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阜寧6·23風災一週年探訪——再回首 當年廢墟已現新生希望

颱風 氣象災害 建築 大氣科學 中國江蘇網 2017-07-07
鹽城阜寧6·23風災一週年探訪——再回首 當年廢墟已現新生希望

新建的陳良安置點居民住宅猶如小別墅。

鹽城阜寧6·23風災一週年探訪——再回首 當年廢墟已現新生希望

立新社區附近的一棟損毀房屋已被定為遺址保留。

中國江蘇網6月28日訊 對於發生在去年6月23日,鹽城阜寧、射陽兩地遭遇的龍捲風加冰雹特大自然災害,第一時間趕到受災現場的記者至今仍印象深刻。但當一年之後記者跟隨江蘇省民政廳人員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時,用禍福相依這個成語似乎更能解釋曾經的廢墟上已現新生希望。

通訊員 季靜 交匯點南京晨報記者 陳彥

棄舊址建新家

日子要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作為龍捲風和自然災害的重災區,位於阜寧縣城郊的陳良鎮是記者到達當地的第一站,當時的進出道路已被各種車輛和來往人員堵得滿滿當當,各種臨時救災物資沿路就可以領取。在一條穿境而過的河道兩側,原本錯落有致的房屋找不到一棟完整的,能被只掀個頂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大量的房屋不是破損就是倒毀,整個河道里堆積著大量的漂浮垃圾,沿路的行道樹、電線杆就像商量好似的,朝著一個方向傾倒在河水裡。

“我和村委會的黨員幹部們真的是48小時都沒合過眼,幾天辛苦下來,整條腿粗出好幾圈……”提及當時的一幕,性格並不內向的陳良居委會書記陳克亮數次表示不想再回憶當初的一幕,但聊著聊著,一旦打開話匣子,講述從災害發生到後續一個月的經歷,激動之餘的陳克亮聲音不知不覺變得哽咽,眼眶也開始紅通通的,看得出這位漢子在極力抑制自己不讓淚水掉下來。

儘管災害讓大家失去親人和財產,但今後的生活仍然要繼續,在經過初段的搶險救災後,災後重建很快就啟動了。根據省民政部門的安排,所有轉移出來的受災群眾,均按照人頭髮放臨時生活補助,有遇難成員的家庭,發放每人2萬的撫卹金。需要過渡生活的,給予租房以及連續三個月每月600元的補貼。一年時間過去,移址新建的陳良居委會安置點裡已經入住了200多戶受災居民。

今年已經82歲的周其富就是其中的一位,因為腿腳不好,身為五保戶的他將平日活動安排在2層“小洋樓”的一樓進行。“上下兩層,70多平方米,有廚房有衛生間,樓上還有兩個單獨的房間,比之前住得好多了。”周其富告訴記者,自己現在的這套房,算上各種補貼和補償,基本不需要自己再加什麼錢。安置點裡不僅有超市、活動室,房前院後都是綠化,一條水泥路從各家各戶接出直接連上外面的公路,大家相互往來、進城都方便得不得了。

“我們不僅有新家了,還有家族的祠堂,感謝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幫助,今後大家的日子會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在板湖鎮孔蕩安置點,以孔子文化為背景的特色村落已然成型。在這個安置點,所有房屋都是精裝交付,連灶具、太陽能都配置齊了。看著眼前這白牆青瓦帶飛簷的小洋樓,這分明是妥妥的江南水鄉,哪裡讓人會想到是災後的復建房。

救災專款專用

好事情辦好靠公開透明

“緊急救災、災後重建最重要的就是專款專用,及時足額發放,救急救難的事情出不得任何紕漏。”省民政廳廳長侯學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連同社會捐贈的4.24億資金、各類物資全部做到了公開透明、專款專用。除了及時撥發給受災地外,民政部門還制定了細緻的標準。同時對使用情況進行跟蹤、審計、監管,保證災後重建工程按期交付,受災群眾能得到應有的幫扶。

同樣是受災,張家和李家得到的補貼總額因情況不同差異可能比較大,怎麼能讓大家心服口服並不容易。像受災不太嚴重的板湖鎮鄭朱村村民殷日生家,房屋屋頂瓦片被吹飛,他自行修復房頂。災後具體領多少補貼需要通過召開受災房屋維修資金補助民主評議會來確定。現場,受災戶代表、鎮村代表、村民代表、建築技術人員均參加,整個評議結果公正透明,既遵守原則也講了情理,大家都心服口服。不僅是拿補貼,就連安置點的住房也是通過公開搖號來拿鑰匙,通過張榜公佈,居民可以選擇拿房,也可以選擇貨幣補償,無論哪種方式,全部有據可查。

災難是一時的,但由此造成的傷害卻具有長期性。尤其是家中有親人傷亡或災害給生活帶來嚴重衝擊的人群。對於這一點,民政部門同樣排入了災後重建的重點項目。記者瞭解到,通過向社會專業機構、志願者組織購買服務的方式,針對災區的居民,諸如哀傷輔導、生命教育、救助資源鏈接、家庭與社區關係修復等項目都將伴隨災後重建展開。“為了充分發揮作用,盡最大限度撫平災區帶來的創傷,有關的心理輔導將持續三年。”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鹽城抗擊‘623’特大龍捲風紀念館”開放

記住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一場風災帶給災區的不僅是幾十億的重大財產損失,更是對居民人生觀的再教育。當一年之前的滿眼瘡痍伴隨著鹽城速度、阜寧速度、阿特斯速度而快速新生時,阜寧也將發生在去年6月23日的重大災難寫進了歷史。在阜寧縣的主城區,一座名為“鹽城抗擊‘623’特大龍捲風紀念館”的建築正式建成開放,展館內用大量現場視頻、圖片、雕塑、蠟像重現了珍貴的歷史史料,洋溢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滿滿正能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