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沒拍到地難受三天,拍下地難受三年。”


房企四個月圈錢8500億:沒拍到地難受3天 拍下地難受3年


作者|第一財經孫夢凡羅韜

在房地產開發行業,企業間角逐的第一戰場並非商品房銷售環節,而是在土地市場上,因為只要拿對了地,項目往往成功了一半。但是,如何拿對一塊地,卻是對開發商極大的考驗,尤其在房價上漲空間受限的背景之下。

2019年,土地市場烽火重燃,搶地的戲碼,在不少城市此起彼伏地上演。4月25日的合肥土拍,近百家房企大戰,拍賣廳現場座無虛席,跳價與搖號撩撥著房企神經,三個小時的競拍結果是,13宗地塊成功出讓,合計總金額132億。

與去年下半年的悲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房企拿地熱情被全面激活。截至4月末,包括融創中國、碧桂園、綠地控股、萬科地產、新城控股在內的5家房企新增貨值超千億,58家房企新增貨值超百億。

新一輪土地熱潮中,頭部房企的示範效應越發突出。事實上,在償債高峰到來的2019年,房企資金面的壓力並沒有徹底緩解,但頭部房企如同牧羊犬,正驅馳著眾多房企爭先恐後地湧向土地市場。

土地升溫

“現在去搶地,如果政策不放鬆,有被套風險。”2018年報季中,世茂房地產副主席許世壇、融信地產主席歐宗洪等房企大佬接連表示。彼時的土地市場,流拍變得極為普遍,開發商對市場的悲觀情緒大肆蔓延。直到2019年1月,土地市場仍處於降溫通道。

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1月Top50房企拿地總金額約1786億元,其中,僅14家房企新增貨值突破百億;2月份Top50房企拿地金額約1205億元,僅佔當月銷售比的0.33。

陽春三月,劇情開始逆轉。之前觀望的企業紛紛出手,克而瑞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新增貨值超百億的房企數量達46家。到了4月底,58家房企新增貨值超百億。

市場真正爆發是在四月。同策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4月全國300城市土地供應2241宗,比上月增加670宗,比去年同期增加234宗;土地供應建面17513.33萬平方米,環比和同比分別增加41.20%和9.41%。

供應量回升帶動下,300城經營性用地月度成交持續攀升。規模房企如世茂、新城等投資力度加大,碧桂園、中海、恆大等企業拿地金額更是環比增長均超200%,龍頭房企獲取土地資源優勢不減。

土地成交價格也隨之上漲。據中指研究院數據,4月全國300城住宅用地成交樓面均價同比漲幅保持在20%以上,絕對價格僅較2017年9月最高水平低400元/平方米。溢價率更是保持上漲趨勢,同比上升9.5個百分點。

從單個地塊來看,熱點城市內高價地塊頻出,部分地塊已接近甚至超過全市樓面價最高水平。4月29日的蘇州,經過40輪競拍,中海以35.63億元總地價拿下蘇州工業園區一宗宅地,摺合樓面價30287元/平方米,創下園區規劃建設以來的土地拍賣新紀錄。

此外,300城宅地流拍宗數佔比逐月下降。據中指研究院數據,1月流拍佔比為8.5%,較去年12月下降5.2個百分點,2月流拍佔比下降至6.1%,3月流拍佔比為1.8%,已降至201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資金推動

“今年開始工作強度大了很多,去年我們公司拿地還是偏保守的,也沒有完成全年的土地投資指標,但是今年各方面條件都相對成熟,我也經常出差去看地拿地。”在一家大型房企從事投資業務的佟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隨著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深入,城市分化更加明顯,行業進入精細化競爭階段。作為房企的“糧倉”,土地儲備規模和佈局對業績影響持續加大。一、二線及強三線城市普遍成為房企投資重心,武漢、鄭州等城今年以來住宅用地成交總金額和總面積均位居全國Top10。

但實際上,此輪土地市場起來速度較快,2018年四季度和今年1~2月是“窗口期”。然而一季度房企投資比較謹慎,在“窗口期”內並未抓住時機,反而3~4月份跟風拿地。其中不乏部分激進房企高溢價拿地,地價突破區域近兩年新高。

且從目前土儲總量看,房企難言缺地。據克而瑞數據,截至2018年末,恆大、碧桂園和保利發展三家企業貨值均已突破2萬億。貨值儲備在3000億以上的企業共37家,千億陣營的後續儲備依然充足。

結合去化週期和總貨值,百強中多數房企仍處於相對安全的區間。典型如碧桂園、萬科等龍頭房企,整體去化均能維持3年左右;總貨值在3000億以上的房企,多數去化風險可控,陽光城、旭輝等土儲足夠支撐企業未來3~5年的發展。

充足糧草加持,房企強力“補血”背後邏輯何在?有學者研究表明,中國城市中出現的房價持續上漲現象,是開發商非理性競買土地的原因。

此外,考慮到資金面的寬鬆以及整體房企的補倉需求,多重因素下,房企的拿地都開始越來越多。

“我們很多重點項目都是老闆自己飛過去看地,一般老闆自己看過的地,我們給到的土地預算會更多,這樣的好處是,在土地現場老闆可以直接叫價,而不全部考慮到授權價格,那麼我們拿到這個土地的可能性也大了很多。”一位閩系房企高管在電話中告訴記者。

佟君透露,他所在的公司一般都是土地投資負責人進行前期的預判和報告,如果土地比較優質,他們還會上報給區域總裁併到董事長。如果董事長看上了,那麼這個土地就具備更多戰略意義,利潤率也不是考慮的唯一要素。

“老闆都是算大賬的,比如我們要新進入一個城市,適當拿地價格高一點也沒關係,先佔到這個位置。”他說。

此外,持有成本與預期收益是影響其儲備土地決策的兩個要素。成本端受貸款利率和融資能力影響,收益端則受未來房價增長預期和市場不確定性影響。

從實際融資角度看,房企資金緊俏的現狀確有好轉。據中指研究院數據,今年1~4月份,房企融資規模近8500億元;其中海外債佔比為25.6%,成為房企首選融資途徑。受益於融資環境改善,房企資金壓力有所緩解,拿地意願隨之逐漸恢復。

就房企經營來說,儲備一定數量的土地,可以保證住房開發建設的連續性。同時避免住房市場需求高漲時,由於土地資源不足而出現生產瓶頸。但學者研究指出,對於大規模房企而言,“激進拿地”還出於其市場壟斷地位的考慮。

“規模不是萬能的,沒有規模萬萬不能。”旭輝集團總裁林峰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

孫宏斌曾經公開表示“做房地產唯一的風險就是買貴了地”。但據市場消息,融創在武漢市場不惜以內部測算虧本的代價,拿下漢陽區兩宗地塊。武漢、徐州、天津、鄭州,龍頭房企借規模與融資優勢,不斷擴充自身在市場的觸角。

更為重要的是,頭部房企的示範作用,越來越顯著地左右著市場走向。房企對市場判斷高度趨同,紛紛重倉二線,前4月百強房企二線新增土儲建面佔比達49%,較1~3月上升3%。頭部房企的牧羊犬追趕效應,讓市場走向變得比過去更容易操控。

必爭之地

房企作為土地市場的微觀消費者,在進行土地競拍報價決策分析時,其判斷、預期、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與金融市場中投資者心理類似。其行為不僅構建了土地市場的投資情緒基礎,可能使整個市場偏離經濟基本面大幅震盪。

“很多土地拍賣由於有老闆親自去看,他們也難免受到市場的情緒渲染,一般情緒一到位,很多土地也就自然越拍越高。”佟君說。

“沒拍到地難受三天,拍下地難受三年。”爭相入市情緒傳染下,土拍次次升溫,但房企並非不懂其中憂患。

“目前房企規模化彎道超車的機會只有3年左右,未來市場格局定好後,再想快速發展難度會更大。”弘陽集團執行總裁張良曾表示。

對於很多房企而言,為了規模,大部分都在適度地協調自己的利潤指標。“畢竟有了土地儲備,才有未來的預期空間。”綠地控股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歐宗洪面對投資者時坦言,今年年初杭州土地市場回暖,儘管融信2月份也在杭州拿地,但房價如果不漲,這兩個月以來房企拿的地可能存在虧本5%到10%的風險。

不確定的市場走向,間接賦予房企豪賭的勇氣。但確定的調控政策,無疑給搖擺的市場潑下冷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重申“房住不炒”,住建部對2019年第一季度房價、地價波動幅度較大的城市進行預警提示;此外,自然資源部要求各地需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週期,制定實施住宅用地分類調控目標。

地方層面,各地繼續落實樓市分類調控政策。石家莊、西安、合肥收緊住房公積金貸款政策;海南、深圳、哈爾濱、合肥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力度;此外,合肥調整熱點區域居住用地拍賣最高限價;蘇州近期出臺限售新政。

克而瑞研究同樣表明,本輪土地窗口期很短,目前資金面尚無明顯收緊跡象,但繼續大幅寬鬆的可能性不大。而市場是否真正回暖還受諸多因素影響。即便一二線市場延續回暖趨勢,接下來並不是最佳的拿地時期,企業投資佈局仍需謹慎,盲目追高並不可取。

“2018年全國15萬億規模,一線佔了多少,自然二線城市是前三十強的必爭之地,更是想進三十強、五十強的必爭之地。”一位Top30地產總裁表示。

而對於已下注的房企來說,若麵粉貴過麵包,唯有延期項目推出時間或通過營銷方式對衝。但對於中小房企而言,資金與規模不能承受時間代價時,或許只能損失利潤降價出貨。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佟君為化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