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裡的清滿洲八旗子弟學校 至今還存有7所

清朝 順治 香山 蔡元培 鄭眼看教育 2017-05-15

自清王朝在北京建都後,為了保衛皇城,王朝勁旅八旗分住在內城的東、西、南、北城。以中軸線分東西兩部分,左半部有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叫左翼,右半部有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叫右翼。為了加強統治,清王朝要求各旗按規定選送滿洲八旗子弟到北城根國子監就讀,由此為官學。由於教規嚴密,加上學堂在城東北較為偏僻,學生早出晚歸,奔走辛勞,徒有就學之名,無進業之實。基於此,時任國子監祭酒的官員上書順治皇帝,建議八旗各設官學學堂一所。

北京城裡的清滿洲八旗子弟學校 至今還存有7所

北京現存八旗官學(部分)

●北京市第一中學(曾名為八旗書院,後改為經正書院)

●北京香山小學(原為八旗健銳營官學)

●北京市前門小學(八旗貴族子弟學校,學生多為皇族後裔)

●北京市東城區新開路東總布小學(正藍旗官學)

●北京市西城區西四北四條小學(前身為前清義塾,後改為正紅旗官學)

●北京市西城區長安小學(原為鑲紅旗官學,後遷址)

●北京市西城區廠橋小學(前身為晚清政府興辦的官立學堂——右翼八旗第一初等小學堂)

北京城裡的清滿洲八旗子弟學校 至今還存有7所

北京市第一中學

北京市第一中學是八旗官學中創建年代最早、歷史最為悠久的學校,也是北京市現存最為古老的學校之一,它起源於1644年(順治元年)創辦的八旗官學。

隨著清朝統治的建立與穩定,這所官辦的八旗學校從師資、課程、校舍建設等各方面也趨於完善。到1887年,已經初具規模。據《北京市志稿》記載;“市立第一中學原由清初順治年間設立之八旗官學所創辦,緣自光緒十三年,各官學動用常年經費,在撙節項下合置學舍一區,坐落在北城安定門內郎家衚衕,面積廣大,棟宇毗連。”校址佔用了已故吏部尚書延煦官宅,至今仍保留有住宅的正門、影壁及正廳等部分建築。

1894年,由於八旗各官學校舍年久失修,多已無法容納學生在校學習。因此,將郎家衚衕官學(現北京市第一中學)改為八旗書院,後定名為經正書院,供八旗子弟入學就讀。1902年經正書院改建為宗室覺羅八旗中學堂,設置中學科和師範科,1904年改名為宗室覺羅八旗高等學堂,隸屬京師大學堂。1912年,教育總長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會議決定,八旗高等學堂仍準設立,唯將八旗取消,五族皆可收入。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一中學校,學制改為四年,開設國文、英文、史地、理化等十四門課程。自此,學校結束了作為皇家學校的歷史,變身成為一所普通中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學校正式定名為北京市第一中學。在隨後的發展當中,學校逐步壯大,不僅在上世紀90年代實施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整體實驗,更成為近年來課堂教學改革的模範代表。從清代開始創辦皇家學校到民國時期的平民學校,再到新中國後的人民學校,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的每一次重大轉折,在北京市第一中學校史當中都有所體現,審視三百年的歷史,它就是一本生動的“歷史教科書”。

北京城裡的清滿洲八旗子弟學校 至今還存有7所

北京市前門小學

北京市前門小學始建於1868年,曾為巴氏覺羅學堂,校址位於前門外打磨廠內中段路北的李真人祠。

覺羅學是清代京師八旗學校中的貴族子弟學校,主要以皇族後裔為教育對象。入覺羅學的學生每人每月給銀三兩、米三鬥及紙張筆墨,並且冬天給炭,夏天給冰,待遇優厚。凡覺羅學學生均讀書習射,滿漢文字兼學。每年春、秋考試二次,每三年欽派大臣會同宗人府考試一次,績優者獎勸,次者留學教訓,劣者黜退。

1902年至1903年間,翰林院將宗室、覺羅、八旗等官學改併為中小學堂。作為最早設立的覺羅學堂,前門小學以此為契機,在打磨廠東面鐵柱宮廟進行擴建,因此學校更名為鐵柱宮學堂。據民國初期學制資料顯示,1912年學校曾改名為京師公立第十七高初等小學校、1928年改稱北平特別市公立第二十四小學校。相關史料顯示,當時第二十四小學校校風良好,為師生開辦校刊,同時也開設了豐富的課程。其中,具有特色的“童子軍”課,是當時民國政府教育部門仿效歐美建立的一種少年課程,由體育老師任教。教學內容包括救護、野營生活、升旗等訓練。“童子軍”課也需要考試,並參加每年的檢閱和評比。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學校更名為北京市第八區中心小學,但辦學規模有所下降,在校學生不足200人。1958年,北京市人委撤銷前門區建制,前門區東半部劃歸為崇文區,學校由此更名為北京市崇文區第三中心小學,更名後的學校辦學有所擴大。1996年學校在合併同樂小學、巷四條小學、冰窖廠小學之後,提升了整體的辦學規模和教育質量水平。

2011年,東城區和崇文區合併後學校正式改名為北京市前門小學。目前,學校已經發展成為擁有34個教學班,學生近1500人的學校,並在2012年入選北京市首批百年學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