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你沒窮過,就沒有資格評判窮人'

人生第一份工作 東平縣廣播電視臺 2019-08-26
"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窮已經變成了一種原罪。

在不少精英眼中,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女博士芭芭拉·艾爾瑞克臥底底層,就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

“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可當結束完數月的臥底生活後,女博士發現窮人之所以那麼窮,根本不是不努力導致的。

她還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我在底層的生活》,揭示了這個社會最殘忍的真相,一個跟成功學完全背道而馳的現實。

“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窮已經變成了一種原罪。

在不少精英眼中,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女博士芭芭拉·艾爾瑞克臥底底層,就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

“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可當結束完數月的臥底生活後,女博士發現窮人之所以那麼窮,根本不是不努力導致的。

她還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我在底層的生活》,揭示了這個社會最殘忍的真相,一個跟成功學完全背道而馳的現實。

“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女博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你沒窮過,就沒有資格評判窮人

臥底的第一件事情,那就是找到一個容身之地。

一開始女博士就做好了心理準備,知道能住宿條件肯定不怎樣,但沒想到房子真是突破了她認知的底線。

房子沒有空調、電扇、紗窗就算了,空間還特別狹小,別說做飯了,就連多餘活動的空間都沒有。

即使這樣的破房子,房租都得需要500美金,幾乎要佔開銷的大頭。

鄰居說,有地方住就不錯了,總比流落街頭好。

是啊,有地方住就已經不錯了,哪裡還有什麼選擇的權利。

"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窮已經變成了一種原罪。

在不少精英眼中,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女博士芭芭拉·艾爾瑞克臥底底層,就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

“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可當結束完數月的臥底生活後,女博士發現窮人之所以那麼窮,根本不是不努力導致的。

她還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我在底層的生活》,揭示了這個社會最殘忍的真相,一個跟成功學完全背道而馳的現實。

“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女博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你沒窮過,就沒有資格評判窮人

臥底的第一件事情,那就是找到一個容身之地。

一開始女博士就做好了心理準備,知道能住宿條件肯定不怎樣,但沒想到房子真是突破了她認知的底線。

房子沒有空調、電扇、紗窗就算了,空間還特別狹小,別說做飯了,就連多餘活動的空間都沒有。

即使這樣的破房子,房租都得需要500美金,幾乎要佔開銷的大頭。

鄰居說,有地方住就不錯了,總比流落街頭好。

是啊,有地方住就已經不錯了,哪裡還有什麼選擇的權利。

女博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你沒窮過,就沒有資格評判窮人

在住宿30公里遠的地方,女博士找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餐廳裡的服務員。

早晨4:45的時候,鬧鈴聲就一遍遍催人起床。

四周都還是漆黑的一片,換做平日,這離起床時間足足還有3個小時。

等女博士一路奔波到飯店時,她早都精疲力竭,但忙碌的一天才剛剛開始。

因為工資是按小時計算,經理就像一隻老鷹,會牢牢盯著每一個服務員,生怕他們會偷懶摸魚。

一看你手頭上的工作做完了,就立馬指派新的工作去做,根本不允許你有一點休息時間。

最要命的是,為了讓顧客們按時就餐,女博士只能在人少的下午吃一份熱狗麵包,好幾次都餓到快暈倒。

然而,生活並不會因此就同情一個窮人,讓他因為努力就變好。

就算忙成了這樣,女博士一天才能賺19.44美金,除掉房租的16.6美金,就只能剩2.84美金,也就夠在便利店買個三明治。

迫於無奈,女博士只能再找一份兼職。

這就意味著,她每天得工作14個小時,手頭上才能稍微寬裕一點。

每天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整個人都得像個陀螺一樣,不停地轉轉轉。

做了一個月的服務員,除掉生活必需開銷後,女博士最終口袋裡只剩了22美元。22美元能做什麼?也不過是吃5個漢堡罷了,就連生病做個檢查的錢都不夠。

服務員的工作,讓一直生活優渥的女博士發現,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不公平。

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有享不完的福,有的人只有讓自己馬不停蹄工作中,才能勉強讓自己有飯吃、有床睡。

"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窮已經變成了一種原罪。

在不少精英眼中,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女博士芭芭拉·艾爾瑞克臥底底層,就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

“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可當結束完數月的臥底生活後,女博士發現窮人之所以那麼窮,根本不是不努力導致的。

她還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我在底層的生活》,揭示了這個社會最殘忍的真相,一個跟成功學完全背道而馳的現實。

“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女博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你沒窮過,就沒有資格評判窮人

臥底的第一件事情,那就是找到一個容身之地。

一開始女博士就做好了心理準備,知道能住宿條件肯定不怎樣,但沒想到房子真是突破了她認知的底線。

房子沒有空調、電扇、紗窗就算了,空間還特別狹小,別說做飯了,就連多餘活動的空間都沒有。

即使這樣的破房子,房租都得需要500美金,幾乎要佔開銷的大頭。

鄰居說,有地方住就不錯了,總比流落街頭好。

是啊,有地方住就已經不錯了,哪裡還有什麼選擇的權利。

女博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你沒窮過,就沒有資格評判窮人

在住宿30公里遠的地方,女博士找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餐廳裡的服務員。

早晨4:45的時候,鬧鈴聲就一遍遍催人起床。

四周都還是漆黑的一片,換做平日,這離起床時間足足還有3個小時。

等女博士一路奔波到飯店時,她早都精疲力竭,但忙碌的一天才剛剛開始。

因為工資是按小時計算,經理就像一隻老鷹,會牢牢盯著每一個服務員,生怕他們會偷懶摸魚。

一看你手頭上的工作做完了,就立馬指派新的工作去做,根本不允許你有一點休息時間。

最要命的是,為了讓顧客們按時就餐,女博士只能在人少的下午吃一份熱狗麵包,好幾次都餓到快暈倒。

然而,生活並不會因此就同情一個窮人,讓他因為努力就變好。

就算忙成了這樣,女博士一天才能賺19.44美金,除掉房租的16.6美金,就只能剩2.84美金,也就夠在便利店買個三明治。

迫於無奈,女博士只能再找一份兼職。

這就意味著,她每天得工作14個小時,手頭上才能稍微寬裕一點。

每天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整個人都得像個陀螺一樣,不停地轉轉轉。

做了一個月的服務員,除掉生活必需開銷後,女博士最終口袋裡只剩了22美元。22美元能做什麼?也不過是吃5個漢堡罷了,就連生病做個檢查的錢都不夠。

服務員的工作,讓一直生活優渥的女博士發現,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不公平。

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有享不完的福,有的人只有讓自己馬不停蹄工作中,才能勉強讓自己有飯吃、有床睡。

女博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你沒窮過,就沒有資格評判窮人

女博士的第二份工作,是清潔工。

每天,女博士都要出入高檔別墅區,在主人的蔑視中,跪著擦完地板。

如果說,餐廳服務員感受到的是身體的勞累,那做清潔工就是尊嚴的壓迫。

儘管他們是靠雙手來養活自己,但沒有人瞧得起他們。

好幾次,女博士都會覺得受到了屈辱,但她也只能躲在出租屋裡的淋浴噴頭下,嚎啕大哭。

清潔工的工資稍微高了一點,除掉基本開銷後,女博士一個月攢了203美金。

但就這能買一件外套的錢,需要女博士一天做兩份工作、一週連續工作7天才能換來。

清潔工的工作,讓一直驕傲的女博士發現,這個世界上尊嚴是最不切實際的東西。

就像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這些可憐的人還在為生計奔波,哪裡還有時間去考慮生活。

女博士最後一份工作在大型連鎖超市。

“這麼大的平臺,應該會有一點的改變吧!”

但現實卻回了她一記耳光!

越大的平臺,每個人的工作劃分就越細緻,完全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想要晉升那簡直就是難上加難。

每天,女博士只需做一件事——把商品碼放整齊。

工作十分簡單,甚至不需要動一下腦筋,只需要重複一個動作長達十小時就夠了。

這種長時間機械式的工作,讓女博士完全變了一副模樣,她目光呆滯、雙腿腫脹、大腦一片空白。

被掏空的身體和精力根本沒有辦法支撐一份學習計劃。

這根本不是因為精英口中的目光短淺、沒有恆心,而是時間與精力根本不允許。

理貨員的工作,讓一直優秀的女博士發現,自己的成就並不只是因為努力。

那些賺著最低薪酬的窮人們,他們的努力程度不亞於任何一個精英,他們的智商、情商也並不低。

只是因為沒有機遇,不夠幸運,他們的生活只是周而復始得重複著。

很多社會精英,之所以能夠成為佼佼者。

除了自身因素外,最主要的是,能有一個好的機遇,能有一個好的環境去成長。

女博士在底層的生活,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

即使,她做著跟底層人一樣的工作、賺著相同的薪水、住一樣破舊的房子、吃一樣沒營養的飯菜。

但她還是具有很多窮人不具備的優勢。

比如,她曾有很好的醫療,有著豐富營養的飲食,有著多年的健身習慣,這都讓她有一個更健康的身體去承受重體力活帶來的傷害。

最重要的是,除了吃、住外,她沒有其他額外的開支,貧窮對於她只是一種體驗罷了。

這讓她不會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崩潰,也能讓她在工作中保有持續的積極性和熱情。

而她身邊那些人,那些日日夜夜努力在貧困線掙扎的人們,貧窮帶給他們的,永遠不是什麼好玩的體驗,更多的都是掙扎與痛苦。

"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窮已經變成了一種原罪。

在不少精英眼中,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女博士芭芭拉·艾爾瑞克臥底底層,就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

“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可當結束完數月的臥底生活後,女博士發現窮人之所以那麼窮,根本不是不努力導致的。

她還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我在底層的生活》,揭示了這個社會最殘忍的真相,一個跟成功學完全背道而馳的現實。

“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女博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你沒窮過,就沒有資格評判窮人

臥底的第一件事情,那就是找到一個容身之地。

一開始女博士就做好了心理準備,知道能住宿條件肯定不怎樣,但沒想到房子真是突破了她認知的底線。

房子沒有空調、電扇、紗窗就算了,空間還特別狹小,別說做飯了,就連多餘活動的空間都沒有。

即使這樣的破房子,房租都得需要500美金,幾乎要佔開銷的大頭。

鄰居說,有地方住就不錯了,總比流落街頭好。

是啊,有地方住就已經不錯了,哪裡還有什麼選擇的權利。

女博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你沒窮過,就沒有資格評判窮人

在住宿30公里遠的地方,女博士找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餐廳裡的服務員。

早晨4:45的時候,鬧鈴聲就一遍遍催人起床。

四周都還是漆黑的一片,換做平日,這離起床時間足足還有3個小時。

等女博士一路奔波到飯店時,她早都精疲力竭,但忙碌的一天才剛剛開始。

因為工資是按小時計算,經理就像一隻老鷹,會牢牢盯著每一個服務員,生怕他們會偷懶摸魚。

一看你手頭上的工作做完了,就立馬指派新的工作去做,根本不允許你有一點休息時間。

最要命的是,為了讓顧客們按時就餐,女博士只能在人少的下午吃一份熱狗麵包,好幾次都餓到快暈倒。

然而,生活並不會因此就同情一個窮人,讓他因為努力就變好。

就算忙成了這樣,女博士一天才能賺19.44美金,除掉房租的16.6美金,就只能剩2.84美金,也就夠在便利店買個三明治。

迫於無奈,女博士只能再找一份兼職。

這就意味著,她每天得工作14個小時,手頭上才能稍微寬裕一點。

每天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整個人都得像個陀螺一樣,不停地轉轉轉。

做了一個月的服務員,除掉生活必需開銷後,女博士最終口袋裡只剩了22美元。22美元能做什麼?也不過是吃5個漢堡罷了,就連生病做個檢查的錢都不夠。

服務員的工作,讓一直生活優渥的女博士發現,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不公平。

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有享不完的福,有的人只有讓自己馬不停蹄工作中,才能勉強讓自己有飯吃、有床睡。

女博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你沒窮過,就沒有資格評判窮人

女博士的第二份工作,是清潔工。

每天,女博士都要出入高檔別墅區,在主人的蔑視中,跪著擦完地板。

如果說,餐廳服務員感受到的是身體的勞累,那做清潔工就是尊嚴的壓迫。

儘管他們是靠雙手來養活自己,但沒有人瞧得起他們。

好幾次,女博士都會覺得受到了屈辱,但她也只能躲在出租屋裡的淋浴噴頭下,嚎啕大哭。

清潔工的工資稍微高了一點,除掉基本開銷後,女博士一個月攢了203美金。

但就這能買一件外套的錢,需要女博士一天做兩份工作、一週連續工作7天才能換來。

清潔工的工作,讓一直驕傲的女博士發現,這個世界上尊嚴是最不切實際的東西。

就像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這些可憐的人還在為生計奔波,哪裡還有時間去考慮生活。

女博士最後一份工作在大型連鎖超市。

“這麼大的平臺,應該會有一點的改變吧!”

但現實卻回了她一記耳光!

越大的平臺,每個人的工作劃分就越細緻,完全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想要晉升那簡直就是難上加難。

每天,女博士只需做一件事——把商品碼放整齊。

工作十分簡單,甚至不需要動一下腦筋,只需要重複一個動作長達十小時就夠了。

這種長時間機械式的工作,讓女博士完全變了一副模樣,她目光呆滯、雙腿腫脹、大腦一片空白。

被掏空的身體和精力根本沒有辦法支撐一份學習計劃。

這根本不是因為精英口中的目光短淺、沒有恆心,而是時間與精力根本不允許。

理貨員的工作,讓一直優秀的女博士發現,自己的成就並不只是因為努力。

那些賺著最低薪酬的窮人們,他們的努力程度不亞於任何一個精英,他們的智商、情商也並不低。

只是因為沒有機遇,不夠幸運,他們的生活只是周而復始得重複著。

很多社會精英,之所以能夠成為佼佼者。

除了自身因素外,最主要的是,能有一個好的機遇,能有一個好的環境去成長。

女博士在底層的生活,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

即使,她做著跟底層人一樣的工作、賺著相同的薪水、住一樣破舊的房子、吃一樣沒營養的飯菜。

但她還是具有很多窮人不具備的優勢。

比如,她曾有很好的醫療,有著豐富營養的飲食,有著多年的健身習慣,這都讓她有一個更健康的身體去承受重體力活帶來的傷害。

最重要的是,除了吃、住外,她沒有其他額外的開支,貧窮對於她只是一種體驗罷了。

這讓她不會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崩潰,也能讓她在工作中保有持續的積極性和熱情。

而她身邊那些人,那些日日夜夜努力在貧困線掙扎的人們,貧窮帶給他們的,永遠不是什麼好玩的體驗,更多的都是掙扎與痛苦。

女博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你沒窮過,就沒有資格評判窮人

有人開豪車住豪車,有人衣不遮體、食不果腹。

這就是社會真實又殘忍的一面。

如果有選擇,世上沒有人願意去經歷貧窮,沒有人願意去品嚐死以外的苦。

不是所有人,對自己的人生都有的選擇,可以去過任何一種想過的人生。

在這個向知識型、專業型發展的社會,如果沒有知識、沒有技能,窮人很難能領到改變命運的入場券,打破貧窮的代代傳遞。

這不是靠能吃苦就能改變的。

當然希望所有人,都有能夠接受教育的機會,能夠靠著學習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

但不是所有窮人,都擁有一樣的機會,有的人只是活著都已經拼勁了全力。

對於這些人,我們沒有必要苛責,因為我們都不曾經歷過他們的人生,根本沒有權利去批判。

除了高高在上的批判,我們能做的有很多。

大到給一個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小到給他們一個善意的微笑。

有時候,我們能擁有這麼多,也只不過是運氣好了點、挫折少了點而已。

正如那句經典臺詞所說:

“每當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