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繡傳承人姚建萍帶領繡娘創新創業 書寫精彩

手工藝 刺繡 藝術 藝術品 新華網 2017-04-29

通過3776種綵線的巧妙疊加,描繪漢武大帝送張騫出長安的盛景。在剛剛閉幕的蘇州創博會上,蘇繡領域罕見的巨幅作品《絲綢之路——西出長安》受到熱捧。這幅作品,蘇繡之鄉的30多位繡娘花3年時間才完成,帶隊者正是蘇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

略懂刺繡技法的人都知道,對以往擅長花、鳥、魚、蟲等小題材創作的蘇繡來說,轉而表達“一帶一路”這種宏觀題材,面臨顛覆性挑戰。對傳承傳統技藝精益求精的姚建萍,這些年尤其執著探索新題材、新技法,創作一系列表達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繡品。她在大量實踐基礎上總結出獨具特色的“融針繡”風格,帶領數千繡娘創新創業。在她的家鄉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去年蘇繡產品銷售額接近15億元。

由於作品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各國領導人,姚建萍有了“國繡手”“蘇繡皇后”的美譽。今年初,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巴赫時,向國際奧委會贈送的蘇繡作品《仕女蹴鞠圖》,就出自姚建萍之手。這幅精緻的雙面繡,採用最古典的平針繡,表現五位衣衫飄逸的古代仕女,在後花園裡優雅地玩著蹴鞠,畫面生動傳神,絲線的光澤散發著質感。如今,這幅蘇繡藝術品與歷屆奧運會金牌、火炬等珍貴藏品一起,被永久陳列在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

“蘇繡要從工藝品走向藝術品,不止要有嫻熟的技巧,更要講原創性和思想性。”1998年,姚建萍憑藉第一幅人物肖像作品《沉思——周恩來肖像》在中國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上奪得金獎,開始在圈內小有名氣,但當時她並沒明白這個道理。

之後,姚建萍有機會參加一些不同領域的文化活動,但看著別的領域的藝術家侃侃而談,她卻沒多大底氣,總覺得矮人一截。“蘇繡人的千針萬線,不如其他藝術家的一個思想,他們覺得我們臨摹複製沒有思想,技巧層面的創作不值錢。”她說。

每個行業都應該體現時代特色,即使是民族瑰寶,也不能抱著老一套不放,而要在吸收繼承前人思想和技藝的基礎上,融入當代特徵。姚建萍深切感受到,刺繡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雷同。複製名人名畫作繡,雖然也花精力,但登不上藝術殿堂、上不了時代舞臺。

“刺繡行業一定要有一批人站出來創新創作,我想成為其中一位。”姚建萍很快創辦鎮湖第一家刺繡研究所,廣泛吸收現代文化、科技成果,將對時代精神的感悟滲透到銀針細線中。

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江山如此多嬌》、被奧林匹克博物館收藏的《和諧》、搭載衛星飛天歸來的《我愛中華》、被人民大會堂收藏的《春早江南》……一系列表達時代精神的巨幅原創蘇繡作品,開創刺繡藝術的先河,也讓姚建萍步入國家最高藝術殿堂。

2015年底,姚建萍帶著30多幅經典作品到中國美術館舉辦刺繡藝術展,成為館內首位辦個展的非遺傳承人。展覽期間,一位素不相識的白髮老者拉住姚建萍,鞠了三個躬後說:“我要向敢於突破的藝術大家致敬,你讓我們看到中國最好、最民族的藝術。”

從繡娘到蘇繡藝術家,這樣的轉變來之不易。讓姚建萍感到振奮的是,從國家到地方,對民間工藝越來越重視,出臺不少扶持政策。省委組織部領導專程到姚建萍工作室調研。省裡即將研究出臺鄉土人才“三帶”行動計劃,希望引導各領域能工巧匠、民間藝人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在鼓勵行業領軍人才進高校任教的背景下,去年底姚建萍被聘為南京大學兼職教授,成為非遺藝術家進校園的罕見案例。

多年來,姚建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刺繡傳人。刺繡是美麗而寂寞的職業,習得皮毛就要三年,創作週期又長,很多年輕人坐不住。再過10年,如今40多歲的主力繡娘也將漸漸老了,如果年輕一輩還沒成長起來,蘇繡傳承就會出現斷層,為此鎮湖街道正在籌建培養行業人才的刺繡學校。

吸引年輕人關注和參與,蘇繡藝術就要走向生活。走入新成立的研發設計部,來自各大藝術院校的90後設計師們正在電腦上畫繡稿。優雅簡約的刺繡旗袍、鋁合金做裱框的屋簷記事蘇繡作品……這些年輕設計師研發的蘇繡專利產品,不少已成網紅產品,國內外知名大牌紛紛慕名而來,希望與蘇繡尋求合作。姚建萍的大女兒是清華美院研究生,如今也回到家鄉,加入這個設計師團隊。(陳雨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