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中國區CEO離職、業績下滑,李嘉誠的零售業犯了五大錯誤

屈臣氏從1828年的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小藥房,到2006年被華人首富李嘉誠名下的和記黃埔收購,發展至今,這家小藥店已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個人護理用品、美容、護膚商業業態的巨頭。

屈臣氏中國區CEO離職、業績下滑,李嘉誠的零售業犯了五大錯誤

近日,屈臣氏中國區CEO羅敬仁突然請辭,並宣佈於2017年7月1日正式離職。然而,接手羅敬仁工作的是屈臣氏中國首席運營總監高宏達,並於4月1日接任。

在外人看來這是一件非常突然的事情,畢竟羅敬仁在屈臣氏中國區開疆拓土,也算得上是一名功將,如今沒有高升、沒有調任,反是直接辭職,真是令人唏噓。可是換另一種角度分析,則會產生另一種理所當然的答案。

據最新財報顯示,2016年屈臣氏中國店鋪數量淨增400多家,但整體業績卻下滑3.82%,可比店增長-10.1%,從數據上看,有關於屈臣氏過去的神話瞬間毀滅。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屈臣氏大失昔日光彩?

羅敬仁辭職原因

屈臣氏財報數據顯示,2013年屈臣氏業績增漲23%,2014年是14%,2015年是9%,2016是-4%。從增速可以看到,從2013年以來整個業績是直線下降的,但這個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可比店的業績增長。

我們知道,在零售質量的指標當中可比店鋪的業績增長,遠比零售規模重要N倍,屈臣氏在2015年可比店的業績增長是-5.1%,2016年上半年是-8.5%,而到了2016年全年是-10.1%,這些正是導致在屈臣氏付出多年的羅敬仁作出了辭職的舉動。

屈臣氏五大致命錯誤

1.無節制納入過多本土品牌影響店鋪形象。

據悉,屈臣氏在最火熱的時候,有超過20個國內本土品牌排隊想入駐屈臣氏,然而屈臣氏也毫無節制的讓諸多國內品牌入駐,客觀上拉低了屈臣氏的形象。

2.缺乏國際新品與高價值商品。

隨著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應該往新穎商品的方向多入手,因為處於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對產品的追求越來越高,高質量的國際品牌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

3.缺乏彩妝等潮流時尚品。

彩妝在實體門店的發展越來越迅猛,這兩年,我們能隨處都可以看到彩妝的身影。但是在屈臣氏的門店,卻還是保留著過去那些老品牌,並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

4.店內促銷員大於客流量,影響店內購物。

購物的氛圍應該是輕鬆的,愉悅的,可是屈臣氏就沒有做到這一點。屈臣氏的導購員特別多,只要來一個客人大家都爭先上前兜售,客戶沒有一點點私人空間,這樣急切的導購行為不僅會導致銷量的損失,還會導致人流量的流失。

5.店內體驗缺乏時尚感與專業感。

過去,當人們提及國際零售時尚界的時候,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想起屈臣氏,但是現在,屈臣氏的時尚感與專業感遠遠不如從前,讓消費者大跌眼鏡。

傳統商業模式的中國危機

所有表象所發生的變化皆因本質,本質決定於表象。屈臣氏問題背後的根源是什麼?

1.只考慮營業額的營業導向,忽略了用戶體驗和滿意度。雖然營業額是企業命脈的根基,但是不能把所有注意力都傾注於一個點,如果只關注一個點,那麼很多問題就會隨之而來。比如,你認為提升營業額就要大量促銷,大量引進促銷導購賣貨,利用各種手段拉昇營業額,大大地忽略了顧客的體驗和滿意度,這是非常不明智的,這很有可能你把貨賣出去的同時也丟失了這個客戶。

2.門店營運採取單贏模式,強硬扭曲供零關係。從屈臣氏財報來看,全店毛利水平22個點,但是它的零售利潤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後臺利潤、後臺的費用補貼,包括各種各樣的連接費、促銷費、條碼費、進場費等等,這樣的後臺費用,強硬的扭曲了供零關係,讓品牌商到了難以承受的程度。

據悉,幾乎沒有一個品牌能在屈臣氏獲利,並且即便有品牌在屈臣氏做下來,那也是必須將產品成本控制到零售價的八個點以內,才能勉強支撐後臺費用。

在這個多元時代,屈臣氏的貨還在追求八個點的成本控制,不顧其他品牌的利益,嚴重扭曲了零供關係。一味的採取單贏模式是屈臣氏最大的損失。

3.供應鏈系統過於硬性,貨品引進受到現有供應系統的影響。消費者需求的多樣性直接影響線下品牌商、零售商的營業額。近幾年來,消費者在線上購物的原因已經不再是因為價格低廉,而是因為線上的個性化和多樣化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比如,海外的潮品在線下基本沒有售賣,並且在中國這些潮品大多數沒有品牌商和代理商,這對於我們原有的零售店高度依賴品牌商或者供應商進行供貨的供應鏈系統,是個很大的挑戰。

而屈臣氏的挑戰則更大,新消費人群在購買決策極大受到電商、網紅、國際一線潮流購物影響,在眾多選擇下,屈臣氏的供應鏈系統則顯得過於硬性了,缺乏自主採購能力,在強大的商業圈裡顯得渺小落後。

4.統一的採購模式,難以滿足區域差異化需求。包括屈臣氏在內的很多零售業都傾向於全國統一採購,全國統一採購的優勢在於能和供應商實現最好的貿易條款,能實現全國性統一配送,實現模式高度標準化複製。今非昔比,如今的中國市場已經變得碎片化和細分化,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還實行統一的零售採購模式,未來的市場能否適應值得大家深思。

新消費者覺醒

其實,屈臣氏事件無獨有偶。所有零售業都會發生類似的情況,這些問題的背後,反映了新消費者正在崛起,而我們要學會適應,學會與之正確相處,是他們推動了商品的高品質化和個性化,使消費升級。

新消費者會給化妝品行業的購買行為帶來哪些改變呢?

互聯網科技極大的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消費者在同一時間內可以對比多家,在這個信息共享的時代,新消費者更加專業化、知識化、個性化。被信息覆蓋的新消費者在整個化妝品的購買行為上發生的改變,這種改變每一個零售商都要深刻認知,如果不能適應這種改變的話,就會被線上遠遠甩在後面。

新消費者會給化妝品零售和傳統流通渠道帶來哪些改變?

很顯然,會去高毛利化,去中間化,去權威化,去需求引導化。

去中間化: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一個商品要經過若干個人才能到消費者手中,但是未來這所有的中間人都會被極大地刪去,甚至連零售商都有被擠兌出去的可能。

去權威化:過去的零售業都是以我們推什麼,消費者買什麼的模式進行銷售,但是現在這種權威正在逐漸消失。

需求引導化:過去的品牌商一直在引領渠道需求,主導市場,但是今天的消費者已經跨越所有的渠道牆壘,削弱了過去“霸道”的模式。

如果想改變現狀,那麼就要深刻分析新消費人群的需求,適應他們,迎合他們,否則只會讓自己的零售企業再次重蹈覆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