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乳山一支沙姓人修譜的故事,對後世挺有借鑑意義'

"

修譜,是國人的一大傳統。族譜也與地方誌、國史一起構成了一個系統性史料體系,幫助現在的人們,瞭解過去的歷史。如今,雖然總體修譜頻率已經大不如前,但仍有不少熱心人致力於此。

有了計算機和互聯網,現時的修譜比過去筆墨謄寫要便捷的多,然而有一個困惑,卻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這個困惑就是:修譜力求全,但出於種種原因,很難做到這點,此時應該怎麼權衡呢?

其實,這個困惑的背後,體現的是老一輩人“較真”的責任心。筆者就曾聽棲霞牟姓一位老者講述,當年修譜時,他風聞百里之外的海陽某村有一支牟姓人,擔心屬於同宗而修譜時遺漏,毅然打車前去探訪,敬業執著令人感嘆。

現實中,像剛才說的牟老先生這樣的情形不在少數,但還有很多人是心有糾結,遲遲難以下筆。這種情況,清代乳山(當時屬寧海)一支沙姓人修譜時就遇到過。

"

修譜,是國人的一大傳統。族譜也與地方誌、國史一起構成了一個系統性史料體系,幫助現在的人們,瞭解過去的歷史。如今,雖然總體修譜頻率已經大不如前,但仍有不少熱心人致力於此。

有了計算機和互聯網,現時的修譜比過去筆墨謄寫要便捷的多,然而有一個困惑,卻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這個困惑就是:修譜力求全,但出於種種原因,很難做到這點,此時應該怎麼權衡呢?

其實,這個困惑的背後,體現的是老一輩人“較真”的責任心。筆者就曾聽棲霞牟姓一位老者講述,當年修譜時,他風聞百里之外的海陽某村有一支牟姓人,擔心屬於同宗而修譜時遺漏,毅然打車前去探訪,敬業執著令人感嘆。

現實中,像剛才說的牟老先生這樣的情形不在少數,但還有很多人是心有糾結,遲遲難以下筆。這種情況,清代乳山(當時屬寧海)一支沙姓人修譜時就遇到過。

威海乳山一支沙姓人修譜的故事,對後世挺有借鑑意義

這支沙姓人居住在下沙家村(乳山市崖子鎮境內),相傳祖居地在澇口村,明代遷此,清初又析出田家一支。

雖然傳說如此,但苦於沒有文字族譜,世系難以詳考,有心族人常以此為憾,沙元慶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下沙家村沙姓十一代孫,從咸豐末年開始,他就籌劃修撰下沙家及田家、蓬家夼這一大支沙姓的族譜,但準備了十多年,卻一直沒有開始下筆撰書。原因他在族譜序言中說的很明白:“細閱全宗,有可考者,有不可考者,因而潛心諮詢,遲之又久。”也就是說,修譜力求詳細,只要有一處不詳,就始終如鯁在喉,難以釋懷。

正在心結難解之際,古現村(海陽市郭城鎮西古現村,距離下沙家村不遠)一位於姓友人來訪。沙元慶和他聊及此事,于姓友人勸他說:“難誠難矣,然不可因難而止。可否有一權道焉,知者詳焉,不知者闕焉。不然,釋今不圖,無論今所不知者,後此更不可得而詳。即今所能詳者,後此且不可得而知,愈久不愈難乎。”

這段話的大體意思是,如果因為眼下有不明白的地方,就不把已經弄清的信息寫進族譜,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以前不明白的地方,後世不太可能弄清,就連現在知道的信息,如果沒有文字族譜作為載體,也很有可能在後世失傳或者訛傳。因此,權衡之下,應該將自己已經掌握的信息寫進族譜,將不明白的地方註明空缺,等待後世考證。

"

修譜,是國人的一大傳統。族譜也與地方誌、國史一起構成了一個系統性史料體系,幫助現在的人們,瞭解過去的歷史。如今,雖然總體修譜頻率已經大不如前,但仍有不少熱心人致力於此。

有了計算機和互聯網,現時的修譜比過去筆墨謄寫要便捷的多,然而有一個困惑,卻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這個困惑就是:修譜力求全,但出於種種原因,很難做到這點,此時應該怎麼權衡呢?

其實,這個困惑的背後,體現的是老一輩人“較真”的責任心。筆者就曾聽棲霞牟姓一位老者講述,當年修譜時,他風聞百里之外的海陽某村有一支牟姓人,擔心屬於同宗而修譜時遺漏,毅然打車前去探訪,敬業執著令人感嘆。

現實中,像剛才說的牟老先生這樣的情形不在少數,但還有很多人是心有糾結,遲遲難以下筆。這種情況,清代乳山(當時屬寧海)一支沙姓人修譜時就遇到過。

威海乳山一支沙姓人修譜的故事,對後世挺有借鑑意義

這支沙姓人居住在下沙家村(乳山市崖子鎮境內),相傳祖居地在澇口村,明代遷此,清初又析出田家一支。

雖然傳說如此,但苦於沒有文字族譜,世系難以詳考,有心族人常以此為憾,沙元慶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下沙家村沙姓十一代孫,從咸豐末年開始,他就籌劃修撰下沙家及田家、蓬家夼這一大支沙姓的族譜,但準備了十多年,卻一直沒有開始下筆撰書。原因他在族譜序言中說的很明白:“細閱全宗,有可考者,有不可考者,因而潛心諮詢,遲之又久。”也就是說,修譜力求詳細,只要有一處不詳,就始終如鯁在喉,難以釋懷。

正在心結難解之際,古現村(海陽市郭城鎮西古現村,距離下沙家村不遠)一位於姓友人來訪。沙元慶和他聊及此事,于姓友人勸他說:“難誠難矣,然不可因難而止。可否有一權道焉,知者詳焉,不知者闕焉。不然,釋今不圖,無論今所不知者,後此更不可得而詳。即今所能詳者,後此且不可得而知,愈久不愈難乎。”

這段話的大體意思是,如果因為眼下有不明白的地方,就不把已經弄清的信息寫進族譜,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以前不明白的地方,後世不太可能弄清,就連現在知道的信息,如果沒有文字族譜作為載體,也很有可能在後世失傳或者訛傳。因此,權衡之下,應該將自己已經掌握的信息寫進族譜,將不明白的地方註明空缺,等待後世考證。

威海乳山一支沙姓人修譜的故事,對後世挺有借鑑意義

這位於姓友人的一席話,讓沙元慶突感釋懷,於是他很快聯繫族人,開始編撰族譜。到了同治末年,族譜修撰編成,手抄本一直流傳後世,讓如今的下沙家人,瞭解到自己的根源所在。

"

修譜,是國人的一大傳統。族譜也與地方誌、國史一起構成了一個系統性史料體系,幫助現在的人們,瞭解過去的歷史。如今,雖然總體修譜頻率已經大不如前,但仍有不少熱心人致力於此。

有了計算機和互聯網,現時的修譜比過去筆墨謄寫要便捷的多,然而有一個困惑,卻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這個困惑就是:修譜力求全,但出於種種原因,很難做到這點,此時應該怎麼權衡呢?

其實,這個困惑的背後,體現的是老一輩人“較真”的責任心。筆者就曾聽棲霞牟姓一位老者講述,當年修譜時,他風聞百里之外的海陽某村有一支牟姓人,擔心屬於同宗而修譜時遺漏,毅然打車前去探訪,敬業執著令人感嘆。

現實中,像剛才說的牟老先生這樣的情形不在少數,但還有很多人是心有糾結,遲遲難以下筆。這種情況,清代乳山(當時屬寧海)一支沙姓人修譜時就遇到過。

威海乳山一支沙姓人修譜的故事,對後世挺有借鑑意義

這支沙姓人居住在下沙家村(乳山市崖子鎮境內),相傳祖居地在澇口村,明代遷此,清初又析出田家一支。

雖然傳說如此,但苦於沒有文字族譜,世系難以詳考,有心族人常以此為憾,沙元慶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下沙家村沙姓十一代孫,從咸豐末年開始,他就籌劃修撰下沙家及田家、蓬家夼這一大支沙姓的族譜,但準備了十多年,卻一直沒有開始下筆撰書。原因他在族譜序言中說的很明白:“細閱全宗,有可考者,有不可考者,因而潛心諮詢,遲之又久。”也就是說,修譜力求詳細,只要有一處不詳,就始終如鯁在喉,難以釋懷。

正在心結難解之際,古現村(海陽市郭城鎮西古現村,距離下沙家村不遠)一位於姓友人來訪。沙元慶和他聊及此事,于姓友人勸他說:“難誠難矣,然不可因難而止。可否有一權道焉,知者詳焉,不知者闕焉。不然,釋今不圖,無論今所不知者,後此更不可得而詳。即今所能詳者,後此且不可得而知,愈久不愈難乎。”

這段話的大體意思是,如果因為眼下有不明白的地方,就不把已經弄清的信息寫進族譜,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以前不明白的地方,後世不太可能弄清,就連現在知道的信息,如果沒有文字族譜作為載體,也很有可能在後世失傳或者訛傳。因此,權衡之下,應該將自己已經掌握的信息寫進族譜,將不明白的地方註明空缺,等待後世考證。

威海乳山一支沙姓人修譜的故事,對後世挺有借鑑意義

這位於姓友人的一席話,讓沙元慶突感釋懷,於是他很快聯繫族人,開始編撰族譜。到了同治末年,族譜修撰編成,手抄本一直流傳後世,讓如今的下沙家人,瞭解到自己的根源所在。

威海乳山一支沙姓人修譜的故事,對後世挺有借鑑意義

而修譜之前的這段心路歷程,沙元慶也寫在了族譜的序言當中。這些話不僅勉勵著沙姓後人,對於其他的修譜者來說,也於心有慼慼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