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貿易爭端衝擊亞洲區域經濟整合

張茉楠

未來全球國家競爭將是價值鏈上的競爭。伴隨著價值鏈競爭,全球貿易摩擦與衝突也不斷升級。亞太價值鏈(尤其是東亞價值鏈)是全球貿易循環中最為關鍵的鏈條之一,也是全球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然而,中美貿易摩擦和日韓貿易爭端正在對亞洲價值鏈產生結構性破壞,不僅可能導致亞洲價值鏈收縮、貿易增長停滯,也將對包括RCEP、中日韓FTA等在內的區域經濟整合產生長期深遠影響。

日韓貿易爭端背後的半導體之爭

貿易摩擦在全球上演,日本首次將韓國從“白色國家”清單中刪除,以及韓國將把日本從其白名單中剔除。韓國將導致日韓貿易爭端進入新高度。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歷史原因的“舊恨”,但本質上是為了爭奪高科技主導權的大國博弈與競爭。

全球產業5G通信、量子技術和人工智能(AI)是當前全球高科技競爭的三大主戰場,也是包括世界主要大國在高科技領域競爭的主戰場。5G通信、量子技術和人工智能(AI)代表了全球高科技研究與產業發展的三個方向,誰能夠在這三個領域率先取得突破,佔得先機,誰就將在未來高科技競爭中擁有主動權和主導地位,各國在這三大高科技領域競爭的結果不僅決定著其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地位,更決定著在全球經貿領域的影響力、控制力和戰略地位。

今年7月1日,日本宣佈加強對韓半導體出口的管制,要求對氟化聚酰亞胺、光刻膠(Resist)和蝕刻氣體(氟化氫)三個產品進行單獨許可和審查,具體分兩步走,並從安全保障上的友好國家“白名單”中剔除韓國。所謂的“白名單”包括美國、德國、法國等27個國家。2004年,日本將韓國列入“白名單國家”。在從日本出口之際,如果出口目的地是被列入名單的國家,出口企業能享受手續簡化等優惠措施,而此次韓國將成為首個被剔除的國家。如果韓國不在白名單之內,有可能轉用於軍事的產品在出口時就需要得到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批准,電子零部件、精密零部件、機床等都屬於管制對象。

日韓在貿易爭端中處於“不對稱”地位。兩國間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和第十一大經濟體的關係面臨失控風險。日韓貿易爭端表面上是日本為了報復韓國不斷向日本討要戰時勞工賠償,但實質是刻意打壓韓國的面板及存儲產業。

日本製裁韓國選擇得非常“精準”,將高純度氟化氫、氟聚酰亞胺、以及光刻膠對韓國限制輸出,氟聚酰亞胺是電視和手機面板要用,光刻膠和氟化氫是製造可摺疊屏幕的材料。日本佔全球氟聚酰亞胺和光光刻膠總產量的90%,且全球半導體企業70%的氟化氫需從日本進口。鑑於這三種材料都不易存儲,韓國三星電子、LG和SK等廠商一直高度依賴日本進口,三項原材料只有1-3個月庫存,一旦斷供,韓國半導體產業根本無力抵抗。

對於韓國而言,半導體產業是韓國出口的支柱產業。2019 年第一季度,韓國半導體出口額為 231.99 億美元,佔韓國總出口額的 17.5%,排名第一,遠高於排名第二的機械產業 9.7% 的比例。近兩三年半導體產業的景氣,是拉動韓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據韓國貿易協會公佈的1-5月半導體材料進口數據,三款原材料的對日進口金額為1660億韓元。從韓國進口比重來看,光刻膠、氟化聚酰亞胺各佔91.9%和93.7%,雖然對日本依賴程度高,但金額並不算太高,也就是說,日本遭受的損失相對有限。然而,韓國原材料對於產業鏈下游的製造生產起著決定性作用。比如,光刻膠短缺就是三星電子目前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三星電子完全由日本進口該材料。

而反觀日本,自持其牢牢地掌控著上游重要原材料等的供應目前並沒有鬆動跡象。半導體生產工藝主要分為設計、製造、封測三大環節,在後兩個環節中,就需要關鍵設備和材料,他們也是保障芯片順利生產的上游基石。而日本的硬核能力就是在上游的原材料和硬件設備上,眾多技術門檻非常高,尤其是材料方面,不少日本企業的產品不可替代。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斷供,韓國半導體即使有第二供應商,依舊被扼住喉嚨。據ICInsights數據,2018年全球半導體產值約4700億美金。由此可得,半導體材料約為總產值的11%,設備約為12%。兩者相加為23%,佔半導體產業的四分之一左右。從日本出口比重來看,光刻膠在日本出口各地佔比數據中,對美國(佔21.8%)出口量最多,其次是中國臺灣(17.9%)、中國(16.7%),之後才是韓國(11.6%)。在氟化聚酰亞胺上,韓國出口佔比為22.5%,為第二大進口國。

除此之外,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中,日本企業佔據37%的市場份額。無論是電子束描畫設備、塗布/顯影設備、清洗設備、氧化爐、減壓CVD設備等重要前端設備,還是以劃片機為代表的重要後道封裝設備,以及以探針器為代表的重要測試設備環節,日本企業都具備非常強勁的競爭力。

日韓貿易戰可能對本已放緩的全球半導體產業進一步“雪上加霜”。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二季度全球芯片銷售額同比下降16.8%,環比微增0.3%,至982億美元。其中,6月芯片銷售額同比下降16.8%,環比下降0.9%,至327億美元。從去年四季度開始,芯片銷售就呈現出同比下滑態勢。

亞洲價值鏈中的中日韓“三角”

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日韓從中國進口的資本品也不斷增加,這樣中日韓之間製造業的垂直分工開始下降,水平分工不斷上升。水平分工進一步導致生產工序分工和中間品貿易增加。隨著中日韓之間價值鏈日益複雜化,三國間貿易額也大規模增長。

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亞太區域內貿易的增長速度幾乎是世界貿易的兩倍, 而且遠遠超過了北美自由貿易區( NAFTA) 和歐盟( EU) 區域內貿易的增長速度。亞太價值鏈(尤其是東亞價值鏈)是全球貿易循環中最為關鍵的鏈條之一,也是全球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亞洲區內貿易額中60——65%為中間產品貿易——在東亞國際產業鏈中,日本、韓國等將中國作為生產鏈的終端,中國則需要從東亞較發達經濟體進口半成品和高技術零部件,同時從東盟進口能源礦產等大宗品,然後將製成品銷往歐美髮達國家。

本世紀以來,亞太內部的貿易依存度與一體化進程不斷上升。根據博鰲亞洲論壇《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2019年度報告》數據,2017年,亞洲經濟整體上對自身的依存度也有所提升,從2016年的50.74%上升至54.2%,為2004年以來最高。整體而言,區域各經濟體對中國貿易依存度在同步上升,而中國對日本、韓國兩個經濟體的依存度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這一下降部分是由於中國對東盟國家的貿易依存度提升,已由2000年的8.5%上升至2017年的13%。從貿易增長的貢獻來源看,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貢獻要大於發達經濟體。值得注意的是,亞洲地區的需求增長率高達8%,充當著全球貿易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從區域發展優勢來看,亞太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發展階段有很大的差異,而不少國家的產業結構和比較優勢又可以形成互補,亞太經濟體可以通過彼此市場的進一步對接,擴大需求規模,利用垂直專業化機制實現差異化競爭和專業化發展,從而為構築完整的價值鏈接創造條件,正在改變“南-南”、“南-北”貿易的傳統方式,形成更為緊密的價值鏈貿易合作方式。

亞洲區域經濟整合恐遭遇衝擊

當前,日韓貿易爭端不斷升級也給RCEP、中日韓自貿區等亞洲區域經濟整合帶來不確定性的陰影。

第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於2012年由東盟發起,包括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RCEP涵蓋全球約35億的人口,GDP將達約23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的32.2%,還將佔有29.1%的全球貿易以及32.5%的全球投資,是當前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經過27輪談判,RCEP接近最後達成。其中有關在市場準入方面,超過三分之二的雙邊市場準入談判已結束,東盟與中日韓印澳新參與的RCEP談判正處於談判完成前臨門一腳的階段。

在中美貿易衝突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區域國家希望在年內結束談判,藉此抵禦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衝擊。若今年結束RCEP談判,一個涵蓋東協10國、中日韓三國、澳大利亞和印度共16國的區域多邊FTA將成型。屆時將囊括全球人口的48.7%、全球產出的31.6%、全球貿易額的28.5%,以及吸引全球五分之一的FDI,併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 FTA。根據RCEP協定大綱,談判議題設定有:貨品貿易、服務貿易、金融服務、電信服務業、自然人移動、投資、智慧財產權、電子商務、競爭、中小企業、政府採購經濟和技術合作、爭端解決、原產地規則、關務程序與貿易便捷化等共18個領域。

回顧以往,從關貿總協定(GATT)邁入WTO,再到之後的各種FTA,長期來歐美已開發國家掌握全球貿易規則的制定權,並與新興經濟體的經貿發展節奏格格不入,甚至利用既有的貿易規則體系對新興經濟體進行“圍追堵截”。就全球貿易格局看,構建全球貿易的新版圖,進而實現東西方貿易格局的新轉變。RCEP包含了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中印和東盟等經濟體,未來的規模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從而將西方主導的貿易格局轉變為由新興經濟體主導的嶄新格局。然而,日韓矛盾升級讓這個覆蓋人口最多國家的自貿區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

第二、中日韓自貿區

日韓貿易爭端不僅對RCEP產生極大的負面衝擊,也可能使正在提速的中日韓自貿區(FTA)談判的達成擱淺。

中日韓自貿區被視為最“難產”的自貿區。自2002年中國提出中日韓自貿協定的設想,日韓予以積極迴應,到2012年三國決定啟動自貿協定談判,花費了十年時間。2013年中日韓自貿協定開始第一輪談判後,也因三國政治關係幾經波折。2018年,受中日關係回暖推動,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出現轉機,三方同意加速三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力爭達成“全面、高水平、互惠且具有自身價值的自由貿易協定”。截至目前,該談判已進行了十五輪。

從經濟規模上看,2018年中日韓經濟總量達20.95萬億美元,超過歐盟,接近北美自貿區,比目前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11國的經濟總量多約10萬億美元,但經濟一體化建設卻落後於歐盟和北美,中日韓在經濟實力和總量上均具備集結整合條件。

從價值鏈關聯度看,中日韓三國間經貿聯繫非常緊密,產業鏈高度融合。中國是日本、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日韓分別是中國第二和第三大貿易伙伴國、第一和第二大投資來源國。僅“中韓+中日”兩個雙邊貿易之和即可與“中美貿易總量”相比。中日韓是自由貿易的受益者和積極倡導者,十幾年來,中日韓三國各自自貿區的建設已經積累非常多的經驗。在當前不斷惡化的日韓關係以及升級的貿易爭端下,中日韓自貿區也將變得困難重重,或被長期擱置。(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見習編輯:李茜楠 主編:商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