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

"我心似此虛空,縱然風情萬種,卻是了無痕跡。"

——川端康成在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致辭。

"

"我心似此虛空,縱然風情萬種,卻是了無痕跡。"

——川端康成在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致辭。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1968年12月10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憑藉其代表作《雪國》一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頒獎典禮上,瑞典文學院由5名院士組成的評委會給予其這樣的評價:"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雪國》獲獎以來,更是被廣大讀者奉為"史上最美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雪國》之美,美在"物哀",川端康成曾說:"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物哀、幽玄、侘寂、意氣,構成了日式傳統審美的核心概念。

"

"我心似此虛空,縱然風情萬種,卻是了無痕跡。"

——川端康成在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致辭。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1968年12月10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憑藉其代表作《雪國》一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頒獎典禮上,瑞典文學院由5名院士組成的評委會給予其這樣的評價:"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雪國》獲獎以來,更是被廣大讀者奉為"史上最美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雪國》之美,美在"物哀",川端康成曾說:"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物哀、幽玄、侘寂、意氣,構成了日式傳統審美的核心概念。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據說,中國詩詞對日本影響最大的一首,不是李白、杜甫之流,而是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所刻畫的情景和詩人的心境,幾近"物哀",但中國詩人往往是在人生失意之時有此心境,與日本的"物哀"思想仍有本質不同。

"

"我心似此虛空,縱然風情萬種,卻是了無痕跡。"

——川端康成在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致辭。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1968年12月10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憑藉其代表作《雪國》一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頒獎典禮上,瑞典文學院由5名院士組成的評委會給予其這樣的評價:"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雪國》獲獎以來,更是被廣大讀者奉為"史上最美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雪國》之美,美在"物哀",川端康成曾說:"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物哀、幽玄、侘寂、意氣,構成了日式傳統審美的核心概念。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據說,中國詩詞對日本影響最大的一首,不是李白、杜甫之流,而是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所刻畫的情景和詩人的心境,幾近"物哀",但中國詩人往往是在人生失意之時有此心境,與日本的"物哀"思想仍有本質不同。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學家本居宣長將平安時期的日本審美提煉為"物哀",將日本文學的本質首次歸納為"在於物哀",其理論來源是日本文學史上的開山之作《源氏物語》。"物哀"是日本人對世間萬物的感嘆、感動、欣賞、讚美和惋惜,於絢爛見凋零,這便是日式物哀美學。

名著往往都有一個經典的開篇,據說,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開篇,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作家。《雪國》的開篇,平淡無奇,卻淡中得味:“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川端康成寫景,不似中國文人。中國文人寫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往往指向一種倫理秩序:"發乎情、而止於禮。”

日本的物哀指向完全個體化的個人情感,追求瞬間美,轉瞬即逝的美感,不惜在美的瞬間求得永恆的清寂,這是一種超越理性的純粹精神性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是作為個體體驗,可以意會,難以言傳。

"山頭上罩滿了月色,這是原野盡頭唯一的景色。"

"天空沒有一隻飛鳥,山麓的原野,一望無際。"

亦如日本流傳已久的俳句:"流螢斷續光,一明一滅-尺間,寂寞何以堪。"

總有一種難以言傳的心緒,縈繞心間。

像極了禪宗的意味,不可說、不可說。

"

"我心似此虛空,縱然風情萬種,卻是了無痕跡。"

——川端康成在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致辭。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1968年12月10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憑藉其代表作《雪國》一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頒獎典禮上,瑞典文學院由5名院士組成的評委會給予其這樣的評價:"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雪國》獲獎以來,更是被廣大讀者奉為"史上最美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雪國》之美,美在"物哀",川端康成曾說:"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物哀、幽玄、侘寂、意氣,構成了日式傳統審美的核心概念。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據說,中國詩詞對日本影響最大的一首,不是李白、杜甫之流,而是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所刻畫的情景和詩人的心境,幾近"物哀",但中國詩人往往是在人生失意之時有此心境,與日本的"物哀"思想仍有本質不同。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學家本居宣長將平安時期的日本審美提煉為"物哀",將日本文學的本質首次歸納為"在於物哀",其理論來源是日本文學史上的開山之作《源氏物語》。"物哀"是日本人對世間萬物的感嘆、感動、欣賞、讚美和惋惜,於絢爛見凋零,這便是日式物哀美學。

名著往往都有一個經典的開篇,據說,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開篇,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作家。《雪國》的開篇,平淡無奇,卻淡中得味:“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川端康成寫景,不似中國文人。中國文人寫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往往指向一種倫理秩序:"發乎情、而止於禮。”

日本的物哀指向完全個體化的個人情感,追求瞬間美,轉瞬即逝的美感,不惜在美的瞬間求得永恆的清寂,這是一種超越理性的純粹精神性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是作為個體體驗,可以意會,難以言傳。

"山頭上罩滿了月色,這是原野盡頭唯一的景色。"

"天空沒有一隻飛鳥,山麓的原野,一望無際。"

亦如日本流傳已久的俳句:"流螢斷續光,一明一滅-尺間,寂寞何以堪。"

總有一種難以言傳的心緒,縈繞心間。

像極了禪宗的意味,不可說、不可說。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和靜清寂,清是清靜,寂是冷寂。和靜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也是日本民族的精神。

隨著佛教的傳入,尤其是禪宗的傳入,物哀式的審美意識,更具有了一種禪宗式的美感。

禪宗的"無",空白澄明,枯槁孤寂,素雅簡約,幾近毫無雕琢,卻顯樸素之美。

禪宗與物哀的融合,終於使得此種審美意識,進入到形而上的境界。物哀美是一種虛無式的美。此種虛無,不似西方的虛無主義,西方的虛無主義,指向宗教信仰坍塌之後,人之精神的無家可歸。譬如,尼采之"上帝死了。"

"

"我心似此虛空,縱然風情萬種,卻是了無痕跡。"

——川端康成在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致辭。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1968年12月10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憑藉其代表作《雪國》一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頒獎典禮上,瑞典文學院由5名院士組成的評委會給予其這樣的評價:"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雪國》獲獎以來,更是被廣大讀者奉為"史上最美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雪國》之美,美在"物哀",川端康成曾說:"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物哀、幽玄、侘寂、意氣,構成了日式傳統審美的核心概念。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據說,中國詩詞對日本影響最大的一首,不是李白、杜甫之流,而是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所刻畫的情景和詩人的心境,幾近"物哀",但中國詩人往往是在人生失意之時有此心境,與日本的"物哀"思想仍有本質不同。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學家本居宣長將平安時期的日本審美提煉為"物哀",將日本文學的本質首次歸納為"在於物哀",其理論來源是日本文學史上的開山之作《源氏物語》。"物哀"是日本人對世間萬物的感嘆、感動、欣賞、讚美和惋惜,於絢爛見凋零,這便是日式物哀美學。

名著往往都有一個經典的開篇,據說,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開篇,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作家。《雪國》的開篇,平淡無奇,卻淡中得味:“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川端康成寫景,不似中國文人。中國文人寫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往往指向一種倫理秩序:"發乎情、而止於禮。”

日本的物哀指向完全個體化的個人情感,追求瞬間美,轉瞬即逝的美感,不惜在美的瞬間求得永恆的清寂,這是一種超越理性的純粹精神性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是作為個體體驗,可以意會,難以言傳。

"山頭上罩滿了月色,這是原野盡頭唯一的景色。"

"天空沒有一隻飛鳥,山麓的原野,一望無際。"

亦如日本流傳已久的俳句:"流螢斷續光,一明一滅-尺間,寂寞何以堪。"

總有一種難以言傳的心緒,縈繞心間。

像極了禪宗的意味,不可說、不可說。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和靜清寂,清是清靜,寂是冷寂。和靜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也是日本民族的精神。

隨著佛教的傳入,尤其是禪宗的傳入,物哀式的審美意識,更具有了一種禪宗式的美感。

禪宗的"無",空白澄明,枯槁孤寂,素雅簡約,幾近毫無雕琢,卻顯樸素之美。

禪宗與物哀的融合,終於使得此種審美意識,進入到形而上的境界。物哀美是一種虛無式的美。此種虛無,不似西方的虛無主義,西方的虛無主義,指向宗教信仰坍塌之後,人之精神的無家可歸。譬如,尼采之"上帝死了。"

日式審美——美到極致是“物哀”

物哀式的虛無之美, 在川端康成的筆下,指向: "生存是一種徒勞。”在融合了禪宗之後,物哀照見的是道。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金剛經》有言:"一切有為法,如露亦如電,如夢幻泡影, 應作如是觀。"

由觀照"物"之存在,然後體悟、發現、 由物及我,又見悽美、冷寂。深遠而深刻,具有不可言說之趣味,史具哲學形西上之意味。

亦如: 盛年不再,倏忽此生。京城奈良,不見而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