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九間巷走出百貨大亨 泉州洋樓群見證發家傳奇

窄窄的九間巷,若非刻意尋覓,極易與其失之交臂。小巷是滄桑的,向著巷中踅去,一株200歲的蘋婆站成一樹風景,這種相傳由唐三藏從西域傳入的“相思樹”,綴滿思念的綠葉,在紅塵裡張望。

第十四站 九間巷+十八彎巷


泉州九間巷走出百貨大亨 泉州洋樓群見證發家傳奇

九間十八彎 深巷有傳奇

一條九間巷,三幢番仔樓,深藏著幾多傳奇?

窄窄的九間巷,若非刻意尋覓,極易與其失之交臂。小巷是滄桑的,向著巷中踅去,一株200歲的蘋婆站成一樹風景,這種相傳由唐三藏從西域傳入的“相思樹”,綴滿思念的綠葉,在紅塵裡張望。小巷深處,矗立著三幢建於上世紀40年代的洋樓,它們的背後,藏著泉州人下南洋的拼搏故事和家國情懷,藏著昔日的泉州百貨大亨陳錦樹的發家史,藏著九旬老夫婦的人情練達……這條曾有99戶人家的小巷,今只餘9戶人家,守著幽慢的步調,和古城一樣恬靜和緩。

一路往南,越過中山中路的泉南堂,短短的十五間巷,隱匿在店鋪之間。小巷是幽靜的,三兩老人坐在躺椅上,用故土鄉音拉著家常,笑顏滿面。他們身後,15棟普通民宅分列巷子兩側,如此格局與巷名由來可謂遙相呼應。相傳,小巷原有15個兄弟來此建房,一人一間,一側七間一側八間。在清代的科舉歲月裡,這裡還是泉州府各縣童生踏入考棚前的寓所。

沿著中山中路340號旁的窄道深入,眼前便是十八彎巷。小巷是曲折的,左拐了又右拐,右拐了又左拐,行在其中仿入迷宮,令人油然生出“九曲十八彎”的感慨。巷中有著老屋的落寂,有尋常人家縷縷飄出的煙火氣,還有一段抗戰時期日機轟炸泉州的悲情往事。

日暮黃昏捷書飛,時光輪轉到現時。無論是九間巷、十五間巷,還是十八彎巷,徘徊在這些與數字有著奇妙緣分的深巷,重拾散落在轉角處的人文遺珠,寫一段老巷的史記。


泉州九間巷走出百貨大亨 泉州洋樓群見證發家傳奇

九間巷7號

華僑回鄉自建洋樓 奇特蘋婆樹挺立兩百年

九間巷不長,只有一個進出的巷口,這裡曾是孩童們捉迷藏的小天堂。沿著九間巷深入,一樹綠葉婆娑掩映下,一棟華僑洋樓靜立巷中。這是一棟兩層樓高的番仔樓,大約建於1945年,洋溢著濃濃南洋風味。宅內,住著曾參加多個戰役的丁順清和他的老伴張秀論。

南洋創業反哺故園 回鄉設計起大厝

輕叩大門,93歲的丁順清老人現身門後,身旁是他相偕同行七十載的老伴張秀論。“我們是1945年住進小巷的,這裡最初有99戶人家,後來拆的拆、走的走,小巷後半段就只剩下7-9號三戶人家。”張秀論說,她的老家在晉江安海,她的祖上曾下南洋謀生,是菲律賓華僑。

她還記得,20世紀40年代,父親從菲律賓回來後,選擇在距鐘樓不遠的九間巷安家,“這棟樓是父親當年親自設計的,鋼筋、水泥都是從南洋海運過來的!”宅內石雕木刻頗為精美,小小花磚裡流淌著黃金般的歲月;宅外,一株200歲的蘋婆樹綠意蔥蔥,蘋婆樹旁間綴著桂花樹,一草一物,一步一景。

與張氏洋樓並排而立的,還有兩座規制相仿、外觀相似的洋樓,其中小巷7號與9號昔日的主人是一對親兄妹,8號和9號的主人則是一對結拜兄弟。

泉州九間巷走出百貨大亨 泉州洋樓群見證發家傳奇

200餘歲的蘋婆樹依舊鬱鬱蔥蔥

“神樹”靜立兩百餘年 從何引入至今成謎

“這棵蘋婆樹非常特別!”站在宅院裡,丁順清望著門前近三層樓高的大樹說。樹下的一方石碑,顯示這是一株“古樹名木”,為國家二級保護樹木,樹齡已有200年。

丁順清說,這棵看似尋常的綠樹,到了初夏花季,一朵朵小花如降落傘悠悠綻放,到了七八月,紅的或綠的果子高掛枝頭。果實長得頗怪,外面似穿著“紅衣”,裡面卻露出一粒粒種子,就像丹鳳眼,因而人稱“鳳眼果”。

民間傳說,蘋婆樹是神樹,能除百病。《西遊記》中提及,唐太宗曾以蘋婆果為佳餚,招待取經歸來的唐僧師徒。

相傳,蘋婆樹由唐三藏法師從西域傳入,此樹泉州較為少見,九間巷這棵究竟從何引入,至今是個謎。附近的街坊稱,九間巷原有一座古大厝,厝內有99間房,蘋婆樹當年就種在古厝內,“這棵樹沒挪過,一直站在這裡”。

故人輾轉回鄉定居 外鄉人因愛情紮根泉州

年輕時,張秀論曾到上海生活,抗戰爆發後才回到泉州,從此安居九間巷,生兒育女。“我以前在泉州南國、建成百貨上班,後來隨女兒在美國待了十年。”

丁順清並非土生土長的泉州人,他祖籍山東泰安,曾是一名軍醫,參加過不少戰役,立下許多功勞。1951年,丁順清隨部隊南下泉州,在這裡他遇見了愛情,自此紮根第二故鄉。3年後,他脫下軍裝進入泉州政府部門。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3月,因在化學領域的獨特才能,丁順清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聘為技術開發顧問,聘期三年。

13年前,80歲高齡的丁順清開始寫自傳;7年前,講述他人生前30年的《往事的回憶》出版;如今,他還在整理更精彩的後60年。

泉州九間巷走出百貨大亨 泉州洋樓群見證發家傳奇

短短的九間巷卻藏著長長的故事

九間巷8號

當年享譽一方 每月房產稅頗高

泉州九間巷走出百貨大亨 泉州洋樓群見證發家傳奇

外立面刻著“1947”的8號洋樓

短短的九間巷,並排的三座洋樓特別顯眼,其中外立面刻著“1947”的8號洋樓,是當年泉州有名的百貨大亨、“建成百貨”的創建者之一陳錦樹所建。洋樓前,有個開放式庭院,院中花木鬱鬱蔥蔥。庭院盡頭,有一棟兩層洋樓,寶瓶欄杆溢出濃濃南洋風,門窗和廊柱飾有浮雕,裝飾花紋頗為洋氣,一個個細節足以窺見建造者之用心。

泉州九間巷走出百貨大亨 泉州洋樓群見證發家傳奇

富有南洋風味的番仔樓

百貨大亨買地蓋房 仿鼓浪嶼洋樓而建

洋樓裡,住著陳錦樹的大兒子和大兒媳。今年90歲的車佩端,自從嫁入陳家就住進這幢洋樓。

“當年,這幢房子僅房產稅每個月就得交300元!”在車佩端的記憶裡,佔地200多平方米的洋樓,當年在遠近一帶頗有名氣,大夥看完無不誇讚。房子在建造之初,前有帶著金魚池的庭院,內又融合閩南建築風格,整體風格仿造廈門鼓浪嶼的洋樓。

車佩端說,九間巷這三幢洋樓,原本是一座有著99間房的古大厝,大厝裡甚至有典當行、梳妝樓,後來古厝很多房屋坍塌,公公生意越做越大之後買地,蓋起洋樓。

泉州九間巷走出百貨大亨 泉州洋樓群見證發家傳奇

門窗和廊柱飾有精美花紋

合夥創建“建成”百貨 商業版圖遠至菲律賓

車佩端介紹,陳錦樹和江澤章、洪炳煌等人創建了建成百貨,他們的商業版圖從廈門和泉州,逐漸擴大到上海、香港等地。

“南國”和“建成”是泉州最早的百貨商店。事實上,陳錦樹他們最早創建的是“建成布店”,專營綢布批發業務,上世紀50年代成立“建成百貨”,經營日用百貨、鞋帽、文具、五金交電等。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40年代,廈門建成布店與泉州、上海的建成布店,共同在上海聯合組建“建成公司”,並在香港、菲律賓設立“建新”“建勝”兩大商行,併發行股票為公司募資。

泉州文史愛好者蔡永懷記得,上世紀70年代時,建成百貨被改為“特殊供應”商店,但都要憑外匯劵才能購買,主要銷售對象是華僑家屬。上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泉州大橋的興建,商業中心逐漸北移,超市逐漸代替了百貨商店,泉州幾家百貨商店漸漸沒落了。

泉州九間巷走出百貨大亨 泉州洋樓群見證發家傳奇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泉南大教堂

泉州九間巷走出百貨大亨 泉州洋樓群見證發家傳奇

夕陽映襯下教堂更顯莊重

中山中路374號

英國牧師創立泉南堂 三次重建今負盛名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經典歐陸建築風格與泉州古建築完美統一,這便是矗立於中山中路的基督教泉南堂。

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國長老會牧師杜嘉德,從安海進入泉州城,在南門外橋尾街一帶傳福音。三載光陰後,杜嘉德第三次進入泉州,這一次他租用西街舊館驛李坦的店屋做講堂,後來正式成立泉南堂。當時,正值施琅將軍後人轉手出讓施琅將軍後花園,即“新花山”書房的舊址,教會就把它買了下來,建成泉州第一座教堂,時稱“泉州南街禮拜堂”。

往後的歲月裡,隨著福音的傳播,基督教教堂在泉州漸漸多了起來。根據記載,泉南堂初建時為磚木結構,前後經歷三次重建:1935年,擴建為四層騎樓式教堂;1938年,教堂遭日軍轟炸後重修;1949年,主堂部分翻建並加蓋七層高鐘樓;“文革”期間,教堂幾度成為工廠用地,直到1980年宗教房產政策落實後,教堂得以歸還教會。上世紀90年代末,由於建築年代久遠,幾遭破壞已成危房,歷經百年滄桑的舊教堂,終於拆除重建。

2004年9月,歷時八年多,幾經熬煉,新的泉南堂終於竣工並投用。新建成的教堂佔地3500平方米,新殿堂佔地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565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500人做禮拜。這裡也成為泉州市區基督教活動中心和市基督教兩會所在地,在海內外頗負盛名。

泉州九間巷走出百貨大亨 泉州洋樓群見證發家傳奇

陳錦標為懷念親人立的紀念碑

十八彎巷3號

華僑祖宅立碑 記錄悲情往事

十八彎巷巷如其名,小巷彎彎繞繞仿似迷宮。“閩南語叫‘九拐十八挖’,浮橋的挖角街也有五六個拐彎,這個彎是‘挖’的雅稱。”泉州歷史文化中心理事許月才介紹。

叩響“十八彎巷3號”人家的小鐵門,眼前是一方花崗岩,上面鐫刻著“陳公捷源等人紀念碑”。

住在民居內的陳振成介紹,石碑是他遠在菲律賓的伯父陳錦標,為紀念爺爺陳捷源等13位親人而建造的。據說,1939年農曆三月二十,日軍戰機對泉州古城進行轟炸,當地百姓紛紛跑到防空洞躲避。陳振成的爺爺、奶奶、堂兄、堂嫂、叔叔、姑姑和鄰居共13人,一起躲進事先挖好的防空洞。沒想到炸彈從天而降,恰好擊中了防空洞口,炸彈從洞口落進,防空洞內無人倖存。

1979年6月,陳錦標從菲律賓回到泉州,與眾親人商定後,於當年6月在陳振成的房子附近(當年的事發地)讓出一塊空地,豎起這塊紀念碑,供後人瞻仰,緬懷親人勿忘國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