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攝影部落@好色鹿

海潮青年:無論是“方七百里”,還是“高萬仞”,在“子子孫孫無窮匱”下“何苦而不平”,數千年來秉承這一信念,預示了中華文化“子子孫孫無窮匱”、萬世沿襲而不滅;發生在太行山脈的故事,其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在外部形勢多變複雜的今天,中國人需要重溫太行山蘊含的信念,建立起強大的信心。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太行山脈是我國的地理標識,我國地勢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地理分界線、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線、七月份25℃(左右)等溫線;此外,太行山區也是我國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帶、半溼潤區和半乾旱區過渡帶,是落葉闊葉林和森林草原、乾草原的過渡帶。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除了地理意義,太行山也是有悠久人文歷史的山脈,山脈東麓和東南一側發現眾多的新石器時代人文遺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痕跡遍佈於沖積扇上,證明了太行山腳下也是中華古文明的搖籃,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遷都頻繁的商朝,選擇了背靠太行山、前臨大平原的地帶,都殷270餘年,當朝著名的朝歌、牧野也坐落於山脈東麓。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淺識太行山脈

太行山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山脈之一,其範圍有多大,至今仍然沒有定論,總結起來有兩種含義,一是狹義的太行山脈,二是廣義的太行山系(或太行山區)。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狹義中,按主體山脈的自然延伸,太行山脈包括了北段的西山、中段的太行山、南段的王屋山和中條山,山脈綿延900餘公里;廣義中,按山系的構成,太行山系不僅包括了太行山脈,五臺山、系舟山和太嶽山都涵蓋其中,民間把這大區域稱為太行山區。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太行山拒馬河

太行山脈東北接燕山、西南銜秦嶺,長度是傳統太行山的兩倍有餘,山西省與河南省、河北省皆以太行山脈為分界地帶,由於擁有許多東西向的橫谷,發源于山脈西側的河流大部分往東流,因此它並非是“合格”的分水嶺,河北的多數較大的河流,實際上發源於太行山脈西麓

太行山從哪裡來

太行山系的構造運動,最早可以推演到太古宙新太古代(距今25億年之前),雖然位於海底,卻已經沉積起了較厚的沉積物,在呂梁階段的地質構造活動中,伴隨著早期基性噴發、造山運動、石英岩脈侵入,變質十分強烈,太行山系的基底岩層形成。

呂梁階段的地質構造活動結束後(距今18億年前),山西臺背斜逐漸形成,太行山系所在的古地塊也發生了差異升降運動,太行山系的雛形在海底生成,並以緩慢的速度抬升,歷經了加里東運動、海西運動和印支運動(距今8億年-2.3億年)的數次造山運動和海侵海退,太行山系沉積了極厚的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二疊紀時期的沉積物,最終奧陶紀和二疊紀時期的沉積物變質成了礦產,故太行山系西部多深層含礦地層。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距今約2億年前,燕山階段地質構造活動開始,太行山系的抬升速度加快,太行山系已經抬升到一定的高度,海退時露出海面,沼澤廣佈,樹木快速生長,海侵時被淹沒於海底,沉積物覆於其上,數千萬年間海侵海退交替上演,地殼運動加上變質作用,太行山系也擁有豐富的淺層含煤地層。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紅石峽,攝影部落@明湖水杉

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開始,太行山系加快了隆升,第四紀後(約248萬年前開始),華北平原相對下沉,故太行山系的東側地形十分陡峭、西側則相對徐緩,太行山系正式形成,隨後的百餘萬年間,不停息的地質構造運動、交替出現的冰期和間冰期、強烈而集中的流水侵蝕,本身就是砂岩山體的太行山脈在“千錘百煉”下,出現了眾多壯美的地貌景觀,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壯美山河

劇烈的地質運動催生了太行山體,強烈的外部自然力量塑造了太行山的壯美地貌,或許是華北平原的坦蕩襯托了太行山脈的雄渾與磅礴,也或許是黃土高原的破碎襯托了太行山脈的陰柔與飄逸,眾多的崖壁、峽谷、裂縫、崖溝、橫谷構成了太行山脈的壯麗山河,明末清初的地理學家顧祖禹因此把太行山脈稱為“天下之脊”。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蒼巖山

生長於平原之人,見了太行山脈的深溝峽谷和懸崖峭壁,定會感嘆於它的大氣磅礴;生長於高原山地之人,見了太行山脈的深潭瀑布和河川大灣,定會感嘆於它的瑰麗典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太行山脈“雕刻”出了波瀾壯闊的景觀,成了今天人們推介太行山時必然使用的名片。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太行大峽谷

在太行山區之中,山河大觀數不勝數,山貌:雲臺山、蒼巖山、天河山、五臺山、萬仙山、王屋山、古武當山、林慮山……;峽谷溝峪:紅石峽、太行大峽谷、通天峽、邢臺大峽谷、錫崖溝、飛狐峪、朝陽溝、七步溝……。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沁河大灣

河川:沁河、漳河、滹沱河、沙河、唐河、拒馬河、永定河,它們切割了山脈,形成的景觀諸如富有陰柔之美的武家灣、沁河大灣;人文:霓虹村,和郭亮村、回龍村、錫崖溝、崑山、陳家園、虹梯關、神龍灣的掛壁公路,以及富有時代感的紅旗渠。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山區中的金戈鐵馬

山河大觀在當今,是賞心悅目的美景,在這之前則是屏障,阻礙人、物的互通有無,冷兵器時代發生戰火和割據之時,太行山如同堡壘,兵家必爭之,山脈中斷開的裂谷就是重點,人們在裂谷尋到的通道被稱為陘,太行陘道在和平時期是商旅通道,戰爭時期又成了軍事要衝。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由北到南,太行山脈上共有八條陘道,簡稱“太行八徑”,它們是:軍都陘、飛狐陘、蒲陰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這些通道溝通了今山西與北京、河北、河南,是天然的人員、物資流動通道,在很早之前就是兵家必控之要道,方可取得勝利的主動權。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太行陘

秦國戰神白起出軹關陘,進而控制太行陘將韓國一分為二,在韓國的操作中,秦國與趙國在長平進行了一場大戰,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國加快統一天下的進程;多年之後,秦國王翦率軍伐趙,所經之道便是井陘。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井陘一隅,攝影部落@本行奇攝

韓信率領幾萬人馬攻擊趙軍,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的獻計,譏笑韓信不懂兵法,並在井陘口聚集兵力,探到消息的韓信領兵進入井陘,用計對趙軍兩面夾擊,最終徹底摧垮趙軍,此為成語“背水一戰”的出處。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軍都陘之居庸關

蒙古伐金時,在軍都陘有了挫折,隨後改經飛狐陘,控制紫荊關後兵臨金中都(今北京)城下;明英宗率軍徵進犯大同的瓦剌,最後順著軍都陘撤退,土木堡之變上成為瓦剌俘虜,待瓦剌控制紫荊關,再次兵臨京師城下(今北京)。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平型關

除了陘道上有金戈鐵馬之事,還有太行山區中也有跌宕起伏的炮火,如平型關,抗日戰爭中的一次大捷便發生於此,太行山以艱險的地形在抗日戰爭中力挽狂瀾,無疑給處於低潮的中國人帶來了信心和鼓舞,給江山淪陷的中國人帶來了希望,太行山因此又被稱為中華脊樑山。

太行山精神

太行山上,不止發生過跌宕起伏的戰事,也發生過數不清的築立精神故事,愚公移山只是這些故事的開始,在愚公移山精神的鼓勵下,艱險的山河阻擋不住中國人開路的熱情,山脈中有橫向河谷、裂谷自然很好,沒有也無所謂,路依然在中國人的腳下踏出、在中國人的雙手上鑿出,有這樣的精神信念,新時代的中國工匠們才修築出一個個超級工程。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郭亮村掛壁公路,攝影部落@zzj-1949

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吃苦耐勞、自力更生是中國人固有的性格和品質,在它們的支撐下,多災多難的中國人戰勝各種困難,即使處於低谷,血肉中的信念不滅,一直屹立於世界之東方。年且九十的愚公都有移山開路之志,青壯年何嘗沒有,有了這股精神內力,智叟何以對之?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錫崖溝掛壁公路

艱險的太行山脈“高萬仞”,似乎難以逾越,但在太行山精神的鼓舞下,人們以共有的血性,在太行山脈中開出了一條條陘道、鑿出了一條條掛壁和貼壁公路,還有在鬥志昂揚年代劈山修築的紅旗渠,這就是太行山精神。

地理分界線,華夏文明發祥地,太行山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紅旗渠

有些文化,看似火熱絢麗,但將會燒盡一切,而孕育於壯美山河之上的中華文化,表面柔和,實則持久,它的靈魂能屢屢死而復生,這其中死亡的不過是軀體,永遠活著的是高蹈的靈魂,我們有古老而輝煌的文化,這些文化往往擁有超乎尋常的生命力,總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向中國人傳遞著優秀的基因。

今天的我們,回味歷史往事、感嘆太行山脈的壯美山河之時,記住它的磅礴險峻,以及所帶來艱難險阻,感慨它的偉大,重拾我們民族固有的精神信念,構築起強大的信心,一切都不是難事,子子孫孫無窮匱,何苦而不平!

參考資料:

  • 《論太行山地貌系統》,作者:樊克鋒、楊東潮
  • 《太行山東麓斷裂帶板內構造地貌反轉與機制》,作者:曹現志、李三忠、劉鑫、索豔慧、趙淑娟、許立青、戴黎明、王鵬程、餘珊
  • 《華北地塊中部中新生代構造地貌演變過程與機制》,作者:曹現志
  • 《太行山南緣新生代的隆升與斷陷過程》,作者:馬寅生、趙遜、趙希濤、吳中海、高林志、張嶽橋、趙汀、吳珍漢、揚守政
  • 《太行山嶂石巖地貌與雲臺山地貌特徵》,作者:高亞峰、焦慧元
  • 《太行山東麓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新認識》,作者:段宏振
  • 《"太行山道路"歷史起源探微》,作者:時贇
  • 《古來太行天下脊》,作者:張曉慶
  • 《讓太行精神永放光芒》,作者:常虎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