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以頂級哀榮酬謝老十三,卻不知他的兩個兒子成為了乾隆的對手

清朝 雍正 乾隆 胤祥 康熙 以禮觀書 2018-11-30

向敬之

1

胤祥是康熙諸皇子中滿漢兼修、文武兼備的代表。

他精於騎射,發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獵,一隻猛虎突出林間,他神色不動,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見者無不佩服他的神勇。

他能文能詩,書畫俱佳,遺憾流傳下來的作品甚少。雍正為胤祥《交輝園遺稿》作序:“朕弟怡賢親王,天資高卓,穎悟絕倫。如禮樂射御書數之屬,一經肄習,無不精妙入神,為人所莫及。而王自謙學力不充,總未存稿。是以王仙逝後,邸中竟無留存者。”

正因為他的傑出,讓不少人認為,胤祥握有有效兵力,對於雍正即位和維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其實不然。

康熙後期進一步培育諸成年皇子的輔政能力,維護和鞏固皇權,對皇子們委以重任,命參決大政,分領旗務,分管部院。

胤祥卻因“帳殿夜警”事件牽連,雖然此後也扈從過康熙離京出巡,但因為腿傷嚴重,而長期被閒置,甚至被康熙有意限制。

所以,胤祥在軍方並無實際權力和勢力,為雍正成功即位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雍正以頂級哀榮酬謝老十三,卻不知他的兩個兒子成為了乾隆的對手

胤祥

當然,作為皇子,胤祥要高宗室王公一等,少不了故交新人對他示好。電視劇《雍正王朝》安排老十三接管豐臺大營,也是靠著十餘年前奉命扈從康熙外巡的影響,而不是領兵征戰的軍功。康熙三徵準噶爾汗噶爾丹,胤祥沒有從徵。清朝西征準噶爾,領兵的則是老十四。

胤祥能夠控制全國野戰軍,是在雍正七年組建軍需房(軍機處前身),由其領銜負責時,取代了兵部對全國三品以下中低層軍官的銓選權。

此時的胤祥,已被改名允祥。

允祥初為總理王大臣之一、和碩怡親王,總管會考府、造辦處、戶部三庫和戶部,以及全國水利,參決大政,但重點為政務。他參與了西北軍務的籌辦,也曾督領過皇城禁軍,但軍權卻牢牢掌控在雍正皇帝手中。

《雍正王朝》稱他在康熙駕崩後,迅速接管西山豐臺大營和銳健營,翊護即位臨危的雍正。這是有違史實的。銳健營組建於乾隆十四年。康熙朝的禁衛軍只有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的侍衛親軍、豐臺大營和火器營,以及負責京師守衛的九門步軍巡捕五營衙門。

管理侍衛親軍的領侍衛內大臣六人,首席大臣鄂倫岱和阿爾鬆阿、滿都護都是老八胤禩的人;九門步軍掌控在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隆科多手中。胤祥都插不了手。胤祥唯有可能,利用曾在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七年間長期負責保衛康熙外巡和行圍安全的影響力,與豐臺大營和火器營將士搭上的關係。豐臺大營常備兵力,也就六千人,火器營配員七千多人。他在雍正年間,以眾所周知的雍正第一助手兼和碩怡親王之尊,會贏得部隊將士的敬畏,但他調兵須有雍正的手令或令符。

雍正三年正月,隆科多被解除步軍統領職務,由鑲白旗蒙古副統領阿齊圖接替,一直任到雍正十年。雍正作為皇子時被劃入鑲白旗,與阿齊圖有旗屬主僕關係。阿齊圖效忠雍正,後來受命拘押年羹堯。

康熙朝雖然出現了九子奪嫡,侵害皇權,但軍政事務一直控制在皇帝手中,絕不容諸皇子和眾兄弟插手。雍正為了進一步集中和強化皇權,少不了效仿康熙。

2

雍正的榮光裡,有一半是允祥的功勞。

從允祥在雍正年間作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種種表現,充分表明他頗有辦事才力,善於協調人際關係。

他是理財、輔政、治國的一把好手,長期為雍正總理戶部、水利和軍事,為雍正推行新政改良傾心傾力。

他最後死在工作崗位上,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允祥去世時,年僅四十五歲。他為了徹底改變長期以來的水患,翻山越嶺,忘食廢寢,馬不停蹄。雍正還特命太醫院使劉聲芳轉任戶部侍郎,跟隨在胤祥的身邊。

野史稱劉聲芳曾治癒了康熙的下身頑疾,以功加五級,卻不能改變允祥英年早逝的命運。

雍正以頂級哀榮酬謝老十三,卻不知他的兩個兒子成為了乾隆的對手

雍正

雍正長篇累牘地歌唱允祥的豐功偉績,感謝允祥為自己的輔助巨功:

一、總理事務,夙興夜寐,因公無私,精白一心,無欺無隱。他一直贊襄政務在權利中樞,殫竭忠誠,八年如一日。

二、他籌辦軍務,總理財政,興修水利,督領禁軍,整肅吏治,簡拔人材,“凡宮中府中,事無鉅細,皆王一人經畫料理,無不精詳妥協”(《清世宗實錄》卷九十四,雍正八年五月)。

所以,雍正說:“王之懿德美行,從不欲表著於人,而人亦無從盡知之”,不負他所讚許的“忠敬,誠直,勤慎,廉明”。

胤祥“八年有如一日”,成就了“自古以來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

對於雍正而言,允祥是真正的“賢王”,“自古史冊所載賢王懿戚,從未有可與王比倫者”(《清世宗實錄》卷九十四)。所以,雍正將他改回原名“胤祥”,配享太廟,尊諡為賢。

康熙諸子,有賢王之稱者有二人:一是群臣所推的“八賢王”胤禩,結果被雍正拘禁,死得不明不白;一個是雍正所讚的胤祥,英年早逝卻享受了頂級榮耀。

對於他的死,雍正異常悲痛,就連他們的親哥哥、誠親王允祉致哀來遲、缺少傷容,也引發了議罪革爵、拘禁致死。

3

雍正不但要給予胤祥死後最大的哀榮,而且要封其子一頂金光閃閃的鐵帽子。

雍正八年八月,世宗特發諭旨:“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佐領屬下等項,亦不可挪移更改。再者,朕於雍正三年春曾降諭旨意,於王諸子之中再封一郡王,以昭恩獎。彼時王再四懇辭,情詞諄切,朕不得已,勉從所請。今吾弟薨逝,朕追念遺徽,中心輾轉,在賢王應有加隆之禮,在朕衷實有難已之情。雖與吾弟素願相違,朕亦不遑顧恤。弘晈著封為郡王,世襲罔替。”(《清世宗實錄》卷九十七)

按清朝鐵帽子王的條件: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等;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

雍正不僅封了胤祥第七子弘曉為怡親王世襲罔替,而且又封其第四子弘晈為郡王世襲罔替。

雙份殊寵,亙古未見。

這也是清朝第一通過皇帝恩封而實現的鐵帽子王,而不同於清初以開國軍功獲封的八大鐵帽子王。

胤祥生子九人,成年只有四人。嫡長子弘暾於雍正元年受封世子,本有襲爵的資格,卻在十九歲未婚早逝,而無稱王的命。其餘三子,庶出的老大弘昌不遵教化行事,被胤祥拘禁在家;嫡出的老四弘晈在雍正朝受封寧郡王,卻在乾隆四年被牽連進皇家內爭的弘晳一案。

弘晳案中,弘字輩有四個主要參與者,胤祥三子竟有弘昌、弘晈榜上有名,遭到了乾隆怒斥。

雍正以頂級哀榮酬謝老十三,卻不知他的兩個兒子成為了乾隆的對手

乾隆

乾隆說:弘昌“秉性愚蠢,向來不知率教,伊父怡賢親王奏請圈禁在家”,一直到胤祥去世,後來被雍正降旨釋放,乾隆即位後,加封貝勒,期待其改過自新,卻不知他與弘晳集團“交結往來,不守本分,情罪甚屬可惡”。(《清高宗實錄》卷一百〇三)

而弘晈“乃毫無知識之人,其所行為,甚屬鄙陋”,是一個典型的吃喝玩樂的花花公子。

英雄父親紈絝兒。

協和父輩爭鬥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