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

當今,在大大小小的展覽中,“全國書法名家”、“著名書法家”、”書法大師”等等名頭氾濫成災。而已故的老將軍葉選寧曾在廣東美術館舉辦的書法展覽,可謂一反常態,它居然命名為“晴耕雨讀——葉選寧習字展”。從這幅展標便可以看出,廣東客家人所具有的那種勤奮好學、謙遜低調的優良品格。

"

當今,在大大小小的展覽中,“全國書法名家”、“著名書法家”、”書法大師”等等名頭氾濫成災。而已故的老將軍葉選寧曾在廣東美術館舉辦的書法展覽,可謂一反常態,它居然命名為“晴耕雨讀——葉選寧習字展”。從這幅展標便可以看出,廣東客家人所具有的那種勤奮好學、謙遜低調的優良品格。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鄭榮明行草七言聯

嶺南文化主要由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匯聚而成,三者有同有異,三分天下。客家文化植根中原文化,樹大根深。因為,客家人最初是由中原南遷而來的北方人,甚至今天還有一些廣東人把嶺南以北省市來的人,戲稱為“北佬”。如果從秦始皇派遣趙佗南下算起,兩千年裡,不斷有“北佬”南遷,在嶺南落地生根,他們相對於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來說,就是所謂的“客家”人。這些來自北方的“客家”人,在廣東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群體。

由北至南的人口遷移,帶來了南北兩種不同的文化碰撞和融合,因此客家群體的書法家往往比本土書家更有一種先天的優勢。他們一般不會固執己見、固守一隅、排斥外來書家,其書法呈現出兼容幷蓄、融通南北的特點,從而推動了當地書法的創新發展。在中國書法史上就有過這樣的先例:西晉時期,為了逃避北方“八王之亂”,王、謝、郗、庾、衛等門閥士族中的一大批北方書法家隨晉室南遷,在江南落地生根。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客家”書家,將樸拙端嚴的北派書法與風流瀟灑的南派書風結合起來,從而創造了遒媚勁健的新書風,把中國書法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帶來了新發展。


"

當今,在大大小小的展覽中,“全國書法名家”、“著名書法家”、”書法大師”等等名頭氾濫成災。而已故的老將軍葉選寧曾在廣東美術館舉辦的書法展覽,可謂一反常態,它居然命名為“晴耕雨讀——葉選寧習字展”。從這幅展標便可以看出,廣東客家人所具有的那種勤奮好學、謙遜低調的優良品格。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鄭榮明行草七言聯

嶺南文化主要由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匯聚而成,三者有同有異,三分天下。客家文化植根中原文化,樹大根深。因為,客家人最初是由中原南遷而來的北方人,甚至今天還有一些廣東人把嶺南以北省市來的人,戲稱為“北佬”。如果從秦始皇派遣趙佗南下算起,兩千年裡,不斷有“北佬”南遷,在嶺南落地生根,他們相對於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來說,就是所謂的“客家”人。這些來自北方的“客家”人,在廣東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群體。

由北至南的人口遷移,帶來了南北兩種不同的文化碰撞和融合,因此客家群體的書法家往往比本土書家更有一種先天的優勢。他們一般不會固執己見、固守一隅、排斥外來書家,其書法呈現出兼容幷蓄、融通南北的特點,從而推動了當地書法的創新發展。在中國書法史上就有過這樣的先例:西晉時期,為了逃避北方“八王之亂”,王、謝、郗、庾、衛等門閥士族中的一大批北方書法家隨晉室南遷,在江南落地生根。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客家”書家,將樸拙端嚴的北派書法與風流瀟灑的南派書風結合起來,從而創造了遒媚勁健的新書風,把中國書法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帶來了新發展。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祁小春篆書七言聯


書史上的廣東客家書法群體,雖然身在嶺南,書尊“二王”,但是對秦篆漢隸和北碑書法依然懷有極大興趣,能夠兼融南北書法之長。例如,清代宋湘能夠“隨手取物書之,不用筆而古意磅礴”;民國葉恭綽融碑入帖,筆勢開張;現代的廖蘊玉“旁採甲骨、金文、北碑之精華”;如此等等。對北派書法的天然興趣,可能是廣東客家書法群體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吧。特別是廣東粵北的客家人骨子裡仍是深藏中原儒家文化的基因,雖然當年他們身處南蠻之地,遠離京城,但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


"

當今,在大大小小的展覽中,“全國書法名家”、“著名書法家”、”書法大師”等等名頭氾濫成災。而已故的老將軍葉選寧曾在廣東美術館舉辦的書法展覽,可謂一反常態,它居然命名為“晴耕雨讀——葉選寧習字展”。從這幅展標便可以看出,廣東客家人所具有的那種勤奮好學、謙遜低調的優良品格。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鄭榮明行草七言聯

嶺南文化主要由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匯聚而成,三者有同有異,三分天下。客家文化植根中原文化,樹大根深。因為,客家人最初是由中原南遷而來的北方人,甚至今天還有一些廣東人把嶺南以北省市來的人,戲稱為“北佬”。如果從秦始皇派遣趙佗南下算起,兩千年裡,不斷有“北佬”南遷,在嶺南落地生根,他們相對於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來說,就是所謂的“客家”人。這些來自北方的“客家”人,在廣東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群體。

由北至南的人口遷移,帶來了南北兩種不同的文化碰撞和融合,因此客家群體的書法家往往比本土書家更有一種先天的優勢。他們一般不會固執己見、固守一隅、排斥外來書家,其書法呈現出兼容幷蓄、融通南北的特點,從而推動了當地書法的創新發展。在中國書法史上就有過這樣的先例:西晉時期,為了逃避北方“八王之亂”,王、謝、郗、庾、衛等門閥士族中的一大批北方書法家隨晉室南遷,在江南落地生根。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客家”書家,將樸拙端嚴的北派書法與風流瀟灑的南派書風結合起來,從而創造了遒媚勁健的新書風,把中國書法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帶來了新發展。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祁小春篆書七言聯


書史上的廣東客家書法群體,雖然身在嶺南,書尊“二王”,但是對秦篆漢隸和北碑書法依然懷有極大興趣,能夠兼融南北書法之長。例如,清代宋湘能夠“隨手取物書之,不用筆而古意磅礴”;民國葉恭綽融碑入帖,筆勢開張;現代的廖蘊玉“旁採甲骨、金文、北碑之精華”;如此等等。對北派書法的天然興趣,可能是廣東客家書法群體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吧。特別是廣東粵北的客家人骨子裡仍是深藏中原儒家文化的基因,雖然當年他們身處南蠻之地,遠離京城,但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王世國狂草《白居易·憶江南》


所以,客家書法群體通常是十分看重文化傳承的一群人,決不會數典忘祖。這表現於客家群體的書法中,那就是對於傳統書法經典心摹手追,孜孜以求,那一點一畫,下筆有由,一招一式皆講法度,不會信手塗鴉。例如當代廣東本土的客家書法家,李小如就是以“二王”為根基,兼習文徵明及晉唐寫經;丘仕坤則從師法明代張瑞圖轉而鍾情於魏晉風韻;廖炳訓、廖曉鵬刻摹於古璽漢印。對經典的取法和傳承,磨礪出他們深厚的書法篆刻功力。

傳統客家人以耕讀傳家,視讀書為走出窮鄉僻壤的唯一出路,讀書明理、讀書修身、讀書致仕、讀書濟民的信念,早已植根於客家人的心中。因此,客家書法群體注重讀書養氣。他們雖然來自鄉野或經濟欠發達地區,但是其書法並未因此變得粗俗狂野,相反,卻因喜愛讀書和富有學識而自然帶有文氣,其書法也有書卷氣。

"

當今,在大大小小的展覽中,“全國書法名家”、“著名書法家”、”書法大師”等等名頭氾濫成災。而已故的老將軍葉選寧曾在廣東美術館舉辦的書法展覽,可謂一反常態,它居然命名為“晴耕雨讀——葉選寧習字展”。從這幅展標便可以看出,廣東客家人所具有的那種勤奮好學、謙遜低調的優良品格。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鄭榮明行草七言聯

嶺南文化主要由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匯聚而成,三者有同有異,三分天下。客家文化植根中原文化,樹大根深。因為,客家人最初是由中原南遷而來的北方人,甚至今天還有一些廣東人把嶺南以北省市來的人,戲稱為“北佬”。如果從秦始皇派遣趙佗南下算起,兩千年裡,不斷有“北佬”南遷,在嶺南落地生根,他們相對於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來說,就是所謂的“客家”人。這些來自北方的“客家”人,在廣東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群體。

由北至南的人口遷移,帶來了南北兩種不同的文化碰撞和融合,因此客家群體的書法家往往比本土書家更有一種先天的優勢。他們一般不會固執己見、固守一隅、排斥外來書家,其書法呈現出兼容幷蓄、融通南北的特點,從而推動了當地書法的創新發展。在中國書法史上就有過這樣的先例:西晉時期,為了逃避北方“八王之亂”,王、謝、郗、庾、衛等門閥士族中的一大批北方書法家隨晉室南遷,在江南落地生根。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客家”書家,將樸拙端嚴的北派書法與風流瀟灑的南派書風結合起來,從而創造了遒媚勁健的新書風,把中國書法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帶來了新發展。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祁小春篆書七言聯


書史上的廣東客家書法群體,雖然身在嶺南,書尊“二王”,但是對秦篆漢隸和北碑書法依然懷有極大興趣,能夠兼融南北書法之長。例如,清代宋湘能夠“隨手取物書之,不用筆而古意磅礴”;民國葉恭綽融碑入帖,筆勢開張;現代的廖蘊玉“旁採甲骨、金文、北碑之精華”;如此等等。對北派書法的天然興趣,可能是廣東客家書法群體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吧。特別是廣東粵北的客家人骨子裡仍是深藏中原儒家文化的基因,雖然當年他們身處南蠻之地,遠離京城,但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王世國狂草《白居易·憶江南》


所以,客家書法群體通常是十分看重文化傳承的一群人,決不會數典忘祖。這表現於客家群體的書法中,那就是對於傳統書法經典心摹手追,孜孜以求,那一點一畫,下筆有由,一招一式皆講法度,不會信手塗鴉。例如當代廣東本土的客家書法家,李小如就是以“二王”為根基,兼習文徵明及晉唐寫經;丘仕坤則從師法明代張瑞圖轉而鍾情於魏晉風韻;廖炳訓、廖曉鵬刻摹於古璽漢印。對經典的取法和傳承,磨礪出他們深厚的書法篆刻功力。

傳統客家人以耕讀傳家,視讀書為走出窮鄉僻壤的唯一出路,讀書明理、讀書修身、讀書致仕、讀書濟民的信念,早已植根於客家人的心中。因此,客家書法群體注重讀書養氣。他們雖然來自鄉野或經濟欠發達地區,但是其書法並未因此變得粗俗狂野,相反,卻因喜愛讀書和富有學識而自然帶有文氣,其書法也有書卷氣。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蔡顯良行書團扇


改革開放以後,嶺南不再是貧窮蠻荒之地,它變得富饒、開放,充滿生機活力,吸引了一大批北方精英遷居至此,為廣東客家書法群體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活力。與傳統客家不同的是,這些廣東的“新客家”書家基本上都是讀書人或者說是文人。這些從北方遷移而來的寒士,在此求學、執教,鑽研書法藝術。他們既有傳統客家人那種“晴耕雨讀”的勤勉進取的精神,又具有寬廣的文化視野,飽讀詩書。因此,比起那些僅能執筆的一般書法家來,他們“腹有詩書”,能悟書道,懂得書理,精通書藝,自然更勝一籌。

"

當今,在大大小小的展覽中,“全國書法名家”、“著名書法家”、”書法大師”等等名頭氾濫成災。而已故的老將軍葉選寧曾在廣東美術館舉辦的書法展覽,可謂一反常態,它居然命名為“晴耕雨讀——葉選寧習字展”。從這幅展標便可以看出,廣東客家人所具有的那種勤奮好學、謙遜低調的優良品格。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鄭榮明行草七言聯

嶺南文化主要由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匯聚而成,三者有同有異,三分天下。客家文化植根中原文化,樹大根深。因為,客家人最初是由中原南遷而來的北方人,甚至今天還有一些廣東人把嶺南以北省市來的人,戲稱為“北佬”。如果從秦始皇派遣趙佗南下算起,兩千年裡,不斷有“北佬”南遷,在嶺南落地生根,他們相對於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來說,就是所謂的“客家”人。這些來自北方的“客家”人,在廣東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群體。

由北至南的人口遷移,帶來了南北兩種不同的文化碰撞和融合,因此客家群體的書法家往往比本土書家更有一種先天的優勢。他們一般不會固執己見、固守一隅、排斥外來書家,其書法呈現出兼容幷蓄、融通南北的特點,從而推動了當地書法的創新發展。在中國書法史上就有過這樣的先例:西晉時期,為了逃避北方“八王之亂”,王、謝、郗、庾、衛等門閥士族中的一大批北方書法家隨晉室南遷,在江南落地生根。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客家”書家,將樸拙端嚴的北派書法與風流瀟灑的南派書風結合起來,從而創造了遒媚勁健的新書風,把中國書法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帶來了新發展。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祁小春篆書七言聯


書史上的廣東客家書法群體,雖然身在嶺南,書尊“二王”,但是對秦篆漢隸和北碑書法依然懷有極大興趣,能夠兼融南北書法之長。例如,清代宋湘能夠“隨手取物書之,不用筆而古意磅礴”;民國葉恭綽融碑入帖,筆勢開張;現代的廖蘊玉“旁採甲骨、金文、北碑之精華”;如此等等。對北派書法的天然興趣,可能是廣東客家書法群體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吧。特別是廣東粵北的客家人骨子裡仍是深藏中原儒家文化的基因,雖然當年他們身處南蠻之地,遠離京城,但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王世國狂草《白居易·憶江南》


所以,客家書法群體通常是十分看重文化傳承的一群人,決不會數典忘祖。這表現於客家群體的書法中,那就是對於傳統書法經典心摹手追,孜孜以求,那一點一畫,下筆有由,一招一式皆講法度,不會信手塗鴉。例如當代廣東本土的客家書法家,李小如就是以“二王”為根基,兼習文徵明及晉唐寫經;丘仕坤則從師法明代張瑞圖轉而鍾情於魏晉風韻;廖炳訓、廖曉鵬刻摹於古璽漢印。對經典的取法和傳承,磨礪出他們深厚的書法篆刻功力。

傳統客家人以耕讀傳家,視讀書為走出窮鄉僻壤的唯一出路,讀書明理、讀書修身、讀書致仕、讀書濟民的信念,早已植根於客家人的心中。因此,客家書法群體注重讀書養氣。他們雖然來自鄉野或經濟欠發達地區,但是其書法並未因此變得粗俗狂野,相反,卻因喜愛讀書和富有學識而自然帶有文氣,其書法也有書卷氣。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蔡顯良行書團扇


改革開放以後,嶺南不再是貧窮蠻荒之地,它變得富饒、開放,充滿生機活力,吸引了一大批北方精英遷居至此,為廣東客家書法群體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活力。與傳統客家不同的是,這些廣東的“新客家”書家基本上都是讀書人或者說是文人。這些從北方遷移而來的寒士,在此求學、執教,鑽研書法藝術。他們既有傳統客家人那種“晴耕雨讀”的勤勉進取的精神,又具有寬廣的文化視野,飽讀詩書。因此,比起那些僅能執筆的一般書法家來,他們“腹有詩書”,能悟書道,懂得書理,精通書藝,自然更勝一籌。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陳志平行書橫披


當代廣東書壇上這些正值創作研究盛年的“新客家”,例如曹寶麟、陳初生、紀光明、鄭榮明、祁小春、陳志平、蔡顯良、靳繼君、童志雄、吳慧平、王道國、方孝坤、謝光輝、劉寶光、朱圭銘、李靜、車帝麟、趙永金、彭雙龍、李平、鞠稚儒,當然還有王世國等等,他們不會“小富即安”,不思進取,而是像當年傳統的客家人一樣,到一地便開墾一地,在嶺南書壇勤奮耕耘,收穫累累碩果,成為廣東乃至全國書壇的精英豪傑之士。不僅他們的書法創作入展全國書法大展,而且在書學研究中,曹寶麟、祁小春、鄭榮明、陳志平、蔡顯良、吳慧平、靳繼君、王世國等人的書學著作或評論文章也獲得大獎…… 他們還發起成立全國第一個學術性書法專業社團——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凝聚起一大批書法學術精英。該協會已成為全國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書法社團之一。


"

當今,在大大小小的展覽中,“全國書法名家”、“著名書法家”、”書法大師”等等名頭氾濫成災。而已故的老將軍葉選寧曾在廣東美術館舉辦的書法展覽,可謂一反常態,它居然命名為“晴耕雨讀——葉選寧習字展”。從這幅展標便可以看出,廣東客家人所具有的那種勤奮好學、謙遜低調的優良品格。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鄭榮明行草七言聯

嶺南文化主要由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匯聚而成,三者有同有異,三分天下。客家文化植根中原文化,樹大根深。因為,客家人最初是由中原南遷而來的北方人,甚至今天還有一些廣東人把嶺南以北省市來的人,戲稱為“北佬”。如果從秦始皇派遣趙佗南下算起,兩千年裡,不斷有“北佬”南遷,在嶺南落地生根,他們相對於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來說,就是所謂的“客家”人。這些來自北方的“客家”人,在廣東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群體。

由北至南的人口遷移,帶來了南北兩種不同的文化碰撞和融合,因此客家群體的書法家往往比本土書家更有一種先天的優勢。他們一般不會固執己見、固守一隅、排斥外來書家,其書法呈現出兼容幷蓄、融通南北的特點,從而推動了當地書法的創新發展。在中國書法史上就有過這樣的先例:西晉時期,為了逃避北方“八王之亂”,王、謝、郗、庾、衛等門閥士族中的一大批北方書法家隨晉室南遷,在江南落地生根。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客家”書家,將樸拙端嚴的北派書法與風流瀟灑的南派書風結合起來,從而創造了遒媚勁健的新書風,把中國書法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帶來了新發展。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祁小春篆書七言聯


書史上的廣東客家書法群體,雖然身在嶺南,書尊“二王”,但是對秦篆漢隸和北碑書法依然懷有極大興趣,能夠兼融南北書法之長。例如,清代宋湘能夠“隨手取物書之,不用筆而古意磅礴”;民國葉恭綽融碑入帖,筆勢開張;現代的廖蘊玉“旁採甲骨、金文、北碑之精華”;如此等等。對北派書法的天然興趣,可能是廣東客家書法群體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吧。特別是廣東粵北的客家人骨子裡仍是深藏中原儒家文化的基因,雖然當年他們身處南蠻之地,遠離京城,但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王世國狂草《白居易·憶江南》


所以,客家書法群體通常是十分看重文化傳承的一群人,決不會數典忘祖。這表現於客家群體的書法中,那就是對於傳統書法經典心摹手追,孜孜以求,那一點一畫,下筆有由,一招一式皆講法度,不會信手塗鴉。例如當代廣東本土的客家書法家,李小如就是以“二王”為根基,兼習文徵明及晉唐寫經;丘仕坤則從師法明代張瑞圖轉而鍾情於魏晉風韻;廖炳訓、廖曉鵬刻摹於古璽漢印。對經典的取法和傳承,磨礪出他們深厚的書法篆刻功力。

傳統客家人以耕讀傳家,視讀書為走出窮鄉僻壤的唯一出路,讀書明理、讀書修身、讀書致仕、讀書濟民的信念,早已植根於客家人的心中。因此,客家書法群體注重讀書養氣。他們雖然來自鄉野或經濟欠發達地區,但是其書法並未因此變得粗俗狂野,相反,卻因喜愛讀書和富有學識而自然帶有文氣,其書法也有書卷氣。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蔡顯良行書團扇


改革開放以後,嶺南不再是貧窮蠻荒之地,它變得富饒、開放,充滿生機活力,吸引了一大批北方精英遷居至此,為廣東客家書法群體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活力。與傳統客家不同的是,這些廣東的“新客家”書家基本上都是讀書人或者說是文人。這些從北方遷移而來的寒士,在此求學、執教,鑽研書法藝術。他們既有傳統客家人那種“晴耕雨讀”的勤勉進取的精神,又具有寬廣的文化視野,飽讀詩書。因此,比起那些僅能執筆的一般書法家來,他們“腹有詩書”,能悟書道,懂得書理,精通書藝,自然更勝一籌。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陳志平行書橫披


當代廣東書壇上這些正值創作研究盛年的“新客家”,例如曹寶麟、陳初生、紀光明、鄭榮明、祁小春、陳志平、蔡顯良、靳繼君、童志雄、吳慧平、王道國、方孝坤、謝光輝、劉寶光、朱圭銘、李靜、車帝麟、趙永金、彭雙龍、李平、鞠稚儒,當然還有王世國等等,他們不會“小富即安”,不思進取,而是像當年傳統的客家人一樣,到一地便開墾一地,在嶺南書壇勤奮耕耘,收穫累累碩果,成為廣東乃至全國書壇的精英豪傑之士。不僅他們的書法創作入展全國書法大展,而且在書學研究中,曹寶麟、祁小春、鄭榮明、陳志平、蔡顯良、吳慧平、靳繼君、王世國等人的書學著作或評論文章也獲得大獎…… 他們還發起成立全國第一個學術性書法專業社團——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凝聚起一大批書法學術精英。該協會已成為全國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書法社團之一。


試看廣東客家書法群體

童志雄行書《蘇東坡海棠詩》


此外,鄭榮明創辦廣東省嶺南書法院和“中國書法評鑑網”,童志雄創辦廣東省藝壇書畫院和《藝壇》報、李平創辦“中國篆刻網”、車帝麟創辦“中國書法網”,趙永金創辦深圳市書法院……他們雖然僅憑一己之力,但是也在廣東書壇闖出了一片天地,在全國書壇產生了較大影響。如今,廣東客家書法群體正煥發出蓬勃生機,成為書壇上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群體之一。

(王世國/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