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遺願因何要將骨灰撒在黃山?

來源:掌上風雲 作者:張雄文

粟裕晚年留下遺願,將骨灰撒在黃山,後又擴為八個省曾經戰鬥過的地方。這都因一場慘烈的戰鬥而起。

1934年10月,為策應中央紅軍主力突圍長征,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和參謀長粟裕奉命率紅七軍團輾轉進入贛東北,與這裡活動的方誌敏紅10軍會合。

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等人很快以中革軍委的名義電示:兩支部隊合編為紅10軍團,轄19、20、21三個師,方誌敏任軍政委員會主席,劉疇西任軍團長,樂少華任軍團政委。19師由原紅7軍團縮編而成,軍團長尋淮洲因屢與“28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的政委樂少華意見不合,被降為師長。

粟裕也因相同的原因被調離主力部隊,擔任閩浙贛軍區參謀長。不過,對粟裕軍事才幹早有耳聞的方誌敏,很快將他要了回來,擔任紅10軍團參謀長。

此後,尋淮洲率19師外線出擊,到浙皖贛邊發展新蘇區,其餘兩個師和軍團部則留在閩浙贛保衛老蘇區。但尋淮洲出擊不久,蔣介石很快集中20萬人封鎖、“圍剿”閩浙贛蘇區。方誌敏和軍團部被迫率20、21師也轉到外線,於12月10日進至安徽黃山東南的湯口,和先期到達的19師會合。蔣介石嚴令所部繼續圍追堵截,以全“未竟”之功。紅10軍團被迫於12月13日沿屯溪至青陽的公路向北轉移,經烏泥關抵達黃山東麓的譚家橋。

在這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偏僻小地方,還沒有戰役指揮權的粟裕,與方誌敏、劉疇西、樂少華一起,寫下了悲壯的一頁。

這時,蔣介石的浙江保安縱隊、7師21旅、49師、補充1旅等部,正分三路猛撲而來,準備合圍紅10軍團。軍團長劉疇西根據偵察獲取的情報,得悉王耀武的補充1旅輕騎前來,孤立突出,尾隨紅10軍團已進抵湯口;其餘各路追敵卻相距尚遠,補充1旅與其中央縱隊主力49師至少有8小時路程。劉疇西決定在湯口大一仗,圍殲王耀武。

他有足夠的理由打贏這一仗:

一、紅10軍團兵力與補充1旅相差無幾;

二、補充1旅第2團曾被19師(紅七軍團)擊潰過,紅軍攻打手下敗將,心理上佔有優勢;

三、預定戰場地形十分有利。從烏泥關到譚家橋,兩側都是連綿起伏的山地,叢林密集,便於部隊埋伏隱蔽;

四、殲滅了補充1旅,不但可以補充急需的物資裝備,還能打擊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便於紅10軍團在皖南立足生根,完成中央交付的使命。

根據軍團長劉疇西的這一決心,參謀長粟裕立即擬定了初步作戰方案。但在如何使用主攻部隊上,他和劉疇西產生了分歧。

19師的前身是紅7軍團,粟裕認為其千里轉戰,作風頑強,野戰經驗十分豐富,應該負責主攻;20師則是閩浙贛軍區剛升級不久的地方部隊,擔任主攻不大合適。原為閩浙贛軍區司令員的劉疇西看法卻正好相反,認為自己的老部隊20師素來英勇,毫無問題。

他的自信其實不只來自20師,還有更深厚的個人“資本”:

1922年就加入中共;做過孫中山的警衛;1924年考進黃埔軍校第一期,在關乎黃埔黨軍成敗的棉湖戰役中奮勇爭先,失掉左臂,受到校長蔣介石的矚目;以葉挺24師參謀身份參加南昌起義;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過;第一次反“圍剿”中,指揮的紅8師獲紅軍總部通令表彰;此外還有一道格外“牛氣”的光環:中革軍委曾授予他二等紅星獎章。

粟裕遺願因何要將骨灰撒在黃山?


劉疇西

國共早期的鬥爭歷史,劉疇西處處留下了很深的足印。因此,他不僅處處領先自己的參謀長粟裕一步,也遙遙領先當面對手補充1旅旅長王耀武一步。王耀武這位後來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74軍軍長,粟裕也稱道的幹才,此時在劉疇西眼裡,或許就是黃埔三期的小字輩而已。

因為軍團長不容置疑的堅持,粟裕只好按照他的決心更改部署,讓20師擔任主攻,19師主力則換為打穿插,預備斷敵後路。同時,他還精心佈置了一些偵察員裝成老百姓,像往常一樣砍柴、種地,甚至裝作外出的行人,在路上自由來往,幾乎可與諸葛亮當年在西城大擺空城計之舉媲美。

紅10軍團各部遵令埋伏就緒後,王耀武於12月14日率部抵達烏泥關。因紅軍紀律嚴明,隱蔽較好,他命令部隊仔細搜索兩邊山林,一步一個腳印謹慎前進,也未發現任何可疑之處。

不久,因沒有經過這等大場面,紅20師有個士兵緊張不安,突然走火,而且一連就是3槍,暴露了全軍的意圖和目標。王耀武立即知道大事不好,下令部隊火速散開,搶佔路邊高地,佔據有利地形。一場似乎完美的伏擊戰,瞬間成為最不划算的攻堅戰。

粟裕遺願因何要將骨灰撒在黃山?


譚家橋戰鬥紅軍戰壕舊址(1)

主攻的紅20師只好從埋伏之處一躍而起,以血肉之軀展開硬拼。開始攻擊還算猛烈,使王耀武有些被動,但他們不擅野戰的缺陷,很快帶來了不良後果。王耀武的部隊不愧是蔣介石的嫡系,訓練有素,戰術動作純熟,迅速遏制了紅軍的攻擊勢頭,扭轉了戰場的主動權。20師雖作戰英勇,期間幾度白刃格鬥,但最終無法抗衡,四散潰敗。

紅20師打響後,埋伏在另一處的尋淮洲立即率19師出動,準備穿插斷敵後路。但還沒通過前方高地,聽說20師已經潰不成軍。

劉疇西支撐不住的時候,只好令紅19師火速回援自保。 尋淮洲曾和粟裕一起提議紅19師擔任主攻,一直有“保留意見”,現在戰局弄得如此不可收拾,正應了自己當初的擔心。才22歲的他到底有些年輕氣盛,未理睬劉疇西的這一命令,甚至“方誌敏寫信去調,又沒調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單打獨鬥的紅19師,也很快陷入危急境地,被王耀武的火力壓制在山崖下,匍匐於地,寸步難行。尋淮洲急怒之下,親自帶隊衝鋒,最終也無濟於事,他本人還負了重傷,隨即因流血過多而含恨瞑目密林間,被部下草草埋葬在戰場。

粟裕遺願因何要將骨灰撒在黃山?


譚家橋戰鬥紅軍戰壕舊址(2)

劉疇西只得下令剩餘部隊迅速撤退。不久,因劉疇西越來越優柔寡斷,沒有聽從粟裕連夜行動,突破國民黨軍尚未鞏固的封鎖線建議,紅10軍團除粟裕帶800餘人衝出重圍外,其餘主力在懷玉山全軍覆沒,方誌敏、劉疇西被捕,先後遭蔣介石槍殺。

四十餘年後的1978年5月,古稀之年的粟裕特意第三次重返譚家橋。遙望四周有過慘烈戰鬥的崇山峻嶺,似乎還能看見當年悲壯的一幕,他不禁潸然淚下。

粟裕對陪同的人說:“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勝仗,就是在這裡打了敗仗!” 儘管不是決策人,也儘管1948年9月,自己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的身份指揮濟南戰役,活捉了當年的補充一旅旅長王耀武,為那些長瞑地下的戰友們報了一箭之仇,但作為紅10軍團的參謀長,粟裕依然在沉痛地自責。

臨別時,他又鄭重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死後,將和戰死在這裡的戰友們長眠在一起。”回京後,他正式向夫人楚青口授了一份遺囑:“我在革命戰爭年代,身經百戰,和我共同參加戰鬥的同志中,犧牲的同志有數十萬,可我還活著,看到了革命的勝利。在我死後,不要舉行遺體告別,不要舉行追悼會,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經頻繁轉戰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山東、河南八省市的土地上,與長眠在那裡的戰友們在一起。”

6年後的1984年2月5日,粟裕病逝於北京,楚青隨即向中共中央、中顧委和中央軍委轉達了粟裕的遺願,得到了批准。

4月28日上午10時左右,中央軍委、南京軍區有關部門負責人和粟裕次子粟寒生冒著傾盆大雨,護送粟裕的部分骨灰到達黃山,將骨灰葬入距白亭木竹檢查站約100米的後山坡上。兩年後,黃山區人民政府在此豎起了“粟裕將軍骨灰墓”墓碑,一代名將終於與昔日的戰友在黃山相聚了。

粟裕遺願因何要將骨灰撒在黃山?


黃山粟裕骨灰安放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