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五味使人口爽"。甜、酸、苦、辣、鹹,這五味的調和,是千變萬化。如果過於偏重於一種滋味,就會導致人的味覺爽傷。一個重慶麻辣火鍋,會讓一個沒吃過川菜的蘇州人立即味蕾爽傷。吃一個蘇州超甜的大饅頭,會讓一個山東大漢如鯁在喉。

中國四大菜系,川菜偏辣,魯菜偏鹹,粵菜偏鮮,蘇菜偏甜。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舌頭味覺分佈

不同地域的人類味蕾甜味敏感度的歷史變遷,總是一個迷人的話題。而糖是目前人類最重要的甜味劑,糖是什麼?糖從哪裡來?糖又到哪兒去?

一,蘇州飲食偏甜

蘇菜中的蘇錫菜是甜度最高的,其分佈的核心地域包括蘇州、無錫,西到常州,東到上海。但蘇州附近很少種植甘蔗,也不是蔗糖的主產地,甘蔗主要是一種熱帶植物。

比如蘇州的代表菜之一鬆鼠鱖魚。用新鮮太湖鱖魚,刀工之後先油炸,用白糖、白醋、番茄醬等做的糖醋滷入味上色,鹹鮮濃郁,酸甜可口。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松鼠鱖魚

無錫的代表菜之一醬排骨。用豬肋排骨、精肥方肉,用白糖、醬油、黃酒、番茄醬等做的滷入味上色,甘香醇厚,甜而不膩。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無錫醬排骨

上海本幫菜代表之一紅燒肉。用冰糖、醬油炒色,色濃醇甜,酥軟即化。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上海紅燒肉

蘇州的甜食麵點,也是聞名全國。此處僅舉一例:梅花糕。以麵粉為主材、撒上各種餡,看起來真的很像梅花,香、甜、酥、軟。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蘇州梅花糕

蘇州是中國消費食糖量最高的地區之一。其實,與世界平均水平對比,中國人的食糖消費量並不算高。近年來,全球平均年食糖消費量大約是每人24kg,中國人只有11kg。

所以中國人,或者說蘇州人,不用為吃糖而有罪惡感。

二,蘇州人喜愛甜口味的量化研究

蘇州人吃的肉包子都是甜的!

當然,我們可以通過極端事例的籠統感性歸納,認為蘇州人口味偏甜。但這是一種極少樣本的不完全歸納法,並不可靠,我們需要數據!通過對433種典型蘇州菜餚進行量化分析,可以得到更嚴格的結論。這433種菜餚,已經涵蓋了絕大部分的蘇州菜。

通過對433種典型蘇州菜餚所用調味料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使用糖的菜餚佔57.27%。

通過對433種典型蘇州菜餚味型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甜味菜餚佔33.72%,酸甜味菜餚佔6.93%。兩種帶甜味的菜餚合計佔總數的40.65%。

也就是說蘇州人餐桌上,平均有四成以上的菜是帶甜口味的。你可以默默回想一下,聚餐時,你用餐的甜度超過蘇州人的平均值了嗎?

再來一個對比,蘇州和廣州。它們都靠近海,蘇州靠近東海,廣州靠近南海,蘇州在長江三角洲,廣州在珠江三角洲。

廣州也有甜點,也有蜜汁叉燒、燒臘等甜口味的菜餚。但粵菜大部分是原汁本味菜,清淡鮮為主,注重新鮮、爽滑、脆嫩等風味,口味香鬆軟肥濃,喜歡用蠔油、魚露調味。

2009年,首屆中國粵菜峰會評選出的十大粵菜,只有明爐烤乳豬和掛爐燒鵝這兩道菜是用了糖調味的。

廣州甜口味的菜在二成左右,比北方口味要甜,但比不上蘇州的口味甜。

參考文獻:

[1]張宇,蘇州菜餚量化分析,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2]熊科,夏延斌,菜餚風味與調味研究,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年02期

三,東晉衣冠南渡使蘇州口味從鹹轉甜

網上有人說,蘇州人口味之所以偏甜,是因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當時大量北方人逃到江南,而北方開封地區的口味是偏甜的,所以導致蘇州的口味變成了偏甜。

這種說法不合理。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沈括

他的依據是沈括在《夢溪筆談·雜誌一》的一段話,沈括說:

"宋明帝好食蜜漬鱁鮧,一食數升。鱁鮧乃今之烏賊腸也,如何以蜜漬食之?大業中,吳郡貢蜜蟹二千頭、蜜擁劍四甕。又何胤嗜糖蟹。大底南人嗜鹹,北人嗜甘。魚蟹加糖蜜,蓋便於北俗也。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

比沈括晚一些時候的江少虞,主要生活在宋高宗趙構的紹興年間。當時江少虞在知吉州任上,他編纂的《宋朝事實類苑》寫於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江少虞在書中也提到了沈括的這段話,表示同意"大底南人嗜鹹,北人嗜甘"。

沈括去世于靖康之變的32年前,他說的"北人嗜甘",是指唐朝之前的北人(主要指中原地帶)。沈括在下文中提到"如今之北方人",是指他生活的北宋末年的人,正好和前面的"北人"是今古對應的,前面的"北人"是指古代北方人(相對於沈括而言)。

然而,唐朝之前的中國,蔗糖生產並不發達。

所以唐朝之前的中原人吃甜食,主要不是蔗糖,而是麥芽糖和蜂蜜。低聚麥芽糖的甜度是44左右,如果有糖鏈更長的麥芽糖,甜度還會下降,所以古代麥芽糖的甜度一般不到蔗糖的三分之一。蜂蜜的甜度是很高的,蜂蜜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甜度是170左右,葡萄糖甜度是64左右。蜂蜜的甜度是97左右,和蔗糖差不多甜。

而麥芽糖的製作需要小麥,中國北方是小麥主產區,中國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麥芽糖的主產區在中國北方。自從有了家養蜜蜂之後,蜂蜜的產量才會有較大提高,才會在人民中普及開來。而家養蜜蜂是從東漢時期的涼州(今甘肅)開始,然後逐漸向東傳播到今陝西、河南一帶。現在的中國蜜蜂也是雜交的多。1900年,第一批採蜜能力超強的意大利蜂被引入中國。

南方的油菜花蜜,到了宋朝才開始大規模生產。因為宋朝時期,中國南方才開始大規模種植油菜花。宋代《圖經本草》記載的蕓薹型油菜:

"出油勝諸子。造燭甚明,塗發黑潤,餅飼豬易肥,上田壅苗堪茂"。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卻大部分是甘藍型的,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分別由日本和歐洲引入。因為甘藍型油菜高產、含油量高,所以替代了中國以前本土的蕓薹型油菜。

在唐朝之前,無論是麥芽糖和蜂蜜,主產區都在北方地區。唐朝之前的南北貿易也沒有後來明清時期發達,所以北方的麥芽糖和蜂蜜大部分在北方消費。尤其是昂貴的蜂蜜,基本上是皇族、門閥、土豪們的食物。

因為唐朝之前糖類主產區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的因素,北方首都的口味會比南方更加偏甜。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東晉初年衣冠南渡

到了東晉初年,隨著衣冠南渡,偏甜的口味開始向南方轉移,最後在蘇州紮根。北方受到"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的摧殘,活下來的皇室貴族和門閥士族大量遷徙到江南地區。

《隋書·地理志》記載揚州最富裕的地區是:

"宣城、毗陵、吳郡、會稽、餘杭、東陽,其俗亦同。然數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

吳郡,就是今天的蘇州,最早是春秋吳國的首都(吳國首都有過遷移,但範圍都在無錫和蘇州境內)。蘇州及周圍地區,經過南遷漢人在東晉南北朝數百年的開發,成為揚州乃至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因此蘇州的口味,也受到南渡士族的影響,從偏鹹開始向偏甜轉變。這是蘇州人口味的一次重大變化,從此甜蜜蜜的口味愈來愈濃。

參考文獻:

《'南人嗜鹹,北人嗜甘'辨析》,程宇錚,《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第03期P11-12,16。

四,唐宋時期蘇州偏甜口味的發展

唐宋時期,中國正處於大轉折時期。日本京都學派創始人內藤湖南,提出了唐宋變革論。唐宋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從中原轉移到了江南。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內藤湖南

唐詩裡面講到白砂糖的還比較少。到了宋朝,記載白砂糖的詩詞就多起來了。

北宋蘇軾的弟子張耒有一首殘詞,提到了砂糖:

水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鬆兒和。

南宋福建人陳藻在《漁溪西軒》提到用甘蔗做糖:

千尋好景群峰起,一抹寒煙半壁留。

日影漸高魚網晒,雨聲長響桔槔休。

種麻賣布皆貧婦,伐蔗炊糖無末遊。

狂客寂寥貪看月,初旬已看月如鉤。

南宋楊萬里寫《夜飲以白糖嚼梅花》:

剪雪作梅只堪嗅,點蜜如霜新可口。

一花自可咽一杯,嚼盡寒花幾杯酒。

先生清貧似飢蚊,饞涎流到瘦脛根。

贛江壓糖白於玉,好伴梅花聊當滷。

楊萬里自嘲用白砂糖嚼梅花,當滷肉吃。楊萬里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宋朝的俸祿非常優厚,他不至於非常清貧,只是在詩中誇張一下而已。宋朝能買得起大量白砂糖的人,非貴即富。

元末明初,蘇州出了一本美食書《易牙遺意》 。作者是韓奕,平江(今蘇州人)人。他生於元文宗時期,入明隱居。《易牙遺意》記載了49種菜餚製作方法,用鹽的33種,用糖的9種。雖然用糖的比例還不是很高,但說明元朝時期的蘇州菜已經有很多用糖的菜餚。(就是今天的蘇州菜也不是菜菜都用糖,蘇州十大名菜不用糖或只用少量糖的佔40%。)

但是《易牙遺意》記載,在宋元時期,糖主要用於蜜餞,有"蜜梅""糖楊梅""甘豆糖""瑪瑙團""糖姜""糖煎東瓜""蜜橙"等,種類繁多。《易牙遺意》記載的麵點有80%都是甜食,說明宋元時期,蘇州的麵點小吃裡面甜食已佔據了絕大部分,。

如果說東晉以來,蘇州的口味從鹹向甜轉變,那麼到了宋朝,蘇州的口味偏甜已發展到了重要地位,但還不能說佔據主導地位。

唐宋以來,中國蔗糖的生產量開始大規模提高。

宋代福建有很發達的製糖業,據著名宋代史學家漆俠估計,宋朝大約有5000榨糖戶。如果平均每戶每年榨糖100斤,宋朝一年的蔗糖數量也有50萬斤。宋朝鼎盛時期有1.2億人口,官戶約佔人口總數的1%,官戶人口有120萬左右。用官戶人口計算平均蔗糖消費量,也只有每人每年不到半斤蔗糖。這說明宋朝蔗糖還是非常稀缺昂貴的。

南宋方大琮說:"仙遊縣田,耗於蔗糖。歲運入浙淮者,不知其幾萬壇。"

宋代福建人已經從泉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白砂糖製作技術,但數量比較少。北宋太平興國四年成書的《太平寰宇記》,記載福州土貢是乾白沙糖,說明北宋初年的白砂糖還是貢品。福建大部分的蔗糖做成糖霜,糖霜是蔗糖溶液結晶而成,類似今天的冰糖。不能結晶的蔗糖溶液就作糖漿賣出。

宋代興化府(今福建莆田),已經會大量製作紅砂糖了,估計也是從阿拉伯人那裡學來的。《興化府志》記載了做紅糖的方法,加入鹼性樹灰,中和糖漿裡的酸性,就能凝結成砂狀晶體了。《興化府志》稱:"其面如漆,其腳粒粒如沙,故又名沙糖"。

參考文獻:

《宋代經濟史》,漆俠,中華書局,2009年9月

《試論宋代製糖業的發展》,陳旭東,《學術探索》 , 2003 (11) :64-66

五,明清時代富商與女工推動蘇州偏甜口味的定型化

明朝中期的蘇州富商,提供了一種權力與地位的象徵,能夠大量消費白砂糖,是一種奢侈。女工天生偏甜的口味,在白砂糖價格不斷下降的情況下,使這種地位象徵發展成為時尚,進而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味蕾記憶,變成一種傳統。

先是從麵點等小吃開始,然後是蘇州大餐,這正好是甜的權力擴張的一種低成本路線。

明末蘇州才子馮夢龍 ,不但刻了《三言》,還刻了民間小調《掛枝兒》,裡面記載了糖與女工:

紡織娘叫不得女工頭。

你到把砂糖兒抹在人的鼻尖上。

曾被買糖人騙了,再不信口甜的。

清朝乾嘉時期的袁枚,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在蘇南地區做官,最後歸隱南京隨園。他活動的這些地區離蘇州都不遠。袁枚是一位喜歡美食的文人,一定對蘇州的美味很熟悉。他寫的《隨園食單·江鮮單》記載了兩道甜味的菜:

刀魚

刀魚用蜜酒釀、清醬放盤中,如鰣魚法蒸之最佳。不必加水。

黃魚

黃魚切小塊,醬酒鬱一個時辰。瀝乾。入鍋爆炒兩面黃,加金華豆鼓一茶杯,甜酒一碗,秋油一小杯,同滾。候滷幹色紅,加糖,加瓜、姜收起,有沉浸濃郁之妙。又一法,將黃魚拆碎人雞湯作羹,微用甜醬水、纖粉收起之,亦佳。大抵黃魚亦系濃厚之物,不可以清治之也。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袁枚

兩季《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美食家沈宏非認為,上檔次的蘇州菜,都不是甜的:

"蘇州菜裡的甜味集中在紅燒及糖醋部份,糖的加入,目的無非是為了厚其味,潤其色。鹹甜味型的,必須保持'甜出頭,鹹收口',如櫻桃肉;糖醋類的,酸甜必須保持絕對的平衡,任何一方都不可'出頭',比如松鼠鱖魚。"

明清時期的蘇州富商在炫耀的同時,還是注重口味的平衡,不是一貫炫耀大量採用白砂糖料理的奢豪。

葉夢珠是清朝上海松江人,他編寫的《閱世編》曾記載明末清初松江府的一些物價:

白糖,舊價上白者每斤三、四分。順治初年間,價至每斤紋銀四錢,後遞減。至康熙中,復舊。今稍長至五六分。康熙二十年癸亥冬,遞減至三分、二分,黃黑者一分上下耳。

糖蔗,取其漿為糖,產於江右、嶺南諸郡,此地從未有也。康熙十五年丙辰春二月,廣東兵叛,江西吉安道梗,糖價驟貴。吾邑濱浦,有人攜得蔗種,歸植成林,依法軋漿,煎成白糖,甚獲其利;但糖色不能上白,想亦地氣使然。其後平藩歸正,廣糖大至,然種蔗煎於此地,價猶賤於販賣,故至今種者不輟,浦東六裡橋、周渡一方最盛。

按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所述,一般明朝的一斤是596.8g。明朝末年銀兩銅錢兌換率變化非常劇烈,所幸葉夢珠採用了白銀計價。暫且按米價換算,明朝萬曆年間一兩白銀相當於今天約500元人民幣。

明朝末年上好的白砂糖三分銀子一斤,一分銀子是百分之一兩,一斤16兩,換算成今天的人民幣大約是一市斤(500g)上好的白砂糖約12元。

今天超市裡的白砂糖價格是5-6元人民幣。明朝末年的白砂糖僅僅比今天的白砂糖貴一倍,雖然還有點貴,但實在不能說是奢侈品了。

再做一個崇禎年間豬肉價格的對比,一斤豬肉是二分銀子,相當於今天一市斤豬肉8元人民幣,比今天的豬肉要便宜一點。明朝末年的白砂糖比豬肉稍貴一點,說明白砂糖在那時已經大規模普及了。

季羨林認為,在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中國福建人因偶然原因,發現併發明瞭"黃泥水淋脫色法"製作白砂糖。當時的人們認為這種方法制作的白砂糖可以媲美西洋糖。這裡的西洋指鄭和所到的西洋,主要是北印度洋。在明朝之前的宋元時代,已經從阿拉伯人(大食)那裡進口昂貴的白砂糖,明朝人稱為西洋糖。宋元時期中國人做的糖不夠白,顏色是黃色的。

昂貴的白砂糖是舶來品,只有皇室貴族和頂級富豪才能大量享用,是地位與身份的一種頂級象徵。

大約從1522年或稍後幾年開始,福建人生產出了上好的白砂糖,價格大幅度下降。這時,普通的富商也可以消費的起白砂糖了。食用白砂糖的地位象徵從皇室貴族轉移到了普通富商這裡。

自古以來,蘇杭地區的絲織業就非常發達,商賈雲集。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黃道婆像

到了元朝末年,黃道婆向海南黎族學會了棉布紡織技術,回到松江(今上海松江),推廣棉布紡織。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在全國大力推廣棉花種植。松江和附近的蘇州逐漸成為中國棉布紡織的中心。明朝蘇州府下屬的嘉定,在嘉靖年間的縣誌記載:"邑之民業,首籍棉布,紡織之勤,比戶相屬,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際、養生送死之費,胥從此出"。在嘉靖年間,很多蘇州農民不再生產糧食,專業生產棉布,吃的食物都是靠買。蘇州、松江的棉布要賣到全國各地,催生了大量商人。

也就是說,大約在明朝嘉靖年間,蘇州的富商開始大量食用白砂糖。可以想象,這些蘇州商人,往來應酬宴席,用白砂糖裝點餐桌和菜餚的奢華,只是如過眼雲煙罷了。

明朝嘉靖年間,中國已經卷進了大航海時代。不但蘇州的富商急劇更加,而且徽州(安徽南部)、江西景德鎮的富商也急劇增加,甚至富裕程度與蘇州相差不遠。徽州和景德鎮的富商應該也會開始大量消費白砂糖。

但是,為什麼徽菜和贛菜的口味沒有偏甜?屬於贛菜系的景德鎮菜鹹辣平和,是因為從美洲引入了辣椒。

原因應該有兩個,一是東晉南渡,當時口味偏甜的中原貴族遷徙到蘇州的更多,蘇州的口味已經開始從鹹轉變為甜。二是明朝時期蘇州紡織手工業發達,大量的女工模仿富家小姐的甜食口味,導致蘇州的口味在明朝末年成為偏甜的典型。而景德鎮主要是陶瓷業,陶瓷工多是男工;徽州主要是貿易商,也多是男性商人。景德鎮和徽州的甜食口味無法落地生根。

蘇州紡織手工業發達,大量家庭女工熬夜工作,晚上為了提神和補充能量,來一杯熱茶就著現成的甜點,很是愜意。不許要開灶火做宵夜的飯菜,很是方便。另外女工飯量較小,在兩餐之間的工作間隙,偶爾吃一點甜食,也可快速恢復體力。

家庭紡織女工不但要紡織,還要照顧一家人的飲食。因為紡織女工偏愛甜食,最後使蘇州家庭的飲食從甜點到菜餚,都逐漸甜化。

在明朝的萬曆到崇禎年間,蘇州的飲食就徹底變成了偏甜口味。

經過明末崇禎、清初順治年間的戰亂,蘇州又迎來了所謂的康乾盛世。康熙年間的蘇州織造與曹寅的江寧織造並駕齊驅,蘇州織造使用的工匠達2500人以上。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蘇州織造

乾隆年間,大部分蘇州平民女子,從七歲開始紡棉線,十二歲開始織布。當時蘇州境內的田地,號稱"稻三棉七",棉花用地已佔耕地的70%。

乾隆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曾一次販賣蘇州附近的紫花布兩萬匹到英國本土,改變了幾代人的衣裝時尚。這就是傳說中的南京布,Nankeen,主要由南京附近的蘇州、松江生產。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都提到了紫花布。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紳士的標配是"杭綢襯衫加紫花布長褲"。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杭綢襯衫加紫花布長褲

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也寫了淑女們穿著南京紫花布做的靴子。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1795年-1810年期間的紫花布半靴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英國攝政時期的紫花布運動內衣

康乾時期,繁榮穩定的福建廣東蔗糖和蘇州紡織的生產,使蘇州偏甜的口味幾乎永久地固定下來,一直到今天。

另外,從江蘇南通不同縣市之間的飲食差異,我們也可以瞭解在清朝之前蘇州口味已經非常甜了。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長江三角洲

明清朝代更換之際,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長江三角洲地區飽經戰亂。明朝的南通屬於揚州,嘉定屬於蘇州。清初鼓勵墾荒植棉,大量蘇州棉農搬到南通的海門地區,墾荒種棉織布。

所以,今天海門的口音、飲食習慣、土布手藝與南通其他地方都不一樣。海門的口音接近蘇州方言,飲食像蘇州一樣甜,很多農民有複雜的土布手藝。海門有和蘇州一樣的長脆餅、小麻餅、雲片糕。而南通其他地方更接近揚州,因為接近兩淮鹽場,口味偏鹹,甜味雖有但不如蘇州那麼明顯。

清朝太平天國時期,蘇州成了一個主要戰場,也摧毀了當地的紡織手工業。但蘇州人的甜口味已經固化,一旦恢復和平,甜甜的味蕾記憶又恢復在蘇州人的舌尖上。

參考文獻:

《閱世編》卷7《食貨》6,葉夢珠。

《蘇州手工業史》,段本洛,張圻福,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6年9月。

六,女性為什麼喜歡吃甜食

為什麼明清時期的蘇州女工,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女工,還有今天的女性,更喜歡吃甜食?當然這僅僅是在統計意義上描述,也有女性個體並不喜歡甜食,可能更喜歡酸、辣的口味。

答案很簡單: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慮,女性受社會習俗規訓更多,緩解焦慮的方法比男性更少,吃糖是女性緩解焦慮更容易被社會接受的一種方式。

從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數據,到神經科學研究都支持上述答案。

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發佈《抑鬱症與其他常見精神障礙:全球健康評估》。報告裡面提到: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女性與男性抑鬱比例

2015年,全球抑鬱患病率約為4.4%,女性抑鬱患病率(5.1%)要高於男性(3.6%)。非洲女性抑鬱患病率最高,達5.9%,其次是美洲。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女性與男性焦慮比例

2015年,全球焦慮症患者比例約3.6%,女性焦慮患病率(4.6%)高於男性(2.6%)。美洲女性焦慮患病率最高,達7.7%。而非洲女性的焦慮患病率只有3.9%。

從世界衛生組織的焦慮患病率數據,我們可以得到女性更容易焦慮的結論,並額外得到一個提示:競爭壓力大的地區,女性也更容易焦慮。

美洲的平均經濟條件要優越於非洲,美洲有發達國家美國和加拿大。美國的福利政策是遠遠不如歐盟的。高收入而競爭壓力的美國女性,更容易焦慮。低收入、低福利、低競爭的非洲女性更傾向於憂鬱,而不是焦慮。高收入、高福利、低競爭的歐洲女性,焦慮與憂鬱均低於美洲女性。

洪蘭,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曾在臺北TEDx演講《男女大腦中的不同》。

洪蘭提到,胼胝體是連接左右兩個腦半球的橋樑,由神經纖維束構成,女生較厚,男生較薄。

其實在1982年6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德·拉克斯·尤塔敏森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拉夫·赫路威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他們解剖了14個大腦,發現女性的胼胝體普遍比男性大。女性胼胝體尾部呈球狀,比體部顯著增寬。男性胼胝體尾部呈圓柱形,與體部相差不大。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男女大腦結構比較

因為女性的胼胝體比男性更發達,傳輸的神經信號量更多,所以對於同樣的事情的反應,女性神經活動範圍要比男性大很多。

洪蘭通過核磁共振檢測女生、男生對悲哀的大腦反應,"我們把正常的大學女生請到實驗室裡來,叫她躺在核磁共振裡面想個悲哀的事情。比如男朋友劈腿,或者是和男朋友吵架,這樣她的整個腦都亮起來了,我們可以看到連小腦都亮起來了。我們叫男生躺在核磁共振裡面做同樣的事,卻只有幾點。所以,女生憂鬱症要比男生嚴重。"

另外男女製造血清素的速度不一樣,男性製造血清素的速度比女性快52%。血清素是神經細胞傳遞信息的物質之一,與人類的情緒、睡眠、記憶都有直接關係。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血清素

而人類大腦的杏仁體則是小惡魔,是憤怒情緒的策源地。如果血清素含量低,大腦額葉和杏仁體之間的信息傳遞就會減少。額葉與人類意識理性功能緊密相關,可以控制杏仁體相關的憤怒。但血清素偏低時,額葉無法有效控制杏仁體的活動,就會導致患者焦慮或易怒。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杏仁體

因為男性血清素的製造速度較快,所以男性較容易從焦慮狀態中脫出,大大咧咧地呼呼大睡了。

女性的血清素製造速度慢,一點進入焦慮狀態,就不能自拔,又因為胼胝體發達,焦慮信號在腦部全範圍擴散,雪上加霜,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慮。

男性焦慮,可以採用意識療法,但最直接粗暴的是藥物療法,比如:酒精,菸草,或其他精神藥品或麻醉品。借酒消愁,是自古以來男人們的習俗。

但是在習俗勢力上,人們對女性借酒澆愁更加容易指責。所以女性找到了另一個溫和的出口,就是暴吃甜食。甜食也可以引發人類大腦的愉悅感,降低焦慮。

但甜食不像酒精一樣簡單粗暴,而是細膩溫柔,可以被社會各個階層、男女老幼所接受。

所以,為了緩釋焦慮等因素,女性比男性更偏愛甜食。

明朝末年蘇州才子馮夢龍,在蒐集整理的民謠《掛枝兒》中,就記有女子如是表白心跡:"曾被買糖人騙了,再不信口甜的"。蘇州的女子,乃至蘇州的女工也會焦慮,因為紡織手工業的緊張勞動和競爭,勢必會加大這種焦慮。紡織女工的購買力比農村婦女要高,看到富商們吃糖的炫耀,自然在糖價下降之際,引領了甜食的時尚,最後席捲了整個蘇州乃至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口味。

糖口味雖甜,不可貪多。糖去了我們肚子裡,如果攝取過量,容易引發齲齒、肥胖、糖尿病。這也是現代性給大眾帶來的副作用。注意控制吃糖量喲!

七,蘇州菜加糖是為了增色提鮮

比如蘇州紅燒肉,一定要上好的五花肉(肉蛋白和脂肪對半),關鍵是一定要加足量的糖。作出來的紅燒肉:色澤紅潤,味甘濃郁,醬香四逸,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而同為美食家的法國人大都把五花肉做成了臘腸。

為什麼一塊五花肉被蘇州人做得這麼好吃呢?

100年前,一位法國化學家美拉徳(L.C.Maillard)找到了答案,他發現了美拉德反應。美拉德反應,也稱為非酶褐變反應,是氨基酸或蛋白質與還原糖混合加熱時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褐色物質——類黑素。美拉德反應非常複雜,主要是三步反應,產生大量中間體分子,包括各種還原酮、醛和雜環化合物,從而帶來各種香味和鮮味。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美拉德

美拉德反應的最佳反應溫度接近120攝氏度。如果溫度再升高,到170攝氏度以上,就會發生焦糖化反應。

要在廚房裡實現完美的美拉德反應,需要如下條件:

1,食糖的普及。從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間開始,中國的白砂糖從奢侈品逐漸普及為日常用品。

2,傳熱介質淺口鐵鍋的普及。淺口鐵鍋是宋朝開始普及的。

3,反應介質菜籽油和豬油的大量普及。不用高壓鍋的水煮菜,最高溫度只有100度。菜籽油的沸點是335度,豬油的沸點大約是240度,只要三成熱,就可以達到美拉德反應的最佳溫度。菜籽油是南宋時期大量普及的。

4,人們擁有一定的財富並對美食不懈追求。紡織業發達的蘇州是明末的財富中心之一,文人薈萃,並擁有發達的美食文化。

明朝末年,蘇州完美地實現這幾個條件,成功地將食糖作為香料加入菜餚之中。

明末詩人冒闢疆寫《影梅庵憶語》,追憶他和董小宛的愛情故事,特別記述了董小宛喜歡親手做菜。董小宛原是蘇州董家繡莊的大小姐,後因家境敗落,被迫賣身秦淮河,又因種種際遇,搬回蘇州。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董小宛與冒闢疆

董小宛喜歡做糖汁,"取五月桃汁、西瓜汁,一穰一絲漉盡,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攪糖細鍊,桃膏如大紅琥珀,瓜膏可比金絲內糖"。

董小宛還訪求各種食譜並有所創新,"細考之食譜,四方郇廚中一種偶異,即加訪求,而又以慧巧變化為之,莫不異妙"。

董小宛創新的虎皮肉,就採用了食糖料理,把肥瘦均勻的帶皮肋條豬肉做成美味,裡面自然有美拉德反應。

八,FGF21的愛吃糖基因研究

FGF21是一種蛋白質,屬於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家族(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FGF),可以調控糖和脂肪的代謝。人類FGF21蛋白質由209個氨基酸組成,DNA編碼基因編號為AB006136,在19q13,1-qter區。

2000年,Nishimura(西村)等人用同源PCR法分離出了FGF21。(不好意思,又是一幫日本人!)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是一種通過調節溫度來放大複製特定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能將微量的DNA大幅增加,通常可以在2小時內放大幾百萬倍。

近年來,生物科學家發現,FGF21基因與人類的嗜糖(sweet tooth)密切相關,特別是其rs838133位點。人類rs838133等位基因主要是G(鳥嘌呤),次等位基因是A(腺嘌呤)。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FGF21基因

因為FGF21有良好的減肥和II型糖尿病藥物前景,西歐科學家花費大錢來研究。

2018年,《Cell Reports》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他們研究了英國生物銀行45萬多人的血液樣本、飲食和遺傳數據等健康信息。

這項研究表明FGF21與嗜甜之間具有密切關聯,除了能夠靶向治療肥胖和糖尿病以外,這項研究還有助於瞭解激素調節機制。

FGF21基因的rs838133位點如果是AA型,與AG和GG型相比,具有更高的嗜糖性。AA型基因會提升糖與酒精的吸收,但可降低體脂比,另外與血壓升高和腰部脂肪增多有關。

根據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的數據,不但中國漢族,大部分的東亞人幾乎都不含有AA類型。

AA類型比例最高的是歐洲人。其中高達22%的英國人是AA類型,AG類型為50.5%,GG類型為27.5%。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FGF21基因的rs838133位點

EAS指東亞人群,CHB指北京漢族人,CHS指中國南方漢族人,JPT指日本人

蘇州人為什麼愛吃甜?是因為明清時期蘇州富商與女工的口味變遷

上海地區的FGF21基因

上海交通大學一組研究人員,研究了上海地區的FGF21基因,正常糖調節人群樣本共275個,在FGF21基因的rs838133位點發現AA(TT)類型0例,GG(CC)類型269例,AG雜合類型6例。

上海與蘇州交界,清朝開埠之前上海一般是隸屬於蘇州的。由此這項數據可以作為參考。

這項研究至少說明,中國人在這個基因位點上幾乎沒有嗜糖愛好。所以相對於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中國人吃糖是很少的,歐盟人均食糖消費量是中國人的五倍,基因檢測數據與中國的平均食糖消費量數據一致。

蘇州人愛吃甜食,也只是在矮子裡拔將軍。跟英國人相比,是小巫見大巫。

蘇州人愛吃甜食並不是FGF21基因rs838133位點的問題,也許漢族有另外的愛甜食基因,但目前沒有研究發現,更多的是歷史、經濟、文化的因素。

參考文獻:

[1]Nishimura T, Nakatake Y, Konishi M, Itoh N (2000)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FGF, FGF-21, 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the liver. Biochim Biophys Acta 1492: 203–206.

[2] A Common Allele in FGF21 Associated with Sugar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Body Shape, Lower Total Body-Fat Percentage, and Higher Blood Pressure.TM Frayling,RN Beaumont,SE Jones,H Yaghootkar,A Tuke,etc. Cell Reports , 2018 , 23 (2) :327-336

[3]姜杉,APPL2及FGF21與腹型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關聯及分子機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 2014年。

總結

《詩經·大雅·綿》雲:“周原朊朊,堇荼如飴”。周原的土地肥美,連苦菜也象飴糖一樣甜。飴糖就是麥芽糖,甜度雖然不如蔗糖,但先民對甜的渴望一如今日。

蘇州人的口味轉變,是一個長期歷史文化發展的過程。先秦及秦漢時期,蘇州因為靠海,口味偏鹹。到了東晉衣冠南渡,帶來了蜂蜜的甜食文化,蘇州作為當時最發達的江南地區,接受這種甜的口味。隨著唐宋時期從印度和阿拉伯吸收蔗糖技術,伴隨著蔗糖產量的提高,蘇州的甜口味也在穩步發展,白砂糖那是多是富貴人家的稀罕物品。明朝嘉靖年間偶然發明的“黃泥水脫色法”製造出高產、超白的砂糖,白砂糖成為蘇州富商炫耀地位的奢侈品。隨著白砂糖產量的提高,價格的下降,大量蘇州紡織女工也開始迷上這種甜的時尚,最終使蘇州口味染上了濃的化不開的幸福甜味。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本文為原創,如果覺得有點意思,敬請點一下關注並點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