅熟練的調好水溫,拿起肥皂在顧客的頭上按摩起來,“以前在理髮店洗頭都是坐著洗的,不需要客人來來回回的換地方。”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用具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技藝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

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不容易。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式微

在梳辮子的年代,剃頭匠們的“店”,一種是在城鎮某處固定地點——如街道的交叉路口頭旁、向陽背風的城牆根等處搭個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種最為常見的是剃頭挑子,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

民國以後,男人們剪掉了辮子,留起了分頭、背頭、平頭、光頭……,雖然此後理髮店林立,但街頭巷尾的剃頭匠仍然沒有失業。不過,他們由於工具條件的限制,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轉為老人和孩子了。

與此相應,剃頭匠挑挑子的也越來越少。由於髮式的簡化,他們的服務也漸漸改變。雖然還是拿著喚頭“噹啷、噹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揹著一隻布包或箱子,裡面除剃刀、布單、剪子、磨刀布、木梳、鏡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髮推子。

至於水盆、板凳、火罐一類的“大件”,則基本不再攜帶,到哪家剃頭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煩顧客。過去的掏耳、按摩等項也在新式理髮店的影響下被逐漸減化掉了。

近二三十年來,由於理髮技術和工具的普及,流動的剃頭匠已很難見到,大部分年輕人都不知道“喚頭”是什麼東西,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項手藝黯然消失……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市區海光南村有家祖傳理髮店,店主錢淦龍今年65歲,家族三代都是“剃頭匠”。店裡的陳設、理髮的手段、使用的工具,還保持著幾十年前的風格和工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在這間家庭式的理髮店裡,舊式的理髮工具,會迅速喚醒人們對舊時光的追憶:銅質老式理髮椅、舊式推剪、木質毛刷、竹質耳勺……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淦龍說,早在他爺爺輩,就開始給人剃頭了,這門手藝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三代。當年他的父親在坡子街南側開了一間理髮店,因為市口好,技術精,店裡的生意非常好。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師傅說,當年單這推刀的手藝,就練了三四個月

錢師傅店裡有一座理髮椅,銅的,他說這是店裡的鎮店之寶,算得上是上輩傳下來的“老古董”,當年他父親理髮時,用的也是這把椅子,“這麼一算也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這把銅質老式理髮椅,是錢師傅的父親當年用過的

錢師傅說,有幾位老顧客從小就在自己家裡理髮,幾十年過去了,父親的客戶,如今成了他的客戶,現在有幾位鐵桿老主顧都已經六七十歲了。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掏耳朵的一整套工具,使用順序頗為講究

“學手藝那會兒,特別辛苦,一個推刀的小技巧就要練上三四個月。手藝學成之後,想開店,當時的政策也不允許,後來就進了企業,為廠裡的工友們服務。”錢師傅邊輕描淡寫的回顧著自己的經歷,邊給店裡的一位熟客洗頭理髮。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仍在使用的手工推剪

木製的臉盆架上放著一面已經變了形的老式鋁製洗臉盆,錢師傅熟練的調好水溫,拿起肥皂在顧客的頭上按摩起來,“以前在理髮店洗頭都是坐著洗的,不需要客人來來回回的換地方。”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店內用的鋁製洗臉盆

客人坐上理髮椅的那刻起,錢師傅就像登上舞臺的藝術家,全神貫注,刀剪翻飛。

“都是老熟客,喜歡什麼樣的髮型,喜歡什麼樣的手法,心裡都清楚著呢!”

剪完頭,錢師傅掏出一截竹筒,裡面裝著大大小小的掏耳朵工具:

鑷子、耳勺、撣子、絞刀……每次給客人掏耳朵,不過短短的幾分鐘時間,這幾種小工具他都會用個遍。“我這裡環境比較簡陋,設備也相對老舊,客人來我這裡,就是信任我的這點手藝,有多少本事,就必須全部施展出來,不能因為都是熟客就偷工減料!”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用具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技藝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

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不容易。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式微

在梳辮子的年代,剃頭匠們的“店”,一種是在城鎮某處固定地點——如街道的交叉路口頭旁、向陽背風的城牆根等處搭個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種最為常見的是剃頭挑子,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

民國以後,男人們剪掉了辮子,留起了分頭、背頭、平頭、光頭……,雖然此後理髮店林立,但街頭巷尾的剃頭匠仍然沒有失業。不過,他們由於工具條件的限制,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轉為老人和孩子了。

與此相應,剃頭匠挑挑子的也越來越少。由於髮式的簡化,他們的服務也漸漸改變。雖然還是拿著喚頭“噹啷、噹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揹著一隻布包或箱子,裡面除剃刀、布單、剪子、磨刀布、木梳、鏡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髮推子。

至於水盆、板凳、火罐一類的“大件”,則基本不再攜帶,到哪家剃頭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煩顧客。過去的掏耳、按摩等項也在新式理髮店的影響下被逐漸減化掉了。

近二三十年來,由於理髮技術和工具的普及,流動的剃頭匠已很難見到,大部分年輕人都不知道“喚頭”是什麼東西,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項手藝黯然消失……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市區海光南村有家祖傳理髮店,店主錢淦龍今年65歲,家族三代都是“剃頭匠”。店裡的陳設、理髮的手段、使用的工具,還保持著幾十年前的風格和工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在這間家庭式的理髮店裡,舊式的理髮工具,會迅速喚醒人們對舊時光的追憶:銅質老式理髮椅、舊式推剪、木質毛刷、竹質耳勺……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淦龍說,早在他爺爺輩,就開始給人剃頭了,這門手藝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三代。當年他的父親在坡子街南側開了一間理髮店,因為市口好,技術精,店裡的生意非常好。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師傅說,當年單這推刀的手藝,就練了三四個月

錢師傅店裡有一座理髮椅,銅的,他說這是店裡的鎮店之寶,算得上是上輩傳下來的“老古董”,當年他父親理髮時,用的也是這把椅子,“這麼一算也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這把銅質老式理髮椅,是錢師傅的父親當年用過的

錢師傅說,有幾位老顧客從小就在自己家裡理髮,幾十年過去了,父親的客戶,如今成了他的客戶,現在有幾位鐵桿老主顧都已經六七十歲了。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掏耳朵的一整套工具,使用順序頗為講究

“學手藝那會兒,特別辛苦,一個推刀的小技巧就要練上三四個月。手藝學成之後,想開店,當時的政策也不允許,後來就進了企業,為廠裡的工友們服務。”錢師傅邊輕描淡寫的回顧著自己的經歷,邊給店裡的一位熟客洗頭理髮。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仍在使用的手工推剪

木製的臉盆架上放著一面已經變了形的老式鋁製洗臉盆,錢師傅熟練的調好水溫,拿起肥皂在顧客的頭上按摩起來,“以前在理髮店洗頭都是坐著洗的,不需要客人來來回回的換地方。”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店內用的鋁製洗臉盆

客人坐上理髮椅的那刻起,錢師傅就像登上舞臺的藝術家,全神貫注,刀剪翻飛。

“都是老熟客,喜歡什麼樣的髮型,喜歡什麼樣的手法,心裡都清楚著呢!”

剪完頭,錢師傅掏出一截竹筒,裡面裝著大大小小的掏耳朵工具:

鑷子、耳勺、撣子、絞刀……每次給客人掏耳朵,不過短短的幾分鐘時間,這幾種小工具他都會用個遍。“我這裡環境比較簡陋,設備也相對老舊,客人來我這裡,就是信任我的這點手藝,有多少本事,就必須全部施展出來,不能因為都是熟客就偷工減料!”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舊式的臉盆架

“中老年人的髮型看似簡單,其實講究很多。”憑藉手藝,錢師傅有一大批忠實的中老年顧客,在我這裡剃了幾十年的頭,換個理髮師一些人還不太適應。

最關鍵的是,在錢淦龍這裡理髮,只需要8元,這在市區算是比較低的收費了,加上幾元錢,還可以享受掏耳朵、修面的服務。“還有幾位離休幹部,在我這裡剪過幾次頭髮之後,就成了我這裡的常客。”

"

“剃頭嘍——”,一聲拖著長長音調的吆喝迴盪在大街小巷。在人們一陣陣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腳步聲中,剃頭師傅擔著挑子,顫悠顫悠地過來了。

這一行當,追根溯源,起始於清朝。“受之父母,毫髮無損”,朱明之前,漢人皆束髮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園雜纂》:“剃頭辮髮,金人已然”。滿清統治者為馴化臣民,頒令剃髮。初時人心不服,進展緩慢,直至順治二年方始強制為之。

是時也,經過特別培訓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門逐戶地執行清廷旨意,強為百姓剪剃,時日一久,他們肩上的擔子遂名為“剃頭挑子”。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形小櫃,內盛剃頭用具及杌凳;一頭是圓籠,考究的籠上是有紅漆彩繪的,內有炭盆火鍋,上置洗頭用的寬邊銅盆,細心的還置一面小鏡。圓籠一側豎根帶刀斗的旗杆,據說,當年旗杆上懸有順治皇帝的聖旨。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副氣勢森然的聯對,更讓剃頭挑子鼎盛一時:“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時光流轉,歲月不逮,春秋輪迴中,剃頭挑子終於由盛而衰,後來漸漸有了些跑單幫、打擦邊的意味,跑腳的剃頭挑子已遠不如大理髮店的師傅氣壯理直,腰硬聲粗了。一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雖是戲謔之語,卻窮盡從業者鞍前馬後,風雪載途的辛酸。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早些年,猶可見剃頭挑子在泰州城鄉遊動,既是送上門來,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卻了剃頭師傅的一番熱心,也不管手藝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頭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塊失卻本質的白布旋著風兜圍上來,一件盛接碎髮的小編織也圈掛在脖子裡(大人常口銜編織帶,小孩則以雙手捧於胸前),剃頭師傅往鋒利的剃刀上噴吐幾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帶上疾速地來回蕩幾下,然後,立於凳後,斜仄著頭,眯縫著眼,思慮俄頃,就著半臉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連連下手,一根菸的時辰,不但頭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個舒坦勁兒真是沒得說。

“剃頭嘍——”,這聲漸行漸遠的吆喝已成為一種絕響,但惆悵眷念之餘,午夜夢迴之際,多少人恍覺形於眼前,音猶在耳啊!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用具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技藝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

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不容易。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式微

在梳辮子的年代,剃頭匠們的“店”,一種是在城鎮某處固定地點——如街道的交叉路口頭旁、向陽背風的城牆根等處搭個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種最為常見的是剃頭挑子,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

民國以後,男人們剪掉了辮子,留起了分頭、背頭、平頭、光頭……,雖然此後理髮店林立,但街頭巷尾的剃頭匠仍然沒有失業。不過,他們由於工具條件的限制,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轉為老人和孩子了。

與此相應,剃頭匠挑挑子的也越來越少。由於髮式的簡化,他們的服務也漸漸改變。雖然還是拿著喚頭“噹啷、噹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揹著一隻布包或箱子,裡面除剃刀、布單、剪子、磨刀布、木梳、鏡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髮推子。

至於水盆、板凳、火罐一類的“大件”,則基本不再攜帶,到哪家剃頭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煩顧客。過去的掏耳、按摩等項也在新式理髮店的影響下被逐漸減化掉了。

近二三十年來,由於理髮技術和工具的普及,流動的剃頭匠已很難見到,大部分年輕人都不知道“喚頭”是什麼東西,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項手藝黯然消失……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市區海光南村有家祖傳理髮店,店主錢淦龍今年65歲,家族三代都是“剃頭匠”。店裡的陳設、理髮的手段、使用的工具,還保持著幾十年前的風格和工藝。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在這間家庭式的理髮店裡,舊式的理髮工具,會迅速喚醒人們對舊時光的追憶:銅質老式理髮椅、舊式推剪、木質毛刷、竹質耳勺……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淦龍說,早在他爺爺輩,就開始給人剃頭了,這門手藝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三代。當年他的父親在坡子街南側開了一間理髮店,因為市口好,技術精,店裡的生意非常好。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師傅說,當年單這推刀的手藝,就練了三四個月

錢師傅店裡有一座理髮椅,銅的,他說這是店裡的鎮店之寶,算得上是上輩傳下來的“老古董”,當年他父親理髮時,用的也是這把椅子,“這麼一算也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這把銅質老式理髮椅,是錢師傅的父親當年用過的

錢師傅說,有幾位老顧客從小就在自己家裡理髮,幾十年過去了,父親的客戶,如今成了他的客戶,現在有幾位鐵桿老主顧都已經六七十歲了。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掏耳朵的一整套工具,使用順序頗為講究

“學手藝那會兒,特別辛苦,一個推刀的小技巧就要練上三四個月。手藝學成之後,想開店,當時的政策也不允許,後來就進了企業,為廠裡的工友們服務。”錢師傅邊輕描淡寫的回顧著自己的經歷,邊給店裡的一位熟客洗頭理髮。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仍在使用的手工推剪

木製的臉盆架上放著一面已經變了形的老式鋁製洗臉盆,錢師傅熟練的調好水溫,拿起肥皂在顧客的頭上按摩起來,“以前在理髮店洗頭都是坐著洗的,不需要客人來來回回的換地方。”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店內用的鋁製洗臉盆

客人坐上理髮椅的那刻起,錢師傅就像登上舞臺的藝術家,全神貫注,刀剪翻飛。

“都是老熟客,喜歡什麼樣的髮型,喜歡什麼樣的手法,心裡都清楚著呢!”

剪完頭,錢師傅掏出一截竹筒,裡面裝著大大小小的掏耳朵工具:

鑷子、耳勺、撣子、絞刀……每次給客人掏耳朵,不過短短的幾分鐘時間,這幾種小工具他都會用個遍。“我這裡環境比較簡陋,設備也相對老舊,客人來我這裡,就是信任我的這點手藝,有多少本事,就必須全部施展出來,不能因為都是熟客就偷工減料!”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舊式的臉盆架

“中老年人的髮型看似簡單,其實講究很多。”憑藉手藝,錢師傅有一大批忠實的中老年顧客,在我這裡剃了幾十年的頭,換個理髮師一些人還不太適應。

最關鍵的是,在錢淦龍這裡理髮,只需要8元,這在市區算是比較低的收費了,加上幾元錢,還可以享受掏耳朵、修面的服務。“還有幾位離休幹部,在我這裡剪過幾次頭髮之後,就成了我這裡的常客。”

泰州三代祖傳剃頭匠

錢師傅在店內小憩,等待客戶上門

錢淦龍不僅在家理髮,也上門服務,錢師傅擅長剃“滿月頭”,“小孩頭皮嫩,現在理髮店用的電推剪震動太大還有輻射,我用的是老式推剪,不容易傷著孩子,用了四十年了,用著放心。”

前不久,有旅遊單位找到錢淦龍,想請他到景點內開一間傳統理髮店,一個月可以給他三千元的工資,老錢想了想,最終還是沒答應,“人家開的工資確實很高,但我走了,老顧客們就不方便了,這麼多年大家已經有了默契,我到別處去了,是對他們不負責,就算少掙點錢也心甘情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