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記憶」太平路,見證城市百年滄桑

「青島記憶」太平路,見證城市百年滄桑

此照片是我保存的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時的太平路街景明信片,上寫“青島——大平路通”

「青島記憶」太平路,見證城市百年滄桑

「青島記憶」太平路,見證城市百年滄桑

太平路位於市南區,西起朝城路、貴州路口,貫穿郯城路、河南路、中山路、浙江路、青島路、江蘇路、大學路,東接萊陽路, 是青島最早形成的濱海道路,全長1919米,車行道寬10~12米,面積20204平方米。

1892年,清登州總兵章高元率兵移駐青島設防後,即在青島村一帶建總兵衙門和兵營。1893年青島棧橋建成時,一條不規則的土路逐漸形成。

「青島記憶」太平路,見證城市百年滄桑

「青島記憶」太平路,見證城市百年滄桑

德國侵佔青島後不久,在太平路鋪裝了瀝青路面。基層採用花崗石和三合土填築,車行道旁邊鋪設車軌石,間距1.1米。修整後以德皇威廉將其命名為威廉街,並曾在青島灣堤岸東部建了“葉世克紀念塔”。一座全花崗岩的八角形石塔建築,通高約為16米。每面釘有方形銅片,記有佔領情形的德文記載、《膠澳租借條約》和總督葉世克的畫像、生平和“功績”。

「青島記憶」太平路,見證城市百年滄桑

這是德佔時期威廉街(太平路)街景照片,左邊的建築是“葉世克紀念塔”,“海因裡希親王飯店”的上空飄著德國國旗。

1914年後日本第一次侵佔時期, 把紀念塔上的銅片肖像、碑文揭去。改路名舞鶴町。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將該路定名為太平路。並將紀念塔更名為“青島接收紀念塔”,立碑,刻上“接收紀念”四字

1938年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後,大肆宣揚“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為強化這一懷柔政策,他們將青島接收紀念塔拆毀,於1939年1月10日建成“建設東亞新秩序紀念塔”。並將太平路改為殖民化色彩的名稱大平路,但是中國人沒這麼叫的,仍然將此路叫太平路。

「青島記憶」太平路,見證城市百年滄桑

「青島記憶」太平路,見證城市百年滄桑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建設東亞新秩序紀念塔”,改建為“勝利紀念碑”,新碑上鐫刻“山海重光”四字並序文。此碑後來毀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文革”期間太平路還一度被叫做“東方紅路”。現這裡已建成了一座花壇,供人休閒遊覽。太平路在歷史中的幾番更名,也見證了島城百多年滄桑。

「青島記憶」太平路,見證城市百年滄桑

這是我存的上世紀60年代太平路街景明信片,青島沒有高大樓房。

青島解放後,隨著交通流量的逐年增大,太平路曾多次維修和養護,局部進行拓寬和整理。1986年在修建棧橋以西海堤的同時,拓寬了太平路西段長190米的道路,即自太平路與郯城路的中心交點以西50米處至貴州路海堤口,車行道由7米拓寬至12米,南側人行道拓寬至5.1米,北側溝沿石位置沒變。太平路年接待市民和遊客數千萬人次,高峰時日接待量達數十萬人次。1992年,青島灣景區被市民和遊客評為“青島市十大景觀”之一。

「青島記憶」太平路,見證城市百年滄桑

這是我2006年拍攝太平路街景,遠處多出許多高大樓房,路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本文原作者為已故網友“山藤”,島城作家滕學臣,2006年10月22日發表於青島城市檔案論壇,現重新編輯發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