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我,無條件寫作#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對過去的回憶也越來越多,有些模糊了,有些卻越來越深刻。

1,學生時代關於辣的記憶。

上大學的時候在南昌,那是第一次出這麼遠的門,坐七個多小時火車。終於見到了不同的風景,認識了不同地方的人。當然,也吃到了不同於家鄉的飯。這裡的飯不單指米飯。我的家鄉在安徽西北部,靠近河南,以麵食為主,不管吃任何食物,只要是能填飽肚子的,我們都叫作“飯“。

南昌的飲食以辣為主,幾乎所有的菜都是辣的,慶幸的是我愛吃辣,不然都不知道怎麼生活。

南昌的小吃很多,不過主食還是米飯,我對吃的基本都不挑,對米飯也談不上喜歡與否,但是我吃不慣米飯,因為每次跟同學一起吃米飯都是我吃的最慢,要用筷子夾起一粒粒米飯對我來說比較困難。

在南昌印象最深刻的小吃就是“水煮”,當然也是辣的。一個小車,有一個長方形的木板,類似於桌子,中間邊上有個像盆一樣的鍋,煮著湯水,大家圍著坐,每人一個小碗,有一些蔥,花生醬,辣椒,鹹菜之類的調料,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放。要吃什麼跟店家說,店家用小網狀的漏勺單獨放鍋裡煮,煮好了分給點單的人,有葷的,有素的,有豆製品,有粉絲,種類很多。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大學時期吃的最多的小吃就是它。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而且不止一家。它便宜種類多而且辣,花同樣的錢,我們可以吃到比平時多樣的菜和肉,這樣也可以打打牙祭。

"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我,無條件寫作#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對過去的回憶也越來越多,有些模糊了,有些卻越來越深刻。

1,學生時代關於辣的記憶。

上大學的時候在南昌,那是第一次出這麼遠的門,坐七個多小時火車。終於見到了不同的風景,認識了不同地方的人。當然,也吃到了不同於家鄉的飯。這裡的飯不單指米飯。我的家鄉在安徽西北部,靠近河南,以麵食為主,不管吃任何食物,只要是能填飽肚子的,我們都叫作“飯“。

南昌的飲食以辣為主,幾乎所有的菜都是辣的,慶幸的是我愛吃辣,不然都不知道怎麼生活。

南昌的小吃很多,不過主食還是米飯,我對吃的基本都不挑,對米飯也談不上喜歡與否,但是我吃不慣米飯,因為每次跟同學一起吃米飯都是我吃的最慢,要用筷子夾起一粒粒米飯對我來說比較困難。

在南昌印象最深刻的小吃就是“水煮”,當然也是辣的。一個小車,有一個長方形的木板,類似於桌子,中間邊上有個像盆一樣的鍋,煮著湯水,大家圍著坐,每人一個小碗,有一些蔥,花生醬,辣椒,鹹菜之類的調料,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放。要吃什麼跟店家說,店家用小網狀的漏勺單獨放鍋裡煮,煮好了分給點單的人,有葷的,有素的,有豆製品,有粉絲,種類很多。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大學時期吃的最多的小吃就是它。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而且不止一家。它便宜種類多而且辣,花同樣的錢,我們可以吃到比平時多樣的菜和肉,這樣也可以打打牙祭。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還有拌粉,炒粉,瓦罐湯。瓦罐湯有種特別的味道,吃飯時能加個瓦罐湯,就是比較好的了。還有藕粉,雖然算不上特色,但在此之前都不知道還有這種可以把粉狀攪合成透明膠質狀的吃食的我來說,覺得挺稀奇的。不過離開南昌之後再也沒有吃到過正宗的這些小吃了。

2,甜味的記憶並不美好,總在尋找記憶裡的味道

第一份工作是在無錫,在廠子裡,有白班夜班兩班倒,每班12個小時,特別熬人。上夜班早上可以在廠子食堂裡吃早餐,對早餐菜色沒什麼印象了,唯一的感覺就是甜,能想象嗎?連青椒炒雞蛋都帶點甜味。這不是糕點或者甜品,對於一個不喜甜食愛吃辣的人來說,這簡直不能忍受。

"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我,無條件寫作#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對過去的回憶也越來越多,有些模糊了,有些卻越來越深刻。

1,學生時代關於辣的記憶。

上大學的時候在南昌,那是第一次出這麼遠的門,坐七個多小時火車。終於見到了不同的風景,認識了不同地方的人。當然,也吃到了不同於家鄉的飯。這裡的飯不單指米飯。我的家鄉在安徽西北部,靠近河南,以麵食為主,不管吃任何食物,只要是能填飽肚子的,我們都叫作“飯“。

南昌的飲食以辣為主,幾乎所有的菜都是辣的,慶幸的是我愛吃辣,不然都不知道怎麼生活。

南昌的小吃很多,不過主食還是米飯,我對吃的基本都不挑,對米飯也談不上喜歡與否,但是我吃不慣米飯,因為每次跟同學一起吃米飯都是我吃的最慢,要用筷子夾起一粒粒米飯對我來說比較困難。

在南昌印象最深刻的小吃就是“水煮”,當然也是辣的。一個小車,有一個長方形的木板,類似於桌子,中間邊上有個像盆一樣的鍋,煮著湯水,大家圍著坐,每人一個小碗,有一些蔥,花生醬,辣椒,鹹菜之類的調料,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放。要吃什麼跟店家說,店家用小網狀的漏勺單獨放鍋裡煮,煮好了分給點單的人,有葷的,有素的,有豆製品,有粉絲,種類很多。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大學時期吃的最多的小吃就是它。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而且不止一家。它便宜種類多而且辣,花同樣的錢,我們可以吃到比平時多樣的菜和肉,這樣也可以打打牙祭。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還有拌粉,炒粉,瓦罐湯。瓦罐湯有種特別的味道,吃飯時能加個瓦罐湯,就是比較好的了。還有藕粉,雖然算不上特色,但在此之前都不知道還有這種可以把粉狀攪合成透明膠質狀的吃食的我來說,覺得挺稀奇的。不過離開南昌之後再也沒有吃到過正宗的這些小吃了。

2,甜味的記憶並不美好,總在尋找記憶裡的味道

第一份工作是在無錫,在廠子裡,有白班夜班兩班倒,每班12個小時,特別熬人。上夜班早上可以在廠子食堂裡吃早餐,對早餐菜色沒什麼印象了,唯一的感覺就是甜,能想象嗎?連青椒炒雞蛋都帶點甜味。這不是糕點或者甜品,對於一個不喜甜食愛吃辣的人來說,這簡直不能忍受。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後來生病了,申請離職,結果正好趕上崗位調換,當時的組長不想調換其他人,因為我要走了,就把我調過去。我一臉懵,都已經遞交離職申請了,為什麼還要到新的崗位報道?於是又拖著快要走不動的雙腳,又走了一趟離職流程。好在最後因為提交了病例證明,工資正常發放了。

那段時間因為生病,再加上又發生了一些事情,所以特別無助,對於一個不喜歡甜味又陷入悲傷情緒的人來說,甜食並不能讓人心情愉悅。

後來又來到了杭州,杭州的景色很美,菜色倒是不甜,飲食比較清淡,不過仍是以米飯為主食。杭州的小吃不多,有一些也是別的地方小吃改良過來的。它有自己單獨的菜系。小飯館倒是挺多的。各種口味混雜,但是沒有找到我喜歡的味道。

再後來又到了青島,青島海鮮多,所以到了青島,當然要嚐嚐海鮮了。青島人愛吃海鮮,蛤蜊在餐桌上幾乎必不可少,餃子都有鮁魚餡,墨魚餡等的海鮮餡。日常吃食大部分離不開海鮮,海鮮都是燉,蒸比較多,能保持原汁原味。但對於家鄉就幾條河,水產大多是淡水魚蝦,種類甚少的我來說,也吃不慣那些肥美的海鮮,大概也是因為不會做吧。好在這裡吃麵食。但是菜系不同,做法也不同,魯菜口味偏鹹鮮,特色是鮮,嫩,香脆。不過對我來說也算可以接受。

"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我,無條件寫作#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對過去的回憶也越來越多,有些模糊了,有些卻越來越深刻。

1,學生時代關於辣的記憶。

上大學的時候在南昌,那是第一次出這麼遠的門,坐七個多小時火車。終於見到了不同的風景,認識了不同地方的人。當然,也吃到了不同於家鄉的飯。這裡的飯不單指米飯。我的家鄉在安徽西北部,靠近河南,以麵食為主,不管吃任何食物,只要是能填飽肚子的,我們都叫作“飯“。

南昌的飲食以辣為主,幾乎所有的菜都是辣的,慶幸的是我愛吃辣,不然都不知道怎麼生活。

南昌的小吃很多,不過主食還是米飯,我對吃的基本都不挑,對米飯也談不上喜歡與否,但是我吃不慣米飯,因為每次跟同學一起吃米飯都是我吃的最慢,要用筷子夾起一粒粒米飯對我來說比較困難。

在南昌印象最深刻的小吃就是“水煮”,當然也是辣的。一個小車,有一個長方形的木板,類似於桌子,中間邊上有個像盆一樣的鍋,煮著湯水,大家圍著坐,每人一個小碗,有一些蔥,花生醬,辣椒,鹹菜之類的調料,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放。要吃什麼跟店家說,店家用小網狀的漏勺單獨放鍋裡煮,煮好了分給點單的人,有葷的,有素的,有豆製品,有粉絲,種類很多。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大學時期吃的最多的小吃就是它。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而且不止一家。它便宜種類多而且辣,花同樣的錢,我們可以吃到比平時多樣的菜和肉,這樣也可以打打牙祭。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還有拌粉,炒粉,瓦罐湯。瓦罐湯有種特別的味道,吃飯時能加個瓦罐湯,就是比較好的了。還有藕粉,雖然算不上特色,但在此之前都不知道還有這種可以把粉狀攪合成透明膠質狀的吃食的我來說,覺得挺稀奇的。不過離開南昌之後再也沒有吃到過正宗的這些小吃了。

2,甜味的記憶並不美好,總在尋找記憶裡的味道

第一份工作是在無錫,在廠子裡,有白班夜班兩班倒,每班12個小時,特別熬人。上夜班早上可以在廠子食堂裡吃早餐,對早餐菜色沒什麼印象了,唯一的感覺就是甜,能想象嗎?連青椒炒雞蛋都帶點甜味。這不是糕點或者甜品,對於一個不喜甜食愛吃辣的人來說,這簡直不能忍受。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後來生病了,申請離職,結果正好趕上崗位調換,當時的組長不想調換其他人,因為我要走了,就把我調過去。我一臉懵,都已經遞交離職申請了,為什麼還要到新的崗位報道?於是又拖著快要走不動的雙腳,又走了一趟離職流程。好在最後因為提交了病例證明,工資正常發放了。

那段時間因為生病,再加上又發生了一些事情,所以特別無助,對於一個不喜歡甜味又陷入悲傷情緒的人來說,甜食並不能讓人心情愉悅。

後來又來到了杭州,杭州的景色很美,菜色倒是不甜,飲食比較清淡,不過仍是以米飯為主食。杭州的小吃不多,有一些也是別的地方小吃改良過來的。它有自己單獨的菜系。小飯館倒是挺多的。各種口味混雜,但是沒有找到我喜歡的味道。

再後來又到了青島,青島海鮮多,所以到了青島,當然要嚐嚐海鮮了。青島人愛吃海鮮,蛤蜊在餐桌上幾乎必不可少,餃子都有鮁魚餡,墨魚餡等的海鮮餡。日常吃食大部分離不開海鮮,海鮮都是燉,蒸比較多,能保持原汁原味。但對於家鄉就幾條河,水產大多是淡水魚蝦,種類甚少的我來說,也吃不慣那些肥美的海鮮,大概也是因為不會做吧。好在這裡吃麵食。但是菜系不同,做法也不同,魯菜口味偏鹹鮮,特色是鮮,嫩,香脆。不過對我來說也算可以接受。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去過了南方也到過了北方,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口味,都有讓人喜歡的菜品。也是在去過了幾個地方,吃過了一些地方特色吃食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愛吃的還是麵食。家鄉的面。

3,記憶中的“鄉味”

從別後,盼相逢, 幾回魂夢皆相同; 滾滾長江東流水, 卷我鄉愁幾萬重! 山寂寂,水濛濛, 斷續寒砧斷續風; 今宵坐擁長江水, 猶恐長江在夢中——瓊瑤《剪不斷的鄉愁》

輾轉了幾個城市,始終沒有什麼歸屬感,也許是自己不能敞開心扉,也許是自己太念舊。我始終忘不了那種天地開闊,自由奔跑的日子。

小時候大多都是爸爸做飯,但是他不會做飯,所以做出來的都不算美味,能做出來可以吃就行了,所以也養成了我們不挑食的好習慣。

不過有一樣爸爸做的特別好吃,而且現在是日益精進。那就是疙瘩面。

疙瘩面做起來很簡單,是一種非常普通的麵食,普通到飯店裡沒有這道主食,家裡來客人也不會以此來招待。但即使是這樣普通的麵食卻是我無論走到哪裡都很懷念的吃食。吃多少次都不會膩。

記得有一年暑假回家,天氣熱,風都是一股熱浪,悶的人沒有食慾,每天都不知道要吃什麼, 我爸總喜歡問我中午吃什麼,我就說疙瘩面。然後我能吃兩碗。而且有剩的話,晚上還能吃。這樣吃的次數多了,我爸也受不了了,他也不問我了,就直接改做別的了,因為疙瘩面是有湯的,夏天吃比較熱。

我記憶中的疙瘩面就是夏天的食物,別的季節或者別的地方都做不出那種味道,因為能為疙瘩面添加顏色增加口感的菜只有夏天才會有,也只有家鄉才會種。

如今難得能趕上剛好的季節吃上疙瘩面了,接爸媽到我工作的城市來玩時,媽媽知道我愛吃疙瘩面,來的時候就從老家準備好菜帶過來,但是經過一路的舟車勞頓,菜都已經毀掉大半,沒有了水靈靈的模樣,所以也沒能吃出原汁原味來。也許需要的不僅僅是當季的蔬菜,還有家鄉的水土。有些東西只有在家吃才能吃出美味來。

對我來說,疙瘩面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食物,它還是家的味道。只要知道怎麼做誰都可以做出這樣的飯來,但不是誰都能做出那種味道。

家鄉也有一些小吃,有些曾經不愛吃的,時間久了也感覺非常想念。

"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我,無條件寫作#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對過去的回憶也越來越多,有些模糊了,有些卻越來越深刻。

1,學生時代關於辣的記憶。

上大學的時候在南昌,那是第一次出這麼遠的門,坐七個多小時火車。終於見到了不同的風景,認識了不同地方的人。當然,也吃到了不同於家鄉的飯。這裡的飯不單指米飯。我的家鄉在安徽西北部,靠近河南,以麵食為主,不管吃任何食物,只要是能填飽肚子的,我們都叫作“飯“。

南昌的飲食以辣為主,幾乎所有的菜都是辣的,慶幸的是我愛吃辣,不然都不知道怎麼生活。

南昌的小吃很多,不過主食還是米飯,我對吃的基本都不挑,對米飯也談不上喜歡與否,但是我吃不慣米飯,因為每次跟同學一起吃米飯都是我吃的最慢,要用筷子夾起一粒粒米飯對我來說比較困難。

在南昌印象最深刻的小吃就是“水煮”,當然也是辣的。一個小車,有一個長方形的木板,類似於桌子,中間邊上有個像盆一樣的鍋,煮著湯水,大家圍著坐,每人一個小碗,有一些蔥,花生醬,辣椒,鹹菜之類的調料,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放。要吃什麼跟店家說,店家用小網狀的漏勺單獨放鍋裡煮,煮好了分給點單的人,有葷的,有素的,有豆製品,有粉絲,種類很多。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大學時期吃的最多的小吃就是它。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而且不止一家。它便宜種類多而且辣,花同樣的錢,我們可以吃到比平時多樣的菜和肉,這樣也可以打打牙祭。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還有拌粉,炒粉,瓦罐湯。瓦罐湯有種特別的味道,吃飯時能加個瓦罐湯,就是比較好的了。還有藕粉,雖然算不上特色,但在此之前都不知道還有這種可以把粉狀攪合成透明膠質狀的吃食的我來說,覺得挺稀奇的。不過離開南昌之後再也沒有吃到過正宗的這些小吃了。

2,甜味的記憶並不美好,總在尋找記憶裡的味道

第一份工作是在無錫,在廠子裡,有白班夜班兩班倒,每班12個小時,特別熬人。上夜班早上可以在廠子食堂裡吃早餐,對早餐菜色沒什麼印象了,唯一的感覺就是甜,能想象嗎?連青椒炒雞蛋都帶點甜味。這不是糕點或者甜品,對於一個不喜甜食愛吃辣的人來說,這簡直不能忍受。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後來生病了,申請離職,結果正好趕上崗位調換,當時的組長不想調換其他人,因為我要走了,就把我調過去。我一臉懵,都已經遞交離職申請了,為什麼還要到新的崗位報道?於是又拖著快要走不動的雙腳,又走了一趟離職流程。好在最後因為提交了病例證明,工資正常發放了。

那段時間因為生病,再加上又發生了一些事情,所以特別無助,對於一個不喜歡甜味又陷入悲傷情緒的人來說,甜食並不能讓人心情愉悅。

後來又來到了杭州,杭州的景色很美,菜色倒是不甜,飲食比較清淡,不過仍是以米飯為主食。杭州的小吃不多,有一些也是別的地方小吃改良過來的。它有自己單獨的菜系。小飯館倒是挺多的。各種口味混雜,但是沒有找到我喜歡的味道。

再後來又到了青島,青島海鮮多,所以到了青島,當然要嚐嚐海鮮了。青島人愛吃海鮮,蛤蜊在餐桌上幾乎必不可少,餃子都有鮁魚餡,墨魚餡等的海鮮餡。日常吃食大部分離不開海鮮,海鮮都是燉,蒸比較多,能保持原汁原味。但對於家鄉就幾條河,水產大多是淡水魚蝦,種類甚少的我來說,也吃不慣那些肥美的海鮮,大概也是因為不會做吧。好在這裡吃麵食。但是菜系不同,做法也不同,魯菜口味偏鹹鮮,特色是鮮,嫩,香脆。不過對我來說也算可以接受。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去過了南方也到過了北方,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口味,都有讓人喜歡的菜品。也是在去過了幾個地方,吃過了一些地方特色吃食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愛吃的還是麵食。家鄉的面。

3,記憶中的“鄉味”

從別後,盼相逢, 幾回魂夢皆相同; 滾滾長江東流水, 卷我鄉愁幾萬重! 山寂寂,水濛濛, 斷續寒砧斷續風; 今宵坐擁長江水, 猶恐長江在夢中——瓊瑤《剪不斷的鄉愁》

輾轉了幾個城市,始終沒有什麼歸屬感,也許是自己不能敞開心扉,也許是自己太念舊。我始終忘不了那種天地開闊,自由奔跑的日子。

小時候大多都是爸爸做飯,但是他不會做飯,所以做出來的都不算美味,能做出來可以吃就行了,所以也養成了我們不挑食的好習慣。

不過有一樣爸爸做的特別好吃,而且現在是日益精進。那就是疙瘩面。

疙瘩面做起來很簡單,是一種非常普通的麵食,普通到飯店裡沒有這道主食,家裡來客人也不會以此來招待。但即使是這樣普通的麵食卻是我無論走到哪裡都很懷念的吃食。吃多少次都不會膩。

記得有一年暑假回家,天氣熱,風都是一股熱浪,悶的人沒有食慾,每天都不知道要吃什麼, 我爸總喜歡問我中午吃什麼,我就說疙瘩面。然後我能吃兩碗。而且有剩的話,晚上還能吃。這樣吃的次數多了,我爸也受不了了,他也不問我了,就直接改做別的了,因為疙瘩面是有湯的,夏天吃比較熱。

我記憶中的疙瘩面就是夏天的食物,別的季節或者別的地方都做不出那種味道,因為能為疙瘩面添加顏色增加口感的菜只有夏天才會有,也只有家鄉才會種。

如今難得能趕上剛好的季節吃上疙瘩面了,接爸媽到我工作的城市來玩時,媽媽知道我愛吃疙瘩面,來的時候就從老家準備好菜帶過來,但是經過一路的舟車勞頓,菜都已經毀掉大半,沒有了水靈靈的模樣,所以也沒能吃出原汁原味來。也許需要的不僅僅是當季的蔬菜,還有家鄉的水土。有些東西只有在家吃才能吃出美味來。

對我來說,疙瘩面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食物,它還是家的味道。只要知道怎麼做誰都可以做出這樣的飯來,但不是誰都能做出那種味道。

家鄉也有一些小吃,有些曾經不愛吃的,時間久了也感覺非常想念。

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美食,都不及“你”簡單的味道

我的家鄉並不優美,沒有山,沒有水,沒有美景,更沒有什麼名氣。不發達,也不是文明城市,她有許多的缺點和不足,但我喜歡她的缺點和不足。喜歡她的雜亂無章;喜歡她的熙熙攘攘;喜歡她的溝溝河河,喜歡她斷垣殘壁里長出的小草開出的野花;喜歡她田地裡的野味,樹林裡的童趣;喜歡她的一年四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