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爸爸去留學》被罵慘孫紅雷也挽不回口碑,導演如此迴應差評

《帶著爸爸去留學》正在度過一個大起大落的夏天。

它帶著「拯救劇荒」的任務而來,「孫紅雷+辛芷蕾+一眾實力派」的陣容更是帶高了期待。

高期待下,口碑爭議卻很快降臨。

「孫紅雷像在參加《極限挑戰》」、「武丹丹黃小棟作出天際」、「故事細節誇張」…

劇的熱度居高不下,觀眾對角色、故事和表演的討論也愈發火熱。


《帶著爸爸去留學》被罵慘孫紅雷也挽不回口碑,導演如此迴應差評



觀眾給出了評價,我們好奇的是,創作者怎麼看?

導演姚曉峰上週末接受了【深水娛樂觀察】的專訪,關於口碑的爭議,關於這次創作的前前後後。

開誠佈公背後,這亦是一次關於創作的理性分享。

導演姚曉峰怎麼看

深水:角色塑造被很多觀眾批評,這點怎麼看?

姚曉峰:關於角色,先說說黃成棟。我也看到了一些觀眾說黃成棟被孫紅雷演成了海外版《極限挑戰》(笑)。

應該這麼說,黃成棟是一個既普通也特別的中國父親。

咱們中國人的印象中,父親更多是一個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的形象,教育的重擔往往在母親身上,父親參與的可能不多。

在我看來,很多父親其實自己都還沒長大,也需要成長。黃成棟就是這樣不成熟的一個父親。

他其實內心並不知道如何跟兒子相處,以為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心就是全部。這是故事開始的一個大前提。

而他的特別又在於,他願意改變。


《帶著爸爸去留學》被罵慘孫紅雷也挽不回口碑,導演如此迴應差評


剛到海外,黃成棟就戴上大金鍊子,穿粉色嘻哈服裝,就是希望用搞笑的方式來表達一個父親想和孩子拉近距離。

這是比較喜劇的呈現形式,行為邏輯其實也不難理解,從嘗試孩子喜歡的東西開始,這可能是一個並不成熟的父親能想到的交流方式。

不過孩子對此肯定是不買單的,甚至是反感的,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黃成棟一開始鬧了很多笑話,自己的人生也遇到很多問題。

但我希望讓這個角色實現成長。

他的小宇宙爆發,慢慢改善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甚至還成為了在國內可能永遠無法成為的英雄。


《帶著爸爸去留學》被罵慘孫紅雷也挽不回口碑,導演如此迴應差評


所以也希望觀眾能往後再看看這個故事,這個非常規的父親會有不一樣的變化。隨著黃成棟開始為愛放手,父子的關係也會有一個轉變。

劉敏濤演的母親,我覺得這樣的母親也很常見——陪著孩子去國外讀書,一陪就是很多年,完全犧牲了個人的生活,同時自己的婚姻也因為距離而變得支離破碎。越是這樣,帶孩子也就越成為她生命中唯一的念想。當然,這隻會讓她跟兒子的關係更加疏遠。

這樣的控制慾、佔有慾,是很多家長身上都存在的共性。當然,這樣一定會有矛盾發生,這也是我們希望著力去呈現的部分。

還有很招人煩的武丹丹(笑),這的確是很極致的一個角色。當時聊劇本的時候,我就在想這孩子是不是太作了點,各種行為實在是很煩人。

不過這還是要回到這個角色的設定上來,她剛一出國就得知了父母的離婚和分別再婚,這個打擊首先是很大的。

同時,武丹丹從小就沒有被真正地愛過,父母從來都只知道給錢,精神上沒有關心過她。她的作更多是為了引人注意,讓大家來關注她,來愛護她。


《帶著爸爸去留學》被罵慘孫紅雷也挽不回口碑,導演如此迴應差評


所有的角色,不管大人還是孩子,說直白點,在劇中都是一個從不懂事到懂事的過程。

大家在後面,也一定會看到這些角色的成長。

深水:很多觀眾也說故事細節有一些誇張和不合邏輯,這點又怎麼看?

姚曉峰:藝術創作當然是來源於生活,但影視作品尤其是電視劇,還是很依賴戲劇性的。

這次的創作背景是留學,我在一開始的創作期望是:在這個留學背景下,將中國家庭裡的多種矛盾、儘可能地集中在一起。

所以或許正因為如此,很多觀眾會覺得這個故事有些過於誇張了,太多的矛盾、意外發生在這些角色身上。

我考慮的是,故事被放置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一群人到了異國他鄉,一切都是從零開始。TA們相遇之後,會發生什麼?這一定會有戲劇張力,也一定會有很多矛盾。

當然很多觀眾提到的一些段落的問題,比如黃成棟過海關唱了一首《鴻雁》,比如黃成棟莫名請林颯吃了一頓大餐。


《帶著爸爸去留學》被罵慘孫紅雷也挽不回口碑,導演如此迴應差評


這些邏輯上的跳躍確實存在,也是因為後期剪輯的問題,剪掉了中間的一些情節。

包括黃成棟請林颯吃大餐,是因為他意外掙了一大筆錢,而林颯此前也救過黃成棟。在海關其實還有拍很多,最終這些都沒能被剪進去。

基本上,前三集是以五到六集的量剪出來的。其實作為一個劇的開頭,是建立觀眾第一印象的關鍵,我當然也希望能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這點確實是很遺憾的。

深水:也有一些反饋,對國產劇不管什麼題材最終都拍成了家庭狗血劇這點很不滿意,對此你怎麼看?

姚曉峰:不管什麼題材——在咱們國內更明顯吧——其實內核最終都脫離不了家庭和感情,特別是《帶著爸爸去留學》本身就是一部生活劇。

生活題材總是離不開家庭問題,而教育和家庭也是不分家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問題就是家庭問題。我們總說家是孩子最好的課堂,其實孩子也是家庭問題的載體。

《帶著爸爸去留學》是家庭劇的一種嘗試,用強衝突來集中呈現幾個孩子的問題,去反映這些問題孩子背後的問題家庭。

這個劇前前後後花了四年時間,最早我們的劇名是《漂洋過海來愛你》,後來因為和另外一個先播的劇有些撞名,所以後來改成了現在這個名字。

從劇名《帶著爸爸去留學》,這裡面本身就有一個反差,我也很想突出一個喜感。

同時想強調的是,這個劇名裡真正的核心其實不是「留學」,而是「帶著爸爸」。


《帶著爸爸去留學》被罵慘孫紅雷也挽不回口碑,導演如此迴應差評


前幾天,有一個朋友給我發信息,說她實在受不了武丹丹了。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朋友某些地方其實就很像武丹丹,但她也依然討厭這個角色。

可見很多人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在生活中是什麼樣的人。很多時候,生活其實要比影視劇「狗血」得多。

所以我還是希望觀眾能給這部劇多一些耐心,每個角色在經歷了前面的各種矛盾後,成長也都是極速的。大家其實都在想一個問題:拋開別人,自己的人生,我到底要的是什麼?

這些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往往也需要激烈的衝突來實現成長。

尤其是孩子對父母,可能是從一開始的完全不認同,到意識到父母在幫自己解決很多問題,直到最後實現一個和解。


《帶著爸爸去留學》被罵慘孫紅雷也挽不回口碑,導演如此迴應差評


希望大家多往後看,看到這些角色的成長。

深水:不妨回到一開始,談談這次創作的出發點是什麼?

姚曉峰:四年前我帶著孩子出國辦留學,經歷了很多事情。比如車子被砸,錯過考試,遇上騙子。回國之後,我就想做這麼一個題材,我把留學視為是在異國他鄉的一次冒險。

這個過程中結識了一批希望送孩子出國的家長,跟很多留學生家庭也做過交流,編劇劉珂創作過程中也進行了大量的海外留學採訪和調研工作,將留學生在海外會遇到的種種挑戰全面呈現。

最後發現,家長的顧慮其實非常多,但心底最大的那個擔憂,是我要不要送孩子出國,或者是該不該送。

從這開始吧,就是我做這個劇的出發點。

深水:按著這個出發點,最終在創作上的重點,或者說最希望傳遞給觀眾的又是什麼?

姚曉峰:剛才也說了,我們是希望能夠拍一部劇,把所有留學生在海外可能發生的故事都放進去。

比如安全、情感、教育等等,所以劇裡面就涉及了槍擊案、擇校、戀愛等等。

總之是聽到了很多家長的擔心,我們希望把這些真實擔心的問題都寫進去。

這裡面最想表達的,還是我一直強調的:成長。


《帶著爸爸去留學》被罵慘孫紅雷也挽不回口碑,導演如此迴應差評


因為包含的內容元素很豐富,所以這次的創作難度是很大的。

我們希望做到的是既拋出問題,也希望觀眾最終能理性思考「留學熱」這個社會議題。

深水:如今播出已大半,後續劇情會有怎樣的發展變化?

姚曉峰:基本上,前面更多是喜劇的部分,20多集之中會慢慢有一個情感上的昇華。

黃成棟這個角色會從過度喜感、浮誇,慢慢開始走心。他一開始是個事無鉅細的操心老爸,到經歷槍擊案成為英雄後,對黃小棟更加步步緊盯,兩人矛盾更加激化,這對他來說一直是一個不停解決問題的過程。

但後面他也意識到了:愛是陪伴,也是放手。


《帶著爸爸去留學》被罵慘孫紅雷也挽不回口碑,導演如此迴應差評


總之後續一定會有一些觀眾意想不到的故事發展,尤其是孫紅雷的好幾場戲,當時在現場很多工作人員都被感動落淚了。


口碑爭議背後,該思考的又是什麼


採訪中,姚曉峰多次提到了「成長」這個關鍵詞。

這背後的主題,是如今被廣泛提及的「原生家庭」。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在相處的過程中,互相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他強調:那些作出天際的孩子,那些毫無章法、錯誤百出的家長,都源自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

暖爸慈父黃成棟與叛逆期的兒子「相愛相殺」,源於他失去了邊界感,無法離開兒子半步,不僅加劇了兒子的叛逆,也丟掉了自己的生活方向。


《帶著爸爸去留學》被罵慘孫紅雷也挽不回口碑,導演如此迴應差評



同樣的,陪讀媽媽劉若瑜犧牲自我的結果,兒子不僅不領情,甚至帶著嫌棄。

劇中沒有擔當又愛慕虛榮的朱露莎,剛被網友評為了「討人厭家族最新C位」,她的種種巨嬰行為,也與父母的溺愛與寄予厚望的重壓不無關係。

姚曉峰說,這也是自己這次在創作中重點埋下的思考。什麼才是健康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又會帶來怎樣的家庭關係?劇中矛盾不同但煩惱類似的家庭,或許能讓多數人找到共鳴。

最後他總結:這部劇試圖做到的,就是讓大家在理性看待留學的同時,找到那個家庭和諧、或和解的鑰匙。

對家長來說,更多時候要為愛放手。健康的親子關係也應該是平等的陪伴,是父母與孩子在陪伴中共同成長。


《帶著爸爸去留學》被罵慘孫紅雷也挽不回口碑,導演如此迴應差評


《帶著爸爸去留學》被罵慘孫紅雷也挽不回口碑,導演如此迴應差評



在這之外,採訪中,我們還聊到了影視創作中,真實感和戲劇性的平衡問題。

一部作品從最初的立項,到創作執行,再到最後拿出來給觀眾檢驗,這中間的過程往往很長,其中也存在一個關鍵的問題——

即在漫長的週期中,創作者如何始終保持、或拉近自己與觀眾的距離感,並最終讓觀眾順利接收到想要表達的那個內核。

這裡面,責任的一大半在創作者身上。需要TA們為作品找到主題表達最合適的影像方式和呈現技巧,不說教地巧妙傳遞給觀眾。同時,觀眾或許也應該試著丟掉有色眼鏡,同時保有更多耐心。

事實上,這個問題比很多人想象地更為普遍,也頗為棘手。

前幾日的上海電影節上,大鵬就表達了自己對個別觀眾在看到情感戲時笑場的無奈——

有時候主創的理解,和觀眾的理解就是不一致的。


《帶著爸爸去留學》被罵慘孫紅雷也挽不回口碑,導演如此迴應差評



這裡,其實根本原因我們都明白:國產影視到目前,還未與觀眾建立一個有效的默契。

這個默契不是靠「放衛星」達成的,而是一個創作者和觀眾雙方共同改進的過程。

首先,這個默契建立的過程,一定是漫長的。需要大量優質作品來打下基礎。

接著,客觀說,創作者應該對觀眾的批評,持更開放與包容的態度。

姚曉峰在採訪中,也承認《帶著爸爸去留學》有不少遺憾,一些誇張和邏輯丟失的問題的確是存在的。

同時,觀眾在評價一部作品時,也大可以稍稍看淡那些「不真實」和「太狗血」。尤其是諸如「帶壞孩子」、「抹黑某個族群」這樣扣帽子的方向,也大可不必。

站在觀眾角度,我們必須對創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及,也希望觀眾能在一部作品播完之後,最終給出自己客觀的評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