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城”補基礎研究短板,業內建議聯手東莞和香港

“創新之城”深圳在基礎研究這個短板上,將迎來利器。

近日,深圳光明科學城配套區4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達107.64億元。這對初步建成高品質產學研融合發展示範區來說,意義深遠。

此外,光明科學城備受關注的一點是,雖然規劃總面積不過99平方公里,但首期確定落戶的大科學裝置就有6個。在這樣一個比較小的範圍內,高密度、高標準、高規格、大投入來建立一系列重大科學裝置,頗為罕見。建成後,無論是對於深圳積貧積弱的基礎研究,還是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來說,均意義重大。

專家提到,光明科學城涵蓋了科技發展中的產業發展和基礎科研,在此背景下,深圳更應聯手東莞等周邊城市,以及基礎科研實力強勁的香港等地,打造製造業連接和研究成果轉換的樞紐。

深圳建“城”補基礎研究短板,業內建議聯手東莞和香港

吸引人才是關鍵

上述6個大科學裝置分別為:腦模擬與腦解析設施、合成生物研究設施、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臺、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空間環境與物質作用研究設施、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

自2018年4月正式落戶深圳光明區後,光明科學城的定位就設定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引擎及深圳北部中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同時,還要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大科學裝置的集中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其核心區將聚焦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空間科學等重點學科領域,加快建設一批前沿領域的大科學裝置和國家級實驗室、綜合研究平臺等。

對於所在地深圳來說,光明科學城的意義尤為重大。深圳雖被譽為創新高地,但風光的背後也有隱痛,即積弱已久的基礎研究。

那大科學裝置對基礎研究來說意味著什麼?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智庫研究與信息部部長鄭宇劼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大科學裝置雖然離產業較遠,但是有非常強的外溢效應,會直接帶動一批科學家來工作,科學家則會帶來學生,進而形成強有力、高質量的研究機構。研究機構一多,就會形成人才池,科研生態就打造起來了。

截至2018年6月,全國已經建成的大科學裝置為22個,國家“十三五”規劃新建大科學裝置16個。這38個大科學裝置中,合肥依託中國科技大學取得8個、北京有7個、上海有5個,這三座城市的大科學裝置總數佔全國50%以上。而當時深圳在大科學裝置領域還未有一席之地。

此次深圳打造大科學裝置,對人才的吸引最被外界期待,畢竟人才是根本。光明區政協常委魏泓認為,未來光明科學城的成敗某種意義上取決於能不能聚集人才,並高效彙集所需要的人才。“因為光明科學城在人才的規模、類別等需求上是前所未有的。能不能制定好人才的機制和條件是關鍵。”

業內建議攜手東莞和香港

要實現上述諸多目標,光明科學城的目光也應該跳出深圳,看向周邊城市,比如攜手東莞這個世界工廠。

從區位上來說,光明科學城緊鄰東莞,入駐機構處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相對中心且年經人住房成本相對較低的地方,這對人才招聘來說是利好條件。

從科技和產業配套上來說,光明科學城對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同時對東莞的產業輻射較強。

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說,未來,科技對大灣區的發展將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而科技發展一方面是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是基礎科研。光明科學城包含了二者,不僅能提供大科學裝置,幫助基礎科研專題,同時也有應用研究。同時,還能通過它連接深圳和東莞等周邊城市的製造業,轉換先進研究成果。

除了東莞,光明科學城也需要攜手基礎科研實力雄厚的城市,比如說香港。洪為民說:“光明科學城未來會成為一個橋樑,比如香港高校的基礎科研可以用光明科學城裡的大型科研設施;同時也可以把香港的科研成果在這裡做一些轉換、應用研究,再對接到大灣區,尤其是深圳的製造業方面。光明科學城可以把基礎科研和產業應用連接在一起,對於促進深港科技研究的進一步合作將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

對於深圳的科技創新而言,深港合作尤為外界期待。但其中還有一些問題待解決。

首先是個人所得稅。粵港澳大灣區橫跨3個關稅區、3個行政區和3種社會法律環境,內地個稅稅率比港澳高,港澳人士同樣的收入水平在內地要繳納更多的稅收。不過,這一障礙在近期有了重大突破。6 月 22 日,廣東省財政廳、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公佈了《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指出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在珠三角九市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已繳稅額超過其按應納稅所得額的15%計算的稅額部分,由珠三角九市人民政府給予財政補貼,該補貼免徵個人所得稅。

另一大問題是資金不能出境,科研經費不能在深港之間自由流動。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會長張克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就是常說的資金過河問題。香港的錢過不了深圳,深圳的錢給不了海外。但是這個問題在逐步解決。”

2018年7月,《深圳市“深港創新圈”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出臺,擴大了“深港創新圈”計劃項目類別,新增的三個類別均允許資助資金跨境使用。這是全國首個允許創新資助資金跨境使用的計劃,打破了以往科研資金跨境使用限制,單項財政最高資助額度達人民幣300萬元。

除了人流和資金流,還有物流上的障礙。目前涉及深港兩地的科研設備的物流仍需要徵收關稅、辦理申請許可以及各種各樣的流程。張克科說,遇到這種情況是有變通的方式的,但從長遠來說,更需要常規的操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