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國百姓手拿一個“護身符”,才躲過日軍大批殺戮

在抗戰的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日本人在城門口查崗,中國百姓進城手裡都拿著一張卡片,他們給日軍遞上去,然後點頭哈腰,日本人嚴肅地看一眼,上下打量一會,手一揮說:“去吧!”百姓誠惶誠恐地走了。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當時的老百姓,大多數還是想活命的,所以他們會小心翼翼揣好這張卡片,帶著不情願的巴結,希望鬼子不要一刺刀刺過來。

這張卡片就是良民證。

抗戰時期,中國百姓手拿一個“護身符”,才躲過日軍大批殺戮

所為良民證是日偽政權對淪陷區百姓的畸形管制制度,他們擔心混跡“特務”或者“奸細”,所以給洗脫嫌疑的百姓一個身份證明,就給“間諜”工作和“諜報”的獲取帶來麻煩。

另外,他們也知道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要奴役中國可沒那麼簡單,他們一路侵略過來,也見識過中國從軍隊到百姓的反抗過程,也看見過百姓眼裡仇恨的目光,但他們又不能把人都殺光,所以就採取發“良民證”的方式,防止有革命者混入隊伍中,煽動復仇情緒,造成淪陷區的暴亂。

良民證是由中文手寫和日文印刷兩種語言混合在一起,確保中國百姓和日本人都能看懂,其實也含有改變淪陷區百姓國籍的意圖,就好比日本人在淪陷區辦教育,以日語為主要語言,對中國是一種赤裸裸的文化殖民。

抗戰時期,中國百姓手拿一個“護身符”,才躲過日軍大批殺戮

這張象徵著日本國籍的“良民證”也不是隨便發的,他們需要甄選鑑別,看到沒威脅的老百姓才會發放,而日本人需要抓人的時候,看到良民證會優先釋放,這個證的威力還是挺大的。

良民證當然不是日本人挨個發,那他們會累死,他們會挑選當地的保長,其實也是“漢奸”,讓他發放,日本人才比較放心。

“良民證”雖然只有撲克牌大小,但製作的很複雜,個人信息填寫十分相信,不但有良民證證號,還有姓名,年齡,住址,最後還有發放證件的名稱和時間,章蓋兩個,中文的和日文的。

抗戰時期,中國百姓手拿一個“護身符”,才躲過日軍大批殺戮

良民證的第一條就是不得轉借其他人,只能自己用,違背者,殺。第二條是年滿十三歲就必須要領良民證並隨身攜帶,否則誤認為你是地下工作者就咔嚓了。幸虧沒生在那個時代,這種恐怖氛圍真是讓人無法承受。

日軍最開始在偽滿洲國辦理良民證,因為這裡是日本最想要的土地,還妄圖把這裡變成日本國土,所以他們會好好“教育”這裡的百姓。

日軍會突擊檢查,如果沒有良民證,會被當抗日人員抓起來。偽造?NO,日本人會讓偽造者腦袋開花,他們可是很精明的。

抗戰時期,中國百姓手拿一個“護身符”,才躲過日軍大批殺戮

日本人這麼嚴格戒備,其實不是表彰乖乖聽話的老百姓,而是在抓抗日人員。日本人也知道,中國人恨透了他們,當時地下工作者和士兵都是很多的,所以日本人一直在找這些人。

他們經常將大量百姓召集過來,謊稱要免費辦理良民證,眼睛卻在蒐羅可疑人員。看到受傷有老繭的,抓;看到平頭和光頭的,抓;聽到北方口音,抓。

可笑的是很多百姓被日本人搶得窮得要命,根本沒錢辦良民證,日本人收費收不上來,後來乾脆免費辦。很多人第一次照相,在良民證上的臉看著彆彆扭扭的。

抗戰時期,中國百姓手拿一個“護身符”,才躲過日軍大批殺戮

如果遺失了那就要花錢辦了,這倒是小事,關鍵是要被沒日沒夜審問丟證的原因,他們拷問犯人都是同一個問題反覆問,摧毀你的心理防線,所以有的人崩潰了,很容易被當士兵殺掉,但大部分兄弟還是挺得住,必須得補辦,否則沒有良民證更容易被殺掉。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回國,中國百姓歡呼著回家把良民證惡狠狠踩幾腳,然後撕成碎片或者燒掉,有些有心人保存下來,作為歷史的紀念,所以我們現在才能看到“良民證”。

抗戰時期,中國百姓手拿一個“護身符”,才躲過日軍大批殺戮

真是一段不想回憶的屈辱歷史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