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就是生命的終點,不管你是否遺忘

死亡就是生命的終點,不管你是否遺忘

清明假期這幾天,重溫了《尋夢環遊記》這部電影。

在這部電影中,真正的死亡是:

如果在活人的世界裡,沒人記得你了,你就會從這個世界消失,我們把這叫做終極死亡。

死亡就是生命的終點,不管你是否遺忘

而在陰界這個地方——

在這個地方,如果親友還記得你,人們供奉你的照片,你就能在亡靈節,跨過花瓣橋去探望他們。

死亡就是生命的終點,不管你是否遺忘

雖然電影中盡是陰界的場景,但溫暖、燦爛、五彩繽紛,是一個跟我們的世界互相平行的一個美好世界。

假如我們那些死去的親人,真是去往這樣一個地方,那麼有什麼好哀傷?

死亡就是生命的終點,不管你是否遺忘

然而,我卻認為,人死了,就是死了,不存在了。

我知道,在佛教的信仰中,有投胎轉世輪迴、有前世今生、有陰間之說,但作為凡人我們卻是無法觸及的。

無法觸及、無法覺知、無法意識,那這一切就不能算是我們能夠得著的存在。

夠不著,那就沒有去理論的意義了。


史鐵生有篇文章叫《奶奶的星星》,奶奶曾對他說:“人死了就變成了一顆星。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多一顆星。”

後來奶奶離世後,每當他抬頭看到星星,就會想起奶奶。

雖然,奶奶存在於他的記憶中,但——

事實卻是死去的人已經消失,死去的人什麼都感受不到了,不是嗎?

說什麼“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說什麼“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遺忘才是”,這一切都不過是我們一廂情願的美好幻想,罷了。


很多人,把清明節看得比任何節日都重要,春節可能不回老家,但清明節卻一定會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多煽情的一句話,但——有功夫感慨,還不如把更多心思放在還活著的人身上,多陪伴他們、愛護他們。

與其緬懷,與其在他們死後燒上大把大把的冥幣,還不如在他們還活著的時候,好好珍惜、好好愛。




我父親過世後,我二妹一直說她是多麼多麼的愛爸爸多麼多麼的想念他,每年清明也是非常積極的掃墓去,以示她深深的愛深深的思念。

然而,父親活著的時候,她卻連為他煮餐飯都做不到。




我父親在世的時候,非常拼非常忙,每天早晨5點多就出門,早晨9點左右回家吃個早餐,然後出門,直到晚上八點左右才回來。

而我是寄宿生,假期也總去培訓班,多是早8點多出門,早餐多是路上解決的。

從來沒留意到爸爸的早餐吃什麼。這一點,在父親過世後,我倍感自責,但一切已經毫無意義。




有個暑假我媽不在家,沒人做早餐。有天我沒出門,早餐也不打算吃。

然而早晨9點多的時候,碰上剛剛忙了一早上的父親從外邊回來,他直接從冰箱拿出前晚的冷冰冰的剩菜,然後直接就著同樣冷冰冰的剩飯吃了起來。

(後來我在一則醫學研究上讀到,直接吃冰箱拿出來的剩菜剩飯是很容易患癌的)

我驚呆了,我說,爸,等我熱它一下再吃吧!

父親說,來不及了。

父親總是這樣匆匆忙忙,然後就出門去了。




而我二妹毫無例外的睡到日上三竿。

於是我和我二妹說,這段時間媽不在家,你早上能不能起來做個早餐給爸啊?

她不耐煩地說,你抽點兒時間做不就行了!

我:可我很早就出門了哎~

她:你煮好了再出門嘛~

我啞然,一直以來她總宣揚她是多麼多麼的愛爸爸,整個家族都認定了她和爸爸的關係是多麼多麼的好,可她卻為什麼一餐飯都不肯為爸爸煮呢?



難道是因為她不知道愛要用行動來表達,還是因為兄弟姐妹太多所以導致互相推脫的現象呢?




在我父親逝世9週年的這個清明節,我和我二妹聊天時說:

你發現沒有,以前你總是想著,以後要賺好多錢,給爺爺奶奶買很多好吃的、好穿的,帶他們玩好玩的···

當你這麼想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多麼孝敬,卻忽略他們那時的需求,那時他們希望的不過是你勤快一些,幫他們多做些家務,這樣他們就不用那麼勞心費神;

可沒想到,後來你剛上高中不久,他們就一個個離開了人世,根本等不到你的那些【以後】了。

對爸爸,也是這樣。你總想著,以後等你長大了賺錢了,要給他請保姆請司機,而他要做的就是吃喝玩樂。

然而,你大學沒畢業,他就不在了。你幻想過的那些美好的【以後】,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實,孝敬,不是說你要有多少錢才能做到,一頓頓熱騰騰的飯,一件件小小的貼心事兒,就是最大的最實實在在的孝敬。

不是嗎?

他們活著的時候,想要的不過是這些而已。但這些小小的事,我們卻不曾做好~

而現在,無論你怎麼呼喚,無論你燒多少香燒多少紙錢,他們再也不會出現了~




二妹沉默了一陣,茫然的問道:以前我沒給他們做飯嗎?我記得我好像有做過~

好像?看來二妹的記憶已經開始模糊了。

我問,不看照片的話你還記得爸爸的樣子嗎?,還有爺爺奶奶的樣子?

她再一次默然~

看樣子,她記不太清了啊~




其實人都是善忘的,不管你在他們死去的那一天哭得多麼死去活來撕心裂肺。

你的痛苦會漸漸減輕,我們懷念他們的次數也會漸漸減少,而他們的樣子會漸漸模糊,漸漸地、漸漸地只剩下一個象徵身份的標籤,比如爺爺、比如奶奶、比如爸爸···


“他永遠活在我們的記憶裡”,這樣的話,不過是活著的人因為不捨,而搞出來的。

而我們燒紙祭拜,甚至修廟塑像,不過是因為害怕死去的人就此被遺忘。

但其實,從他們死去的那一天起,你就在不斷地在遺忘。




正如《挪威的森林》中,渡邊對直子的遺忘:

不過,我得花上一段時間才能如此這般地憶起直子的臉。

而且,隨著歲月的消逝,時間花得愈來愈長,儘管很叫人感到悲哀,但卻是千真萬確。

最初只要五秒鐘我便能想起來的,漸漸地變成十秒、三十秒,然後是一分鐘。

就像是黃昏時的黑影,愈拉愈長。最後大概就會被黑暗給吞噬了罷?

是的,我的記憶確實是和直子離得愈來愈遠了,正如我和過去的我離得愈來愈遠一般。

死亡就是生命的終點,不管你是否遺忘

最後,

好好珍惜你身邊的人吧!

不要等到失去後,才在眼淚中懂得愛與被愛的珍惜。




像李詠的妻子哈文,失去李詠後,她才懂得——

在一起時,所有的時間都不該拿來談對錯、論是非、生悶氣、鬧情緒,而應該用來緊緊擁抱、好好相愛、深深相吻。

過去的自己,最愚蠢的地方,就是把大好的時光,浪費在爭吵和解釋、抱怨和指責、控制和索取上。

恰恰忘記了,生命中最美好最珍貴的東西,是自由而豐盈地去愛,是忘我而真誠地去給。


死亡就是生命的終點,不管你是否遺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