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

2019 考綱回顧:

閱讀具有一定長度的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類型的文本。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類型的閱讀文本,綜合靈活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

1.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3.文中信息的篩選、整合----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4.對多個信息的比較、辨析----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5.文中信息的分析、運用----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6.文本結構、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文學類

7.文本內容的歸納和概括----文學類

8.作者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文學類

9.依據文本內容進行的合理推斷----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10.文學作品思想內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評價----文學類

11、文學作品語言、表現手法和藝術形象的賞析----文學類

12.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本內容或形式的體察、闡發和評價----文學類

13.基於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對文本意蘊的思考、領悟和探究----文學類

14.中外文學經典的理解、感悟和評價----文學類

閱讀——提高散文閱讀題答題準確率的前提

"

2019 考綱回顧:

閱讀具有一定長度的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類型的文本。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類型的閱讀文本,綜合靈活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

1.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3.文中信息的篩選、整合----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4.對多個信息的比較、辨析----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5.文中信息的分析、運用----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6.文本結構、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文學類

7.文本內容的歸納和概括----文學類

8.作者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文學類

9.依據文本內容進行的合理推斷----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10.文學作品思想內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評價----文學類

11、文學作品語言、表現手法和藝術形象的賞析----文學類

12.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本內容或形式的體察、闡發和評價----文學類

13.基於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對文本意蘊的思考、領悟和探究----文學類

14.中外文學經典的理解、感悟和評價----文學類

閱讀——提高散文閱讀題答題準確率的前提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1)樹立主題意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題集中明確,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題的難度。散文的文體特徵,決定了散文閱讀的重要命題原則——主題輻射,所有問題的設題,都是圍繞彰顯主題這一中心。因此,拿起一篇散文開始閱讀前就樹立主題意識,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主要寫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故鄉情懷、文化尋根、歷史反思、精神家園、生命價值、心靈守護、人生感悟、美學思考、意志情操、審美求真、多元和諧等)

(2)樹立整體意識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總是與整體聯繫著,確認某一語言單位所負載的信息,準確地理解它們,離不開對整體的把握。不少試題,往往明確要求“聯繫全文”加以回答。

解答散文閱讀題,切不可還未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就“帶著問題”去讀,甚至是“帶著問題”東尋西找,那樣勢必會斷章取義,脫離文章的主題。

(3)樹立思路意識

文章思路往往是作者情感發展脈絡的外化,抓住了文章思路就能準確迅速地理解全文。閱讀文章先要根據自己對每段段意的把握來給文章分層,從而把握思路,進而明確文章的主旨。

(4)樹立問題意識

高考中的散文閱讀是為了回答問題的,而絕非平時的含英咀華。樹立問題意識就是為了提高閱讀的針對性,在最短的時間內捕獲最有用的信息。

我們閱讀時,要首先解決兩個問題:①內容:文章寫了什麼?基本把握文章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②形式:文章是怎麼寫的?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是如何展開思路的。

1.寫景狀物散文

寫景狀物散文就是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藉助對自然之景、物的描繪、抒情、議論來表達對時代、社會、人生的認識與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閱讀的首選。閱讀寫景狀物散文,首先看它描寫了什麼景、物,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寫出了景、物什麼樣的特點,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徵,進而分析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最後理解全文的主旨。

2.歷史文化遊記散文

遊記散文是記述遊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獨特感受的一種散文。它或記遊蹤,或繪山水,或指人情,或賞名勝古蹟,點點入畫,綺麗多姿,使人領略異地風光,廣聞博識,接受美的陶冶。遊記散文大多具有豐富的地理、歷史、文化、自然知識,有時作者也將個人的遭遇和整個心靈注入進去,注重融情於景。高考一般選以名勝古蹟為遊覽對象,抒發歷史、文化方面思考和情感的歷史、文化散文。如2009年高考江蘇選的《上善若水》、2010年高考江西選的《飲一口汨羅江》、2010年高考湖北選的《煙花三月下揚州》等。2009北京卷《司馬祠》、2013年北京卷《浙江的感興》模擬《黑白蘇州》《紹興的大夢》《林中那塊陽光明媚的草地》等

3.寫人敘事散文

此類散文重在寫人敘事。高考考這類散文,重點考記人散文。如2011年高考湖北選的《才子趙樹理》、2009年高考廣東選的《耕作的詩人》等。閱讀這類散文。

一要關注其文體特點:

A.人物形象鮮明。寫人散文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主,與小說的重要區別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來自於生活,並非虛構。寫人散文的素材緊緊圍繞著人物形象的刻畫精心選擇、組織。這些素材同樣是實有其事,而且不像小說那樣有集中而尖銳的矛盾衝突,往往具有片段、局部、零碎等特點,一顰一笑,一怒一喜皆可入文。

B.注重細節描寫。細節描寫的目的是寫人則如見其人,活畫出人物鮮明的性格。寫人散文因為篇幅所限,一般沒有長篇的敘事,所以就更注重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

C.情感深切動人。寫人散文,作者之所以寫這個人,那是因為對這個人有著某種深厚的情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秀的寫人散文都能“寫山情滿於山,寫海意溢於海”,以真實深切的情感叩開讀者的心扉。

二要關注其結構模式:

"

2019 考綱回顧:

閱讀具有一定長度的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類型的文本。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類型的閱讀文本,綜合靈活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

1.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3.文中信息的篩選、整合----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4.對多個信息的比較、辨析----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5.文中信息的分析、運用----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6.文本結構、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文學類

7.文本內容的歸納和概括----文學類

8.作者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文學類

9.依據文本內容進行的合理推斷----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10.文學作品思想內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評價----文學類

11、文學作品語言、表現手法和藝術形象的賞析----文學類

12.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本內容或形式的體察、闡發和評價----文學類

13.基於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對文本意蘊的思考、領悟和探究----文學類

14.中外文學經典的理解、感悟和評價----文學類

閱讀——提高散文閱讀題答題準確率的前提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1)樹立主題意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題集中明確,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題的難度。散文的文體特徵,決定了散文閱讀的重要命題原則——主題輻射,所有問題的設題,都是圍繞彰顯主題這一中心。因此,拿起一篇散文開始閱讀前就樹立主題意識,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主要寫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故鄉情懷、文化尋根、歷史反思、精神家園、生命價值、心靈守護、人生感悟、美學思考、意志情操、審美求真、多元和諧等)

(2)樹立整體意識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總是與整體聯繫著,確認某一語言單位所負載的信息,準確地理解它們,離不開對整體的把握。不少試題,往往明確要求“聯繫全文”加以回答。

解答散文閱讀題,切不可還未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就“帶著問題”去讀,甚至是“帶著問題”東尋西找,那樣勢必會斷章取義,脫離文章的主題。

(3)樹立思路意識

文章思路往往是作者情感發展脈絡的外化,抓住了文章思路就能準確迅速地理解全文。閱讀文章先要根據自己對每段段意的把握來給文章分層,從而把握思路,進而明確文章的主旨。

(4)樹立問題意識

高考中的散文閱讀是為了回答問題的,而絕非平時的含英咀華。樹立問題意識就是為了提高閱讀的針對性,在最短的時間內捕獲最有用的信息。

我們閱讀時,要首先解決兩個問題:①內容:文章寫了什麼?基本把握文章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②形式:文章是怎麼寫的?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是如何展開思路的。

1.寫景狀物散文

寫景狀物散文就是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藉助對自然之景、物的描繪、抒情、議論來表達對時代、社會、人生的認識與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閱讀的首選。閱讀寫景狀物散文,首先看它描寫了什麼景、物,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寫出了景、物什麼樣的特點,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徵,進而分析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最後理解全文的主旨。

2.歷史文化遊記散文

遊記散文是記述遊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獨特感受的一種散文。它或記遊蹤,或繪山水,或指人情,或賞名勝古蹟,點點入畫,綺麗多姿,使人領略異地風光,廣聞博識,接受美的陶冶。遊記散文大多具有豐富的地理、歷史、文化、自然知識,有時作者也將個人的遭遇和整個心靈注入進去,注重融情於景。高考一般選以名勝古蹟為遊覽對象,抒發歷史、文化方面思考和情感的歷史、文化散文。如2009年高考江蘇選的《上善若水》、2010年高考江西選的《飲一口汨羅江》、2010年高考湖北選的《煙花三月下揚州》等。2009北京卷《司馬祠》、2013年北京卷《浙江的感興》模擬《黑白蘇州》《紹興的大夢》《林中那塊陽光明媚的草地》等

3.寫人敘事散文

此類散文重在寫人敘事。高考考這類散文,重點考記人散文。如2011年高考湖北選的《才子趙樹理》、2009年高考廣東選的《耕作的詩人》等。閱讀這類散文。

一要關注其文體特點:

A.人物形象鮮明。寫人散文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主,與小說的重要區別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來自於生活,並非虛構。寫人散文的素材緊緊圍繞著人物形象的刻畫精心選擇、組織。這些素材同樣是實有其事,而且不像小說那樣有集中而尖銳的矛盾衝突,往往具有片段、局部、零碎等特點,一顰一笑,一怒一喜皆可入文。

B.注重細節描寫。細節描寫的目的是寫人則如見其人,活畫出人物鮮明的性格。寫人散文因為篇幅所限,一般沒有長篇的敘事,所以就更注重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

C.情感深切動人。寫人散文,作者之所以寫這個人,那是因為對這個人有著某種深厚的情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秀的寫人散文都能“寫山情滿於山,寫海意溢於海”,以真實深切的情感叩開讀者的心扉。

二要關注其結構模式: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A.開頭:(1)感情化語言概括敘述。“我”和該人,重點在該人。介紹該人,如肖像描寫。(2)兩者關係及該人精神特質的議論。

B.中間:(1)一件事。從開頭、發展到結尾,細緻敘述和描寫。(2)幾件事。每件事即每層次前,可以用該人精神特質的一個因素領起,以對該人的感情體驗及整體議論來貫穿幾件事。

C.結尾:(1)重申特質,照應開頭。(2)深化感情關係,發出感慨。

4.議論說理散文

議論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它給讀者一種富於理性的形象和情感,從而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想的空間。它往往蘊涵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於一爐。它與一般的寫景狀物等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內涵是理,是對關於社會、人生等問題的獨特思考,其目的在於啟發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寫作筆法。

議論性散文不是規規矩矩的議論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來推理表達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成文的。它的寫法比較靈活自由,套用一句現成話來說,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這類散文也頻頻出現在高考試卷中。2009年山東卷《記住回家的路》就是這種散文。閱讀這種散文要注意借事說理、寓理於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點,重在分析材料和觀點的關係,進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宏觀主旨:愛國;今昔對比

微觀主旨:

1、人性

現代化 機械化 城市化

傳統 自然 生命力 鄉村

隨著社會的進步,不可避免地失去美好的東西。對現代社會(喧囂浮躁冷漠)的不認同 批判 擔心 憂慮 遺憾 失落 留戀 傷感 反思 對傳統的嚮往、渴望 讚美 崇敬

《夕照透過書房》 《風把手藝吹進了天堂》 《燈火》《排骨裡的蘿蔔》《故鄉的沉淪》肖復興《肖邦之夜》

2、故鄉

鄉土情結 牛漢《綿綿土》沈紅《溼溼的想念》 季羨林《海棠花》《冬至》

3、人物:讚美人格;動物:尊崇生命

《冬夜重讀史鐵生》《看不見的光》 《高樹鳴蟬》《鞏乃斯的馬》

4、自然美 《碧雲寺的秋色》《庫爾勒的秋天》

5、情感 史鐵生《合歡樹》

6、哲學類

物質 誘惑

精神 心靈

周國平《記住回家的路》 李漢榮《轉身》

審題

(1)樹立“賦分”意識

根據試題的分數來合理地分配答題時間,確定答案文字的長度,甚至大膽推斷答案大體上可分為幾點來表述,如4分的題一般可分為兩條來表述,6分的題可分為三條來表述,事實上,標準答案也是按照兩條或三條來確定答案要點的。賦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試題的難易度,對於小分值的試題,考生的思考應該簡潔。

(2)樹立“提示”意識

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題乾的設置,為了讓考生能寫出正確答案,常常煞費苦心,在題幹中安排提示性的語言,指導考生準確答題。這些提示性的語言分“明示”和“暗示”兩種。

(3)樹立“意圖”意識

題乾的設置通常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創設情境、設問角度和命題意圖。前兩者是顯性的,後者是隱性的,但卻是最為關鍵的,它直接關係到答題的方向。任何一道題,命題人都有鮮明的命題意圖。審題中明確了命題意圖,就猜中了命題人想考我們什麼,就能準確答題,避免了答非所問。

(4)樹立“整體”意識

要把幾個試題作為一個整體放在一起研究。一篇文章的幾個問題往往是由分而總,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對完整的測試系統。為了考查不同等級的閱讀理解能力,命題者常常利用環環相扣的提問方式將考生對文章的理解逐層漸進式地引向深入。把握這一測試系統後,再讀文章時,就可以綜合考慮所有題目涉及的文章的區間,同時考慮幾道題的答案在文中的分佈,這樣便於尋找各題的聯繫,在答題時獲得重要啟示。

明確題型,對型思考檢索

基本題型題及解答思路

一、內容題(讀懂)

考查方式:

1.理解詞句(標題)含義題

解題方法:

①解釋關鍵詞語的特定含義;

②化含蓄、形象的文學性語言為明瞭、簡要的答題語言;

【注意:含有作者強烈情感的句子要指出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2、是什麼(特點、內涵、觀點) 為什麼(原因 )

概括題

“篩選”:指的是從紛繁的語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篩掉次要。

整合:是指根據試題提出的條件,對篩選出來的信息進行分類集中、重新組合、粗略概括。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弄清問的是什麼。

2.尋找區間,找出相應的答題範圍。

3.篩選信息,給答題範圍的內容分層,確認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刪去次要信息。

4.整合信息,對信息進行分類集中、合併組合,然後歸納概括。

整合的三種方法:

1.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

2.從搜索到的有關信息中提取關鍵詞句,適當地加工、綜合。

3.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答題信息時,透過文意用自己的話對有關內容作出概括。

二、鑑賞題(讀好)

1、作用題

(1)答題思路

首先要理解所考查的詞、句、段本身的含義及其蘊含的情感,在此基礎上結合上下文從內容結構兩方面考慮作用。

“結構”上是否起到了作用主要看考查到的詞、句、段是否處在文章結構的關鍵點(開頭、結尾、過渡處)上。

“內容”上的作用主要從三個方面思考作答:①本身寫了什麼,表現了什麼;②與上下文的關係是怎樣的,起到了什麼作用;③與主旨的關係是怎樣的,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2)術語梳理

結構——首句(段):總括全文,統領全文、引出下文、為下文……做鋪墊,點明題旨。

中間句(段):過渡句(段):承上啟下、承上、啟下;

非過渡句(段):照應上文…;為下文…做鋪墊;引出下文…

尾句(段):總結全文,照應開頭或題目

內容——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點明(深化、暗示)主旨,使文章內容豐富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對比類比(突出)、反問(強調)……

引用特有的作用——詩歌:使文章富有詩意、意蘊深厚、風格典雅;

諺語:使表達更通俗易懂,更形象

名言:增添說服力,使文章內容豐富

插入的作用——對比、類比;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

第二人稱的作用

第二人稱一般都兼有擬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語言生動;而在表情達意方面,運用第二人稱往往便於直抒胸臆,或直接對話。

標題的作用:

①看標題本義:詞語含義,概括內容、點明對象

②思考深層含義:結構——線索、懸念

③看與主旨的關係——與主旨的關係(點明、揭示)

④看使用的手法及效果——修辭(比喻、擬人、雙關等)、借物喻人,或象徵手法(標題一般是物);效果:生動形象、新穎含蓄、言簡意豐、發人深思、引起閱讀興趣。

2、賞析題

側重從欣賞的角度來品味語言的藝術表現力,命題者一般會選擇表達上富有特色的語句,往往一句(語段)三考,即含意、作用、賞析。賞析時主要從表達技巧和表達效果兩方面入手。

1.表達技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是從表達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稱的使用,描寫方式。(描寫、議論、抒情)

二是從表現手法(狹義)的角度分析,如襯托、對比等。(象徵、抑揚、聯想、想象)

三是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

四是從遣詞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詞語的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句式的整散等。

五是從語言風格入手,如平實、華麗、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簡潔明快、含蓄深沉、寓莊於諧、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鮮明等等。

在指出表達技巧的同時,一定要結合具體語段分析,即具體怎麼使用的。

2.分析表達效果時,一是要注意表達技巧本身的表達效果,二是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具體的表達效果。

①答題套路:採用(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具體闡釋),寫出了(某某對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效果。

簡而言之,就是:點明手法 + 具體闡釋 + 分析特點 + 分析情感 + 分析效果

【注意:情感與效果順序可以顛倒】

②如果賞析句中有某個詞用得特別傳神,需要特別地賞析一下。

三、探究題

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是讀者對散文探究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角度”是對作品的一種橫向的審視,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語言、技巧、價值(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作者的思想經歷、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等方面;“層面”是對作品的一種縱向的審視,如作品的意義層面、思想層面、價值層面、審美層面等。

“作品的意蘊”是指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意蘊、道德意蘊、倫理意蘊、政治意蘊、歷史意蘊、情感意蘊、生命意蘊、審美意蘊等多種內容。

“民族心理”是指一個民族深層文化心理特質的總括,是人們在共同的地域上從事共同的活動,並在其中以共同的語言交流思想感情,經過一定的時期逐步形成的表現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東西。

“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對其進行“發掘”,指的是從思想內容(包括作品主題及某些語句、文段、形象的內容等)和藝術表現(包括作品結構、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各個方面對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進行發掘和探究。

㈡、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

2019 考綱回顧:

閱讀具有一定長度的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類型的文本。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類型的閱讀文本,綜合靈活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

1.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3.文中信息的篩選、整合----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4.對多個信息的比較、辨析----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5.文中信息的分析、運用----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6.文本結構、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文學類

7.文本內容的歸納和概括----文學類

8.作者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文學類

9.依據文本內容進行的合理推斷----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10.文學作品思想內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評價----文學類

11、文學作品語言、表現手法和藝術形象的賞析----文學類

12.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本內容或形式的體察、闡發和評價----文學類

13.基於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對文本意蘊的思考、領悟和探究----文學類

14.中外文學經典的理解、感悟和評價----文學類

閱讀——提高散文閱讀題答題準確率的前提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1)樹立主題意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題集中明確,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題的難度。散文的文體特徵,決定了散文閱讀的重要命題原則——主題輻射,所有問題的設題,都是圍繞彰顯主題這一中心。因此,拿起一篇散文開始閱讀前就樹立主題意識,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主要寫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故鄉情懷、文化尋根、歷史反思、精神家園、生命價值、心靈守護、人生感悟、美學思考、意志情操、審美求真、多元和諧等)

(2)樹立整體意識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總是與整體聯繫著,確認某一語言單位所負載的信息,準確地理解它們,離不開對整體的把握。不少試題,往往明確要求“聯繫全文”加以回答。

解答散文閱讀題,切不可還未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就“帶著問題”去讀,甚至是“帶著問題”東尋西找,那樣勢必會斷章取義,脫離文章的主題。

(3)樹立思路意識

文章思路往往是作者情感發展脈絡的外化,抓住了文章思路就能準確迅速地理解全文。閱讀文章先要根據自己對每段段意的把握來給文章分層,從而把握思路,進而明確文章的主旨。

(4)樹立問題意識

高考中的散文閱讀是為了回答問題的,而絕非平時的含英咀華。樹立問題意識就是為了提高閱讀的針對性,在最短的時間內捕獲最有用的信息。

我們閱讀時,要首先解決兩個問題:①內容:文章寫了什麼?基本把握文章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②形式:文章是怎麼寫的?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是如何展開思路的。

1.寫景狀物散文

寫景狀物散文就是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藉助對自然之景、物的描繪、抒情、議論來表達對時代、社會、人生的認識與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閱讀的首選。閱讀寫景狀物散文,首先看它描寫了什麼景、物,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寫出了景、物什麼樣的特點,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徵,進而分析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最後理解全文的主旨。

2.歷史文化遊記散文

遊記散文是記述遊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獨特感受的一種散文。它或記遊蹤,或繪山水,或指人情,或賞名勝古蹟,點點入畫,綺麗多姿,使人領略異地風光,廣聞博識,接受美的陶冶。遊記散文大多具有豐富的地理、歷史、文化、自然知識,有時作者也將個人的遭遇和整個心靈注入進去,注重融情於景。高考一般選以名勝古蹟為遊覽對象,抒發歷史、文化方面思考和情感的歷史、文化散文。如2009年高考江蘇選的《上善若水》、2010年高考江西選的《飲一口汨羅江》、2010年高考湖北選的《煙花三月下揚州》等。2009北京卷《司馬祠》、2013年北京卷《浙江的感興》模擬《黑白蘇州》《紹興的大夢》《林中那塊陽光明媚的草地》等

3.寫人敘事散文

此類散文重在寫人敘事。高考考這類散文,重點考記人散文。如2011年高考湖北選的《才子趙樹理》、2009年高考廣東選的《耕作的詩人》等。閱讀這類散文。

一要關注其文體特點:

A.人物形象鮮明。寫人散文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主,與小說的重要區別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來自於生活,並非虛構。寫人散文的素材緊緊圍繞著人物形象的刻畫精心選擇、組織。這些素材同樣是實有其事,而且不像小說那樣有集中而尖銳的矛盾衝突,往往具有片段、局部、零碎等特點,一顰一笑,一怒一喜皆可入文。

B.注重細節描寫。細節描寫的目的是寫人則如見其人,活畫出人物鮮明的性格。寫人散文因為篇幅所限,一般沒有長篇的敘事,所以就更注重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

C.情感深切動人。寫人散文,作者之所以寫這個人,那是因為對這個人有著某種深厚的情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秀的寫人散文都能“寫山情滿於山,寫海意溢於海”,以真實深切的情感叩開讀者的心扉。

二要關注其結構模式: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A.開頭:(1)感情化語言概括敘述。“我”和該人,重點在該人。介紹該人,如肖像描寫。(2)兩者關係及該人精神特質的議論。

B.中間:(1)一件事。從開頭、發展到結尾,細緻敘述和描寫。(2)幾件事。每件事即每層次前,可以用該人精神特質的一個因素領起,以對該人的感情體驗及整體議論來貫穿幾件事。

C.結尾:(1)重申特質,照應開頭。(2)深化感情關係,發出感慨。

4.議論說理散文

議論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它給讀者一種富於理性的形象和情感,從而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想的空間。它往往蘊涵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於一爐。它與一般的寫景狀物等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內涵是理,是對關於社會、人生等問題的獨特思考,其目的在於啟發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寫作筆法。

議論性散文不是規規矩矩的議論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來推理表達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成文的。它的寫法比較靈活自由,套用一句現成話來說,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這類散文也頻頻出現在高考試卷中。2009年山東卷《記住回家的路》就是這種散文。閱讀這種散文要注意借事說理、寓理於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點,重在分析材料和觀點的關係,進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宏觀主旨:愛國;今昔對比

微觀主旨:

1、人性

現代化 機械化 城市化

傳統 自然 生命力 鄉村

隨著社會的進步,不可避免地失去美好的東西。對現代社會(喧囂浮躁冷漠)的不認同 批判 擔心 憂慮 遺憾 失落 留戀 傷感 反思 對傳統的嚮往、渴望 讚美 崇敬

《夕照透過書房》 《風把手藝吹進了天堂》 《燈火》《排骨裡的蘿蔔》《故鄉的沉淪》肖復興《肖邦之夜》

2、故鄉

鄉土情結 牛漢《綿綿土》沈紅《溼溼的想念》 季羨林《海棠花》《冬至》

3、人物:讚美人格;動物:尊崇生命

《冬夜重讀史鐵生》《看不見的光》 《高樹鳴蟬》《鞏乃斯的馬》

4、自然美 《碧雲寺的秋色》《庫爾勒的秋天》

5、情感 史鐵生《合歡樹》

6、哲學類

物質 誘惑

精神 心靈

周國平《記住回家的路》 李漢榮《轉身》

審題

(1)樹立“賦分”意識

根據試題的分數來合理地分配答題時間,確定答案文字的長度,甚至大膽推斷答案大體上可分為幾點來表述,如4分的題一般可分為兩條來表述,6分的題可分為三條來表述,事實上,標準答案也是按照兩條或三條來確定答案要點的。賦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試題的難易度,對於小分值的試題,考生的思考應該簡潔。

(2)樹立“提示”意識

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題乾的設置,為了讓考生能寫出正確答案,常常煞費苦心,在題幹中安排提示性的語言,指導考生準確答題。這些提示性的語言分“明示”和“暗示”兩種。

(3)樹立“意圖”意識

題乾的設置通常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創設情境、設問角度和命題意圖。前兩者是顯性的,後者是隱性的,但卻是最為關鍵的,它直接關係到答題的方向。任何一道題,命題人都有鮮明的命題意圖。審題中明確了命題意圖,就猜中了命題人想考我們什麼,就能準確答題,避免了答非所問。

(4)樹立“整體”意識

要把幾個試題作為一個整體放在一起研究。一篇文章的幾個問題往往是由分而總,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對完整的測試系統。為了考查不同等級的閱讀理解能力,命題者常常利用環環相扣的提問方式將考生對文章的理解逐層漸進式地引向深入。把握這一測試系統後,再讀文章時,就可以綜合考慮所有題目涉及的文章的區間,同時考慮幾道題的答案在文中的分佈,這樣便於尋找各題的聯繫,在答題時獲得重要啟示。

明確題型,對型思考檢索

基本題型題及解答思路

一、內容題(讀懂)

考查方式:

1.理解詞句(標題)含義題

解題方法:

①解釋關鍵詞語的特定含義;

②化含蓄、形象的文學性語言為明瞭、簡要的答題語言;

【注意:含有作者強烈情感的句子要指出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2、是什麼(特點、內涵、觀點) 為什麼(原因 )

概括題

“篩選”:指的是從紛繁的語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篩掉次要。

整合:是指根據試題提出的條件,對篩選出來的信息進行分類集中、重新組合、粗略概括。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弄清問的是什麼。

2.尋找區間,找出相應的答題範圍。

3.篩選信息,給答題範圍的內容分層,確認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刪去次要信息。

4.整合信息,對信息進行分類集中、合併組合,然後歸納概括。

整合的三種方法:

1.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

2.從搜索到的有關信息中提取關鍵詞句,適當地加工、綜合。

3.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答題信息時,透過文意用自己的話對有關內容作出概括。

二、鑑賞題(讀好)

1、作用題

(1)答題思路

首先要理解所考查的詞、句、段本身的含義及其蘊含的情感,在此基礎上結合上下文從內容結構兩方面考慮作用。

“結構”上是否起到了作用主要看考查到的詞、句、段是否處在文章結構的關鍵點(開頭、結尾、過渡處)上。

“內容”上的作用主要從三個方面思考作答:①本身寫了什麼,表現了什麼;②與上下文的關係是怎樣的,起到了什麼作用;③與主旨的關係是怎樣的,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2)術語梳理

結構——首句(段):總括全文,統領全文、引出下文、為下文……做鋪墊,點明題旨。

中間句(段):過渡句(段):承上啟下、承上、啟下;

非過渡句(段):照應上文…;為下文…做鋪墊;引出下文…

尾句(段):總結全文,照應開頭或題目

內容——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點明(深化、暗示)主旨,使文章內容豐富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對比類比(突出)、反問(強調)……

引用特有的作用——詩歌:使文章富有詩意、意蘊深厚、風格典雅;

諺語:使表達更通俗易懂,更形象

名言:增添說服力,使文章內容豐富

插入的作用——對比、類比;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

第二人稱的作用

第二人稱一般都兼有擬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語言生動;而在表情達意方面,運用第二人稱往往便於直抒胸臆,或直接對話。

標題的作用:

①看標題本義:詞語含義,概括內容、點明對象

②思考深層含義:結構——線索、懸念

③看與主旨的關係——與主旨的關係(點明、揭示)

④看使用的手法及效果——修辭(比喻、擬人、雙關等)、借物喻人,或象徵手法(標題一般是物);效果:生動形象、新穎含蓄、言簡意豐、發人深思、引起閱讀興趣。

2、賞析題

側重從欣賞的角度來品味語言的藝術表現力,命題者一般會選擇表達上富有特色的語句,往往一句(語段)三考,即含意、作用、賞析。賞析時主要從表達技巧和表達效果兩方面入手。

1.表達技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是從表達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稱的使用,描寫方式。(描寫、議論、抒情)

二是從表現手法(狹義)的角度分析,如襯托、對比等。(象徵、抑揚、聯想、想象)

三是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

四是從遣詞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詞語的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句式的整散等。

五是從語言風格入手,如平實、華麗、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簡潔明快、含蓄深沉、寓莊於諧、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鮮明等等。

在指出表達技巧的同時,一定要結合具體語段分析,即具體怎麼使用的。

2.分析表達效果時,一是要注意表達技巧本身的表達效果,二是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具體的表達效果。

①答題套路:採用(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具體闡釋),寫出了(某某對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效果。

簡而言之,就是:點明手法 + 具體闡釋 + 分析特點 + 分析情感 + 分析效果

【注意:情感與效果順序可以顛倒】

②如果賞析句中有某個詞用得特別傳神,需要特別地賞析一下。

三、探究題

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是讀者對散文探究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角度”是對作品的一種橫向的審視,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語言、技巧、價值(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作者的思想經歷、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等方面;“層面”是對作品的一種縱向的審視,如作品的意義層面、思想層面、價值層面、審美層面等。

“作品的意蘊”是指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意蘊、道德意蘊、倫理意蘊、政治意蘊、歷史意蘊、情感意蘊、生命意蘊、審美意蘊等多種內容。

“民族心理”是指一個民族深層文化心理特質的總括,是人們在共同的地域上從事共同的活動,並在其中以共同的語言交流思想感情,經過一定的時期逐步形成的表現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東西。

“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對其進行“發掘”,指的是從思想內容(包括作品主題及某些語句、文段、形象的內容等)和藝術表現(包括作品結構、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各個方面對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進行發掘和探究。

㈡、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作者的創作背景”指作者創作作品時所處的時代環境,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思想性格和心境等因素。“創作意圖”指作者創作作品時的動機、態度和風格等因素。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是一個文本產生和解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的“探討”是讀者與作者的互動過程,即探討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創作動機,加深對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意蘊的理解,探討作者的創作目的,探究作品與作者所生活的時代、環境的關係。考點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藉助作者同文本對話,即從作者的創作背景和意圖角度解讀文本;二是藉助文本同作者對話,即利用文本內容去探討作者當時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㈢、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閱讀文學作品,要能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發,能聯繫文化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得出自己的評價,能分辨文章的表現手法、領悟其表達技巧、審視其藝術效果、把握其獨特風格,從而進行富有個性的探究。“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是一種自由性閱讀,是一種體驗性閱讀,是一種差異性閱讀。這裡的“個性化”必須是立足自我,帶有明顯的個性色彩的;這裡的“有創意”指的是見解具有獨創性,不因襲他人的說法。見解的獨創性,不要求是最終的科學結論,只要言之成理,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

【答題角度】

1.答題的第一句話亮出自己的觀點。確立觀點,明確態度後,必須鮮明地表述出來,多用判斷語氣的句子,比如“我認為……”“我覺得……”“我贊成……”等。

2.闡釋依據。一定要藉助文本材料或相關事例(理論)等對觀點進行證明。或用“文本+觀點”,或用“事例+觀點”,或用“理論+觀點”,或用“文本+現實+觀點”的形式進行證明。

3.展現探究過程。這是整個探究過程的主體部分。目的是展示自己觀點的來龍去脈、形成過程,增加信服力。最好是按照由表及裡、由淺到深的順序(有時可以採用由主到次的順序)分條逐層地展示對探究的問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展示過程中讓自己見解的正確性或合理性得到證明。

4.答案要符合規範。答案要做到:觀點明確、提綱挈領、層次清晰、分點羅列、分析合理、語言通暢、表述規範、書寫工整、字數合宜。

【注意事項】

1.緊扣文本,尊重文本。探究題不是隨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於文本的探究。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讀文本時,不能斷章取義,必須依據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別是關鍵內容。第二,尊重客觀現實和普遍的認知規律。文本往往是現實生活的濃縮,它表現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認知規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圖和藝術表現的實效。作者創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圖表現得比較隱蔽。閱讀文本要注意挖掘這樣的意圖,在此基礎上方能進行一些延伸拓展性的探究。

2.立足文本,帶入自我。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結合文本的觀點、依據等可以作少量的、適當的個人解讀。

3.順藤摸瓜,由內到外。含蓄是文學作品的一個普遍特性。為了表達情感,作者往往藉助一些意象進行描述。答這樣的探究題要能透過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這些意象就是解開作者“心思”的鑰匙。我們要善於順著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蘊含的思想的“瓜”。

4.深入慎出,展示學識。解答這類試題不僅需要考生準確理解並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調集與文本相關的文外知識和能力儲備。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內——入乎文內,才能準確理解並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毛病,才會頭腦清醒,運用閱讀所得和自己平素的知識儲備,冷靜而準確地解答探究性閱讀題。

5.適當比較,揭示本質。

語文高考越來越注重對文化素養的考查,大量的閱讀,充分的積累,是整體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前提,有良好閱讀習慣的考生常常能在語文高考中考出優異成績。知識是基礎,思維是關鍵。在閱讀中注重提高語感的培養和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在閱讀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學生的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也是高考現代文閱讀每年的必考題。要求概括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還只停留在尋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對於在分析的基礎上加以綜合,在具體的基礎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難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準確性,經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換概念”、“轉移論題”等邏輯錯誤。與高考閱讀試題相關能力的培養絕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貫穿於日常的備考中,複習不但要有針對性,更需要重視平時的閱讀積累,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將“高考能力平時化,平時訓練高考化”,這樣就會輕鬆解決高考中的現代文閱讀問題了。

答題——提高散文閱讀題答題準確率的關鍵

(1)弄清題幹中的態度或傾向

題幹如果是否定形式,就採用先反後正的答題方式,避免遺漏要點;如果是肯定形式,就採用正面的答題方式。

(2)弄清題幹語言的構成形式,確定答題的語言形式

題乾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意由哪些方面構成,其往往是在提示考生答題時如何組織好語言。

(3)弄清題幹內容構成,明確答題方向

(4)變含蓄為直接,變分說為概括

散文的語言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很講究藝術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動細膩,有的形象具體。具有這些特點的語句在高考中歷來都是考查的重點。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共同點,然後將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的、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

(5)多從原文中篩選、提煉、整合語句作答

散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在於把握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來理解作品,多從原文中尋找答案。但並不是直接摘抄,有時以文章中的詞或句為基礎略加改寫來作答,有時要求綜觀全文,從各段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整合。

(6)多角度多層次答題

解答探究題,儘量從多角度多層次答題,讓答案的骨架牢固、漂亮,內容豐滿、充實。此外,還要注意探究題往往是要求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所以一定要恰當地結合文本,不能脫離文本高談闊論,信馬由韁地答題。

總之:

1.文學作品閱讀應從原文中找答案或答案依據,必須在原文中有勾畫圈點;

2.應先讀懂文章的觀點(若是哲理散文)或感情(若是抒情散文),所有題的回答應統領在此之下;

3.作答時,儘量用標記(如①②③或A.B.C.或分號)體現層次;

4.儘量從不同方面(如實與虛,內容與結構,段內與全文主旨等)使答案有不同的內容。

5.字跡工整,寫滿為止。

典例調研

端午的陽光

熊紅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羅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國軍隊已攻破楚國郢都,頓時感到支撐生命的最後一點亮光熄滅了。

當他把“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句吟誦給江邊漁父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將自己的清澈與江水的澄明合二為一了。我知道,這是屈子為保留個體純淨最無奈的選擇,也是迄今為止,文化祭壇上最高尚的選擇。

最終,三閭大夫坐在了汨羅江邊,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陽光裡,把最後的生路溺死水中。懷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著自己冰涼的心,走進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句,留在了岸上,留給了端午。一條江因為成了一個詩人心靈最後的歸屬地,而永遠被世人銘記。一個普通的節日,因為收留了偉大詩人的高尚魂魄,而內涵充盈。

端午,把緬懷和敬仰裹成了節日的粽心。

節日的壽命當然要比人的壽命長久許多,所以,三閭大夫把自己的傲骨託付給了這個日子。在結束自己肉體生命的同時,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靈魂,猶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後人的視線和思想。我知道,這種深入骨髓的隱痛,來自時間深處的行吟,一個揹負著深重苦難,行走了兩千多年的節日,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存在尋找一個答案。所以,端午節帶給我們的,應該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詩人余光中所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以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一個詩人的隕落,喚醒了一種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國,卻用死成就了《離騷》一樣。忽然覺得,端午節其實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葦葉了,它把所有的內容和精髓,密密細細地包藏起來,讓我們極具耐心地一層層打開,最後領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時,葦葉汲取了糯米的黏質,糯米滲透著葦葉的清香,似如端午與屈子之間的浸染,節與人的統一。

我對端午節的最初認知,完全來自於粽子,那時候的小學課本,還沒有涉及“楚辭”或者《離騷》的片言碎語,文化不高的母親也無法給我們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好在粽子並不因為我們的無知而改變所蘊含的味道。所以,我總會把端午節和甜香黏軟的糯米聯繫起來。這使得整個貧乏的生活,還能透射出星星點點的光亮,就像枯枝間的芭蕾,滲漏出些許隱祕的春意。

現在看來,那些夾雜在一年日曆中為數不多的能激發我們飲食嚮往的節日,早已成為精神上抵擋艱難生活的盾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為擁有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閭大夫叩謝。對童年而言,這是一個多麼充滿人情關懷的節日啊!那種甜膩的感覺,一直泛舟舌津。

後來知道了屈原和楚懷王,知道了《國殤》和汨羅江,知道了每年這一天,人們蜂擁江岸,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競龍舟,把一種悲情的懷念渲染成了歡悅的行為,熱熱鬧鬧,轟轟烈烈。

歷史會在很多場合拐出一道彎來,就像屈原投江時所選擇的河泊潭一樣——它是汨羅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彎曲處。這種彎道,對河流而言,只是改變了水的流向;對三閭大夫而言,卻是以生命為筆,填充了歷史的章節,引領了情感的走向。許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彎道,這些遠航至此的細節,因為承載了有溫度的夙願,使得堅硬的歷史柔軟了許多。所以,更多的時候,是生命的結局讓歷史的敘述更具悲情。明白了這一點,再品嚐粽子時,心情會沉重許多。

事情往往是這樣,在分享一種傳統時,我們更多的時候只在關注它所帶來的結果,而其中蘊含的真諦,卻很少探究了。因為時空的距離,讓來源變得愈加縹緲和混沌。好在歷史給了我們最好的解決方式,它讓時間淡化了一個國家的破碎的同時,卻強化了一種品質的高貴。它讓我們穿越兩千三百年的距離,聆聽到了一條河流古老的潮汐。這時候的端午,或許更像是一縷陽光,從汨羅江的源頭流淌過來,映照著江邊每一位過客的內心。[來源:學科網Z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無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鏡,端放在我們必經的路口,讓人們從歷史影像中,找到現實的映像。

(有刪改)

從全文看,“端午的陽光”有幾重含義?請簡要分析。

晒出一片秋實

洪忠佩

篁嶺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戶戶的晒樓便展現出一幅幅晒秋圖,明豔、質樸,既有齊白石畫中的筆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畫家筆下的新鮮生動。鱗瓦、屋簷,恰到好處地成了畫框,佈局簡單,卻在交叉中有變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進篁嶺村的一剎那,我的雙眼立即被這樣的畫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顏色,以及木坊上“漁樵耕讀”的雕飾。

其實,篁嶺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個典型山村,一百多戶人家,擠擠挨挨地蟄居在山腰上。在久遠的年月裡,滿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著紅豆杉、香榧、香樟、楓香,“其地多竹,大者徑尺”,歷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當壯觀。篁嶺山陡路窄,很難看到一塊寬敞的平地,村莊依山而建,房屋錯落有致,大多是兩層的結構:牆腳山石砌起,一層大門口朝著路,二層開後門架天橋臨著山,屋頂鱗瓦,牆體斑駁,大體是黑白色調,也有黃泥紅磚裸露的磚牆。而五桂堂、怡心樓、書院、客館,無不精雕細刻,稱得上是村莊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圍,茂林修竹,屋宇之間,雞犬相聞,依然透著原始村落的生活氣息。

秋日的篁嶺,天藍得純淨,樹綠得清亮,環境、空氣都可以養眼洗肺。村莊一家一戶樓堂前的晒欄,幾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從樓堂前抵牆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編的晒簟晒盤就成了無遮無攔的晒場,當地人稱之為晒樓。篁嶺人家晒作物沒什麼講究,山裡種的、地裡長的,什麼趕上就晒什麼,辣椒、紫蘇、稻穀、黃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環往復,他們恨不得把整個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來。而晒樓上色彩最為濃烈的,當屬辣椒和稻穀——粉牆黛瓦,配上那一盤盤紅色的辣椒、金色的稻穀,正是一幅明豔而恬淡的畫卷。如果說,鱗瓦與馬頭牆展現的是篁嶺徽派建築的“密”,那麼天井與晒樓無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嶺,農家的收成是不必問的,一看晒樓就知道。秋日裡,我在天街邊走近一位坐在長凳上切辣椒的老嫗,她看上去有60多歲,頭系方格子的陽袱(頭巾)。她把兩個或者三個辣椒併攏按在刀板上,一刀接著一刀,刀法嫻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鮮潤得很。等裝辣椒的竹籃夠上一晒盤了,就搬到晒樓上去晒。於是,空氣中飄浮著一股辣辣的氣味。色澤誘人的辣椒經不住晒,陽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滿當當的晒盤晒簟裡便留出了許多空隙。篁嶺女人的美是呈現在日常勞作中的,她們永遠是晒樓的主角。趁著好天氣晒作物,雖然忙前忙後,她們的言談舉止中卻有閒適自得的一面。她們覺得生活很簡單,日子就是春播、夏種、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飯吃有事做就夠了。往往,她們關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鮮香。

從一家兩家,到一百多戶人家紛紛把晒盤晒簟裡的辣椒晒出來,那是何其壯觀的場景!穿過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視或者俯視,我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篁嶺的晒秋圖,感受篁嶺人家對農耕文明最原生態的表達。

在篁嶺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邊,有一組二十四節氣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長輪迴,還有什麼比生命更奧妙呢?二十四節氣石雕的對面,是篁嶺人家的開山之作——一層層疊起的梯田,每年秋天,這裡都蓄勢一場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裡,篁嶺人家的晒樓更加豐盈明豔。

晒秋,一個多麼形象的詞。面對篁嶺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實,我看到了村人農耕生活的質樸,以及這片土地的殷實。

(有刪改)

文章第二段詳細描述篁嶺山村的情況,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水在水之外活著

葛水平

一條寬闊的谷地間,曾經有一條河流過,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滾出山間,更遠處四散而去。這生殖的土地,鮮花盛開,青草繁茂,正適合羊們的口糧。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數丈寬的河道,下游一位年長的老漢說:“往山裡走是它的源頭,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臉前頭我們喊它秋水河,因為當年秋天雨水多它的聲音大便有了這個外名。”

沁河,南北貫穿晉東南。我們立足的這個縣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晉名水沁河六出其源於山中而得名。山間沁河的六個源頭清泉噴湧,碧水成溪,匯成了綠水沁河。

它魅惑了天地兩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車開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著,有青草填補了它們的縫隙,黃綠交織,有繁榮,有寂滅,也有疼痛。

河谷兩岸沒有人煙。雲朵讓天空無限擴大,空了的村莊讓我六神歸位。這樣的時候,因了空氣的絕對新鮮和純淨,聲音的穿透力也特別強,不知名的小鳥啁啾聲聲,在空曠中游走,那啁啾聲便遙遠了一切,透明瞭一切。我們奔跑而去,讓景色生動起來。一條道被水漫過,人走在水道上,兩行楊樹形成密匝匝綠色拱道,在一個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開到兩邊山腳下。“源”至此而出。

泉水清澈,冰涼清甜,東邊泉眼水流湍急,西邊泉眼水流平緩,兩股泉水流出數十米後匯成一股,順河谷而滲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覺到在遠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渦流叢生該是怎樣的景緻!淺淺的一汪至山間流出,我把手伸進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慢鋪開來形成小河,水面剛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過河對岸,鞋面不小心會被水打溼,也許是故意的,此時的我居然對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陽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顆粒狀,有別一番模樣。對岸有碑亭,新修卻已經殘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設立下的“沁河源頭紀念碑”。

它不是原來就這個樣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開著五朵花瓣的黃花,自在地生動著,羊群走來,放羊人撒了細鹽,我聽見羊舌頭抹布一樣擦著,像一支曲子在低聲部迴旋。放羊人揮著皮鞭,鞭梢帶著響,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隻頭羊昂著頭,相比於那些勾著頭吃草的羊,那隻頭羊擴大了我的視野。源頭在我身後一百米遠的地方,就已經看不到水了。我坐下來,糞蛋蛋落在草叢間,索性躺下,我的情緒複雜。源頭的河床這麼寬,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現在只能用幻覺來填補它的空缺。這個世界已經失去了用心靈與眼睛觀察的習慣,快樂是持久的,痛苦則是剎那之間,而人都喜歡飛蛾撲火,為眼前的利益狂歡而死。

明代詩人王徽詩云:“沁水河邊古渡口,往來不斷送行舟。”在沁河兩岸的沖積平地和原有臺地上,由於沁河總體水量的減少和沁河水被過度的開發利用,昔日洶湧的河水變成了今天的涓涓細流,日常流量從過去的每秒幾百立方米下降到幾立方米。放羊人說:“也就幾年光景。”臺地上的秋莊稼捲曲著葉子,旱大了。放羊人說:“看著是河的源頭,卻使喚不上水。”一條河的旺衰總有一定的規律可尋,領導人在社會轉折關頭的抉擇也非常重要。對資源的爭奪,可以爆發最激烈的戰爭,誰都知道。無節制地開採資源,使一座城市變為一片廢墟,一座最繁華的都會變成一片草場,滄海變桑田,有誰知道我們少了什麼?走走走走走,汲取什麼才能夠讓水茁壯成長?我看到薄淡輕疏的雲彩,正俯視數十萬煙灶的生命,並不是太久的歲月,放羊人說:“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些植物和人一樣喜歡喝清水,黃花遍開,如經脈一樣的腰肢風姿綽約在陽光下,放羊人甩開鞭聲,羊群們奮力撂開蹄子順著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聲堅硬而空曠。

誰能知道眼淚是生命最後一抿唾液?

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著,卻是我心裡的急事。

(有刪改)

“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著,卻是我心裡的急事。”請結合全文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烏鎮的修辭

"

2019 考綱回顧:

閱讀具有一定長度的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類型的文本。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類型的閱讀文本,綜合靈活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

1.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3.文中信息的篩選、整合----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4.對多個信息的比較、辨析----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5.文中信息的分析、運用----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6.文本結構、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文學類

7.文本內容的歸納和概括----文學類

8.作者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文學類

9.依據文本內容進行的合理推斷----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10.文學作品思想內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評價----文學類

11、文學作品語言、表現手法和藝術形象的賞析----文學類

12.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本內容或形式的體察、闡發和評價----文學類

13.基於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對文本意蘊的思考、領悟和探究----文學類

14.中外文學經典的理解、感悟和評價----文學類

閱讀——提高散文閱讀題答題準確率的前提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1)樹立主題意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題集中明確,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題的難度。散文的文體特徵,決定了散文閱讀的重要命題原則——主題輻射,所有問題的設題,都是圍繞彰顯主題這一中心。因此,拿起一篇散文開始閱讀前就樹立主題意識,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主要寫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故鄉情懷、文化尋根、歷史反思、精神家園、生命價值、心靈守護、人生感悟、美學思考、意志情操、審美求真、多元和諧等)

(2)樹立整體意識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總是與整體聯繫著,確認某一語言單位所負載的信息,準確地理解它們,離不開對整體的把握。不少試題,往往明確要求“聯繫全文”加以回答。

解答散文閱讀題,切不可還未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就“帶著問題”去讀,甚至是“帶著問題”東尋西找,那樣勢必會斷章取義,脫離文章的主題。

(3)樹立思路意識

文章思路往往是作者情感發展脈絡的外化,抓住了文章思路就能準確迅速地理解全文。閱讀文章先要根據自己對每段段意的把握來給文章分層,從而把握思路,進而明確文章的主旨。

(4)樹立問題意識

高考中的散文閱讀是為了回答問題的,而絕非平時的含英咀華。樹立問題意識就是為了提高閱讀的針對性,在最短的時間內捕獲最有用的信息。

我們閱讀時,要首先解決兩個問題:①內容:文章寫了什麼?基本把握文章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②形式:文章是怎麼寫的?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是如何展開思路的。

1.寫景狀物散文

寫景狀物散文就是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藉助對自然之景、物的描繪、抒情、議論來表達對時代、社會、人生的認識與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閱讀的首選。閱讀寫景狀物散文,首先看它描寫了什麼景、物,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寫出了景、物什麼樣的特點,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徵,進而分析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最後理解全文的主旨。

2.歷史文化遊記散文

遊記散文是記述遊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獨特感受的一種散文。它或記遊蹤,或繪山水,或指人情,或賞名勝古蹟,點點入畫,綺麗多姿,使人領略異地風光,廣聞博識,接受美的陶冶。遊記散文大多具有豐富的地理、歷史、文化、自然知識,有時作者也將個人的遭遇和整個心靈注入進去,注重融情於景。高考一般選以名勝古蹟為遊覽對象,抒發歷史、文化方面思考和情感的歷史、文化散文。如2009年高考江蘇選的《上善若水》、2010年高考江西選的《飲一口汨羅江》、2010年高考湖北選的《煙花三月下揚州》等。2009北京卷《司馬祠》、2013年北京卷《浙江的感興》模擬《黑白蘇州》《紹興的大夢》《林中那塊陽光明媚的草地》等

3.寫人敘事散文

此類散文重在寫人敘事。高考考這類散文,重點考記人散文。如2011年高考湖北選的《才子趙樹理》、2009年高考廣東選的《耕作的詩人》等。閱讀這類散文。

一要關注其文體特點:

A.人物形象鮮明。寫人散文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主,與小說的重要區別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來自於生活,並非虛構。寫人散文的素材緊緊圍繞著人物形象的刻畫精心選擇、組織。這些素材同樣是實有其事,而且不像小說那樣有集中而尖銳的矛盾衝突,往往具有片段、局部、零碎等特點,一顰一笑,一怒一喜皆可入文。

B.注重細節描寫。細節描寫的目的是寫人則如見其人,活畫出人物鮮明的性格。寫人散文因為篇幅所限,一般沒有長篇的敘事,所以就更注重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

C.情感深切動人。寫人散文,作者之所以寫這個人,那是因為對這個人有著某種深厚的情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秀的寫人散文都能“寫山情滿於山,寫海意溢於海”,以真實深切的情感叩開讀者的心扉。

二要關注其結構模式: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A.開頭:(1)感情化語言概括敘述。“我”和該人,重點在該人。介紹該人,如肖像描寫。(2)兩者關係及該人精神特質的議論。

B.中間:(1)一件事。從開頭、發展到結尾,細緻敘述和描寫。(2)幾件事。每件事即每層次前,可以用該人精神特質的一個因素領起,以對該人的感情體驗及整體議論來貫穿幾件事。

C.結尾:(1)重申特質,照應開頭。(2)深化感情關係,發出感慨。

4.議論說理散文

議論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它給讀者一種富於理性的形象和情感,從而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想的空間。它往往蘊涵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於一爐。它與一般的寫景狀物等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內涵是理,是對關於社會、人生等問題的獨特思考,其目的在於啟發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寫作筆法。

議論性散文不是規規矩矩的議論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來推理表達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成文的。它的寫法比較靈活自由,套用一句現成話來說,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這類散文也頻頻出現在高考試卷中。2009年山東卷《記住回家的路》就是這種散文。閱讀這種散文要注意借事說理、寓理於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點,重在分析材料和觀點的關係,進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宏觀主旨:愛國;今昔對比

微觀主旨:

1、人性

現代化 機械化 城市化

傳統 自然 生命力 鄉村

隨著社會的進步,不可避免地失去美好的東西。對現代社會(喧囂浮躁冷漠)的不認同 批判 擔心 憂慮 遺憾 失落 留戀 傷感 反思 對傳統的嚮往、渴望 讚美 崇敬

《夕照透過書房》 《風把手藝吹進了天堂》 《燈火》《排骨裡的蘿蔔》《故鄉的沉淪》肖復興《肖邦之夜》

2、故鄉

鄉土情結 牛漢《綿綿土》沈紅《溼溼的想念》 季羨林《海棠花》《冬至》

3、人物:讚美人格;動物:尊崇生命

《冬夜重讀史鐵生》《看不見的光》 《高樹鳴蟬》《鞏乃斯的馬》

4、自然美 《碧雲寺的秋色》《庫爾勒的秋天》

5、情感 史鐵生《合歡樹》

6、哲學類

物質 誘惑

精神 心靈

周國平《記住回家的路》 李漢榮《轉身》

審題

(1)樹立“賦分”意識

根據試題的分數來合理地分配答題時間,確定答案文字的長度,甚至大膽推斷答案大體上可分為幾點來表述,如4分的題一般可分為兩條來表述,6分的題可分為三條來表述,事實上,標準答案也是按照兩條或三條來確定答案要點的。賦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試題的難易度,對於小分值的試題,考生的思考應該簡潔。

(2)樹立“提示”意識

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題乾的設置,為了讓考生能寫出正確答案,常常煞費苦心,在題幹中安排提示性的語言,指導考生準確答題。這些提示性的語言分“明示”和“暗示”兩種。

(3)樹立“意圖”意識

題乾的設置通常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創設情境、設問角度和命題意圖。前兩者是顯性的,後者是隱性的,但卻是最為關鍵的,它直接關係到答題的方向。任何一道題,命題人都有鮮明的命題意圖。審題中明確了命題意圖,就猜中了命題人想考我們什麼,就能準確答題,避免了答非所問。

(4)樹立“整體”意識

要把幾個試題作為一個整體放在一起研究。一篇文章的幾個問題往往是由分而總,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對完整的測試系統。為了考查不同等級的閱讀理解能力,命題者常常利用環環相扣的提問方式將考生對文章的理解逐層漸進式地引向深入。把握這一測試系統後,再讀文章時,就可以綜合考慮所有題目涉及的文章的區間,同時考慮幾道題的答案在文中的分佈,這樣便於尋找各題的聯繫,在答題時獲得重要啟示。

明確題型,對型思考檢索

基本題型題及解答思路

一、內容題(讀懂)

考查方式:

1.理解詞句(標題)含義題

解題方法:

①解釋關鍵詞語的特定含義;

②化含蓄、形象的文學性語言為明瞭、簡要的答題語言;

【注意:含有作者強烈情感的句子要指出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2、是什麼(特點、內涵、觀點) 為什麼(原因 )

概括題

“篩選”:指的是從紛繁的語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篩掉次要。

整合:是指根據試題提出的條件,對篩選出來的信息進行分類集中、重新組合、粗略概括。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弄清問的是什麼。

2.尋找區間,找出相應的答題範圍。

3.篩選信息,給答題範圍的內容分層,確認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刪去次要信息。

4.整合信息,對信息進行分類集中、合併組合,然後歸納概括。

整合的三種方法:

1.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

2.從搜索到的有關信息中提取關鍵詞句,適當地加工、綜合。

3.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答題信息時,透過文意用自己的話對有關內容作出概括。

二、鑑賞題(讀好)

1、作用題

(1)答題思路

首先要理解所考查的詞、句、段本身的含義及其蘊含的情感,在此基礎上結合上下文從內容結構兩方面考慮作用。

“結構”上是否起到了作用主要看考查到的詞、句、段是否處在文章結構的關鍵點(開頭、結尾、過渡處)上。

“內容”上的作用主要從三個方面思考作答:①本身寫了什麼,表現了什麼;②與上下文的關係是怎樣的,起到了什麼作用;③與主旨的關係是怎樣的,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2)術語梳理

結構——首句(段):總括全文,統領全文、引出下文、為下文……做鋪墊,點明題旨。

中間句(段):過渡句(段):承上啟下、承上、啟下;

非過渡句(段):照應上文…;為下文…做鋪墊;引出下文…

尾句(段):總結全文,照應開頭或題目

內容——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點明(深化、暗示)主旨,使文章內容豐富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對比類比(突出)、反問(強調)……

引用特有的作用——詩歌:使文章富有詩意、意蘊深厚、風格典雅;

諺語:使表達更通俗易懂,更形象

名言:增添說服力,使文章內容豐富

插入的作用——對比、類比;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

第二人稱的作用

第二人稱一般都兼有擬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語言生動;而在表情達意方面,運用第二人稱往往便於直抒胸臆,或直接對話。

標題的作用:

①看標題本義:詞語含義,概括內容、點明對象

②思考深層含義:結構——線索、懸念

③看與主旨的關係——與主旨的關係(點明、揭示)

④看使用的手法及效果——修辭(比喻、擬人、雙關等)、借物喻人,或象徵手法(標題一般是物);效果:生動形象、新穎含蓄、言簡意豐、發人深思、引起閱讀興趣。

2、賞析題

側重從欣賞的角度來品味語言的藝術表現力,命題者一般會選擇表達上富有特色的語句,往往一句(語段)三考,即含意、作用、賞析。賞析時主要從表達技巧和表達效果兩方面入手。

1.表達技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是從表達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稱的使用,描寫方式。(描寫、議論、抒情)

二是從表現手法(狹義)的角度分析,如襯托、對比等。(象徵、抑揚、聯想、想象)

三是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

四是從遣詞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詞語的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句式的整散等。

五是從語言風格入手,如平實、華麗、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簡潔明快、含蓄深沉、寓莊於諧、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鮮明等等。

在指出表達技巧的同時,一定要結合具體語段分析,即具體怎麼使用的。

2.分析表達效果時,一是要注意表達技巧本身的表達效果,二是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具體的表達效果。

①答題套路:採用(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具體闡釋),寫出了(某某對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效果。

簡而言之,就是:點明手法 + 具體闡釋 + 分析特點 + 分析情感 + 分析效果

【注意:情感與效果順序可以顛倒】

②如果賞析句中有某個詞用得特別傳神,需要特別地賞析一下。

三、探究題

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是讀者對散文探究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角度”是對作品的一種橫向的審視,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語言、技巧、價值(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作者的思想經歷、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等方面;“層面”是對作品的一種縱向的審視,如作品的意義層面、思想層面、價值層面、審美層面等。

“作品的意蘊”是指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意蘊、道德意蘊、倫理意蘊、政治意蘊、歷史意蘊、情感意蘊、生命意蘊、審美意蘊等多種內容。

“民族心理”是指一個民族深層文化心理特質的總括,是人們在共同的地域上從事共同的活動,並在其中以共同的語言交流思想感情,經過一定的時期逐步形成的表現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東西。

“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對其進行“發掘”,指的是從思想內容(包括作品主題及某些語句、文段、形象的內容等)和藝術表現(包括作品結構、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各個方面對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進行發掘和探究。

㈡、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作者的創作背景”指作者創作作品時所處的時代環境,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思想性格和心境等因素。“創作意圖”指作者創作作品時的動機、態度和風格等因素。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是一個文本產生和解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的“探討”是讀者與作者的互動過程,即探討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創作動機,加深對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意蘊的理解,探討作者的創作目的,探究作品與作者所生活的時代、環境的關係。考點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藉助作者同文本對話,即從作者的創作背景和意圖角度解讀文本;二是藉助文本同作者對話,即利用文本內容去探討作者當時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㈢、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閱讀文學作品,要能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發,能聯繫文化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得出自己的評價,能分辨文章的表現手法、領悟其表達技巧、審視其藝術效果、把握其獨特風格,從而進行富有個性的探究。“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是一種自由性閱讀,是一種體驗性閱讀,是一種差異性閱讀。這裡的“個性化”必須是立足自我,帶有明顯的個性色彩的;這裡的“有創意”指的是見解具有獨創性,不因襲他人的說法。見解的獨創性,不要求是最終的科學結論,只要言之成理,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

【答題角度】

1.答題的第一句話亮出自己的觀點。確立觀點,明確態度後,必須鮮明地表述出來,多用判斷語氣的句子,比如“我認為……”“我覺得……”“我贊成……”等。

2.闡釋依據。一定要藉助文本材料或相關事例(理論)等對觀點進行證明。或用“文本+觀點”,或用“事例+觀點”,或用“理論+觀點”,或用“文本+現實+觀點”的形式進行證明。

3.展現探究過程。這是整個探究過程的主體部分。目的是展示自己觀點的來龍去脈、形成過程,增加信服力。最好是按照由表及裡、由淺到深的順序(有時可以採用由主到次的順序)分條逐層地展示對探究的問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展示過程中讓自己見解的正確性或合理性得到證明。

4.答案要符合規範。答案要做到:觀點明確、提綱挈領、層次清晰、分點羅列、分析合理、語言通暢、表述規範、書寫工整、字數合宜。

【注意事項】

1.緊扣文本,尊重文本。探究題不是隨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於文本的探究。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讀文本時,不能斷章取義,必須依據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別是關鍵內容。第二,尊重客觀現實和普遍的認知規律。文本往往是現實生活的濃縮,它表現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認知規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圖和藝術表現的實效。作者創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圖表現得比較隱蔽。閱讀文本要注意挖掘這樣的意圖,在此基礎上方能進行一些延伸拓展性的探究。

2.立足文本,帶入自我。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結合文本的觀點、依據等可以作少量的、適當的個人解讀。

3.順藤摸瓜,由內到外。含蓄是文學作品的一個普遍特性。為了表達情感,作者往往藉助一些意象進行描述。答這樣的探究題要能透過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這些意象就是解開作者“心思”的鑰匙。我們要善於順著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蘊含的思想的“瓜”。

4.深入慎出,展示學識。解答這類試題不僅需要考生準確理解並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調集與文本相關的文外知識和能力儲備。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內——入乎文內,才能準確理解並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毛病,才會頭腦清醒,運用閱讀所得和自己平素的知識儲備,冷靜而準確地解答探究性閱讀題。

5.適當比較,揭示本質。

語文高考越來越注重對文化素養的考查,大量的閱讀,充分的積累,是整體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前提,有良好閱讀習慣的考生常常能在語文高考中考出優異成績。知識是基礎,思維是關鍵。在閱讀中注重提高語感的培養和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在閱讀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學生的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也是高考現代文閱讀每年的必考題。要求概括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還只停留在尋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對於在分析的基礎上加以綜合,在具體的基礎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難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準確性,經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換概念”、“轉移論題”等邏輯錯誤。與高考閱讀試題相關能力的培養絕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貫穿於日常的備考中,複習不但要有針對性,更需要重視平時的閱讀積累,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將“高考能力平時化,平時訓練高考化”,這樣就會輕鬆解決高考中的現代文閱讀問題了。

答題——提高散文閱讀題答題準確率的關鍵

(1)弄清題幹中的態度或傾向

題幹如果是否定形式,就採用先反後正的答題方式,避免遺漏要點;如果是肯定形式,就採用正面的答題方式。

(2)弄清題幹語言的構成形式,確定答題的語言形式

題乾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意由哪些方面構成,其往往是在提示考生答題時如何組織好語言。

(3)弄清題幹內容構成,明確答題方向

(4)變含蓄為直接,變分說為概括

散文的語言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很講究藝術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動細膩,有的形象具體。具有這些特點的語句在高考中歷來都是考查的重點。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共同點,然後將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的、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

(5)多從原文中篩選、提煉、整合語句作答

散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在於把握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來理解作品,多從原文中尋找答案。但並不是直接摘抄,有時以文章中的詞或句為基礎略加改寫來作答,有時要求綜觀全文,從各段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整合。

(6)多角度多層次答題

解答探究題,儘量從多角度多層次答題,讓答案的骨架牢固、漂亮,內容豐滿、充實。此外,還要注意探究題往往是要求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所以一定要恰當地結合文本,不能脫離文本高談闊論,信馬由韁地答題。

總之:

1.文學作品閱讀應從原文中找答案或答案依據,必須在原文中有勾畫圈點;

2.應先讀懂文章的觀點(若是哲理散文)或感情(若是抒情散文),所有題的回答應統領在此之下;

3.作答時,儘量用標記(如①②③或A.B.C.或分號)體現層次;

4.儘量從不同方面(如實與虛,內容與結構,段內與全文主旨等)使答案有不同的內容。

5.字跡工整,寫滿為止。

典例調研

端午的陽光

熊紅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羅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國軍隊已攻破楚國郢都,頓時感到支撐生命的最後一點亮光熄滅了。

當他把“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句吟誦給江邊漁父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將自己的清澈與江水的澄明合二為一了。我知道,這是屈子為保留個體純淨最無奈的選擇,也是迄今為止,文化祭壇上最高尚的選擇。

最終,三閭大夫坐在了汨羅江邊,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陽光裡,把最後的生路溺死水中。懷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著自己冰涼的心,走進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句,留在了岸上,留給了端午。一條江因為成了一個詩人心靈最後的歸屬地,而永遠被世人銘記。一個普通的節日,因為收留了偉大詩人的高尚魂魄,而內涵充盈。

端午,把緬懷和敬仰裹成了節日的粽心。

節日的壽命當然要比人的壽命長久許多,所以,三閭大夫把自己的傲骨託付給了這個日子。在結束自己肉體生命的同時,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靈魂,猶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後人的視線和思想。我知道,這種深入骨髓的隱痛,來自時間深處的行吟,一個揹負著深重苦難,行走了兩千多年的節日,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存在尋找一個答案。所以,端午節帶給我們的,應該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詩人余光中所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以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一個詩人的隕落,喚醒了一種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國,卻用死成就了《離騷》一樣。忽然覺得,端午節其實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葦葉了,它把所有的內容和精髓,密密細細地包藏起來,讓我們極具耐心地一層層打開,最後領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時,葦葉汲取了糯米的黏質,糯米滲透著葦葉的清香,似如端午與屈子之間的浸染,節與人的統一。

我對端午節的最初認知,完全來自於粽子,那時候的小學課本,還沒有涉及“楚辭”或者《離騷》的片言碎語,文化不高的母親也無法給我們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好在粽子並不因為我們的無知而改變所蘊含的味道。所以,我總會把端午節和甜香黏軟的糯米聯繫起來。這使得整個貧乏的生活,還能透射出星星點點的光亮,就像枯枝間的芭蕾,滲漏出些許隱祕的春意。

現在看來,那些夾雜在一年日曆中為數不多的能激發我們飲食嚮往的節日,早已成為精神上抵擋艱難生活的盾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為擁有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閭大夫叩謝。對童年而言,這是一個多麼充滿人情關懷的節日啊!那種甜膩的感覺,一直泛舟舌津。

後來知道了屈原和楚懷王,知道了《國殤》和汨羅江,知道了每年這一天,人們蜂擁江岸,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競龍舟,把一種悲情的懷念渲染成了歡悅的行為,熱熱鬧鬧,轟轟烈烈。

歷史會在很多場合拐出一道彎來,就像屈原投江時所選擇的河泊潭一樣——它是汨羅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彎曲處。這種彎道,對河流而言,只是改變了水的流向;對三閭大夫而言,卻是以生命為筆,填充了歷史的章節,引領了情感的走向。許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彎道,這些遠航至此的細節,因為承載了有溫度的夙願,使得堅硬的歷史柔軟了許多。所以,更多的時候,是生命的結局讓歷史的敘述更具悲情。明白了這一點,再品嚐粽子時,心情會沉重許多。

事情往往是這樣,在分享一種傳統時,我們更多的時候只在關注它所帶來的結果,而其中蘊含的真諦,卻很少探究了。因為時空的距離,讓來源變得愈加縹緲和混沌。好在歷史給了我們最好的解決方式,它讓時間淡化了一個國家的破碎的同時,卻強化了一種品質的高貴。它讓我們穿越兩千三百年的距離,聆聽到了一條河流古老的潮汐。這時候的端午,或許更像是一縷陽光,從汨羅江的源頭流淌過來,映照著江邊每一位過客的內心。[來源:學科網Z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無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鏡,端放在我們必經的路口,讓人們從歷史影像中,找到現實的映像。

(有刪改)

從全文看,“端午的陽光”有幾重含義?請簡要分析。

晒出一片秋實

洪忠佩

篁嶺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戶戶的晒樓便展現出一幅幅晒秋圖,明豔、質樸,既有齊白石畫中的筆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畫家筆下的新鮮生動。鱗瓦、屋簷,恰到好處地成了畫框,佈局簡單,卻在交叉中有變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進篁嶺村的一剎那,我的雙眼立即被這樣的畫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顏色,以及木坊上“漁樵耕讀”的雕飾。

其實,篁嶺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個典型山村,一百多戶人家,擠擠挨挨地蟄居在山腰上。在久遠的年月裡,滿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著紅豆杉、香榧、香樟、楓香,“其地多竹,大者徑尺”,歷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當壯觀。篁嶺山陡路窄,很難看到一塊寬敞的平地,村莊依山而建,房屋錯落有致,大多是兩層的結構:牆腳山石砌起,一層大門口朝著路,二層開後門架天橋臨著山,屋頂鱗瓦,牆體斑駁,大體是黑白色調,也有黃泥紅磚裸露的磚牆。而五桂堂、怡心樓、書院、客館,無不精雕細刻,稱得上是村莊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圍,茂林修竹,屋宇之間,雞犬相聞,依然透著原始村落的生活氣息。

秋日的篁嶺,天藍得純淨,樹綠得清亮,環境、空氣都可以養眼洗肺。村莊一家一戶樓堂前的晒欄,幾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從樓堂前抵牆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編的晒簟晒盤就成了無遮無攔的晒場,當地人稱之為晒樓。篁嶺人家晒作物沒什麼講究,山裡種的、地裡長的,什麼趕上就晒什麼,辣椒、紫蘇、稻穀、黃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環往復,他們恨不得把整個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來。而晒樓上色彩最為濃烈的,當屬辣椒和稻穀——粉牆黛瓦,配上那一盤盤紅色的辣椒、金色的稻穀,正是一幅明豔而恬淡的畫卷。如果說,鱗瓦與馬頭牆展現的是篁嶺徽派建築的“密”,那麼天井與晒樓無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嶺,農家的收成是不必問的,一看晒樓就知道。秋日裡,我在天街邊走近一位坐在長凳上切辣椒的老嫗,她看上去有60多歲,頭系方格子的陽袱(頭巾)。她把兩個或者三個辣椒併攏按在刀板上,一刀接著一刀,刀法嫻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鮮潤得很。等裝辣椒的竹籃夠上一晒盤了,就搬到晒樓上去晒。於是,空氣中飄浮著一股辣辣的氣味。色澤誘人的辣椒經不住晒,陽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滿當當的晒盤晒簟裡便留出了許多空隙。篁嶺女人的美是呈現在日常勞作中的,她們永遠是晒樓的主角。趁著好天氣晒作物,雖然忙前忙後,她們的言談舉止中卻有閒適自得的一面。她們覺得生活很簡單,日子就是春播、夏種、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飯吃有事做就夠了。往往,她們關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鮮香。

從一家兩家,到一百多戶人家紛紛把晒盤晒簟裡的辣椒晒出來,那是何其壯觀的場景!穿過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視或者俯視,我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篁嶺的晒秋圖,感受篁嶺人家對農耕文明最原生態的表達。

在篁嶺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邊,有一組二十四節氣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長輪迴,還有什麼比生命更奧妙呢?二十四節氣石雕的對面,是篁嶺人家的開山之作——一層層疊起的梯田,每年秋天,這裡都蓄勢一場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裡,篁嶺人家的晒樓更加豐盈明豔。

晒秋,一個多麼形象的詞。面對篁嶺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實,我看到了村人農耕生活的質樸,以及這片土地的殷實。

(有刪改)

文章第二段詳細描述篁嶺山村的情況,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水在水之外活著

葛水平

一條寬闊的谷地間,曾經有一條河流過,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滾出山間,更遠處四散而去。這生殖的土地,鮮花盛開,青草繁茂,正適合羊們的口糧。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數丈寬的河道,下游一位年長的老漢說:“往山裡走是它的源頭,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臉前頭我們喊它秋水河,因為當年秋天雨水多它的聲音大便有了這個外名。”

沁河,南北貫穿晉東南。我們立足的這個縣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晉名水沁河六出其源於山中而得名。山間沁河的六個源頭清泉噴湧,碧水成溪,匯成了綠水沁河。

它魅惑了天地兩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車開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著,有青草填補了它們的縫隙,黃綠交織,有繁榮,有寂滅,也有疼痛。

河谷兩岸沒有人煙。雲朵讓天空無限擴大,空了的村莊讓我六神歸位。這樣的時候,因了空氣的絕對新鮮和純淨,聲音的穿透力也特別強,不知名的小鳥啁啾聲聲,在空曠中游走,那啁啾聲便遙遠了一切,透明瞭一切。我們奔跑而去,讓景色生動起來。一條道被水漫過,人走在水道上,兩行楊樹形成密匝匝綠色拱道,在一個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開到兩邊山腳下。“源”至此而出。

泉水清澈,冰涼清甜,東邊泉眼水流湍急,西邊泉眼水流平緩,兩股泉水流出數十米後匯成一股,順河谷而滲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覺到在遠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渦流叢生該是怎樣的景緻!淺淺的一汪至山間流出,我把手伸進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慢鋪開來形成小河,水面剛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過河對岸,鞋面不小心會被水打溼,也許是故意的,此時的我居然對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陽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顆粒狀,有別一番模樣。對岸有碑亭,新修卻已經殘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設立下的“沁河源頭紀念碑”。

它不是原來就這個樣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開著五朵花瓣的黃花,自在地生動著,羊群走來,放羊人撒了細鹽,我聽見羊舌頭抹布一樣擦著,像一支曲子在低聲部迴旋。放羊人揮著皮鞭,鞭梢帶著響,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隻頭羊昂著頭,相比於那些勾著頭吃草的羊,那隻頭羊擴大了我的視野。源頭在我身後一百米遠的地方,就已經看不到水了。我坐下來,糞蛋蛋落在草叢間,索性躺下,我的情緒複雜。源頭的河床這麼寬,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現在只能用幻覺來填補它的空缺。這個世界已經失去了用心靈與眼睛觀察的習慣,快樂是持久的,痛苦則是剎那之間,而人都喜歡飛蛾撲火,為眼前的利益狂歡而死。

明代詩人王徽詩云:“沁水河邊古渡口,往來不斷送行舟。”在沁河兩岸的沖積平地和原有臺地上,由於沁河總體水量的減少和沁河水被過度的開發利用,昔日洶湧的河水變成了今天的涓涓細流,日常流量從過去的每秒幾百立方米下降到幾立方米。放羊人說:“也就幾年光景。”臺地上的秋莊稼捲曲著葉子,旱大了。放羊人說:“看著是河的源頭,卻使喚不上水。”一條河的旺衰總有一定的規律可尋,領導人在社會轉折關頭的抉擇也非常重要。對資源的爭奪,可以爆發最激烈的戰爭,誰都知道。無節制地開採資源,使一座城市變為一片廢墟,一座最繁華的都會變成一片草場,滄海變桑田,有誰知道我們少了什麼?走走走走走,汲取什麼才能夠讓水茁壯成長?我看到薄淡輕疏的雲彩,正俯視數十萬煙灶的生命,並不是太久的歲月,放羊人說:“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些植物和人一樣喜歡喝清水,黃花遍開,如經脈一樣的腰肢風姿綽約在陽光下,放羊人甩開鞭聲,羊群們奮力撂開蹄子順著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聲堅硬而空曠。

誰能知道眼淚是生命最後一抿唾液?

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著,卻是我心裡的急事。

(有刪改)

“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著,卻是我心裡的急事。”請結合全文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烏鎮的修辭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汗 漫

茅盾、木心這兩個烏鎮之子,應對烏鎮熟稔於心並縈迴於異鄉的夢中。

茅盾,1896年生於烏鎮東柵,本名沈雁冰,後外出求學、從文、投身社會變革運動,先後用過幾十個筆名,最終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等小說確立其在中國文壇的位置。“茅盾”這一筆名,顯現出大革命失敗後一個左翼文人的苦悶、猶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現為語言的困境。正因這雙重困境,他在1949年之後處於一種微妙、尷尬的位置,反覆檢討其內心與行動的革命堅定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從來沒有苦悶、猶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遠處。而正是這種“偏遠”贏得我的敬意,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在烏鎮上可以找到茅盾筆下林家鋪子的原型——一家老雜貨店,現改成專營字畫古玩的商鋪,在觀前街茅盾故居對面。當然,眼前的老闆並不姓林,卻按《林家鋪子》裡的描寫來打扮自己,著長袍馬褂,表情燦爛像烏鎮上的晴空,沒有一絲面臨破產的憂憤。我伏在櫃檯上問他,那林老闆的後人還在烏鎮上否?他說,都去了國外。因茅盾小說,一個普通店鋪有望永遠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遷,顯現出了修辭的力量。

木心,本名孫牧心,1927年生於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美專、杭州國立藝專求學,師從於劉海粟、林風眠學習油畫。1971年蒙冤入獄,三根手指被折斷,仍堅持寫作,在紙上畫出白鍵黑鍵“彈鋼琴”,後獲釋。1982年移居美國紐約,以作畫、講學謀生,後嘗試寫作,出版小說集、散文集、詩集十多部,像文壇突然出現的一個新人,語言充滿漢語言的詩意、別緻,例如:“公園石欄上伏著兩個男人,毫無作為地容光煥發。”“昨夜有人送我歸來,前面的持火把,後面的吹笛。”“秋天的風都是從往年秋天吹來的。”——這風,也都是從烏鎮吹來的吧?晚年,木心乘風還鄉,2011年辭世。

木心家的“孫家花園”,是烏鎮最美的私宅。花園應該有鮮花和如花的女人。當時烏鎮碼頭上搬運的麻袋,都印著一個“孫”字。僕人打掃房間,把花瓶抱出抱進重新擺在案頭時出錯,會遭到主人責備:“怎麼把明代的花瓶搬出來了——去,擺宋朝的,要記住樣式的不同。”一個富貴華麗之家,1949年後相繼改造成為農具廠、鐵器社、五金軸承廠,乃至成為野草高過圍牆的廢園。90年代,木心聲名大動於華語文學界,烏鎮政府開始在畫家陳丹青指導下,於孫家花園原址重建“晚晴小築”。2006年,木心回烏鎮在此居住五年,去世,晚晴小築改為“木心紀念館”,展有各種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樂譜,及其用過的寫字檯、禮帽、皮鞋、手杖等遺物。依然是修辭的力量,在挽留一個人的餘溫和氣息。

木心不是遊客,大概不會喜歡烏鎮的面目一新。在劇變中的故鄉,一個人,反而會加重異鄉感吧。孫家花園轉化而成晚晴小築,木心如落葉轉化成樹根處的泥土,大約會想:烏鎮還在烏鎮嗎?我還是我嗎?“從前的那個我如果來找現在的我,會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這樣說,充滿對“從前”的留戀和對“現在”的諒解。從前的玉勒雕鞍、錦帽貂裘,現在的霜天斷雁、淡茶清酒。

留戀和諒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態度,對烏鎮,對青春。

(有刪改)

文章標題“烏鎮的修辭”指什麼?文中兩次寫到“修辭的力量”,各有什麼含義?請結合文意加以理解。

流水寫意

"

2019 考綱回顧:

閱讀具有一定長度的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類型的文本。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類型的閱讀文本,綜合靈活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

1.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3.文中信息的篩選、整合----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4.對多個信息的比較、辨析----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5.文中信息的分析、運用----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6.文本結構、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文學類

7.文本內容的歸納和概括----文學類

8.作者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文學類

9.依據文本內容進行的合理推斷----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10.文學作品思想內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評價----文學類

11、文學作品語言、表現手法和藝術形象的賞析----文學類

12.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本內容或形式的體察、闡發和評價----文學類

13.基於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對文本意蘊的思考、領悟和探究----文學類

14.中外文學經典的理解、感悟和評價----文學類

閱讀——提高散文閱讀題答題準確率的前提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1)樹立主題意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題集中明確,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題的難度。散文的文體特徵,決定了散文閱讀的重要命題原則——主題輻射,所有問題的設題,都是圍繞彰顯主題這一中心。因此,拿起一篇散文開始閱讀前就樹立主題意識,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主要寫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故鄉情懷、文化尋根、歷史反思、精神家園、生命價值、心靈守護、人生感悟、美學思考、意志情操、審美求真、多元和諧等)

(2)樹立整體意識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總是與整體聯繫著,確認某一語言單位所負載的信息,準確地理解它們,離不開對整體的把握。不少試題,往往明確要求“聯繫全文”加以回答。

解答散文閱讀題,切不可還未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就“帶著問題”去讀,甚至是“帶著問題”東尋西找,那樣勢必會斷章取義,脫離文章的主題。

(3)樹立思路意識

文章思路往往是作者情感發展脈絡的外化,抓住了文章思路就能準確迅速地理解全文。閱讀文章先要根據自己對每段段意的把握來給文章分層,從而把握思路,進而明確文章的主旨。

(4)樹立問題意識

高考中的散文閱讀是為了回答問題的,而絕非平時的含英咀華。樹立問題意識就是為了提高閱讀的針對性,在最短的時間內捕獲最有用的信息。

我們閱讀時,要首先解決兩個問題:①內容:文章寫了什麼?基本把握文章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②形式:文章是怎麼寫的?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是如何展開思路的。

1.寫景狀物散文

寫景狀物散文就是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藉助對自然之景、物的描繪、抒情、議論來表達對時代、社會、人生的認識與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閱讀的首選。閱讀寫景狀物散文,首先看它描寫了什麼景、物,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寫出了景、物什麼樣的特點,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徵,進而分析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最後理解全文的主旨。

2.歷史文化遊記散文

遊記散文是記述遊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獨特感受的一種散文。它或記遊蹤,或繪山水,或指人情,或賞名勝古蹟,點點入畫,綺麗多姿,使人領略異地風光,廣聞博識,接受美的陶冶。遊記散文大多具有豐富的地理、歷史、文化、自然知識,有時作者也將個人的遭遇和整個心靈注入進去,注重融情於景。高考一般選以名勝古蹟為遊覽對象,抒發歷史、文化方面思考和情感的歷史、文化散文。如2009年高考江蘇選的《上善若水》、2010年高考江西選的《飲一口汨羅江》、2010年高考湖北選的《煙花三月下揚州》等。2009北京卷《司馬祠》、2013年北京卷《浙江的感興》模擬《黑白蘇州》《紹興的大夢》《林中那塊陽光明媚的草地》等

3.寫人敘事散文

此類散文重在寫人敘事。高考考這類散文,重點考記人散文。如2011年高考湖北選的《才子趙樹理》、2009年高考廣東選的《耕作的詩人》等。閱讀這類散文。

一要關注其文體特點:

A.人物形象鮮明。寫人散文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主,與小說的重要區別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來自於生活,並非虛構。寫人散文的素材緊緊圍繞著人物形象的刻畫精心選擇、組織。這些素材同樣是實有其事,而且不像小說那樣有集中而尖銳的矛盾衝突,往往具有片段、局部、零碎等特點,一顰一笑,一怒一喜皆可入文。

B.注重細節描寫。細節描寫的目的是寫人則如見其人,活畫出人物鮮明的性格。寫人散文因為篇幅所限,一般沒有長篇的敘事,所以就更注重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

C.情感深切動人。寫人散文,作者之所以寫這個人,那是因為對這個人有著某種深厚的情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秀的寫人散文都能“寫山情滿於山,寫海意溢於海”,以真實深切的情感叩開讀者的心扉。

二要關注其結構模式: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A.開頭:(1)感情化語言概括敘述。“我”和該人,重點在該人。介紹該人,如肖像描寫。(2)兩者關係及該人精神特質的議論。

B.中間:(1)一件事。從開頭、發展到結尾,細緻敘述和描寫。(2)幾件事。每件事即每層次前,可以用該人精神特質的一個因素領起,以對該人的感情體驗及整體議論來貫穿幾件事。

C.結尾:(1)重申特質,照應開頭。(2)深化感情關係,發出感慨。

4.議論說理散文

議論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它給讀者一種富於理性的形象和情感,從而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想的空間。它往往蘊涵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於一爐。它與一般的寫景狀物等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內涵是理,是對關於社會、人生等問題的獨特思考,其目的在於啟發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寫作筆法。

議論性散文不是規規矩矩的議論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來推理表達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成文的。它的寫法比較靈活自由,套用一句現成話來說,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這類散文也頻頻出現在高考試卷中。2009年山東卷《記住回家的路》就是這種散文。閱讀這種散文要注意借事說理、寓理於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點,重在分析材料和觀點的關係,進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宏觀主旨:愛國;今昔對比

微觀主旨:

1、人性

現代化 機械化 城市化

傳統 自然 生命力 鄉村

隨著社會的進步,不可避免地失去美好的東西。對現代社會(喧囂浮躁冷漠)的不認同 批判 擔心 憂慮 遺憾 失落 留戀 傷感 反思 對傳統的嚮往、渴望 讚美 崇敬

《夕照透過書房》 《風把手藝吹進了天堂》 《燈火》《排骨裡的蘿蔔》《故鄉的沉淪》肖復興《肖邦之夜》

2、故鄉

鄉土情結 牛漢《綿綿土》沈紅《溼溼的想念》 季羨林《海棠花》《冬至》

3、人物:讚美人格;動物:尊崇生命

《冬夜重讀史鐵生》《看不見的光》 《高樹鳴蟬》《鞏乃斯的馬》

4、自然美 《碧雲寺的秋色》《庫爾勒的秋天》

5、情感 史鐵生《合歡樹》

6、哲學類

物質 誘惑

精神 心靈

周國平《記住回家的路》 李漢榮《轉身》

審題

(1)樹立“賦分”意識

根據試題的分數來合理地分配答題時間,確定答案文字的長度,甚至大膽推斷答案大體上可分為幾點來表述,如4分的題一般可分為兩條來表述,6分的題可分為三條來表述,事實上,標準答案也是按照兩條或三條來確定答案要點的。賦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試題的難易度,對於小分值的試題,考生的思考應該簡潔。

(2)樹立“提示”意識

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題乾的設置,為了讓考生能寫出正確答案,常常煞費苦心,在題幹中安排提示性的語言,指導考生準確答題。這些提示性的語言分“明示”和“暗示”兩種。

(3)樹立“意圖”意識

題乾的設置通常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創設情境、設問角度和命題意圖。前兩者是顯性的,後者是隱性的,但卻是最為關鍵的,它直接關係到答題的方向。任何一道題,命題人都有鮮明的命題意圖。審題中明確了命題意圖,就猜中了命題人想考我們什麼,就能準確答題,避免了答非所問。

(4)樹立“整體”意識

要把幾個試題作為一個整體放在一起研究。一篇文章的幾個問題往往是由分而總,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對完整的測試系統。為了考查不同等級的閱讀理解能力,命題者常常利用環環相扣的提問方式將考生對文章的理解逐層漸進式地引向深入。把握這一測試系統後,再讀文章時,就可以綜合考慮所有題目涉及的文章的區間,同時考慮幾道題的答案在文中的分佈,這樣便於尋找各題的聯繫,在答題時獲得重要啟示。

明確題型,對型思考檢索

基本題型題及解答思路

一、內容題(讀懂)

考查方式:

1.理解詞句(標題)含義題

解題方法:

①解釋關鍵詞語的特定含義;

②化含蓄、形象的文學性語言為明瞭、簡要的答題語言;

【注意:含有作者強烈情感的句子要指出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2、是什麼(特點、內涵、觀點) 為什麼(原因 )

概括題

“篩選”:指的是從紛繁的語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篩掉次要。

整合:是指根據試題提出的條件,對篩選出來的信息進行分類集中、重新組合、粗略概括。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弄清問的是什麼。

2.尋找區間,找出相應的答題範圍。

3.篩選信息,給答題範圍的內容分層,確認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刪去次要信息。

4.整合信息,對信息進行分類集中、合併組合,然後歸納概括。

整合的三種方法:

1.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

2.從搜索到的有關信息中提取關鍵詞句,適當地加工、綜合。

3.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答題信息時,透過文意用自己的話對有關內容作出概括。

二、鑑賞題(讀好)

1、作用題

(1)答題思路

首先要理解所考查的詞、句、段本身的含義及其蘊含的情感,在此基礎上結合上下文從內容結構兩方面考慮作用。

“結構”上是否起到了作用主要看考查到的詞、句、段是否處在文章結構的關鍵點(開頭、結尾、過渡處)上。

“內容”上的作用主要從三個方面思考作答:①本身寫了什麼,表現了什麼;②與上下文的關係是怎樣的,起到了什麼作用;③與主旨的關係是怎樣的,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2)術語梳理

結構——首句(段):總括全文,統領全文、引出下文、為下文……做鋪墊,點明題旨。

中間句(段):過渡句(段):承上啟下、承上、啟下;

非過渡句(段):照應上文…;為下文…做鋪墊;引出下文…

尾句(段):總結全文,照應開頭或題目

內容——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點明(深化、暗示)主旨,使文章內容豐富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對比類比(突出)、反問(強調)……

引用特有的作用——詩歌:使文章富有詩意、意蘊深厚、風格典雅;

諺語:使表達更通俗易懂,更形象

名言:增添說服力,使文章內容豐富

插入的作用——對比、類比;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

第二人稱的作用

第二人稱一般都兼有擬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語言生動;而在表情達意方面,運用第二人稱往往便於直抒胸臆,或直接對話。

標題的作用:

①看標題本義:詞語含義,概括內容、點明對象

②思考深層含義:結構——線索、懸念

③看與主旨的關係——與主旨的關係(點明、揭示)

④看使用的手法及效果——修辭(比喻、擬人、雙關等)、借物喻人,或象徵手法(標題一般是物);效果:生動形象、新穎含蓄、言簡意豐、發人深思、引起閱讀興趣。

2、賞析題

側重從欣賞的角度來品味語言的藝術表現力,命題者一般會選擇表達上富有特色的語句,往往一句(語段)三考,即含意、作用、賞析。賞析時主要從表達技巧和表達效果兩方面入手。

1.表達技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是從表達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稱的使用,描寫方式。(描寫、議論、抒情)

二是從表現手法(狹義)的角度分析,如襯托、對比等。(象徵、抑揚、聯想、想象)

三是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

四是從遣詞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詞語的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句式的整散等。

五是從語言風格入手,如平實、華麗、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簡潔明快、含蓄深沉、寓莊於諧、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鮮明等等。

在指出表達技巧的同時,一定要結合具體語段分析,即具體怎麼使用的。

2.分析表達效果時,一是要注意表達技巧本身的表達效果,二是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具體的表達效果。

①答題套路:採用(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具體闡釋),寫出了(某某對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效果。

簡而言之,就是:點明手法 + 具體闡釋 + 分析特點 + 分析情感 + 分析效果

【注意:情感與效果順序可以顛倒】

②如果賞析句中有某個詞用得特別傳神,需要特別地賞析一下。

三、探究題

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是讀者對散文探究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角度”是對作品的一種橫向的審視,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語言、技巧、價值(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作者的思想經歷、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等方面;“層面”是對作品的一種縱向的審視,如作品的意義層面、思想層面、價值層面、審美層面等。

“作品的意蘊”是指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意蘊、道德意蘊、倫理意蘊、政治意蘊、歷史意蘊、情感意蘊、生命意蘊、審美意蘊等多種內容。

“民族心理”是指一個民族深層文化心理特質的總括,是人們在共同的地域上從事共同的活動,並在其中以共同的語言交流思想感情,經過一定的時期逐步形成的表現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東西。

“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對其進行“發掘”,指的是從思想內容(包括作品主題及某些語句、文段、形象的內容等)和藝術表現(包括作品結構、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各個方面對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進行發掘和探究。

㈡、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作者的創作背景”指作者創作作品時所處的時代環境,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思想性格和心境等因素。“創作意圖”指作者創作作品時的動機、態度和風格等因素。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是一個文本產生和解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的“探討”是讀者與作者的互動過程,即探討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創作動機,加深對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意蘊的理解,探討作者的創作目的,探究作品與作者所生活的時代、環境的關係。考點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藉助作者同文本對話,即從作者的創作背景和意圖角度解讀文本;二是藉助文本同作者對話,即利用文本內容去探討作者當時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㈢、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閱讀文學作品,要能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發,能聯繫文化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得出自己的評價,能分辨文章的表現手法、領悟其表達技巧、審視其藝術效果、把握其獨特風格,從而進行富有個性的探究。“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是一種自由性閱讀,是一種體驗性閱讀,是一種差異性閱讀。這裡的“個性化”必須是立足自我,帶有明顯的個性色彩的;這裡的“有創意”指的是見解具有獨創性,不因襲他人的說法。見解的獨創性,不要求是最終的科學結論,只要言之成理,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

【答題角度】

1.答題的第一句話亮出自己的觀點。確立觀點,明確態度後,必須鮮明地表述出來,多用判斷語氣的句子,比如“我認為……”“我覺得……”“我贊成……”等。

2.闡釋依據。一定要藉助文本材料或相關事例(理論)等對觀點進行證明。或用“文本+觀點”,或用“事例+觀點”,或用“理論+觀點”,或用“文本+現實+觀點”的形式進行證明。

3.展現探究過程。這是整個探究過程的主體部分。目的是展示自己觀點的來龍去脈、形成過程,增加信服力。最好是按照由表及裡、由淺到深的順序(有時可以採用由主到次的順序)分條逐層地展示對探究的問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展示過程中讓自己見解的正確性或合理性得到證明。

4.答案要符合規範。答案要做到:觀點明確、提綱挈領、層次清晰、分點羅列、分析合理、語言通暢、表述規範、書寫工整、字數合宜。

【注意事項】

1.緊扣文本,尊重文本。探究題不是隨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於文本的探究。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讀文本時,不能斷章取義,必須依據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別是關鍵內容。第二,尊重客觀現實和普遍的認知規律。文本往往是現實生活的濃縮,它表現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認知規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圖和藝術表現的實效。作者創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圖表現得比較隱蔽。閱讀文本要注意挖掘這樣的意圖,在此基礎上方能進行一些延伸拓展性的探究。

2.立足文本,帶入自我。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結合文本的觀點、依據等可以作少量的、適當的個人解讀。

3.順藤摸瓜,由內到外。含蓄是文學作品的一個普遍特性。為了表達情感,作者往往藉助一些意象進行描述。答這樣的探究題要能透過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這些意象就是解開作者“心思”的鑰匙。我們要善於順著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蘊含的思想的“瓜”。

4.深入慎出,展示學識。解答這類試題不僅需要考生準確理解並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調集與文本相關的文外知識和能力儲備。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內——入乎文內,才能準確理解並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毛病,才會頭腦清醒,運用閱讀所得和自己平素的知識儲備,冷靜而準確地解答探究性閱讀題。

5.適當比較,揭示本質。

語文高考越來越注重對文化素養的考查,大量的閱讀,充分的積累,是整體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前提,有良好閱讀習慣的考生常常能在語文高考中考出優異成績。知識是基礎,思維是關鍵。在閱讀中注重提高語感的培養和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在閱讀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學生的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也是高考現代文閱讀每年的必考題。要求概括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還只停留在尋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對於在分析的基礎上加以綜合,在具體的基礎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難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準確性,經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換概念”、“轉移論題”等邏輯錯誤。與高考閱讀試題相關能力的培養絕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貫穿於日常的備考中,複習不但要有針對性,更需要重視平時的閱讀積累,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將“高考能力平時化,平時訓練高考化”,這樣就會輕鬆解決高考中的現代文閱讀問題了。

答題——提高散文閱讀題答題準確率的關鍵

(1)弄清題幹中的態度或傾向

題幹如果是否定形式,就採用先反後正的答題方式,避免遺漏要點;如果是肯定形式,就採用正面的答題方式。

(2)弄清題幹語言的構成形式,確定答題的語言形式

題乾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意由哪些方面構成,其往往是在提示考生答題時如何組織好語言。

(3)弄清題幹內容構成,明確答題方向

(4)變含蓄為直接,變分說為概括

散文的語言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很講究藝術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動細膩,有的形象具體。具有這些特點的語句在高考中歷來都是考查的重點。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共同點,然後將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的、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

(5)多從原文中篩選、提煉、整合語句作答

散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在於把握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來理解作品,多從原文中尋找答案。但並不是直接摘抄,有時以文章中的詞或句為基礎略加改寫來作答,有時要求綜觀全文,從各段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整合。

(6)多角度多層次答題

解答探究題,儘量從多角度多層次答題,讓答案的骨架牢固、漂亮,內容豐滿、充實。此外,還要注意探究題往往是要求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所以一定要恰當地結合文本,不能脫離文本高談闊論,信馬由韁地答題。

總之:

1.文學作品閱讀應從原文中找答案或答案依據,必須在原文中有勾畫圈點;

2.應先讀懂文章的觀點(若是哲理散文)或感情(若是抒情散文),所有題的回答應統領在此之下;

3.作答時,儘量用標記(如①②③或A.B.C.或分號)體現層次;

4.儘量從不同方面(如實與虛,內容與結構,段內與全文主旨等)使答案有不同的內容。

5.字跡工整,寫滿為止。

典例調研

端午的陽光

熊紅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羅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國軍隊已攻破楚國郢都,頓時感到支撐生命的最後一點亮光熄滅了。

當他把“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句吟誦給江邊漁父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將自己的清澈與江水的澄明合二為一了。我知道,這是屈子為保留個體純淨最無奈的選擇,也是迄今為止,文化祭壇上最高尚的選擇。

最終,三閭大夫坐在了汨羅江邊,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陽光裡,把最後的生路溺死水中。懷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著自己冰涼的心,走進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句,留在了岸上,留給了端午。一條江因為成了一個詩人心靈最後的歸屬地,而永遠被世人銘記。一個普通的節日,因為收留了偉大詩人的高尚魂魄,而內涵充盈。

端午,把緬懷和敬仰裹成了節日的粽心。

節日的壽命當然要比人的壽命長久許多,所以,三閭大夫把自己的傲骨託付給了這個日子。在結束自己肉體生命的同時,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靈魂,猶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後人的視線和思想。我知道,這種深入骨髓的隱痛,來自時間深處的行吟,一個揹負著深重苦難,行走了兩千多年的節日,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存在尋找一個答案。所以,端午節帶給我們的,應該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詩人余光中所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以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一個詩人的隕落,喚醒了一種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國,卻用死成就了《離騷》一樣。忽然覺得,端午節其實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葦葉了,它把所有的內容和精髓,密密細細地包藏起來,讓我們極具耐心地一層層打開,最後領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時,葦葉汲取了糯米的黏質,糯米滲透著葦葉的清香,似如端午與屈子之間的浸染,節與人的統一。

我對端午節的最初認知,完全來自於粽子,那時候的小學課本,還沒有涉及“楚辭”或者《離騷》的片言碎語,文化不高的母親也無法給我們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好在粽子並不因為我們的無知而改變所蘊含的味道。所以,我總會把端午節和甜香黏軟的糯米聯繫起來。這使得整個貧乏的生活,還能透射出星星點點的光亮,就像枯枝間的芭蕾,滲漏出些許隱祕的春意。

現在看來,那些夾雜在一年日曆中為數不多的能激發我們飲食嚮往的節日,早已成為精神上抵擋艱難生活的盾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為擁有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閭大夫叩謝。對童年而言,這是一個多麼充滿人情關懷的節日啊!那種甜膩的感覺,一直泛舟舌津。

後來知道了屈原和楚懷王,知道了《國殤》和汨羅江,知道了每年這一天,人們蜂擁江岸,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競龍舟,把一種悲情的懷念渲染成了歡悅的行為,熱熱鬧鬧,轟轟烈烈。

歷史會在很多場合拐出一道彎來,就像屈原投江時所選擇的河泊潭一樣——它是汨羅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彎曲處。這種彎道,對河流而言,只是改變了水的流向;對三閭大夫而言,卻是以生命為筆,填充了歷史的章節,引領了情感的走向。許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彎道,這些遠航至此的細節,因為承載了有溫度的夙願,使得堅硬的歷史柔軟了許多。所以,更多的時候,是生命的結局讓歷史的敘述更具悲情。明白了這一點,再品嚐粽子時,心情會沉重許多。

事情往往是這樣,在分享一種傳統時,我們更多的時候只在關注它所帶來的結果,而其中蘊含的真諦,卻很少探究了。因為時空的距離,讓來源變得愈加縹緲和混沌。好在歷史給了我們最好的解決方式,它讓時間淡化了一個國家的破碎的同時,卻強化了一種品質的高貴。它讓我們穿越兩千三百年的距離,聆聽到了一條河流古老的潮汐。這時候的端午,或許更像是一縷陽光,從汨羅江的源頭流淌過來,映照著江邊每一位過客的內心。[來源:學科網Z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無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鏡,端放在我們必經的路口,讓人們從歷史影像中,找到現實的映像。

(有刪改)

從全文看,“端午的陽光”有幾重含義?請簡要分析。

晒出一片秋實

洪忠佩

篁嶺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戶戶的晒樓便展現出一幅幅晒秋圖,明豔、質樸,既有齊白石畫中的筆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畫家筆下的新鮮生動。鱗瓦、屋簷,恰到好處地成了畫框,佈局簡單,卻在交叉中有變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進篁嶺村的一剎那,我的雙眼立即被這樣的畫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顏色,以及木坊上“漁樵耕讀”的雕飾。

其實,篁嶺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個典型山村,一百多戶人家,擠擠挨挨地蟄居在山腰上。在久遠的年月裡,滿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著紅豆杉、香榧、香樟、楓香,“其地多竹,大者徑尺”,歷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當壯觀。篁嶺山陡路窄,很難看到一塊寬敞的平地,村莊依山而建,房屋錯落有致,大多是兩層的結構:牆腳山石砌起,一層大門口朝著路,二層開後門架天橋臨著山,屋頂鱗瓦,牆體斑駁,大體是黑白色調,也有黃泥紅磚裸露的磚牆。而五桂堂、怡心樓、書院、客館,無不精雕細刻,稱得上是村莊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圍,茂林修竹,屋宇之間,雞犬相聞,依然透著原始村落的生活氣息。

秋日的篁嶺,天藍得純淨,樹綠得清亮,環境、空氣都可以養眼洗肺。村莊一家一戶樓堂前的晒欄,幾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從樓堂前抵牆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編的晒簟晒盤就成了無遮無攔的晒場,當地人稱之為晒樓。篁嶺人家晒作物沒什麼講究,山裡種的、地裡長的,什麼趕上就晒什麼,辣椒、紫蘇、稻穀、黃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環往復,他們恨不得把整個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來。而晒樓上色彩最為濃烈的,當屬辣椒和稻穀——粉牆黛瓦,配上那一盤盤紅色的辣椒、金色的稻穀,正是一幅明豔而恬淡的畫卷。如果說,鱗瓦與馬頭牆展現的是篁嶺徽派建築的“密”,那麼天井與晒樓無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嶺,農家的收成是不必問的,一看晒樓就知道。秋日裡,我在天街邊走近一位坐在長凳上切辣椒的老嫗,她看上去有60多歲,頭系方格子的陽袱(頭巾)。她把兩個或者三個辣椒併攏按在刀板上,一刀接著一刀,刀法嫻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鮮潤得很。等裝辣椒的竹籃夠上一晒盤了,就搬到晒樓上去晒。於是,空氣中飄浮著一股辣辣的氣味。色澤誘人的辣椒經不住晒,陽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滿當當的晒盤晒簟裡便留出了許多空隙。篁嶺女人的美是呈現在日常勞作中的,她們永遠是晒樓的主角。趁著好天氣晒作物,雖然忙前忙後,她們的言談舉止中卻有閒適自得的一面。她們覺得生活很簡單,日子就是春播、夏種、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飯吃有事做就夠了。往往,她們關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鮮香。

從一家兩家,到一百多戶人家紛紛把晒盤晒簟裡的辣椒晒出來,那是何其壯觀的場景!穿過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視或者俯視,我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篁嶺的晒秋圖,感受篁嶺人家對農耕文明最原生態的表達。

在篁嶺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邊,有一組二十四節氣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長輪迴,還有什麼比生命更奧妙呢?二十四節氣石雕的對面,是篁嶺人家的開山之作——一層層疊起的梯田,每年秋天,這裡都蓄勢一場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裡,篁嶺人家的晒樓更加豐盈明豔。

晒秋,一個多麼形象的詞。面對篁嶺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實,我看到了村人農耕生活的質樸,以及這片土地的殷實。

(有刪改)

文章第二段詳細描述篁嶺山村的情況,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水在水之外活著

葛水平

一條寬闊的谷地間,曾經有一條河流過,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滾出山間,更遠處四散而去。這生殖的土地,鮮花盛開,青草繁茂,正適合羊們的口糧。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數丈寬的河道,下游一位年長的老漢說:“往山裡走是它的源頭,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臉前頭我們喊它秋水河,因為當年秋天雨水多它的聲音大便有了這個外名。”

沁河,南北貫穿晉東南。我們立足的這個縣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晉名水沁河六出其源於山中而得名。山間沁河的六個源頭清泉噴湧,碧水成溪,匯成了綠水沁河。

它魅惑了天地兩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車開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著,有青草填補了它們的縫隙,黃綠交織,有繁榮,有寂滅,也有疼痛。

河谷兩岸沒有人煙。雲朵讓天空無限擴大,空了的村莊讓我六神歸位。這樣的時候,因了空氣的絕對新鮮和純淨,聲音的穿透力也特別強,不知名的小鳥啁啾聲聲,在空曠中游走,那啁啾聲便遙遠了一切,透明瞭一切。我們奔跑而去,讓景色生動起來。一條道被水漫過,人走在水道上,兩行楊樹形成密匝匝綠色拱道,在一個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開到兩邊山腳下。“源”至此而出。

泉水清澈,冰涼清甜,東邊泉眼水流湍急,西邊泉眼水流平緩,兩股泉水流出數十米後匯成一股,順河谷而滲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覺到在遠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渦流叢生該是怎樣的景緻!淺淺的一汪至山間流出,我把手伸進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慢鋪開來形成小河,水面剛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過河對岸,鞋面不小心會被水打溼,也許是故意的,此時的我居然對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陽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顆粒狀,有別一番模樣。對岸有碑亭,新修卻已經殘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設立下的“沁河源頭紀念碑”。

它不是原來就這個樣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開著五朵花瓣的黃花,自在地生動著,羊群走來,放羊人撒了細鹽,我聽見羊舌頭抹布一樣擦著,像一支曲子在低聲部迴旋。放羊人揮著皮鞭,鞭梢帶著響,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隻頭羊昂著頭,相比於那些勾著頭吃草的羊,那隻頭羊擴大了我的視野。源頭在我身後一百米遠的地方,就已經看不到水了。我坐下來,糞蛋蛋落在草叢間,索性躺下,我的情緒複雜。源頭的河床這麼寬,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現在只能用幻覺來填補它的空缺。這個世界已經失去了用心靈與眼睛觀察的習慣,快樂是持久的,痛苦則是剎那之間,而人都喜歡飛蛾撲火,為眼前的利益狂歡而死。

明代詩人王徽詩云:“沁水河邊古渡口,往來不斷送行舟。”在沁河兩岸的沖積平地和原有臺地上,由於沁河總體水量的減少和沁河水被過度的開發利用,昔日洶湧的河水變成了今天的涓涓細流,日常流量從過去的每秒幾百立方米下降到幾立方米。放羊人說:“也就幾年光景。”臺地上的秋莊稼捲曲著葉子,旱大了。放羊人說:“看著是河的源頭,卻使喚不上水。”一條河的旺衰總有一定的規律可尋,領導人在社會轉折關頭的抉擇也非常重要。對資源的爭奪,可以爆發最激烈的戰爭,誰都知道。無節制地開採資源,使一座城市變為一片廢墟,一座最繁華的都會變成一片草場,滄海變桑田,有誰知道我們少了什麼?走走走走走,汲取什麼才能夠讓水茁壯成長?我看到薄淡輕疏的雲彩,正俯視數十萬煙灶的生命,並不是太久的歲月,放羊人說:“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些植物和人一樣喜歡喝清水,黃花遍開,如經脈一樣的腰肢風姿綽約在陽光下,放羊人甩開鞭聲,羊群們奮力撂開蹄子順著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聲堅硬而空曠。

誰能知道眼淚是生命最後一抿唾液?

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著,卻是我心裡的急事。

(有刪改)

“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著,卻是我心裡的急事。”請結合全文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烏鎮的修辭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汗 漫

茅盾、木心這兩個烏鎮之子,應對烏鎮熟稔於心並縈迴於異鄉的夢中。

茅盾,1896年生於烏鎮東柵,本名沈雁冰,後外出求學、從文、投身社會變革運動,先後用過幾十個筆名,最終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等小說確立其在中國文壇的位置。“茅盾”這一筆名,顯現出大革命失敗後一個左翼文人的苦悶、猶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現為語言的困境。正因這雙重困境,他在1949年之後處於一種微妙、尷尬的位置,反覆檢討其內心與行動的革命堅定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從來沒有苦悶、猶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遠處。而正是這種“偏遠”贏得我的敬意,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在烏鎮上可以找到茅盾筆下林家鋪子的原型——一家老雜貨店,現改成專營字畫古玩的商鋪,在觀前街茅盾故居對面。當然,眼前的老闆並不姓林,卻按《林家鋪子》裡的描寫來打扮自己,著長袍馬褂,表情燦爛像烏鎮上的晴空,沒有一絲面臨破產的憂憤。我伏在櫃檯上問他,那林老闆的後人還在烏鎮上否?他說,都去了國外。因茅盾小說,一個普通店鋪有望永遠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遷,顯現出了修辭的力量。

木心,本名孫牧心,1927年生於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美專、杭州國立藝專求學,師從於劉海粟、林風眠學習油畫。1971年蒙冤入獄,三根手指被折斷,仍堅持寫作,在紙上畫出白鍵黑鍵“彈鋼琴”,後獲釋。1982年移居美國紐約,以作畫、講學謀生,後嘗試寫作,出版小說集、散文集、詩集十多部,像文壇突然出現的一個新人,語言充滿漢語言的詩意、別緻,例如:“公園石欄上伏著兩個男人,毫無作為地容光煥發。”“昨夜有人送我歸來,前面的持火把,後面的吹笛。”“秋天的風都是從往年秋天吹來的。”——這風,也都是從烏鎮吹來的吧?晚年,木心乘風還鄉,2011年辭世。

木心家的“孫家花園”,是烏鎮最美的私宅。花園應該有鮮花和如花的女人。當時烏鎮碼頭上搬運的麻袋,都印著一個“孫”字。僕人打掃房間,把花瓶抱出抱進重新擺在案頭時出錯,會遭到主人責備:“怎麼把明代的花瓶搬出來了——去,擺宋朝的,要記住樣式的不同。”一個富貴華麗之家,1949年後相繼改造成為農具廠、鐵器社、五金軸承廠,乃至成為野草高過圍牆的廢園。90年代,木心聲名大動於華語文學界,烏鎮政府開始在畫家陳丹青指導下,於孫家花園原址重建“晚晴小築”。2006年,木心回烏鎮在此居住五年,去世,晚晴小築改為“木心紀念館”,展有各種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樂譜,及其用過的寫字檯、禮帽、皮鞋、手杖等遺物。依然是修辭的力量,在挽留一個人的餘溫和氣息。

木心不是遊客,大概不會喜歡烏鎮的面目一新。在劇變中的故鄉,一個人,反而會加重異鄉感吧。孫家花園轉化而成晚晴小築,木心如落葉轉化成樹根處的泥土,大約會想:烏鎮還在烏鎮嗎?我還是我嗎?“從前的那個我如果來找現在的我,會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這樣說,充滿對“從前”的留戀和對“現在”的諒解。從前的玉勒雕鞍、錦帽貂裘,現在的霜天斷雁、淡茶清酒。

留戀和諒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態度,對烏鎮,對青春。

(有刪改)

文章標題“烏鎮的修辭”指什麼?文中兩次寫到“修辭的力量”,各有什麼含義?請結合文意加以理解。

流水寫意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彭學明

①流水總是這樣的,從一個山谷整裝出發,滿山奔走。流水的步態閃閃嫵媚,流水的表情清亮秀美,流水的腰肢柔弱堅韌。流水像一個亦歌亦舞的詩人,以青山為題,以音樂為伴,寫一首一瀉千里的長詩。

②兩岸的山谷危崖峭壁,崖壁的樹木鬱鬱蔥蔥,清新的綠色雲詭霧譎,燦爛的花朵兒孫滿堂。披紅戴綠的流水,猶如一支出嫁的嗩吶,踩著宮商角徵羽,一段一段地道白,一程一程地數板,把兩岸景物唱得斑斕絢麗,一派溫情。花鼓戲的韻律、黃梅戲的節奏、河南梆子的念詞,都如飛流直瀉的秦腔秦調,在黃土地上高高低低,深深淺淺,信天漫遊,這些水底跑動的音樂,常在寂靜的山谷嘩嘩呼嘯,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結隊地爬上石壁、掛在樹梢。叮叮咚咚的流泉,則讓我們想起琵琶、吉他、古箏、古笙,想起這些宮弦裡楚楚動人的女人。一曲流水,就是一隻長袖,飛動深宮慾海,民間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鮮的笑臉,千迴百轉,常轉常新。其實,流水本身就是女人柔弱無骨的精靈,搖擺的風姿,綽約秀麗,牽動兩岸民俗、兩岸風情。

③鶯飛草長的時候,流水豐腴得又嫩又胖。一河一河的新綠,既似一鍋劃不開的米粥,又似一匹扯不斷的絲綢,典雅素麗,流淌著胭脂的芬芳。看山山是綠的,看樹樹是綠的,看天天是綠的,看云云是綠的,整個世界都在綠水裡掠過似的,綠淋淋的,滴!順著流水的源頭,我們看到流水插滿了桃花和柳條的,打馬過莊,碰到有炊煙的地方,流水打一個結才走。碰到有果實的地方,流水打一個結才走。流水,總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旅人,有打不完的胭脂扣,擰不完的感情結。它戀山,山是它堅強厚實的胸膛。它戀樹,樹是它靈巧修長的手指。它戀草,草是它飄逸秀美的長髮。當然,它也戀村,村是它安居樂業的家園。那些村子與花朵往往就在流水最美的地方綻放著,飯香與落花,飄泊在河床。

④剝開一座又一座青山,流水的肩頭不僅落滿了四季景色,也落滿了風雨雪霜。魚是流水最負盛名的舞蹈演員,飛翔的舞蹈,帶動水鄉民情。成群結隊的魚群,自由多變的舞型,像一梭子掃來掃去的子彈,擊倒我們。蓄謀已久的魚竿,就在這裡紛紛下餌,長一根短一根,誘惑單純的演員們。跳舞的魚們被勾引上鉤,滿街的魚香,在空中獨行。那些船,是一隻只遠行的鞋子,在流水上面來來回回地跑了多年龍套,此刻歇息了,伴隨魚鷹休生養性;而槳,依然是一支推窗作畫的筆,在水中入墨,水中切題,把一河水鄉描得溫情叢生。

⑤順著流水,一個楚國的三閭大夫涉水而來,高高的個,飄飛的須,一襲長衫,滿目苦淚。求索,碰壁,再求索,再碰壁,金質的思想與水質的靈魂,使得他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世俗只需要愚昧,皇帝只需要昏庸,一切權貴都只需要讒言、媚笑、馬屁,他只能選擇雷電風雨的時候,把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只能以死作一次不朽的抗爭。從此,一尾傷痕累累的魚,總會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游過來,讓我們想起楚辭,想起離騷,想起端午龍船和那顆倔強沉浮、永不屈服的心。所有酷似汨羅的流水,就從離騷楚辭裡流來,千年萬年的端午龍舟,在離騷楚辭裡競渡。方塊的漢字,竹製的書簡,都密密麻麻地坐在船上,划著槳,擂著鼓,把一頁頁歷史攪得天翻地覆、歡聲雷動。屈原的詩與辭,繁茂地包圍著我們,珮環叮噹,衣裙窸窣,洗滌我們的骯髒與黑暗。

⑥無論涉水而過,還是隔水而居,我們都割不開流水的莫逆親情。我們可以沒衣穿沒飯吃,但不能沒水喝,沒有水,我們就不能活。因此,讓我們熱愛流水,珍惜流水,讓流水的光華,世世代代,與人相伴。聽!流水的歌聲,正從我們面前奔跑而過。

(節選自《中國作家網》,有刪節)

以第②段為例,簡要分析本文語言方面的主要特點。(5分)

長冬麥語

"

2019 考綱回顧:

閱讀具有一定長度的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類型的文本。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類型的閱讀文本,綜合靈活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

1.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3.文中信息的篩選、整合----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4.對多個信息的比較、辨析----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5.文中信息的分析、運用----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6.文本結構、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文學類

7.文本內容的歸納和概括----文學類

8.作者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文學類

9.依據文本內容進行的合理推斷----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10.文學作品思想內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評價----文學類

11、文學作品語言、表現手法和藝術形象的賞析----文學類

12.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本內容或形式的體察、闡發和評價----文學類

13.基於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對文本意蘊的思考、領悟和探究----文學類

14.中外文學經典的理解、感悟和評價----文學類

閱讀——提高散文閱讀題答題準確率的前提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1)樹立主題意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題集中明確,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題的難度。散文的文體特徵,決定了散文閱讀的重要命題原則——主題輻射,所有問題的設題,都是圍繞彰顯主題這一中心。因此,拿起一篇散文開始閱讀前就樹立主題意識,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主要寫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故鄉情懷、文化尋根、歷史反思、精神家園、生命價值、心靈守護、人生感悟、美學思考、意志情操、審美求真、多元和諧等)

(2)樹立整體意識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總是與整體聯繫著,確認某一語言單位所負載的信息,準確地理解它們,離不開對整體的把握。不少試題,往往明確要求“聯繫全文”加以回答。

解答散文閱讀題,切不可還未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就“帶著問題”去讀,甚至是“帶著問題”東尋西找,那樣勢必會斷章取義,脫離文章的主題。

(3)樹立思路意識

文章思路往往是作者情感發展脈絡的外化,抓住了文章思路就能準確迅速地理解全文。閱讀文章先要根據自己對每段段意的把握來給文章分層,從而把握思路,進而明確文章的主旨。

(4)樹立問題意識

高考中的散文閱讀是為了回答問題的,而絕非平時的含英咀華。樹立問題意識就是為了提高閱讀的針對性,在最短的時間內捕獲最有用的信息。

我們閱讀時,要首先解決兩個問題:①內容:文章寫了什麼?基本把握文章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②形式:文章是怎麼寫的?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是如何展開思路的。

1.寫景狀物散文

寫景狀物散文就是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藉助對自然之景、物的描繪、抒情、議論來表達對時代、社會、人生的認識與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閱讀的首選。閱讀寫景狀物散文,首先看它描寫了什麼景、物,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寫出了景、物什麼樣的特點,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徵,進而分析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最後理解全文的主旨。

2.歷史文化遊記散文

遊記散文是記述遊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獨特感受的一種散文。它或記遊蹤,或繪山水,或指人情,或賞名勝古蹟,點點入畫,綺麗多姿,使人領略異地風光,廣聞博識,接受美的陶冶。遊記散文大多具有豐富的地理、歷史、文化、自然知識,有時作者也將個人的遭遇和整個心靈注入進去,注重融情於景。高考一般選以名勝古蹟為遊覽對象,抒發歷史、文化方面思考和情感的歷史、文化散文。如2009年高考江蘇選的《上善若水》、2010年高考江西選的《飲一口汨羅江》、2010年高考湖北選的《煙花三月下揚州》等。2009北京卷《司馬祠》、2013年北京卷《浙江的感興》模擬《黑白蘇州》《紹興的大夢》《林中那塊陽光明媚的草地》等

3.寫人敘事散文

此類散文重在寫人敘事。高考考這類散文,重點考記人散文。如2011年高考湖北選的《才子趙樹理》、2009年高考廣東選的《耕作的詩人》等。閱讀這類散文。

一要關注其文體特點:

A.人物形象鮮明。寫人散文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主,與小說的重要區別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來自於生活,並非虛構。寫人散文的素材緊緊圍繞著人物形象的刻畫精心選擇、組織。這些素材同樣是實有其事,而且不像小說那樣有集中而尖銳的矛盾衝突,往往具有片段、局部、零碎等特點,一顰一笑,一怒一喜皆可入文。

B.注重細節描寫。細節描寫的目的是寫人則如見其人,活畫出人物鮮明的性格。寫人散文因為篇幅所限,一般沒有長篇的敘事,所以就更注重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

C.情感深切動人。寫人散文,作者之所以寫這個人,那是因為對這個人有著某種深厚的情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秀的寫人散文都能“寫山情滿於山,寫海意溢於海”,以真實深切的情感叩開讀者的心扉。

二要關注其結構模式: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A.開頭:(1)感情化語言概括敘述。“我”和該人,重點在該人。介紹該人,如肖像描寫。(2)兩者關係及該人精神特質的議論。

B.中間:(1)一件事。從開頭、發展到結尾,細緻敘述和描寫。(2)幾件事。每件事即每層次前,可以用該人精神特質的一個因素領起,以對該人的感情體驗及整體議論來貫穿幾件事。

C.結尾:(1)重申特質,照應開頭。(2)深化感情關係,發出感慨。

4.議論說理散文

議論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它給讀者一種富於理性的形象和情感,從而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想的空間。它往往蘊涵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於一爐。它與一般的寫景狀物等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內涵是理,是對關於社會、人生等問題的獨特思考,其目的在於啟發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寫作筆法。

議論性散文不是規規矩矩的議論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來推理表達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成文的。它的寫法比較靈活自由,套用一句現成話來說,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這類散文也頻頻出現在高考試卷中。2009年山東卷《記住回家的路》就是這種散文。閱讀這種散文要注意借事說理、寓理於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點,重在分析材料和觀點的關係,進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宏觀主旨:愛國;今昔對比

微觀主旨:

1、人性

現代化 機械化 城市化

傳統 自然 生命力 鄉村

隨著社會的進步,不可避免地失去美好的東西。對現代社會(喧囂浮躁冷漠)的不認同 批判 擔心 憂慮 遺憾 失落 留戀 傷感 反思 對傳統的嚮往、渴望 讚美 崇敬

《夕照透過書房》 《風把手藝吹進了天堂》 《燈火》《排骨裡的蘿蔔》《故鄉的沉淪》肖復興《肖邦之夜》

2、故鄉

鄉土情結 牛漢《綿綿土》沈紅《溼溼的想念》 季羨林《海棠花》《冬至》

3、人物:讚美人格;動物:尊崇生命

《冬夜重讀史鐵生》《看不見的光》 《高樹鳴蟬》《鞏乃斯的馬》

4、自然美 《碧雲寺的秋色》《庫爾勒的秋天》

5、情感 史鐵生《合歡樹》

6、哲學類

物質 誘惑

精神 心靈

周國平《記住回家的路》 李漢榮《轉身》

審題

(1)樹立“賦分”意識

根據試題的分數來合理地分配答題時間,確定答案文字的長度,甚至大膽推斷答案大體上可分為幾點來表述,如4分的題一般可分為兩條來表述,6分的題可分為三條來表述,事實上,標準答案也是按照兩條或三條來確定答案要點的。賦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試題的難易度,對於小分值的試題,考生的思考應該簡潔。

(2)樹立“提示”意識

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題乾的設置,為了讓考生能寫出正確答案,常常煞費苦心,在題幹中安排提示性的語言,指導考生準確答題。這些提示性的語言分“明示”和“暗示”兩種。

(3)樹立“意圖”意識

題乾的設置通常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創設情境、設問角度和命題意圖。前兩者是顯性的,後者是隱性的,但卻是最為關鍵的,它直接關係到答題的方向。任何一道題,命題人都有鮮明的命題意圖。審題中明確了命題意圖,就猜中了命題人想考我們什麼,就能準確答題,避免了答非所問。

(4)樹立“整體”意識

要把幾個試題作為一個整體放在一起研究。一篇文章的幾個問題往往是由分而總,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對完整的測試系統。為了考查不同等級的閱讀理解能力,命題者常常利用環環相扣的提問方式將考生對文章的理解逐層漸進式地引向深入。把握這一測試系統後,再讀文章時,就可以綜合考慮所有題目涉及的文章的區間,同時考慮幾道題的答案在文中的分佈,這樣便於尋找各題的聯繫,在答題時獲得重要啟示。

明確題型,對型思考檢索

基本題型題及解答思路

一、內容題(讀懂)

考查方式:

1.理解詞句(標題)含義題

解題方法:

①解釋關鍵詞語的特定含義;

②化含蓄、形象的文學性語言為明瞭、簡要的答題語言;

【注意:含有作者強烈情感的句子要指出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2、是什麼(特點、內涵、觀點) 為什麼(原因 )

概括題

“篩選”:指的是從紛繁的語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篩掉次要。

整合:是指根據試題提出的條件,對篩選出來的信息進行分類集中、重新組合、粗略概括。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弄清問的是什麼。

2.尋找區間,找出相應的答題範圍。

3.篩選信息,給答題範圍的內容分層,確認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刪去次要信息。

4.整合信息,對信息進行分類集中、合併組合,然後歸納概括。

整合的三種方法:

1.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

2.從搜索到的有關信息中提取關鍵詞句,適當地加工、綜合。

3.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答題信息時,透過文意用自己的話對有關內容作出概括。

二、鑑賞題(讀好)

1、作用題

(1)答題思路

首先要理解所考查的詞、句、段本身的含義及其蘊含的情感,在此基礎上結合上下文從內容結構兩方面考慮作用。

“結構”上是否起到了作用主要看考查到的詞、句、段是否處在文章結構的關鍵點(開頭、結尾、過渡處)上。

“內容”上的作用主要從三個方面思考作答:①本身寫了什麼,表現了什麼;②與上下文的關係是怎樣的,起到了什麼作用;③與主旨的關係是怎樣的,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2)術語梳理

結構——首句(段):總括全文,統領全文、引出下文、為下文……做鋪墊,點明題旨。

中間句(段):過渡句(段):承上啟下、承上、啟下;

非過渡句(段):照應上文…;為下文…做鋪墊;引出下文…

尾句(段):總結全文,照應開頭或題目

內容——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點明(深化、暗示)主旨,使文章內容豐富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對比類比(突出)、反問(強調)……

引用特有的作用——詩歌:使文章富有詩意、意蘊深厚、風格典雅;

諺語:使表達更通俗易懂,更形象

名言:增添說服力,使文章內容豐富

插入的作用——對比、類比;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

第二人稱的作用

第二人稱一般都兼有擬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語言生動;而在表情達意方面,運用第二人稱往往便於直抒胸臆,或直接對話。

標題的作用:

①看標題本義:詞語含義,概括內容、點明對象

②思考深層含義:結構——線索、懸念

③看與主旨的關係——與主旨的關係(點明、揭示)

④看使用的手法及效果——修辭(比喻、擬人、雙關等)、借物喻人,或象徵手法(標題一般是物);效果:生動形象、新穎含蓄、言簡意豐、發人深思、引起閱讀興趣。

2、賞析題

側重從欣賞的角度來品味語言的藝術表現力,命題者一般會選擇表達上富有特色的語句,往往一句(語段)三考,即含意、作用、賞析。賞析時主要從表達技巧和表達效果兩方面入手。

1.表達技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是從表達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稱的使用,描寫方式。(描寫、議論、抒情)

二是從表現手法(狹義)的角度分析,如襯托、對比等。(象徵、抑揚、聯想、想象)

三是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

四是從遣詞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詞語的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句式的整散等。

五是從語言風格入手,如平實、華麗、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簡潔明快、含蓄深沉、寓莊於諧、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鮮明等等。

在指出表達技巧的同時,一定要結合具體語段分析,即具體怎麼使用的。

2.分析表達效果時,一是要注意表達技巧本身的表達效果,二是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具體的表達效果。

①答題套路:採用(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具體闡釋),寫出了(某某對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效果。

簡而言之,就是:點明手法 + 具體闡釋 + 分析特點 + 分析情感 + 分析效果

【注意:情感與效果順序可以顛倒】

②如果賞析句中有某個詞用得特別傳神,需要特別地賞析一下。

三、探究題

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是讀者對散文探究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角度”是對作品的一種橫向的審視,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語言、技巧、價值(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作者的思想經歷、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等方面;“層面”是對作品的一種縱向的審視,如作品的意義層面、思想層面、價值層面、審美層面等。

“作品的意蘊”是指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意蘊、道德意蘊、倫理意蘊、政治意蘊、歷史意蘊、情感意蘊、生命意蘊、審美意蘊等多種內容。

“民族心理”是指一個民族深層文化心理特質的總括,是人們在共同的地域上從事共同的活動,並在其中以共同的語言交流思想感情,經過一定的時期逐步形成的表現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東西。

“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對其進行“發掘”,指的是從思想內容(包括作品主題及某些語句、文段、形象的內容等)和藝術表現(包括作品結構、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各個方面對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進行發掘和探究。

㈡、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作者的創作背景”指作者創作作品時所處的時代環境,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思想性格和心境等因素。“創作意圖”指作者創作作品時的動機、態度和風格等因素。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是一個文本產生和解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的“探討”是讀者與作者的互動過程,即探討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創作動機,加深對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意蘊的理解,探討作者的創作目的,探究作品與作者所生活的時代、環境的關係。考點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藉助作者同文本對話,即從作者的創作背景和意圖角度解讀文本;二是藉助文本同作者對話,即利用文本內容去探討作者當時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㈢、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閱讀文學作品,要能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發,能聯繫文化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得出自己的評價,能分辨文章的表現手法、領悟其表達技巧、審視其藝術效果、把握其獨特風格,從而進行富有個性的探究。“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是一種自由性閱讀,是一種體驗性閱讀,是一種差異性閱讀。這裡的“個性化”必須是立足自我,帶有明顯的個性色彩的;這裡的“有創意”指的是見解具有獨創性,不因襲他人的說法。見解的獨創性,不要求是最終的科學結論,只要言之成理,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

【答題角度】

1.答題的第一句話亮出自己的觀點。確立觀點,明確態度後,必須鮮明地表述出來,多用判斷語氣的句子,比如“我認為……”“我覺得……”“我贊成……”等。

2.闡釋依據。一定要藉助文本材料或相關事例(理論)等對觀點進行證明。或用“文本+觀點”,或用“事例+觀點”,或用“理論+觀點”,或用“文本+現實+觀點”的形式進行證明。

3.展現探究過程。這是整個探究過程的主體部分。目的是展示自己觀點的來龍去脈、形成過程,增加信服力。最好是按照由表及裡、由淺到深的順序(有時可以採用由主到次的順序)分條逐層地展示對探究的問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展示過程中讓自己見解的正確性或合理性得到證明。

4.答案要符合規範。答案要做到:觀點明確、提綱挈領、層次清晰、分點羅列、分析合理、語言通暢、表述規範、書寫工整、字數合宜。

【注意事項】

1.緊扣文本,尊重文本。探究題不是隨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於文本的探究。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讀文本時,不能斷章取義,必須依據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別是關鍵內容。第二,尊重客觀現實和普遍的認知規律。文本往往是現實生活的濃縮,它表現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認知規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圖和藝術表現的實效。作者創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圖表現得比較隱蔽。閱讀文本要注意挖掘這樣的意圖,在此基礎上方能進行一些延伸拓展性的探究。

2.立足文本,帶入自我。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結合文本的觀點、依據等可以作少量的、適當的個人解讀。

3.順藤摸瓜,由內到外。含蓄是文學作品的一個普遍特性。為了表達情感,作者往往藉助一些意象進行描述。答這樣的探究題要能透過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這些意象就是解開作者“心思”的鑰匙。我們要善於順著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蘊含的思想的“瓜”。

4.深入慎出,展示學識。解答這類試題不僅需要考生準確理解並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調集與文本相關的文外知識和能力儲備。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內——入乎文內,才能準確理解並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毛病,才會頭腦清醒,運用閱讀所得和自己平素的知識儲備,冷靜而準確地解答探究性閱讀題。

5.適當比較,揭示本質。

語文高考越來越注重對文化素養的考查,大量的閱讀,充分的積累,是整體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前提,有良好閱讀習慣的考生常常能在語文高考中考出優異成績。知識是基礎,思維是關鍵。在閱讀中注重提高語感的培養和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在閱讀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學生的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也是高考現代文閱讀每年的必考題。要求概括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還只停留在尋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對於在分析的基礎上加以綜合,在具體的基礎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難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準確性,經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換概念”、“轉移論題”等邏輯錯誤。與高考閱讀試題相關能力的培養絕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貫穿於日常的備考中,複習不但要有針對性,更需要重視平時的閱讀積累,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將“高考能力平時化,平時訓練高考化”,這樣就會輕鬆解決高考中的現代文閱讀問題了。

答題——提高散文閱讀題答題準確率的關鍵

(1)弄清題幹中的態度或傾向

題幹如果是否定形式,就採用先反後正的答題方式,避免遺漏要點;如果是肯定形式,就採用正面的答題方式。

(2)弄清題幹語言的構成形式,確定答題的語言形式

題乾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意由哪些方面構成,其往往是在提示考生答題時如何組織好語言。

(3)弄清題幹內容構成,明確答題方向

(4)變含蓄為直接,變分說為概括

散文的語言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很講究藝術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動細膩,有的形象具體。具有這些特點的語句在高考中歷來都是考查的重點。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共同點,然後將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的、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

(5)多從原文中篩選、提煉、整合語句作答

散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在於把握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來理解作品,多從原文中尋找答案。但並不是直接摘抄,有時以文章中的詞或句為基礎略加改寫來作答,有時要求綜觀全文,從各段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整合。

(6)多角度多層次答題

解答探究題,儘量從多角度多層次答題,讓答案的骨架牢固、漂亮,內容豐滿、充實。此外,還要注意探究題往往是要求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所以一定要恰當地結合文本,不能脫離文本高談闊論,信馬由韁地答題。

總之:

1.文學作品閱讀應從原文中找答案或答案依據,必須在原文中有勾畫圈點;

2.應先讀懂文章的觀點(若是哲理散文)或感情(若是抒情散文),所有題的回答應統領在此之下;

3.作答時,儘量用標記(如①②③或A.B.C.或分號)體現層次;

4.儘量從不同方面(如實與虛,內容與結構,段內與全文主旨等)使答案有不同的內容。

5.字跡工整,寫滿為止。

典例調研

端午的陽光

熊紅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羅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國軍隊已攻破楚國郢都,頓時感到支撐生命的最後一點亮光熄滅了。

當他把“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句吟誦給江邊漁父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將自己的清澈與江水的澄明合二為一了。我知道,這是屈子為保留個體純淨最無奈的選擇,也是迄今為止,文化祭壇上最高尚的選擇。

最終,三閭大夫坐在了汨羅江邊,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陽光裡,把最後的生路溺死水中。懷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著自己冰涼的心,走進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句,留在了岸上,留給了端午。一條江因為成了一個詩人心靈最後的歸屬地,而永遠被世人銘記。一個普通的節日,因為收留了偉大詩人的高尚魂魄,而內涵充盈。

端午,把緬懷和敬仰裹成了節日的粽心。

節日的壽命當然要比人的壽命長久許多,所以,三閭大夫把自己的傲骨託付給了這個日子。在結束自己肉體生命的同時,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靈魂,猶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後人的視線和思想。我知道,這種深入骨髓的隱痛,來自時間深處的行吟,一個揹負著深重苦難,行走了兩千多年的節日,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存在尋找一個答案。所以,端午節帶給我們的,應該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詩人余光中所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以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一個詩人的隕落,喚醒了一種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國,卻用死成就了《離騷》一樣。忽然覺得,端午節其實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葦葉了,它把所有的內容和精髓,密密細細地包藏起來,讓我們極具耐心地一層層打開,最後領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時,葦葉汲取了糯米的黏質,糯米滲透著葦葉的清香,似如端午與屈子之間的浸染,節與人的統一。

我對端午節的最初認知,完全來自於粽子,那時候的小學課本,還沒有涉及“楚辭”或者《離騷》的片言碎語,文化不高的母親也無法給我們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好在粽子並不因為我們的無知而改變所蘊含的味道。所以,我總會把端午節和甜香黏軟的糯米聯繫起來。這使得整個貧乏的生活,還能透射出星星點點的光亮,就像枯枝間的芭蕾,滲漏出些許隱祕的春意。

現在看來,那些夾雜在一年日曆中為數不多的能激發我們飲食嚮往的節日,早已成為精神上抵擋艱難生活的盾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為擁有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閭大夫叩謝。對童年而言,這是一個多麼充滿人情關懷的節日啊!那種甜膩的感覺,一直泛舟舌津。

後來知道了屈原和楚懷王,知道了《國殤》和汨羅江,知道了每年這一天,人們蜂擁江岸,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競龍舟,把一種悲情的懷念渲染成了歡悅的行為,熱熱鬧鬧,轟轟烈烈。

歷史會在很多場合拐出一道彎來,就像屈原投江時所選擇的河泊潭一樣——它是汨羅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彎曲處。這種彎道,對河流而言,只是改變了水的流向;對三閭大夫而言,卻是以生命為筆,填充了歷史的章節,引領了情感的走向。許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彎道,這些遠航至此的細節,因為承載了有溫度的夙願,使得堅硬的歷史柔軟了許多。所以,更多的時候,是生命的結局讓歷史的敘述更具悲情。明白了這一點,再品嚐粽子時,心情會沉重許多。

事情往往是這樣,在分享一種傳統時,我們更多的時候只在關注它所帶來的結果,而其中蘊含的真諦,卻很少探究了。因為時空的距離,讓來源變得愈加縹緲和混沌。好在歷史給了我們最好的解決方式,它讓時間淡化了一個國家的破碎的同時,卻強化了一種品質的高貴。它讓我們穿越兩千三百年的距離,聆聽到了一條河流古老的潮汐。這時候的端午,或許更像是一縷陽光,從汨羅江的源頭流淌過來,映照著江邊每一位過客的內心。[來源:學科網Z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無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鏡,端放在我們必經的路口,讓人們從歷史影像中,找到現實的映像。

(有刪改)

從全文看,“端午的陽光”有幾重含義?請簡要分析。

晒出一片秋實

洪忠佩

篁嶺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戶戶的晒樓便展現出一幅幅晒秋圖,明豔、質樸,既有齊白石畫中的筆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畫家筆下的新鮮生動。鱗瓦、屋簷,恰到好處地成了畫框,佈局簡單,卻在交叉中有變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進篁嶺村的一剎那,我的雙眼立即被這樣的畫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顏色,以及木坊上“漁樵耕讀”的雕飾。

其實,篁嶺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個典型山村,一百多戶人家,擠擠挨挨地蟄居在山腰上。在久遠的年月裡,滿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著紅豆杉、香榧、香樟、楓香,“其地多竹,大者徑尺”,歷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當壯觀。篁嶺山陡路窄,很難看到一塊寬敞的平地,村莊依山而建,房屋錯落有致,大多是兩層的結構:牆腳山石砌起,一層大門口朝著路,二層開後門架天橋臨著山,屋頂鱗瓦,牆體斑駁,大體是黑白色調,也有黃泥紅磚裸露的磚牆。而五桂堂、怡心樓、書院、客館,無不精雕細刻,稱得上是村莊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圍,茂林修竹,屋宇之間,雞犬相聞,依然透著原始村落的生活氣息。

秋日的篁嶺,天藍得純淨,樹綠得清亮,環境、空氣都可以養眼洗肺。村莊一家一戶樓堂前的晒欄,幾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從樓堂前抵牆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編的晒簟晒盤就成了無遮無攔的晒場,當地人稱之為晒樓。篁嶺人家晒作物沒什麼講究,山裡種的、地裡長的,什麼趕上就晒什麼,辣椒、紫蘇、稻穀、黃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環往復,他們恨不得把整個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來。而晒樓上色彩最為濃烈的,當屬辣椒和稻穀——粉牆黛瓦,配上那一盤盤紅色的辣椒、金色的稻穀,正是一幅明豔而恬淡的畫卷。如果說,鱗瓦與馬頭牆展現的是篁嶺徽派建築的“密”,那麼天井與晒樓無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嶺,農家的收成是不必問的,一看晒樓就知道。秋日裡,我在天街邊走近一位坐在長凳上切辣椒的老嫗,她看上去有60多歲,頭系方格子的陽袱(頭巾)。她把兩個或者三個辣椒併攏按在刀板上,一刀接著一刀,刀法嫻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鮮潤得很。等裝辣椒的竹籃夠上一晒盤了,就搬到晒樓上去晒。於是,空氣中飄浮著一股辣辣的氣味。色澤誘人的辣椒經不住晒,陽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滿當當的晒盤晒簟裡便留出了許多空隙。篁嶺女人的美是呈現在日常勞作中的,她們永遠是晒樓的主角。趁著好天氣晒作物,雖然忙前忙後,她們的言談舉止中卻有閒適自得的一面。她們覺得生活很簡單,日子就是春播、夏種、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飯吃有事做就夠了。往往,她們關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鮮香。

從一家兩家,到一百多戶人家紛紛把晒盤晒簟裡的辣椒晒出來,那是何其壯觀的場景!穿過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視或者俯視,我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篁嶺的晒秋圖,感受篁嶺人家對農耕文明最原生態的表達。

在篁嶺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邊,有一組二十四節氣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長輪迴,還有什麼比生命更奧妙呢?二十四節氣石雕的對面,是篁嶺人家的開山之作——一層層疊起的梯田,每年秋天,這裡都蓄勢一場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裡,篁嶺人家的晒樓更加豐盈明豔。

晒秋,一個多麼形象的詞。面對篁嶺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實,我看到了村人農耕生活的質樸,以及這片土地的殷實。

(有刪改)

文章第二段詳細描述篁嶺山村的情況,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水在水之外活著

葛水平

一條寬闊的谷地間,曾經有一條河流過,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滾出山間,更遠處四散而去。這生殖的土地,鮮花盛開,青草繁茂,正適合羊們的口糧。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數丈寬的河道,下游一位年長的老漢說:“往山裡走是它的源頭,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臉前頭我們喊它秋水河,因為當年秋天雨水多它的聲音大便有了這個外名。”

沁河,南北貫穿晉東南。我們立足的這個縣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晉名水沁河六出其源於山中而得名。山間沁河的六個源頭清泉噴湧,碧水成溪,匯成了綠水沁河。

它魅惑了天地兩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車開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著,有青草填補了它們的縫隙,黃綠交織,有繁榮,有寂滅,也有疼痛。

河谷兩岸沒有人煙。雲朵讓天空無限擴大,空了的村莊讓我六神歸位。這樣的時候,因了空氣的絕對新鮮和純淨,聲音的穿透力也特別強,不知名的小鳥啁啾聲聲,在空曠中游走,那啁啾聲便遙遠了一切,透明瞭一切。我們奔跑而去,讓景色生動起來。一條道被水漫過,人走在水道上,兩行楊樹形成密匝匝綠色拱道,在一個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開到兩邊山腳下。“源”至此而出。

泉水清澈,冰涼清甜,東邊泉眼水流湍急,西邊泉眼水流平緩,兩股泉水流出數十米後匯成一股,順河谷而滲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覺到在遠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渦流叢生該是怎樣的景緻!淺淺的一汪至山間流出,我把手伸進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慢鋪開來形成小河,水面剛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過河對岸,鞋面不小心會被水打溼,也許是故意的,此時的我居然對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陽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顆粒狀,有別一番模樣。對岸有碑亭,新修卻已經殘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設立下的“沁河源頭紀念碑”。

它不是原來就這個樣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開著五朵花瓣的黃花,自在地生動著,羊群走來,放羊人撒了細鹽,我聽見羊舌頭抹布一樣擦著,像一支曲子在低聲部迴旋。放羊人揮著皮鞭,鞭梢帶著響,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隻頭羊昂著頭,相比於那些勾著頭吃草的羊,那隻頭羊擴大了我的視野。源頭在我身後一百米遠的地方,就已經看不到水了。我坐下來,糞蛋蛋落在草叢間,索性躺下,我的情緒複雜。源頭的河床這麼寬,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現在只能用幻覺來填補它的空缺。這個世界已經失去了用心靈與眼睛觀察的習慣,快樂是持久的,痛苦則是剎那之間,而人都喜歡飛蛾撲火,為眼前的利益狂歡而死。

明代詩人王徽詩云:“沁水河邊古渡口,往來不斷送行舟。”在沁河兩岸的沖積平地和原有臺地上,由於沁河總體水量的減少和沁河水被過度的開發利用,昔日洶湧的河水變成了今天的涓涓細流,日常流量從過去的每秒幾百立方米下降到幾立方米。放羊人說:“也就幾年光景。”臺地上的秋莊稼捲曲著葉子,旱大了。放羊人說:“看著是河的源頭,卻使喚不上水。”一條河的旺衰總有一定的規律可尋,領導人在社會轉折關頭的抉擇也非常重要。對資源的爭奪,可以爆發最激烈的戰爭,誰都知道。無節制地開採資源,使一座城市變為一片廢墟,一座最繁華的都會變成一片草場,滄海變桑田,有誰知道我們少了什麼?走走走走走,汲取什麼才能夠讓水茁壯成長?我看到薄淡輕疏的雲彩,正俯視數十萬煙灶的生命,並不是太久的歲月,放羊人說:“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些植物和人一樣喜歡喝清水,黃花遍開,如經脈一樣的腰肢風姿綽約在陽光下,放羊人甩開鞭聲,羊群們奮力撂開蹄子順著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聲堅硬而空曠。

誰能知道眼淚是生命最後一抿唾液?

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著,卻是我心裡的急事。

(有刪改)

“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著,卻是我心裡的急事。”請結合全文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烏鎮的修辭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汗 漫

茅盾、木心這兩個烏鎮之子,應對烏鎮熟稔於心並縈迴於異鄉的夢中。

茅盾,1896年生於烏鎮東柵,本名沈雁冰,後外出求學、從文、投身社會變革運動,先後用過幾十個筆名,最終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等小說確立其在中國文壇的位置。“茅盾”這一筆名,顯現出大革命失敗後一個左翼文人的苦悶、猶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現為語言的困境。正因這雙重困境,他在1949年之後處於一種微妙、尷尬的位置,反覆檢討其內心與行動的革命堅定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從來沒有苦悶、猶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遠處。而正是這種“偏遠”贏得我的敬意,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在烏鎮上可以找到茅盾筆下林家鋪子的原型——一家老雜貨店,現改成專營字畫古玩的商鋪,在觀前街茅盾故居對面。當然,眼前的老闆並不姓林,卻按《林家鋪子》裡的描寫來打扮自己,著長袍馬褂,表情燦爛像烏鎮上的晴空,沒有一絲面臨破產的憂憤。我伏在櫃檯上問他,那林老闆的後人還在烏鎮上否?他說,都去了國外。因茅盾小說,一個普通店鋪有望永遠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遷,顯現出了修辭的力量。

木心,本名孫牧心,1927年生於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美專、杭州國立藝專求學,師從於劉海粟、林風眠學習油畫。1971年蒙冤入獄,三根手指被折斷,仍堅持寫作,在紙上畫出白鍵黑鍵“彈鋼琴”,後獲釋。1982年移居美國紐約,以作畫、講學謀生,後嘗試寫作,出版小說集、散文集、詩集十多部,像文壇突然出現的一個新人,語言充滿漢語言的詩意、別緻,例如:“公園石欄上伏著兩個男人,毫無作為地容光煥發。”“昨夜有人送我歸來,前面的持火把,後面的吹笛。”“秋天的風都是從往年秋天吹來的。”——這風,也都是從烏鎮吹來的吧?晚年,木心乘風還鄉,2011年辭世。

木心家的“孫家花園”,是烏鎮最美的私宅。花園應該有鮮花和如花的女人。當時烏鎮碼頭上搬運的麻袋,都印著一個“孫”字。僕人打掃房間,把花瓶抱出抱進重新擺在案頭時出錯,會遭到主人責備:“怎麼把明代的花瓶搬出來了——去,擺宋朝的,要記住樣式的不同。”一個富貴華麗之家,1949年後相繼改造成為農具廠、鐵器社、五金軸承廠,乃至成為野草高過圍牆的廢園。90年代,木心聲名大動於華語文學界,烏鎮政府開始在畫家陳丹青指導下,於孫家花園原址重建“晚晴小築”。2006年,木心回烏鎮在此居住五年,去世,晚晴小築改為“木心紀念館”,展有各種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樂譜,及其用過的寫字檯、禮帽、皮鞋、手杖等遺物。依然是修辭的力量,在挽留一個人的餘溫和氣息。

木心不是遊客,大概不會喜歡烏鎮的面目一新。在劇變中的故鄉,一個人,反而會加重異鄉感吧。孫家花園轉化而成晚晴小築,木心如落葉轉化成樹根處的泥土,大約會想:烏鎮還在烏鎮嗎?我還是我嗎?“從前的那個我如果來找現在的我,會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這樣說,充滿對“從前”的留戀和對“現在”的諒解。從前的玉勒雕鞍、錦帽貂裘,現在的霜天斷雁、淡茶清酒。

留戀和諒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態度,對烏鎮,對青春。

(有刪改)

文章標題“烏鎮的修辭”指什麼?文中兩次寫到“修辭的力量”,各有什麼含義?請結合文意加以理解。

流水寫意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彭學明

①流水總是這樣的,從一個山谷整裝出發,滿山奔走。流水的步態閃閃嫵媚,流水的表情清亮秀美,流水的腰肢柔弱堅韌。流水像一個亦歌亦舞的詩人,以青山為題,以音樂為伴,寫一首一瀉千里的長詩。

②兩岸的山谷危崖峭壁,崖壁的樹木鬱鬱蔥蔥,清新的綠色雲詭霧譎,燦爛的花朵兒孫滿堂。披紅戴綠的流水,猶如一支出嫁的嗩吶,踩著宮商角徵羽,一段一段地道白,一程一程地數板,把兩岸景物唱得斑斕絢麗,一派溫情。花鼓戲的韻律、黃梅戲的節奏、河南梆子的念詞,都如飛流直瀉的秦腔秦調,在黃土地上高高低低,深深淺淺,信天漫遊,這些水底跑動的音樂,常在寂靜的山谷嘩嘩呼嘯,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結隊地爬上石壁、掛在樹梢。叮叮咚咚的流泉,則讓我們想起琵琶、吉他、古箏、古笙,想起這些宮弦裡楚楚動人的女人。一曲流水,就是一隻長袖,飛動深宮慾海,民間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鮮的笑臉,千迴百轉,常轉常新。其實,流水本身就是女人柔弱無骨的精靈,搖擺的風姿,綽約秀麗,牽動兩岸民俗、兩岸風情。

③鶯飛草長的時候,流水豐腴得又嫩又胖。一河一河的新綠,既似一鍋劃不開的米粥,又似一匹扯不斷的絲綢,典雅素麗,流淌著胭脂的芬芳。看山山是綠的,看樹樹是綠的,看天天是綠的,看云云是綠的,整個世界都在綠水裡掠過似的,綠淋淋的,滴!順著流水的源頭,我們看到流水插滿了桃花和柳條的,打馬過莊,碰到有炊煙的地方,流水打一個結才走。碰到有果實的地方,流水打一個結才走。流水,總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旅人,有打不完的胭脂扣,擰不完的感情結。它戀山,山是它堅強厚實的胸膛。它戀樹,樹是它靈巧修長的手指。它戀草,草是它飄逸秀美的長髮。當然,它也戀村,村是它安居樂業的家園。那些村子與花朵往往就在流水最美的地方綻放著,飯香與落花,飄泊在河床。

④剝開一座又一座青山,流水的肩頭不僅落滿了四季景色,也落滿了風雨雪霜。魚是流水最負盛名的舞蹈演員,飛翔的舞蹈,帶動水鄉民情。成群結隊的魚群,自由多變的舞型,像一梭子掃來掃去的子彈,擊倒我們。蓄謀已久的魚竿,就在這裡紛紛下餌,長一根短一根,誘惑單純的演員們。跳舞的魚們被勾引上鉤,滿街的魚香,在空中獨行。那些船,是一隻只遠行的鞋子,在流水上面來來回回地跑了多年龍套,此刻歇息了,伴隨魚鷹休生養性;而槳,依然是一支推窗作畫的筆,在水中入墨,水中切題,把一河水鄉描得溫情叢生。

⑤順著流水,一個楚國的三閭大夫涉水而來,高高的個,飄飛的須,一襲長衫,滿目苦淚。求索,碰壁,再求索,再碰壁,金質的思想與水質的靈魂,使得他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世俗只需要愚昧,皇帝只需要昏庸,一切權貴都只需要讒言、媚笑、馬屁,他只能選擇雷電風雨的時候,把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只能以死作一次不朽的抗爭。從此,一尾傷痕累累的魚,總會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游過來,讓我們想起楚辭,想起離騷,想起端午龍船和那顆倔強沉浮、永不屈服的心。所有酷似汨羅的流水,就從離騷楚辭裡流來,千年萬年的端午龍舟,在離騷楚辭裡競渡。方塊的漢字,竹製的書簡,都密密麻麻地坐在船上,划著槳,擂著鼓,把一頁頁歷史攪得天翻地覆、歡聲雷動。屈原的詩與辭,繁茂地包圍著我們,珮環叮噹,衣裙窸窣,洗滌我們的骯髒與黑暗。

⑥無論涉水而過,還是隔水而居,我們都割不開流水的莫逆親情。我們可以沒衣穿沒飯吃,但不能沒水喝,沒有水,我們就不能活。因此,讓我們熱愛流水,珍惜流水,讓流水的光華,世世代代,與人相伴。聽!流水的歌聲,正從我們面前奔跑而過。

(節選自《中國作家網》,有刪節)

以第②段為例,簡要分析本文語言方面的主要特點。(5分)

長冬麥語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宋殿儒

①寒烈的長冬裡,很多人會讚美那枝“風中俏”的梅花,而我卻常常透過梅香,想起家鄉冬野裡盛放春綠的麥子。

②麥子是人們心中不可或缺的植物。秋風起,麥子播下地,殘忍的秋風掃落葉過後,麥子長高了一截,面色也濃綠了一成。寒冬來臨的時候,常常會伴著大雪和刺骨的寒風一股腦兒地來了,呼呼的寒風凜冽地喊叫著,河面上一層薄薄的白冰,世界萬物好像在一瞬間就被肅殺成一把乾屍,就連秋風中倔強著開花的菊兒也熬不過寒冬的慘烈和無情,死去了。而唯獨麥子,仍然為這個世界堅守了一派濃綠,一汪春情。

③冬天不會放過你的倔強,它們用三九四九凍破石頭的大雪和冰凍來攻擊你。它們在一夜之間會用厚厚的白雪覆蓋你的頭顱,妄想把你一下窒息,它們還妄想在窒息你的同時,又把你身邊的土壤冰凍成一塊鐵板——掐死你!可是,你面對如此殘忍的殺生,卻坦然微笑。你利用嚴冬給的厚厚白雪做了一床自己過冬的被子,把敵人的武器變成了自己的“武器”;你為了不被凍土“掐死”,就趁被凍住脖頸的時候,狠命地往大地深處紮根,用長長深深的根系去汲取大地深處的溫暖,積蓄自身戰鬥的力量,把自己分櫱成三頭六臂、成為不可戰勝的壯士……

春雷滾滾的那一陣子,冬天望著一竿子高、綠油油的你,常常會把最後一點失敗的淚滴,滴在你勝利微笑著的田野裡。那時候,農民們都能聽你給無奈的冬天說聲“拜拜……”

⑤其實麥子是流浪過來的植物。它從異域尋尋覓覓才找到適合自己生長的家園,麥子最喜愛中國這塊土地了。咱們中國人,喜愛它,它更喜愛咱中國人。大半個中國的人喜愛麥子,都依靠麥子生活,早在數千年前就和麥子結下了骨肉相通的情緣。

⑥父親曾經說過,麥子的陽光就是夏日的成熟色,那無邊的金色麥浪就是麥子為人類世界跳的一支陽光舞,它明媚、靚麗,芳香醉人……

⑦鄉親們都把麥子稱為“硬性嫩娃”。是說麥子看起來柔弱,而性子剛烈不屈,是鄉親們最離不開、最金貴的一個娃。鄉親們對待麥子,也是撲心撲肝的疼愛。他們願意把最好的肥料上到麥田裡,他們也捨得用汗水去澆灌麥子的一季旺盛。父親說,只要你捨得流汗,把它按時種到大田裡,它就決不會辜負了你的期望。給人結出白饃細面和幸福的日子……我們常常看見,父輩們的犁鏵開處,就有麥浪滾滾,那就是麥子的品格——它其實也是農民們的汗水、淚水和希望凝固成的一個姿態。

⑧親近麥子的人,不僅是品嚐到麥香的時候才會想到它們,而是每時每刻會把麥子放入自己的脈動。無論他們走到哪裡,都會念叨自己的麥子:“不知道麥子長得好嗎?”“今冬的雪多了,麥子又能豐收了哈……”“麥子也是咱不可忘懷的一個親人……”他們在念想著麥子的一個個日子裡,數點著自己對麥子情結的記憶。

(選自《 人民日報 》2015年2月23日8版,有刪改)

結合全文,探究“長冬麥語”的豐富意蘊。

古巷乾坤

周鐵鈞

古巷多狹長略彎曲,也不寬,只要對面支起窗扇不會碰撞。鋪地青石經年踩磨、風雨刷礪,鱗澤泛亮。巷子再老些,路面會有兩條下凹的淺溝,那是數百年流輪攆出的轍印,蘊滿歲月滄桑。

如沒有臨巷門窗,巷牆就很高,壘砌得厚重堅實。但窗多已泛黃龜裂,還隱現著精描細勾的花木山水、樓閣亭榭,半朦半掩地褪向時光深處。磚縫裡膏泥都漸鬆蝕,用指尖去摳,便簌簌落下。

裹在陳年舊歲裡的古巷,蒼健安詳,不為外界潮流、時尚 所動。霓燈溢彩的街路喧囂,廣場舞樂曲播揚,卻侵不進陡聳的青牆,巷內如僻廊靜谷,別有乾坤:月亮順巷口攀上來,清輝盈盈、如煙似帛,巷路枕著朦朦山影,迎候訪古探幽的遊人來此抖落浮躁,傾縱心緒,濾驗風情。

我曾獨步上海朱家角古鎮,走著走著,環顧四周,盡是角脊老屋,步入其間,左轉右拐,不見盡頭,走得腰痠腿乏,仍出不得“迷魂巷”。憂心忡忡時,眼前突然變得坦闊,巷路徑直通向一座氣勢宏偉的石橋,橋頭聳立的巖碑上刻:“放生橋”。橋對面長街寬邃,招牌林立,店鋪千家。坐在街頭茶攤要了一壺龍井,向茶攤老闆說:此處巷子太“亂”。老闆笑道:朱家角稱奇之處就是街寬巷窄,路生巷,巷連街,街通路,綿延不盡。

當晚,住宿一條古巷深處的小客店,院鋪青石鱗澤泛光,幽靜淡雅。客店隔壁,有一家小小的“書畫齋”,主人是位銀髯飄逸的老伯,齋中四壁掛滿字畫,幅幅筆墨遒勁、大氣雄渾。我入室攀談,暢言良久,問老伯可否求得墨 寶?老伯應允,他正撥鎮紙,墨毫飛動、中鋒運筆,一聯:“養浩然正氣、極風雲壯觀”躍然紙上。玩味聯意,彰顯煙火平民身處狹巷,胸蘊乾坤的高遠境界。

如今遊歷揚州,何園古巷入口處導遊旗招展,擴音器嘈雜,鼎沸的人群依序入巷,逼仄跟進前行,頭懸青天一線,“穿巷風”咄咄刺膚,導遊講述的多是黃賓虹、 朱千華等一代名家,曾在園中開啟多少思維創意,歷經怎樣尊卑榮辱、愛恨交織……走了許久,依然曲延不絕……

邊走顧視左右,見巷牆嵌刻許多詩詞:“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這是唐代杜荀鶴寫蘇州古巷的,讀詩生情,禁不住憶起人水橋互依、河巷舟相偎的吳越故郡蘇州。

姑蘇古巷素淡淳樸,千年初容、俗韻不 改,每天熹微,幾家巷門開了,踱出來的多是老者,他們既去晨練,也去趕“頭湯麵”,巷中世代遞接的營生是“三蝦面”店。麵店門窗臨巷,店主取活蝦搓籽、取腦、剝仁,是為“三蝦”。蝦殼湯入鍋燒開,趁沸下面,煮好撈出澆原湯,面潤汁爽,原味本鮮。一碗麵條,揚名千年姑蘇,煮沸古巷乾坤。

古巷不光居住井市平民,也有宦官要臣府邸、文豪墨客棲室。盛唐國都長安城常樂巷,地處東城僻隅,狹巷幽深,卻坐落亭榭綠地、蓮池短橋的庭院。白居易在此居住10年,寫出大量傳世詩文,他後來被差往杭州為官,常樂古巷依然人聲鼎沸、文玩古董交易火爆,堪比如今北京“琉璃廠”。一條古巷,滋養一個詩人,繁榮了一方文化;一個詩人,知名一條古巷,厚壘了盛唐的文化底蘊,隨流逝的風華一起升值。

見一戶老宅木門虛掩,向內張望,端坐藤椅上的老奶奶示意我進院,她幾句講述,便把時光曳到70多年前:那時,盛澤是稱譽天下的綢都,巷裡綢緞莊主豪院與漁樵蠶農寒門相鄰,有“五步一面館、十步一茶肆”的喧沸市井,也有織機脆響、梭聲交匯的絲綢作坊,更有“十歲外皆能紡織”的巧手如林……

聽著想著,竟覺真得步入人流熙攘、商鋪林立的古巷,如歷遊“清明上河圖”十里繁華,心內寂寥瞬間被市俗民風彌補,空曠意境填滿匠心獨運的滄桑構建。

告別了好客的老人,邁出高高的青石門檻,前望古巷,不見盡頭,沿平平仄仄的卵石路漫步,任心緒靜然流淌,清風掠過耳畔,時空中似乎依舊傳來吳根越角的故事,溢滿巷路,演繹綿遠、精彩的古巷乾坤……

近年來,為了吸引遊客,全國有很多地方投入巨資重建或新建古鎮,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一現象的看法。

稀粥南北味

"

2019 考綱回顧:

閱讀具有一定長度的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類型的文本。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類型的閱讀文本,綜合靈活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

1.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釋----文學類

3.文中信息的篩選、整合----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4.對多個信息的比較、辨析----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5.文中信息的分析、運用----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6.文本結構、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文學類

7.文本內容的歸納和概括----文學類

8.作者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文學類

9.依據文本內容進行的合理推斷----實用類、論述類整合

10.文學作品思想內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評價----文學類

11、文學作品語言、表現手法和藝術形象的賞析----文學類

12.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本內容或形式的體察、闡發和評價----文學類

13.基於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對文本意蘊的思考、領悟和探究----文學類

14.中外文學經典的理解、感悟和評價----文學類

閱讀——提高散文閱讀題答題準確率的前提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1)樹立主題意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題集中明確,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題的難度。散文的文體特徵,決定了散文閱讀的重要命題原則——主題輻射,所有問題的設題,都是圍繞彰顯主題這一中心。因此,拿起一篇散文開始閱讀前就樹立主題意識,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主要寫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故鄉情懷、文化尋根、歷史反思、精神家園、生命價值、心靈守護、人生感悟、美學思考、意志情操、審美求真、多元和諧等)

(2)樹立整體意識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總是與整體聯繫著,確認某一語言單位所負載的信息,準確地理解它們,離不開對整體的把握。不少試題,往往明確要求“聯繫全文”加以回答。

解答散文閱讀題,切不可還未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就“帶著問題”去讀,甚至是“帶著問題”東尋西找,那樣勢必會斷章取義,脫離文章的主題。

(3)樹立思路意識

文章思路往往是作者情感發展脈絡的外化,抓住了文章思路就能準確迅速地理解全文。閱讀文章先要根據自己對每段段意的把握來給文章分層,從而把握思路,進而明確文章的主旨。

(4)樹立問題意識

高考中的散文閱讀是為了回答問題的,而絕非平時的含英咀華。樹立問題意識就是為了提高閱讀的針對性,在最短的時間內捕獲最有用的信息。

我們閱讀時,要首先解決兩個問題:①內容:文章寫了什麼?基本把握文章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②形式:文章是怎麼寫的?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是如何展開思路的。

1.寫景狀物散文

寫景狀物散文就是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藉助對自然之景、物的描繪、抒情、議論來表達對時代、社會、人生的認識與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閱讀的首選。閱讀寫景狀物散文,首先看它描寫了什麼景、物,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寫出了景、物什麼樣的特點,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徵,進而分析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最後理解全文的主旨。

2.歷史文化遊記散文

遊記散文是記述遊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獨特感受的一種散文。它或記遊蹤,或繪山水,或指人情,或賞名勝古蹟,點點入畫,綺麗多姿,使人領略異地風光,廣聞博識,接受美的陶冶。遊記散文大多具有豐富的地理、歷史、文化、自然知識,有時作者也將個人的遭遇和整個心靈注入進去,注重融情於景。高考一般選以名勝古蹟為遊覽對象,抒發歷史、文化方面思考和情感的歷史、文化散文。如2009年高考江蘇選的《上善若水》、2010年高考江西選的《飲一口汨羅江》、2010年高考湖北選的《煙花三月下揚州》等。2009北京卷《司馬祠》、2013年北京卷《浙江的感興》模擬《黑白蘇州》《紹興的大夢》《林中那塊陽光明媚的草地》等

3.寫人敘事散文

此類散文重在寫人敘事。高考考這類散文,重點考記人散文。如2011年高考湖北選的《才子趙樹理》、2009年高考廣東選的《耕作的詩人》等。閱讀這類散文。

一要關注其文體特點:

A.人物形象鮮明。寫人散文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主,與小說的重要區別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來自於生活,並非虛構。寫人散文的素材緊緊圍繞著人物形象的刻畫精心選擇、組織。這些素材同樣是實有其事,而且不像小說那樣有集中而尖銳的矛盾衝突,往往具有片段、局部、零碎等特點,一顰一笑,一怒一喜皆可入文。

B.注重細節描寫。細節描寫的目的是寫人則如見其人,活畫出人物鮮明的性格。寫人散文因為篇幅所限,一般沒有長篇的敘事,所以就更注重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

C.情感深切動人。寫人散文,作者之所以寫這個人,那是因為對這個人有著某種深厚的情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秀的寫人散文都能“寫山情滿於山,寫海意溢於海”,以真實深切的情感叩開讀者的心扉。

二要關注其結構模式: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A.開頭:(1)感情化語言概括敘述。“我”和該人,重點在該人。介紹該人,如肖像描寫。(2)兩者關係及該人精神特質的議論。

B.中間:(1)一件事。從開頭、發展到結尾,細緻敘述和描寫。(2)幾件事。每件事即每層次前,可以用該人精神特質的一個因素領起,以對該人的感情體驗及整體議論來貫穿幾件事。

C.結尾:(1)重申特質,照應開頭。(2)深化感情關係,發出感慨。

4.議論說理散文

議論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它給讀者一種富於理性的形象和情感,從而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想的空間。它往往蘊涵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於一爐。它與一般的寫景狀物等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內涵是理,是對關於社會、人生等問題的獨特思考,其目的在於啟發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寫作筆法。

議論性散文不是規規矩矩的議論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來推理表達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成文的。它的寫法比較靈活自由,套用一句現成話來說,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這類散文也頻頻出現在高考試卷中。2009年山東卷《記住回家的路》就是這種散文。閱讀這種散文要注意借事說理、寓理於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點,重在分析材料和觀點的關係,進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宏觀主旨:愛國;今昔對比

微觀主旨:

1、人性

現代化 機械化 城市化

傳統 自然 生命力 鄉村

隨著社會的進步,不可避免地失去美好的東西。對現代社會(喧囂浮躁冷漠)的不認同 批判 擔心 憂慮 遺憾 失落 留戀 傷感 反思 對傳統的嚮往、渴望 讚美 崇敬

《夕照透過書房》 《風把手藝吹進了天堂》 《燈火》《排骨裡的蘿蔔》《故鄉的沉淪》肖復興《肖邦之夜》

2、故鄉

鄉土情結 牛漢《綿綿土》沈紅《溼溼的想念》 季羨林《海棠花》《冬至》

3、人物:讚美人格;動物:尊崇生命

《冬夜重讀史鐵生》《看不見的光》 《高樹鳴蟬》《鞏乃斯的馬》

4、自然美 《碧雲寺的秋色》《庫爾勒的秋天》

5、情感 史鐵生《合歡樹》

6、哲學類

物質 誘惑

精神 心靈

周國平《記住回家的路》 李漢榮《轉身》

審題

(1)樹立“賦分”意識

根據試題的分數來合理地分配答題時間,確定答案文字的長度,甚至大膽推斷答案大體上可分為幾點來表述,如4分的題一般可分為兩條來表述,6分的題可分為三條來表述,事實上,標準答案也是按照兩條或三條來確定答案要點的。賦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試題的難易度,對於小分值的試題,考生的思考應該簡潔。

(2)樹立“提示”意識

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題乾的設置,為了讓考生能寫出正確答案,常常煞費苦心,在題幹中安排提示性的語言,指導考生準確答題。這些提示性的語言分“明示”和“暗示”兩種。

(3)樹立“意圖”意識

題乾的設置通常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創設情境、設問角度和命題意圖。前兩者是顯性的,後者是隱性的,但卻是最為關鍵的,它直接關係到答題的方向。任何一道題,命題人都有鮮明的命題意圖。審題中明確了命題意圖,就猜中了命題人想考我們什麼,就能準確答題,避免了答非所問。

(4)樹立“整體”意識

要把幾個試題作為一個整體放在一起研究。一篇文章的幾個問題往往是由分而總,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對完整的測試系統。為了考查不同等級的閱讀理解能力,命題者常常利用環環相扣的提問方式將考生對文章的理解逐層漸進式地引向深入。把握這一測試系統後,再讀文章時,就可以綜合考慮所有題目涉及的文章的區間,同時考慮幾道題的答案在文中的分佈,這樣便於尋找各題的聯繫,在答題時獲得重要啟示。

明確題型,對型思考檢索

基本題型題及解答思路

一、內容題(讀懂)

考查方式:

1.理解詞句(標題)含義題

解題方法:

①解釋關鍵詞語的特定含義;

②化含蓄、形象的文學性語言為明瞭、簡要的答題語言;

【注意:含有作者強烈情感的句子要指出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2、是什麼(特點、內涵、觀點) 為什麼(原因 )

概括題

“篩選”:指的是從紛繁的語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篩掉次要。

整合:是指根據試題提出的條件,對篩選出來的信息進行分類集中、重新組合、粗略概括。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弄清問的是什麼。

2.尋找區間,找出相應的答題範圍。

3.篩選信息,給答題範圍的內容分層,確認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刪去次要信息。

4.整合信息,對信息進行分類集中、合併組合,然後歸納概括。

整合的三種方法:

1.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

2.從搜索到的有關信息中提取關鍵詞句,適當地加工、綜合。

3.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答題信息時,透過文意用自己的話對有關內容作出概括。

二、鑑賞題(讀好)

1、作用題

(1)答題思路

首先要理解所考查的詞、句、段本身的含義及其蘊含的情感,在此基礎上結合上下文從內容結構兩方面考慮作用。

“結構”上是否起到了作用主要看考查到的詞、句、段是否處在文章結構的關鍵點(開頭、結尾、過渡處)上。

“內容”上的作用主要從三個方面思考作答:①本身寫了什麼,表現了什麼;②與上下文的關係是怎樣的,起到了什麼作用;③與主旨的關係是怎樣的,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2)術語梳理

結構——首句(段):總括全文,統領全文、引出下文、為下文……做鋪墊,點明題旨。

中間句(段):過渡句(段):承上啟下、承上、啟下;

非過渡句(段):照應上文…;為下文…做鋪墊;引出下文…

尾句(段):總結全文,照應開頭或題目

內容——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點明(深化、暗示)主旨,使文章內容豐富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對比類比(突出)、反問(強調)……

引用特有的作用——詩歌:使文章富有詩意、意蘊深厚、風格典雅;

諺語:使表達更通俗易懂,更形象

名言:增添說服力,使文章內容豐富

插入的作用——對比、類比;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

第二人稱的作用

第二人稱一般都兼有擬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語言生動;而在表情達意方面,運用第二人稱往往便於直抒胸臆,或直接對話。

標題的作用:

①看標題本義:詞語含義,概括內容、點明對象

②思考深層含義:結構——線索、懸念

③看與主旨的關係——與主旨的關係(點明、揭示)

④看使用的手法及效果——修辭(比喻、擬人、雙關等)、借物喻人,或象徵手法(標題一般是物);效果:生動形象、新穎含蓄、言簡意豐、發人深思、引起閱讀興趣。

2、賞析題

側重從欣賞的角度來品味語言的藝術表現力,命題者一般會選擇表達上富有特色的語句,往往一句(語段)三考,即含意、作用、賞析。賞析時主要從表達技巧和表達效果兩方面入手。

1.表達技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是從表達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稱的使用,描寫方式。(描寫、議論、抒情)

二是從表現手法(狹義)的角度分析,如襯托、對比等。(象徵、抑揚、聯想、想象)

三是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

四是從遣詞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詞語的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句式的整散等。

五是從語言風格入手,如平實、華麗、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簡潔明快、含蓄深沉、寓莊於諧、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鮮明等等。

在指出表達技巧的同時,一定要結合具體語段分析,即具體怎麼使用的。

2.分析表達效果時,一是要注意表達技巧本身的表達效果,二是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具體的表達效果。

①答題套路:採用(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具體闡釋),寫出了(某某對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效果。

簡而言之,就是:點明手法 + 具體闡釋 + 分析特點 + 分析情感 + 分析效果

【注意:情感與效果順序可以顛倒】

②如果賞析句中有某個詞用得特別傳神,需要特別地賞析一下。

三、探究題

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是讀者對散文探究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角度”是對作品的一種橫向的審視,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語言、技巧、價值(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作者的思想經歷、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等方面;“層面”是對作品的一種縱向的審視,如作品的意義層面、思想層面、價值層面、審美層面等。

“作品的意蘊”是指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意蘊、道德意蘊、倫理意蘊、政治意蘊、歷史意蘊、情感意蘊、生命意蘊、審美意蘊等多種內容。

“民族心理”是指一個民族深層文化心理特質的總括,是人們在共同的地域上從事共同的活動,並在其中以共同的語言交流思想感情,經過一定的時期逐步形成的表現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東西。

“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對其進行“發掘”,指的是從思想內容(包括作品主題及某些語句、文段、形象的內容等)和藝術表現(包括作品結構、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各個方面對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進行發掘和探究。

㈡、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作者的創作背景”指作者創作作品時所處的時代環境,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思想性格和心境等因素。“創作意圖”指作者創作作品時的動機、態度和風格等因素。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是一個文本產生和解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的“探討”是讀者與作者的互動過程,即探討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創作動機,加深對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意蘊的理解,探討作者的創作目的,探究作品與作者所生活的時代、環境的關係。考點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藉助作者同文本對話,即從作者的創作背景和意圖角度解讀文本;二是藉助文本同作者對話,即利用文本內容去探討作者當時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㈢、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閱讀文學作品,要能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發,能聯繫文化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得出自己的評價,能分辨文章的表現手法、領悟其表達技巧、審視其藝術效果、把握其獨特風格,從而進行富有個性的探究。“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是一種自由性閱讀,是一種體驗性閱讀,是一種差異性閱讀。這裡的“個性化”必須是立足自我,帶有明顯的個性色彩的;這裡的“有創意”指的是見解具有獨創性,不因襲他人的說法。見解的獨創性,不要求是最終的科學結論,只要言之成理,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

【答題角度】

1.答題的第一句話亮出自己的觀點。確立觀點,明確態度後,必須鮮明地表述出來,多用判斷語氣的句子,比如“我認為……”“我覺得……”“我贊成……”等。

2.闡釋依據。一定要藉助文本材料或相關事例(理論)等對觀點進行證明。或用“文本+觀點”,或用“事例+觀點”,或用“理論+觀點”,或用“文本+現實+觀點”的形式進行證明。

3.展現探究過程。這是整個探究過程的主體部分。目的是展示自己觀點的來龍去脈、形成過程,增加信服力。最好是按照由表及裡、由淺到深的順序(有時可以採用由主到次的順序)分條逐層地展示對探究的問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展示過程中讓自己見解的正確性或合理性得到證明。

4.答案要符合規範。答案要做到:觀點明確、提綱挈領、層次清晰、分點羅列、分析合理、語言通暢、表述規範、書寫工整、字數合宜。

【注意事項】

1.緊扣文本,尊重文本。探究題不是隨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於文本的探究。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讀文本時,不能斷章取義,必須依據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別是關鍵內容。第二,尊重客觀現實和普遍的認知規律。文本往往是現實生活的濃縮,它表現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認知規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圖和藝術表現的實效。作者創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圖表現得比較隱蔽。閱讀文本要注意挖掘這樣的意圖,在此基礎上方能進行一些延伸拓展性的探究。

2.立足文本,帶入自我。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結合文本的觀點、依據等可以作少量的、適當的個人解讀。

3.順藤摸瓜,由內到外。含蓄是文學作品的一個普遍特性。為了表達情感,作者往往藉助一些意象進行描述。答這樣的探究題要能透過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這些意象就是解開作者“心思”的鑰匙。我們要善於順著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蘊含的思想的“瓜”。

4.深入慎出,展示學識。解答這類試題不僅需要考生準確理解並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調集與文本相關的文外知識和能力儲備。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內——入乎文內,才能準確理解並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毛病,才會頭腦清醒,運用閱讀所得和自己平素的知識儲備,冷靜而準確地解答探究性閱讀題。

5.適當比較,揭示本質。

語文高考越來越注重對文化素養的考查,大量的閱讀,充分的積累,是整體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前提,有良好閱讀習慣的考生常常能在語文高考中考出優異成績。知識是基礎,思維是關鍵。在閱讀中注重提高語感的培養和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在閱讀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學生的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也是高考現代文閱讀每年的必考題。要求概括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還只停留在尋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對於在分析的基礎上加以綜合,在具體的基礎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難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準確性,經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換概念”、“轉移論題”等邏輯錯誤。與高考閱讀試題相關能力的培養絕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貫穿於日常的備考中,複習不但要有針對性,更需要重視平時的閱讀積累,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將“高考能力平時化,平時訓練高考化”,這樣就會輕鬆解決高考中的現代文閱讀問題了。

答題——提高散文閱讀題答題準確率的關鍵

(1)弄清題幹中的態度或傾向

題幹如果是否定形式,就採用先反後正的答題方式,避免遺漏要點;如果是肯定形式,就採用正面的答題方式。

(2)弄清題幹語言的構成形式,確定答題的語言形式

題乾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意由哪些方面構成,其往往是在提示考生答題時如何組織好語言。

(3)弄清題幹內容構成,明確答題方向

(4)變含蓄為直接,變分說為概括

散文的語言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很講究藝術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動細膩,有的形象具體。具有這些特點的語句在高考中歷來都是考查的重點。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共同點,然後將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的、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

(5)多從原文中篩選、提煉、整合語句作答

散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在於把握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來理解作品,多從原文中尋找答案。但並不是直接摘抄,有時以文章中的詞或句為基礎略加改寫來作答,有時要求綜觀全文,從各段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整合。

(6)多角度多層次答題

解答探究題,儘量從多角度多層次答題,讓答案的骨架牢固、漂亮,內容豐滿、充實。此外,還要注意探究題往往是要求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所以一定要恰當地結合文本,不能脫離文本高談闊論,信馬由韁地答題。

總之:

1.文學作品閱讀應從原文中找答案或答案依據,必須在原文中有勾畫圈點;

2.應先讀懂文章的觀點(若是哲理散文)或感情(若是抒情散文),所有題的回答應統領在此之下;

3.作答時,儘量用標記(如①②③或A.B.C.或分號)體現層次;

4.儘量從不同方面(如實與虛,內容與結構,段內與全文主旨等)使答案有不同的內容。

5.字跡工整,寫滿為止。

典例調研

端午的陽光

熊紅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羅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國軍隊已攻破楚國郢都,頓時感到支撐生命的最後一點亮光熄滅了。

當他把“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句吟誦給江邊漁父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將自己的清澈與江水的澄明合二為一了。我知道,這是屈子為保留個體純淨最無奈的選擇,也是迄今為止,文化祭壇上最高尚的選擇。

最終,三閭大夫坐在了汨羅江邊,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陽光裡,把最後的生路溺死水中。懷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著自己冰涼的心,走進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句,留在了岸上,留給了端午。一條江因為成了一個詩人心靈最後的歸屬地,而永遠被世人銘記。一個普通的節日,因為收留了偉大詩人的高尚魂魄,而內涵充盈。

端午,把緬懷和敬仰裹成了節日的粽心。

節日的壽命當然要比人的壽命長久許多,所以,三閭大夫把自己的傲骨託付給了這個日子。在結束自己肉體生命的同時,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靈魂,猶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後人的視線和思想。我知道,這種深入骨髓的隱痛,來自時間深處的行吟,一個揹負著深重苦難,行走了兩千多年的節日,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存在尋找一個答案。所以,端午節帶給我們的,應該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詩人余光中所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以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一個詩人的隕落,喚醒了一種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國,卻用死成就了《離騷》一樣。忽然覺得,端午節其實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葦葉了,它把所有的內容和精髓,密密細細地包藏起來,讓我們極具耐心地一層層打開,最後領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時,葦葉汲取了糯米的黏質,糯米滲透著葦葉的清香,似如端午與屈子之間的浸染,節與人的統一。

我對端午節的最初認知,完全來自於粽子,那時候的小學課本,還沒有涉及“楚辭”或者《離騷》的片言碎語,文化不高的母親也無法給我們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好在粽子並不因為我們的無知而改變所蘊含的味道。所以,我總會把端午節和甜香黏軟的糯米聯繫起來。這使得整個貧乏的生活,還能透射出星星點點的光亮,就像枯枝間的芭蕾,滲漏出些許隱祕的春意。

現在看來,那些夾雜在一年日曆中為數不多的能激發我們飲食嚮往的節日,早已成為精神上抵擋艱難生活的盾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為擁有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閭大夫叩謝。對童年而言,這是一個多麼充滿人情關懷的節日啊!那種甜膩的感覺,一直泛舟舌津。

後來知道了屈原和楚懷王,知道了《國殤》和汨羅江,知道了每年這一天,人們蜂擁江岸,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競龍舟,把一種悲情的懷念渲染成了歡悅的行為,熱熱鬧鬧,轟轟烈烈。

歷史會在很多場合拐出一道彎來,就像屈原投江時所選擇的河泊潭一樣——它是汨羅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彎曲處。這種彎道,對河流而言,只是改變了水的流向;對三閭大夫而言,卻是以生命為筆,填充了歷史的章節,引領了情感的走向。許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彎道,這些遠航至此的細節,因為承載了有溫度的夙願,使得堅硬的歷史柔軟了許多。所以,更多的時候,是生命的結局讓歷史的敘述更具悲情。明白了這一點,再品嚐粽子時,心情會沉重許多。

事情往往是這樣,在分享一種傳統時,我們更多的時候只在關注它所帶來的結果,而其中蘊含的真諦,卻很少探究了。因為時空的距離,讓來源變得愈加縹緲和混沌。好在歷史給了我們最好的解決方式,它讓時間淡化了一個國家的破碎的同時,卻強化了一種品質的高貴。它讓我們穿越兩千三百年的距離,聆聽到了一條河流古老的潮汐。這時候的端午,或許更像是一縷陽光,從汨羅江的源頭流淌過來,映照著江邊每一位過客的內心。[來源:學科網Z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無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鏡,端放在我們必經的路口,讓人們從歷史影像中,找到現實的映像。

(有刪改)

從全文看,“端午的陽光”有幾重含義?請簡要分析。

晒出一片秋實

洪忠佩

篁嶺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戶戶的晒樓便展現出一幅幅晒秋圖,明豔、質樸,既有齊白石畫中的筆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畫家筆下的新鮮生動。鱗瓦、屋簷,恰到好處地成了畫框,佈局簡單,卻在交叉中有變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進篁嶺村的一剎那,我的雙眼立即被這樣的畫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顏色,以及木坊上“漁樵耕讀”的雕飾。

其實,篁嶺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個典型山村,一百多戶人家,擠擠挨挨地蟄居在山腰上。在久遠的年月裡,滿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著紅豆杉、香榧、香樟、楓香,“其地多竹,大者徑尺”,歷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當壯觀。篁嶺山陡路窄,很難看到一塊寬敞的平地,村莊依山而建,房屋錯落有致,大多是兩層的結構:牆腳山石砌起,一層大門口朝著路,二層開後門架天橋臨著山,屋頂鱗瓦,牆體斑駁,大體是黑白色調,也有黃泥紅磚裸露的磚牆。而五桂堂、怡心樓、書院、客館,無不精雕細刻,稱得上是村莊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圍,茂林修竹,屋宇之間,雞犬相聞,依然透著原始村落的生活氣息。

秋日的篁嶺,天藍得純淨,樹綠得清亮,環境、空氣都可以養眼洗肺。村莊一家一戶樓堂前的晒欄,幾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從樓堂前抵牆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編的晒簟晒盤就成了無遮無攔的晒場,當地人稱之為晒樓。篁嶺人家晒作物沒什麼講究,山裡種的、地裡長的,什麼趕上就晒什麼,辣椒、紫蘇、稻穀、黃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環往復,他們恨不得把整個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來。而晒樓上色彩最為濃烈的,當屬辣椒和稻穀——粉牆黛瓦,配上那一盤盤紅色的辣椒、金色的稻穀,正是一幅明豔而恬淡的畫卷。如果說,鱗瓦與馬頭牆展現的是篁嶺徽派建築的“密”,那麼天井與晒樓無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嶺,農家的收成是不必問的,一看晒樓就知道。秋日裡,我在天街邊走近一位坐在長凳上切辣椒的老嫗,她看上去有60多歲,頭系方格子的陽袱(頭巾)。她把兩個或者三個辣椒併攏按在刀板上,一刀接著一刀,刀法嫻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鮮潤得很。等裝辣椒的竹籃夠上一晒盤了,就搬到晒樓上去晒。於是,空氣中飄浮著一股辣辣的氣味。色澤誘人的辣椒經不住晒,陽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滿當當的晒盤晒簟裡便留出了許多空隙。篁嶺女人的美是呈現在日常勞作中的,她們永遠是晒樓的主角。趁著好天氣晒作物,雖然忙前忙後,她們的言談舉止中卻有閒適自得的一面。她們覺得生活很簡單,日子就是春播、夏種、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飯吃有事做就夠了。往往,她們關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鮮香。

從一家兩家,到一百多戶人家紛紛把晒盤晒簟裡的辣椒晒出來,那是何其壯觀的場景!穿過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視或者俯視,我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篁嶺的晒秋圖,感受篁嶺人家對農耕文明最原生態的表達。

在篁嶺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邊,有一組二十四節氣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長輪迴,還有什麼比生命更奧妙呢?二十四節氣石雕的對面,是篁嶺人家的開山之作——一層層疊起的梯田,每年秋天,這裡都蓄勢一場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裡,篁嶺人家的晒樓更加豐盈明豔。

晒秋,一個多麼形象的詞。面對篁嶺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實,我看到了村人農耕生活的質樸,以及這片土地的殷實。

(有刪改)

文章第二段詳細描述篁嶺山村的情況,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水在水之外活著

葛水平

一條寬闊的谷地間,曾經有一條河流過,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滾出山間,更遠處四散而去。這生殖的土地,鮮花盛開,青草繁茂,正適合羊們的口糧。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數丈寬的河道,下游一位年長的老漢說:“往山裡走是它的源頭,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臉前頭我們喊它秋水河,因為當年秋天雨水多它的聲音大便有了這個外名。”

沁河,南北貫穿晉東南。我們立足的這個縣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晉名水沁河六出其源於山中而得名。山間沁河的六個源頭清泉噴湧,碧水成溪,匯成了綠水沁河。

它魅惑了天地兩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車開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著,有青草填補了它們的縫隙,黃綠交織,有繁榮,有寂滅,也有疼痛。

河谷兩岸沒有人煙。雲朵讓天空無限擴大,空了的村莊讓我六神歸位。這樣的時候,因了空氣的絕對新鮮和純淨,聲音的穿透力也特別強,不知名的小鳥啁啾聲聲,在空曠中游走,那啁啾聲便遙遠了一切,透明瞭一切。我們奔跑而去,讓景色生動起來。一條道被水漫過,人走在水道上,兩行楊樹形成密匝匝綠色拱道,在一個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開到兩邊山腳下。“源”至此而出。

泉水清澈,冰涼清甜,東邊泉眼水流湍急,西邊泉眼水流平緩,兩股泉水流出數十米後匯成一股,順河谷而滲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覺到在遠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渦流叢生該是怎樣的景緻!淺淺的一汪至山間流出,我把手伸進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慢鋪開來形成小河,水面剛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過河對岸,鞋面不小心會被水打溼,也許是故意的,此時的我居然對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陽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顆粒狀,有別一番模樣。對岸有碑亭,新修卻已經殘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設立下的“沁河源頭紀念碑”。

它不是原來就這個樣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開著五朵花瓣的黃花,自在地生動著,羊群走來,放羊人撒了細鹽,我聽見羊舌頭抹布一樣擦著,像一支曲子在低聲部迴旋。放羊人揮著皮鞭,鞭梢帶著響,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隻頭羊昂著頭,相比於那些勾著頭吃草的羊,那隻頭羊擴大了我的視野。源頭在我身後一百米遠的地方,就已經看不到水了。我坐下來,糞蛋蛋落在草叢間,索性躺下,我的情緒複雜。源頭的河床這麼寬,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現在只能用幻覺來填補它的空缺。這個世界已經失去了用心靈與眼睛觀察的習慣,快樂是持久的,痛苦則是剎那之間,而人都喜歡飛蛾撲火,為眼前的利益狂歡而死。

明代詩人王徽詩云:“沁水河邊古渡口,往來不斷送行舟。”在沁河兩岸的沖積平地和原有臺地上,由於沁河總體水量的減少和沁河水被過度的開發利用,昔日洶湧的河水變成了今天的涓涓細流,日常流量從過去的每秒幾百立方米下降到幾立方米。放羊人說:“也就幾年光景。”臺地上的秋莊稼捲曲著葉子,旱大了。放羊人說:“看著是河的源頭,卻使喚不上水。”一條河的旺衰總有一定的規律可尋,領導人在社會轉折關頭的抉擇也非常重要。對資源的爭奪,可以爆發最激烈的戰爭,誰都知道。無節制地開採資源,使一座城市變為一片廢墟,一座最繁華的都會變成一片草場,滄海變桑田,有誰知道我們少了什麼?走走走走走,汲取什麼才能夠讓水茁壯成長?我看到薄淡輕疏的雲彩,正俯視數十萬煙灶的生命,並不是太久的歲月,放羊人說:“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些植物和人一樣喜歡喝清水,黃花遍開,如經脈一樣的腰肢風姿綽約在陽光下,放羊人甩開鞭聲,羊群們奮力撂開蹄子順著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聲堅硬而空曠。

誰能知道眼淚是生命最後一抿唾液?

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著,卻是我心裡的急事。

(有刪改)

“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著,卻是我心裡的急事。”請結合全文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烏鎮的修辭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汗 漫

茅盾、木心這兩個烏鎮之子,應對烏鎮熟稔於心並縈迴於異鄉的夢中。

茅盾,1896年生於烏鎮東柵,本名沈雁冰,後外出求學、從文、投身社會變革運動,先後用過幾十個筆名,最終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等小說確立其在中國文壇的位置。“茅盾”這一筆名,顯現出大革命失敗後一個左翼文人的苦悶、猶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現為語言的困境。正因這雙重困境,他在1949年之後處於一種微妙、尷尬的位置,反覆檢討其內心與行動的革命堅定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從來沒有苦悶、猶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遠處。而正是這種“偏遠”贏得我的敬意,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在烏鎮上可以找到茅盾筆下林家鋪子的原型——一家老雜貨店,現改成專營字畫古玩的商鋪,在觀前街茅盾故居對面。當然,眼前的老闆並不姓林,卻按《林家鋪子》裡的描寫來打扮自己,著長袍馬褂,表情燦爛像烏鎮上的晴空,沒有一絲面臨破產的憂憤。我伏在櫃檯上問他,那林老闆的後人還在烏鎮上否?他說,都去了國外。因茅盾小說,一個普通店鋪有望永遠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遷,顯現出了修辭的力量。

木心,本名孫牧心,1927年生於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美專、杭州國立藝專求學,師從於劉海粟、林風眠學習油畫。1971年蒙冤入獄,三根手指被折斷,仍堅持寫作,在紙上畫出白鍵黑鍵“彈鋼琴”,後獲釋。1982年移居美國紐約,以作畫、講學謀生,後嘗試寫作,出版小說集、散文集、詩集十多部,像文壇突然出現的一個新人,語言充滿漢語言的詩意、別緻,例如:“公園石欄上伏著兩個男人,毫無作為地容光煥發。”“昨夜有人送我歸來,前面的持火把,後面的吹笛。”“秋天的風都是從往年秋天吹來的。”——這風,也都是從烏鎮吹來的吧?晚年,木心乘風還鄉,2011年辭世。

木心家的“孫家花園”,是烏鎮最美的私宅。花園應該有鮮花和如花的女人。當時烏鎮碼頭上搬運的麻袋,都印著一個“孫”字。僕人打掃房間,把花瓶抱出抱進重新擺在案頭時出錯,會遭到主人責備:“怎麼把明代的花瓶搬出來了——去,擺宋朝的,要記住樣式的不同。”一個富貴華麗之家,1949年後相繼改造成為農具廠、鐵器社、五金軸承廠,乃至成為野草高過圍牆的廢園。90年代,木心聲名大動於華語文學界,烏鎮政府開始在畫家陳丹青指導下,於孫家花園原址重建“晚晴小築”。2006年,木心回烏鎮在此居住五年,去世,晚晴小築改為“木心紀念館”,展有各種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樂譜,及其用過的寫字檯、禮帽、皮鞋、手杖等遺物。依然是修辭的力量,在挽留一個人的餘溫和氣息。

木心不是遊客,大概不會喜歡烏鎮的面目一新。在劇變中的故鄉,一個人,反而會加重異鄉感吧。孫家花園轉化而成晚晴小築,木心如落葉轉化成樹根處的泥土,大約會想:烏鎮還在烏鎮嗎?我還是我嗎?“從前的那個我如果來找現在的我,會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這樣說,充滿對“從前”的留戀和對“現在”的諒解。從前的玉勒雕鞍、錦帽貂裘,現在的霜天斷雁、淡茶清酒。

留戀和諒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態度,對烏鎮,對青春。

(有刪改)

文章標題“烏鎮的修辭”指什麼?文中兩次寫到“修辭的力量”,各有什麼含義?請結合文意加以理解。

流水寫意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彭學明

①流水總是這樣的,從一個山谷整裝出發,滿山奔走。流水的步態閃閃嫵媚,流水的表情清亮秀美,流水的腰肢柔弱堅韌。流水像一個亦歌亦舞的詩人,以青山為題,以音樂為伴,寫一首一瀉千里的長詩。

②兩岸的山谷危崖峭壁,崖壁的樹木鬱鬱蔥蔥,清新的綠色雲詭霧譎,燦爛的花朵兒孫滿堂。披紅戴綠的流水,猶如一支出嫁的嗩吶,踩著宮商角徵羽,一段一段地道白,一程一程地數板,把兩岸景物唱得斑斕絢麗,一派溫情。花鼓戲的韻律、黃梅戲的節奏、河南梆子的念詞,都如飛流直瀉的秦腔秦調,在黃土地上高高低低,深深淺淺,信天漫遊,這些水底跑動的音樂,常在寂靜的山谷嘩嘩呼嘯,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結隊地爬上石壁、掛在樹梢。叮叮咚咚的流泉,則讓我們想起琵琶、吉他、古箏、古笙,想起這些宮弦裡楚楚動人的女人。一曲流水,就是一隻長袖,飛動深宮慾海,民間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鮮的笑臉,千迴百轉,常轉常新。其實,流水本身就是女人柔弱無骨的精靈,搖擺的風姿,綽約秀麗,牽動兩岸民俗、兩岸風情。

③鶯飛草長的時候,流水豐腴得又嫩又胖。一河一河的新綠,既似一鍋劃不開的米粥,又似一匹扯不斷的絲綢,典雅素麗,流淌著胭脂的芬芳。看山山是綠的,看樹樹是綠的,看天天是綠的,看云云是綠的,整個世界都在綠水裡掠過似的,綠淋淋的,滴!順著流水的源頭,我們看到流水插滿了桃花和柳條的,打馬過莊,碰到有炊煙的地方,流水打一個結才走。碰到有果實的地方,流水打一個結才走。流水,總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旅人,有打不完的胭脂扣,擰不完的感情結。它戀山,山是它堅強厚實的胸膛。它戀樹,樹是它靈巧修長的手指。它戀草,草是它飄逸秀美的長髮。當然,它也戀村,村是它安居樂業的家園。那些村子與花朵往往就在流水最美的地方綻放著,飯香與落花,飄泊在河床。

④剝開一座又一座青山,流水的肩頭不僅落滿了四季景色,也落滿了風雨雪霜。魚是流水最負盛名的舞蹈演員,飛翔的舞蹈,帶動水鄉民情。成群結隊的魚群,自由多變的舞型,像一梭子掃來掃去的子彈,擊倒我們。蓄謀已久的魚竿,就在這裡紛紛下餌,長一根短一根,誘惑單純的演員們。跳舞的魚們被勾引上鉤,滿街的魚香,在空中獨行。那些船,是一隻只遠行的鞋子,在流水上面來來回回地跑了多年龍套,此刻歇息了,伴隨魚鷹休生養性;而槳,依然是一支推窗作畫的筆,在水中入墨,水中切題,把一河水鄉描得溫情叢生。

⑤順著流水,一個楚國的三閭大夫涉水而來,高高的個,飄飛的須,一襲長衫,滿目苦淚。求索,碰壁,再求索,再碰壁,金質的思想與水質的靈魂,使得他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世俗只需要愚昧,皇帝只需要昏庸,一切權貴都只需要讒言、媚笑、馬屁,他只能選擇雷電風雨的時候,把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只能以死作一次不朽的抗爭。從此,一尾傷痕累累的魚,總會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游過來,讓我們想起楚辭,想起離騷,想起端午龍船和那顆倔強沉浮、永不屈服的心。所有酷似汨羅的流水,就從離騷楚辭裡流來,千年萬年的端午龍舟,在離騷楚辭裡競渡。方塊的漢字,竹製的書簡,都密密麻麻地坐在船上,划著槳,擂著鼓,把一頁頁歷史攪得天翻地覆、歡聲雷動。屈原的詩與辭,繁茂地包圍著我們,珮環叮噹,衣裙窸窣,洗滌我們的骯髒與黑暗。

⑥無論涉水而過,還是隔水而居,我們都割不開流水的莫逆親情。我們可以沒衣穿沒飯吃,但不能沒水喝,沒有水,我們就不能活。因此,讓我們熱愛流水,珍惜流水,讓流水的光華,世世代代,與人相伴。聽!流水的歌聲,正從我們面前奔跑而過。

(節選自《中國作家網》,有刪節)

以第②段為例,簡要分析本文語言方面的主要特點。(5分)

長冬麥語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宋殿儒

①寒烈的長冬裡,很多人會讚美那枝“風中俏”的梅花,而我卻常常透過梅香,想起家鄉冬野裡盛放春綠的麥子。

②麥子是人們心中不可或缺的植物。秋風起,麥子播下地,殘忍的秋風掃落葉過後,麥子長高了一截,面色也濃綠了一成。寒冬來臨的時候,常常會伴著大雪和刺骨的寒風一股腦兒地來了,呼呼的寒風凜冽地喊叫著,河面上一層薄薄的白冰,世界萬物好像在一瞬間就被肅殺成一把乾屍,就連秋風中倔強著開花的菊兒也熬不過寒冬的慘烈和無情,死去了。而唯獨麥子,仍然為這個世界堅守了一派濃綠,一汪春情。

③冬天不會放過你的倔強,它們用三九四九凍破石頭的大雪和冰凍來攻擊你。它們在一夜之間會用厚厚的白雪覆蓋你的頭顱,妄想把你一下窒息,它們還妄想在窒息你的同時,又把你身邊的土壤冰凍成一塊鐵板——掐死你!可是,你面對如此殘忍的殺生,卻坦然微笑。你利用嚴冬給的厚厚白雪做了一床自己過冬的被子,把敵人的武器變成了自己的“武器”;你為了不被凍土“掐死”,就趁被凍住脖頸的時候,狠命地往大地深處紮根,用長長深深的根系去汲取大地深處的溫暖,積蓄自身戰鬥的力量,把自己分櫱成三頭六臂、成為不可戰勝的壯士……

春雷滾滾的那一陣子,冬天望著一竿子高、綠油油的你,常常會把最後一點失敗的淚滴,滴在你勝利微笑著的田野裡。那時候,農民們都能聽你給無奈的冬天說聲“拜拜……”

⑤其實麥子是流浪過來的植物。它從異域尋尋覓覓才找到適合自己生長的家園,麥子最喜愛中國這塊土地了。咱們中國人,喜愛它,它更喜愛咱中國人。大半個中國的人喜愛麥子,都依靠麥子生活,早在數千年前就和麥子結下了骨肉相通的情緣。

⑥父親曾經說過,麥子的陽光就是夏日的成熟色,那無邊的金色麥浪就是麥子為人類世界跳的一支陽光舞,它明媚、靚麗,芳香醉人……

⑦鄉親們都把麥子稱為“硬性嫩娃”。是說麥子看起來柔弱,而性子剛烈不屈,是鄉親們最離不開、最金貴的一個娃。鄉親們對待麥子,也是撲心撲肝的疼愛。他們願意把最好的肥料上到麥田裡,他們也捨得用汗水去澆灌麥子的一季旺盛。父親說,只要你捨得流汗,把它按時種到大田裡,它就決不會辜負了你的期望。給人結出白饃細面和幸福的日子……我們常常看見,父輩們的犁鏵開處,就有麥浪滾滾,那就是麥子的品格——它其實也是農民們的汗水、淚水和希望凝固成的一個姿態。

⑧親近麥子的人,不僅是品嚐到麥香的時候才會想到它們,而是每時每刻會把麥子放入自己的脈動。無論他們走到哪裡,都會念叨自己的麥子:“不知道麥子長得好嗎?”“今冬的雪多了,麥子又能豐收了哈……”“麥子也是咱不可忘懷的一個親人……”他們在念想著麥子的一個個日子裡,數點著自己對麥子情結的記憶。

(選自《 人民日報 》2015年2月23日8版,有刪改)

結合全文,探究“長冬麥語”的豐富意蘊。

古巷乾坤

周鐵鈞

古巷多狹長略彎曲,也不寬,只要對面支起窗扇不會碰撞。鋪地青石經年踩磨、風雨刷礪,鱗澤泛亮。巷子再老些,路面會有兩條下凹的淺溝,那是數百年流輪攆出的轍印,蘊滿歲月滄桑。

如沒有臨巷門窗,巷牆就很高,壘砌得厚重堅實。但窗多已泛黃龜裂,還隱現著精描細勾的花木山水、樓閣亭榭,半朦半掩地褪向時光深處。磚縫裡膏泥都漸鬆蝕,用指尖去摳,便簌簌落下。

裹在陳年舊歲裡的古巷,蒼健安詳,不為外界潮流、時尚 所動。霓燈溢彩的街路喧囂,廣場舞樂曲播揚,卻侵不進陡聳的青牆,巷內如僻廊靜谷,別有乾坤:月亮順巷口攀上來,清輝盈盈、如煙似帛,巷路枕著朦朦山影,迎候訪古探幽的遊人來此抖落浮躁,傾縱心緒,濾驗風情。

我曾獨步上海朱家角古鎮,走著走著,環顧四周,盡是角脊老屋,步入其間,左轉右拐,不見盡頭,走得腰痠腿乏,仍出不得“迷魂巷”。憂心忡忡時,眼前突然變得坦闊,巷路徑直通向一座氣勢宏偉的石橋,橋頭聳立的巖碑上刻:“放生橋”。橋對面長街寬邃,招牌林立,店鋪千家。坐在街頭茶攤要了一壺龍井,向茶攤老闆說:此處巷子太“亂”。老闆笑道:朱家角稱奇之處就是街寬巷窄,路生巷,巷連街,街通路,綿延不盡。

當晚,住宿一條古巷深處的小客店,院鋪青石鱗澤泛光,幽靜淡雅。客店隔壁,有一家小小的“書畫齋”,主人是位銀髯飄逸的老伯,齋中四壁掛滿字畫,幅幅筆墨遒勁、大氣雄渾。我入室攀談,暢言良久,問老伯可否求得墨 寶?老伯應允,他正撥鎮紙,墨毫飛動、中鋒運筆,一聯:“養浩然正氣、極風雲壯觀”躍然紙上。玩味聯意,彰顯煙火平民身處狹巷,胸蘊乾坤的高遠境界。

如今遊歷揚州,何園古巷入口處導遊旗招展,擴音器嘈雜,鼎沸的人群依序入巷,逼仄跟進前行,頭懸青天一線,“穿巷風”咄咄刺膚,導遊講述的多是黃賓虹、 朱千華等一代名家,曾在園中開啟多少思維創意,歷經怎樣尊卑榮辱、愛恨交織……走了許久,依然曲延不絕……

邊走顧視左右,見巷牆嵌刻許多詩詞:“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這是唐代杜荀鶴寫蘇州古巷的,讀詩生情,禁不住憶起人水橋互依、河巷舟相偎的吳越故郡蘇州。

姑蘇古巷素淡淳樸,千年初容、俗韻不 改,每天熹微,幾家巷門開了,踱出來的多是老者,他們既去晨練,也去趕“頭湯麵”,巷中世代遞接的營生是“三蝦面”店。麵店門窗臨巷,店主取活蝦搓籽、取腦、剝仁,是為“三蝦”。蝦殼湯入鍋燒開,趁沸下面,煮好撈出澆原湯,面潤汁爽,原味本鮮。一碗麵條,揚名千年姑蘇,煮沸古巷乾坤。

古巷不光居住井市平民,也有宦官要臣府邸、文豪墨客棲室。盛唐國都長安城常樂巷,地處東城僻隅,狹巷幽深,卻坐落亭榭綠地、蓮池短橋的庭院。白居易在此居住10年,寫出大量傳世詩文,他後來被差往杭州為官,常樂古巷依然人聲鼎沸、文玩古董交易火爆,堪比如今北京“琉璃廠”。一條古巷,滋養一個詩人,繁榮了一方文化;一個詩人,知名一條古巷,厚壘了盛唐的文化底蘊,隨流逝的風華一起升值。

見一戶老宅木門虛掩,向內張望,端坐藤椅上的老奶奶示意我進院,她幾句講述,便把時光曳到70多年前:那時,盛澤是稱譽天下的綢都,巷裡綢緞莊主豪院與漁樵蠶農寒門相鄰,有“五步一面館、十步一茶肆”的喧沸市井,也有織機脆響、梭聲交匯的絲綢作坊,更有“十歲外皆能紡織”的巧手如林……

聽著想著,竟覺真得步入人流熙攘、商鋪林立的古巷,如歷遊“清明上河圖”十里繁華,心內寂寥瞬間被市俗民風彌補,空曠意境填滿匠心獨運的滄桑構建。

告別了好客的老人,邁出高高的青石門檻,前望古巷,不見盡頭,沿平平仄仄的卵石路漫步,任心緒靜然流淌,清風掠過耳畔,時空中似乎依舊傳來吳根越角的故事,溢滿巷路,演繹綿遠、精彩的古巷乾坤……

近年來,為了吸引遊客,全國有很多地方投入巨資重建或新建古鎮,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一現象的看法。

稀粥南北味

2019年高考語文衝刺----散文閱讀


張抗抗

稀粥在中國,猶如長江黃河,源遠流長。

稀粥對於許多中國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鍋一勺一點一滴,從中生長出精血氣力、聰明才智,還順便喝出來的許多陳規積習。

少年時代在杭州,江浙地方的人愛吃泡飯。把剩下的大米飯攪鬆,用水燒開,就是泡飯。泡飯裡有鍋底的飯鍋巴,吃起來很香。佐以醬瓜、腐乳和油炸蠶豆,最好有幾塊油煎鹹帶魚,就是普通人家價廉物美的享受了。江南一帶,泡飯也就是稀飯,家家離不開泡飯,與北方人愛喝稀粥的習性並無二致。

外婆住在江南腹地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外婆家愛喝白米粥,煮粥必用粳米。用粳米燒的粥又粘又稠,開了鍋,廚房裡便霧氣濛濛地飄起陣陣粥香,聽著灶上鍋裡咕嘟咕嘟白米翻滾的聲音,像是有人唱歌。熄火後的粥是不能馬上就喝的,微微地悶上一陣,待粥鍋四邊翹起了一圈薄薄的白膜,粥面上結成一層白亮白亮的薄殼,粥米已變得極其柔軟幾乎融化,粥才成其為粥。那樣的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藥加百合再加蓮子熬出來的汁。溫熱地喝下去,似乎五臟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我們家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總是見鍋見底地一搶而空。南方人喝粥就是喝粥,有些單調,不像北方人那樣,還就著饅頭烙餅什麼的。那個時候,稀粥對於我來說,多半出於家傳的習慣,別無選擇,所以偶爾也抱怨早上喝粥肚子容易餓,晚上喝粥總要起夜。外婆就皺著眉頭,用筷子輕輕敲著碗邊說:“小孩不懂事,早十幾年,一戶人家吃三年粥,就可買上一畝田呢,你外公家的房產地產,就是這樣省吃儉用掙下來的……”外婆喝粥有個習慣,她喝飽了以後,放下筷子,必得用舌頭把粘在粥碗四邊的粥湯舔乾淨,乾淨得就像一隻沒用過的碗,那時外婆的粥才算是真正喝完。

當我在寒冷的北大荒原野上啃著凍窩頭、掰著黑麵饅頭時,我開始思念外婆的白米粥。白米粥在東北稱作大米粥,連隊的食堂極偶然才炮製一回,通常是作為病號飯,必須經過分場大夫和連首長的批准,才能得此優待。後來我有了一個小家,待後院菜園子的豌豆成熟,剝出一粒粒翡翠般的新鮮豆子,再向農場的老職工討些大米,熬上一鍋粥,待粥快熟時,把豌豆摻進去,再加上弄來的一點白糖,便成了江南一帶著名的豌豆糖粥。一時饞倒連隊的杭州老鄉,紛紛如蝗蟲擁入我的茅屋,一鍋粥頓時告罄,就差沒像我外婆那樣把鍋舔淨了。

在當時年年吃返銷糧的北大荒,所有以粗糧製作的主食裡,唯有粥還是可以接受並且較為容易適應的——這就是大碴子粥和小米粥。

大碴子,其實就是把玉米粒軋成幾瓣約如綠豆大小的幹玉米碎粒。用一口大鍋把玉米碴子添上水,急火煮開鍋,改為文火燜。燜的時間越長,碴子就熬得越爛,越爛吃起來就越香。等到粥香四溢,開鍋揭蓋,眼前金光燦爛,一派輝煌,盛在碗裡,如捧著個金碗,很新奇也很莊嚴。大碴子粥米粒飽滿又實沉,咬下去富有彈性和韌勁,嚼起來挺過癮。從每一粒碴子裡熬出的粘稠漿汁,散發著秋天田野上成熟莊稼的氣息,洋溢著北方漢子的那種粗獷和力量。

煮大碴子粥必須在碴子下鍋時,放上一種長粒的飯豆。那種豆子紫色粉色白色還帶花紋,五光十色的令人眼花繚亂。五彩的豆子在鍋裡微微脹裂,沉浮在金色的粥湯裡,如玉盤上鑲嵌的寶石……[來源:Zxxk.Com]

小米粥喝起來感覺要溫柔些細膩些,且有極高的營養價值,易被人體吸收,是北方婦女生小孩坐月子和哺乳期的最佳食品。在北大荒農場的土炕上生下我兒時,有農場職工的家屬送來一袋小米。靠著這袋小米,我度過了那一段艱難的日子。每天,幾乎每餐每頓,我喝的都是小米粥。在掛滿白霜的土屋裡,冰涼的手捧起一碗黃澄澄冒著熱氣的小米粥,我覺得自己還有足夠的力量活下去。熱粥一滴滴溫熱我的身體烤乾我的眼淚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懼。我第一次發現,原來稀粥遠非僅僅具有外婆賦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載人生,可以疏導痛苦,甚至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命運。

多年後回廣東老家探親,稀粥竟以我從未見過的豐富絢麗——綠的菜葉紅的肉丁黑褐色帶花紋的松花蛋和金黃色的海米,襯以米粒雪白的底色,就像一幅點彩派的斑斕繪畫,呈現在我面前。街頭巷尾到處都有粥攤或粥挑子,燃得旺旺的爐火上,熬得稀爛的薄薄的粥湯正咕咕冒泡,一邊擺放整齊的粥碗裡,分別碼著新鮮的生魚片、生雞片或生肉片,任顧客選用。確定了某一種,攤主便從鍋裡舀起一勺滾燙的薄粥,對著碗裡的生魚片澆下去,藉著沸騰的稀粥的熱量,生魚片很快燙熟,再加少許精鹽、胡椒粉和味精,用筷子翻動攪拌一會兒,一碗美味的魚生粥就炮製而成。粥米入口便化,回味無窮;魚片鮮嫩可口,滑而不膩。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達舒暢,與世無爭,別無他求。我在廣州吃過燒鵝乳豬,卻獨獨忘不了這幾角錢一碗的魚生粥或雞絲粥。卻有幾位外國朋友,聞粥色變,發表意見說,為人一世,最不喜歡喝稀粥,也不能理解中國人對於粥的愛好。

而我,喜歡喝在這塊土地上所能喝到的或精緻或粗糙或富麗或簡樸的各式各樣的粥。

(選自《張抗抗散文》,有刪改)

文章始末寫“稀粥南味”,中間穿插“稀粥北味”。請簡要賞析這樣寫的好處。

結合全文,簡說對“稀粥對於許多中國人,亦如生命之源泉”的理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