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

"

半島記者 馬正拓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青島城市格局的變遷,與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密不可分。作為青島市沿海開行的第一條公交線,從天泰體育場發往大窯溝方向的6路公交線,也持續運行了近70年。客流最多的時候,5分錢一張的車票,一天能賣千餘元。這條線承載了很多人的記憶,不僅見證了島城公交事業的變遷,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

要住敬老院,先去告別6路線

今年98歲高齡的市民何士津,出生於1921年。對愛好游泳的何士津來說,自1951年6路線重新開通以來,就成了他前往海水浴場最方便的公交線路。此後的60多年裡,無論春秋寒暑,他都風雨無阻地乘坐6路公交車去洗海澡。時至今年,何大爺的兒女們也都70多歲了,憑自己之力已經無法照顧好何大爺了。今年7月初,決定讓何大爺住進敬老院。

得知自己要去敬老院後,何大爺倒也很開明,也知道在家只能拖累兒女。但是,老人一連多天唸叨著,不能繼續乘坐6路車去洗海澡了,在住進敬老院之前,何大爺堅持要跟6路線告個別,跟他認識的6路線駕駛員說聲再見。60多年間,何大爺不僅見證了6路線的變遷,還與線路上一代又一代的駕駛員成了好朋友。

為此,老人在公交車站連等了三天。事實上,像何大爺這樣對6路線懷有深厚感情的市民,不在少數。

作為青島市最早的一批公交線路,6路線最早開通的歷史要追溯到1945年,但當時只是標明從大窯溝至中山公園,並沒有線路號。中間受戰爭影響,這條公交線停止運行。新中國成立以後,1951年4月,重新開通了這條線路,兼顧市內交通和城市旅遊功能。從此,6路線承載了太多青島市民的回憶。

曾是全國唯一的“青年服務線”

1955年的4月15日,6路線被青島團市委命名為“青年服務線”,也是當時全國唯一一條“青年服務線”,這成了6路公交線歷代職工一直珍視並引以為豪的榮譽。在一份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青島公共汽車公司行車路線圖上,6路線就專門標註著“青年服務線”。

今年63歲的張麗霞,在6路線上奮鬥了一輩子,從一名默默無聞的駕駛員,一路成長為全國勞動模範。青島市勞動模範陳玉英1969年進了6路,先做乘務員,後學開車,是6路公交第一批女駕駛員。在當時,6路線的始發站大窯溝,是青島市的地標性,更是青島市公共交通規模化線網布局開始的地方。

“大窯溝車站的面貌跟當年已經千差萬別了,目前唯一留下來的是對面的德式老建築。”陳玉英回憶,6路線的職工當時就在德式建築前的空地上吃飯、休息、等待發車。當年的中山路還很繁華,大窯溝則是中山路客流的集散地,常常是人山人海,排隊乘車的市民能一直排到小港。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青島有了30多條公交線路,沿海線路卻只有6路線這一條。”張麗霞回憶,當時從大窯溝到中山公園共8站,但每天有大量市民去中山公園、棧橋、海水浴場、魯迅公園等僅有的景點,即使10分鐘一趟車,也仍然人滿為患。遇到節假日,5分錢一張票,一天能賣1000多元,6路線的日均客流量達到20000多人。“乘客基本上都是喊著‘1、2、1’的口號往上擠,場面非常火爆”。

城市東遷6路線輝煌不再

6路線這種客流火爆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1994年,青島市級機關辦公大樓通過竣工驗收。青島市隨後逐步實現了全市政治中心的東移,城市框架也由西部老城區延伸至東部地區。“東遷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也成為6路線從輝煌走向沒落的轉折點。

“尤其是從1998年開始,島城不斷增加公交車的數量,公交線路也不斷豐富。1999年的時候,6路公交的客流量就沒有以前那麼大了,2000年很明顯地感覺到乘客變少了。”6路公交線駕駛員鄭婷婷回憶,從1998年到2000年間,6路線的客流量大約減少了60% 。

張麗霞至今還保存著一個陳舊的罐頭盒。1996年,6路線的公交車全部更換為無人售票車,那時還是“大通道”鉸接式客車,路況也不好,車開起來很顛簸。車票綁在駕駛員身後的欄杆上,想要車票的乘客,只能一摞一摞的往下拽,造成了票據的大量浪費,也存在安全隱患。為了讓乘客更方便地拿到車票,張麗霞把罐頭盒洗淨打磨,提前將車票一張一張擺進去,乘客就可以很方便地自取車票了。

“現在公交車都換成了純電動車,開起來不費勁兒,乘坐也很舒適,車廂裡也都有專用票夾了,不僅實用還很美觀,車門上還有了扶手,比我們那時先進多了。”張麗霞感嘆道,短短几十年,島城公共交通行業發展飛速,這是她當年無法想象的。

“近年來,島城的公交車型不斷更新換代,從汽油車、柴油車、天然氣車,再到現在的純電動公交車,不論是乘車環境還是駕駛環境都有很大的提升。”公交隧道巴士第六分公司黨支部書記金偉玲說。

◎相關鏈接:

6路線先後湧現四位全國勞模

據瞭解 ,從1955年被命名為“青年服務線”至今,6路公交線先後湧現出四位全國勞模。第一代全國勞模張德香,曾四次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第二代全國勞模、全國人大代表張蓉,她的“八個一”服務方法體現了為乘客服務的真情。第三代全國勞模張麗霞,率先提出“無人售票,友情服務”的服務理念,將公交服務推向更高的目標。第四代全國勞模、全國十佳崗位能手代表劉藝,她首開“付公交車票價,享導遊式服務”先河。

在此期間,青島公交行業的“一碗水”、“老秒錶”、“問不倒”、“四穩、四準、四不開”等老絕活,也都是在一代代6路公交人的摸索、總結和提煉中,誕生並推廣到其他線路上的,如今已然成為青島公交的“活招牌”。

雖然老一代6路人已是兩鬢染霜,但“青年服務線”這一服務品牌卻依然青春煥發,在公共交通平凡的迎來送往中,演繹著青島公交的風采。

"

半島記者 馬正拓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青島城市格局的變遷,與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密不可分。作為青島市沿海開行的第一條公交線,從天泰體育場發往大窯溝方向的6路公交線,也持續運行了近70年。客流最多的時候,5分錢一張的車票,一天能賣千餘元。這條線承載了很多人的記憶,不僅見證了島城公交事業的變遷,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

要住敬老院,先去告別6路線

今年98歲高齡的市民何士津,出生於1921年。對愛好游泳的何士津來說,自1951年6路線重新開通以來,就成了他前往海水浴場最方便的公交線路。此後的60多年裡,無論春秋寒暑,他都風雨無阻地乘坐6路公交車去洗海澡。時至今年,何大爺的兒女們也都70多歲了,憑自己之力已經無法照顧好何大爺了。今年7月初,決定讓何大爺住進敬老院。

得知自己要去敬老院後,何大爺倒也很開明,也知道在家只能拖累兒女。但是,老人一連多天唸叨著,不能繼續乘坐6路車去洗海澡了,在住進敬老院之前,何大爺堅持要跟6路線告個別,跟他認識的6路線駕駛員說聲再見。60多年間,何大爺不僅見證了6路線的變遷,還與線路上一代又一代的駕駛員成了好朋友。

為此,老人在公交車站連等了三天。事實上,像何大爺這樣對6路線懷有深厚感情的市民,不在少數。

作為青島市最早的一批公交線路,6路線最早開通的歷史要追溯到1945年,但當時只是標明從大窯溝至中山公園,並沒有線路號。中間受戰爭影響,這條公交線停止運行。新中國成立以後,1951年4月,重新開通了這條線路,兼顧市內交通和城市旅遊功能。從此,6路線承載了太多青島市民的回憶。

曾是全國唯一的“青年服務線”

1955年的4月15日,6路線被青島團市委命名為“青年服務線”,也是當時全國唯一一條“青年服務線”,這成了6路公交線歷代職工一直珍視並引以為豪的榮譽。在一份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青島公共汽車公司行車路線圖上,6路線就專門標註著“青年服務線”。

今年63歲的張麗霞,在6路線上奮鬥了一輩子,從一名默默無聞的駕駛員,一路成長為全國勞動模範。青島市勞動模範陳玉英1969年進了6路,先做乘務員,後學開車,是6路公交第一批女駕駛員。在當時,6路線的始發站大窯溝,是青島市的地標性,更是青島市公共交通規模化線網布局開始的地方。

“大窯溝車站的面貌跟當年已經千差萬別了,目前唯一留下來的是對面的德式老建築。”陳玉英回憶,6路線的職工當時就在德式建築前的空地上吃飯、休息、等待發車。當年的中山路還很繁華,大窯溝則是中山路客流的集散地,常常是人山人海,排隊乘車的市民能一直排到小港。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青島有了30多條公交線路,沿海線路卻只有6路線這一條。”張麗霞回憶,當時從大窯溝到中山公園共8站,但每天有大量市民去中山公園、棧橋、海水浴場、魯迅公園等僅有的景點,即使10分鐘一趟車,也仍然人滿為患。遇到節假日,5分錢一張票,一天能賣1000多元,6路線的日均客流量達到20000多人。“乘客基本上都是喊著‘1、2、1’的口號往上擠,場面非常火爆”。

城市東遷6路線輝煌不再

6路線這種客流火爆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1994年,青島市級機關辦公大樓通過竣工驗收。青島市隨後逐步實現了全市政治中心的東移,城市框架也由西部老城區延伸至東部地區。“東遷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也成為6路線從輝煌走向沒落的轉折點。

“尤其是從1998年開始,島城不斷增加公交車的數量,公交線路也不斷豐富。1999年的時候,6路公交的客流量就沒有以前那麼大了,2000年很明顯地感覺到乘客變少了。”6路公交線駕駛員鄭婷婷回憶,從1998年到2000年間,6路線的客流量大約減少了60% 。

張麗霞至今還保存著一個陳舊的罐頭盒。1996年,6路線的公交車全部更換為無人售票車,那時還是“大通道”鉸接式客車,路況也不好,車開起來很顛簸。車票綁在駕駛員身後的欄杆上,想要車票的乘客,只能一摞一摞的往下拽,造成了票據的大量浪費,也存在安全隱患。為了讓乘客更方便地拿到車票,張麗霞把罐頭盒洗淨打磨,提前將車票一張一張擺進去,乘客就可以很方便地自取車票了。

“現在公交車都換成了純電動車,開起來不費勁兒,乘坐也很舒適,車廂裡也都有專用票夾了,不僅實用還很美觀,車門上還有了扶手,比我們那時先進多了。”張麗霞感嘆道,短短几十年,島城公共交通行業發展飛速,這是她當年無法想象的。

“近年來,島城的公交車型不斷更新換代,從汽油車、柴油車、天然氣車,再到現在的純電動公交車,不論是乘車環境還是駕駛環境都有很大的提升。”公交隧道巴士第六分公司黨支部書記金偉玲說。

◎相關鏈接:

6路線先後湧現四位全國勞模

據瞭解 ,從1955年被命名為“青年服務線”至今,6路公交線先後湧現出四位全國勞模。第一代全國勞模張德香,曾四次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第二代全國勞模、全國人大代表張蓉,她的“八個一”服務方法體現了為乘客服務的真情。第三代全國勞模張麗霞,率先提出“無人售票,友情服務”的服務理念,將公交服務推向更高的目標。第四代全國勞模、全國十佳崗位能手代表劉藝,她首開“付公交車票價,享導遊式服務”先河。

在此期間,青島公交行業的“一碗水”、“老秒錶”、“問不倒”、“四穩、四準、四不開”等老絕活,也都是在一代代6路公交人的摸索、總結和提煉中,誕生並推廣到其他線路上的,如今已然成為青島公交的“活招牌”。

雖然老一代6路人已是兩鬢染霜,但“青年服務線”這一服務品牌卻依然青春煥發,在公共交通平凡的迎來送往中,演繹著青島公交的風采。

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

半島記者 馬正拓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青島城市格局的變遷,與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密不可分。作為青島市沿海開行的第一條公交線,從天泰體育場發往大窯溝方向的6路公交線,也持續運行了近70年。客流最多的時候,5分錢一張的車票,一天能賣千餘元。這條線承載了很多人的記憶,不僅見證了島城公交事業的變遷,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

要住敬老院,先去告別6路線

今年98歲高齡的市民何士津,出生於1921年。對愛好游泳的何士津來說,自1951年6路線重新開通以來,就成了他前往海水浴場最方便的公交線路。此後的60多年裡,無論春秋寒暑,他都風雨無阻地乘坐6路公交車去洗海澡。時至今年,何大爺的兒女們也都70多歲了,憑自己之力已經無法照顧好何大爺了。今年7月初,決定讓何大爺住進敬老院。

得知自己要去敬老院後,何大爺倒也很開明,也知道在家只能拖累兒女。但是,老人一連多天唸叨著,不能繼續乘坐6路車去洗海澡了,在住進敬老院之前,何大爺堅持要跟6路線告個別,跟他認識的6路線駕駛員說聲再見。60多年間,何大爺不僅見證了6路線的變遷,還與線路上一代又一代的駕駛員成了好朋友。

為此,老人在公交車站連等了三天。事實上,像何大爺這樣對6路線懷有深厚感情的市民,不在少數。

作為青島市最早的一批公交線路,6路線最早開通的歷史要追溯到1945年,但當時只是標明從大窯溝至中山公園,並沒有線路號。中間受戰爭影響,這條公交線停止運行。新中國成立以後,1951年4月,重新開通了這條線路,兼顧市內交通和城市旅遊功能。從此,6路線承載了太多青島市民的回憶。

曾是全國唯一的“青年服務線”

1955年的4月15日,6路線被青島團市委命名為“青年服務線”,也是當時全國唯一一條“青年服務線”,這成了6路公交線歷代職工一直珍視並引以為豪的榮譽。在一份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青島公共汽車公司行車路線圖上,6路線就專門標註著“青年服務線”。

今年63歲的張麗霞,在6路線上奮鬥了一輩子,從一名默默無聞的駕駛員,一路成長為全國勞動模範。青島市勞動模範陳玉英1969年進了6路,先做乘務員,後學開車,是6路公交第一批女駕駛員。在當時,6路線的始發站大窯溝,是青島市的地標性,更是青島市公共交通規模化線網布局開始的地方。

“大窯溝車站的面貌跟當年已經千差萬別了,目前唯一留下來的是對面的德式老建築。”陳玉英回憶,6路線的職工當時就在德式建築前的空地上吃飯、休息、等待發車。當年的中山路還很繁華,大窯溝則是中山路客流的集散地,常常是人山人海,排隊乘車的市民能一直排到小港。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青島有了30多條公交線路,沿海線路卻只有6路線這一條。”張麗霞回憶,當時從大窯溝到中山公園共8站,但每天有大量市民去中山公園、棧橋、海水浴場、魯迅公園等僅有的景點,即使10分鐘一趟車,也仍然人滿為患。遇到節假日,5分錢一張票,一天能賣1000多元,6路線的日均客流量達到20000多人。“乘客基本上都是喊著‘1、2、1’的口號往上擠,場面非常火爆”。

城市東遷6路線輝煌不再

6路線這種客流火爆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1994年,青島市級機關辦公大樓通過竣工驗收。青島市隨後逐步實現了全市政治中心的東移,城市框架也由西部老城區延伸至東部地區。“東遷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也成為6路線從輝煌走向沒落的轉折點。

“尤其是從1998年開始,島城不斷增加公交車的數量,公交線路也不斷豐富。1999年的時候,6路公交的客流量就沒有以前那麼大了,2000年很明顯地感覺到乘客變少了。”6路公交線駕駛員鄭婷婷回憶,從1998年到2000年間,6路線的客流量大約減少了60% 。

張麗霞至今還保存著一個陳舊的罐頭盒。1996年,6路線的公交車全部更換為無人售票車,那時還是“大通道”鉸接式客車,路況也不好,車開起來很顛簸。車票綁在駕駛員身後的欄杆上,想要車票的乘客,只能一摞一摞的往下拽,造成了票據的大量浪費,也存在安全隱患。為了讓乘客更方便地拿到車票,張麗霞把罐頭盒洗淨打磨,提前將車票一張一張擺進去,乘客就可以很方便地自取車票了。

“現在公交車都換成了純電動車,開起來不費勁兒,乘坐也很舒適,車廂裡也都有專用票夾了,不僅實用還很美觀,車門上還有了扶手,比我們那時先進多了。”張麗霞感嘆道,短短几十年,島城公共交通行業發展飛速,這是她當年無法想象的。

“近年來,島城的公交車型不斷更新換代,從汽油車、柴油車、天然氣車,再到現在的純電動公交車,不論是乘車環境還是駕駛環境都有很大的提升。”公交隧道巴士第六分公司黨支部書記金偉玲說。

◎相關鏈接:

6路線先後湧現四位全國勞模

據瞭解 ,從1955年被命名為“青年服務線”至今,6路公交線先後湧現出四位全國勞模。第一代全國勞模張德香,曾四次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第二代全國勞模、全國人大代表張蓉,她的“八個一”服務方法體現了為乘客服務的真情。第三代全國勞模張麗霞,率先提出“無人售票,友情服務”的服務理念,將公交服務推向更高的目標。第四代全國勞模、全國十佳崗位能手代表劉藝,她首開“付公交車票價,享導遊式服務”先河。

在此期間,青島公交行業的“一碗水”、“老秒錶”、“問不倒”、“四穩、四準、四不開”等老絕活,也都是在一代代6路公交人的摸索、總結和提煉中,誕生並推廣到其他線路上的,如今已然成為青島公交的“活招牌”。

雖然老一代6路人已是兩鬢染霜,但“青年服務線”這一服務品牌卻依然青春煥發,在公共交通平凡的迎來送往中,演繹著青島公交的風采。

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

半島記者 馬正拓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青島城市格局的變遷,與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密不可分。作為青島市沿海開行的第一條公交線,從天泰體育場發往大窯溝方向的6路公交線,也持續運行了近70年。客流最多的時候,5分錢一張的車票,一天能賣千餘元。這條線承載了很多人的記憶,不僅見證了島城公交事業的變遷,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

要住敬老院,先去告別6路線

今年98歲高齡的市民何士津,出生於1921年。對愛好游泳的何士津來說,自1951年6路線重新開通以來,就成了他前往海水浴場最方便的公交線路。此後的60多年裡,無論春秋寒暑,他都風雨無阻地乘坐6路公交車去洗海澡。時至今年,何大爺的兒女們也都70多歲了,憑自己之力已經無法照顧好何大爺了。今年7月初,決定讓何大爺住進敬老院。

得知自己要去敬老院後,何大爺倒也很開明,也知道在家只能拖累兒女。但是,老人一連多天唸叨著,不能繼續乘坐6路車去洗海澡了,在住進敬老院之前,何大爺堅持要跟6路線告個別,跟他認識的6路線駕駛員說聲再見。60多年間,何大爺不僅見證了6路線的變遷,還與線路上一代又一代的駕駛員成了好朋友。

為此,老人在公交車站連等了三天。事實上,像何大爺這樣對6路線懷有深厚感情的市民,不在少數。

作為青島市最早的一批公交線路,6路線最早開通的歷史要追溯到1945年,但當時只是標明從大窯溝至中山公園,並沒有線路號。中間受戰爭影響,這條公交線停止運行。新中國成立以後,1951年4月,重新開通了這條線路,兼顧市內交通和城市旅遊功能。從此,6路線承載了太多青島市民的回憶。

曾是全國唯一的“青年服務線”

1955年的4月15日,6路線被青島團市委命名為“青年服務線”,也是當時全國唯一一條“青年服務線”,這成了6路公交線歷代職工一直珍視並引以為豪的榮譽。在一份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青島公共汽車公司行車路線圖上,6路線就專門標註著“青年服務線”。

今年63歲的張麗霞,在6路線上奮鬥了一輩子,從一名默默無聞的駕駛員,一路成長為全國勞動模範。青島市勞動模範陳玉英1969年進了6路,先做乘務員,後學開車,是6路公交第一批女駕駛員。在當時,6路線的始發站大窯溝,是青島市的地標性,更是青島市公共交通規模化線網布局開始的地方。

“大窯溝車站的面貌跟當年已經千差萬別了,目前唯一留下來的是對面的德式老建築。”陳玉英回憶,6路線的職工當時就在德式建築前的空地上吃飯、休息、等待發車。當年的中山路還很繁華,大窯溝則是中山路客流的集散地,常常是人山人海,排隊乘車的市民能一直排到小港。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青島有了30多條公交線路,沿海線路卻只有6路線這一條。”張麗霞回憶,當時從大窯溝到中山公園共8站,但每天有大量市民去中山公園、棧橋、海水浴場、魯迅公園等僅有的景點,即使10分鐘一趟車,也仍然人滿為患。遇到節假日,5分錢一張票,一天能賣1000多元,6路線的日均客流量達到20000多人。“乘客基本上都是喊著‘1、2、1’的口號往上擠,場面非常火爆”。

城市東遷6路線輝煌不再

6路線這種客流火爆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1994年,青島市級機關辦公大樓通過竣工驗收。青島市隨後逐步實現了全市政治中心的東移,城市框架也由西部老城區延伸至東部地區。“東遷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也成為6路線從輝煌走向沒落的轉折點。

“尤其是從1998年開始,島城不斷增加公交車的數量,公交線路也不斷豐富。1999年的時候,6路公交的客流量就沒有以前那麼大了,2000年很明顯地感覺到乘客變少了。”6路公交線駕駛員鄭婷婷回憶,從1998年到2000年間,6路線的客流量大約減少了60% 。

張麗霞至今還保存著一個陳舊的罐頭盒。1996年,6路線的公交車全部更換為無人售票車,那時還是“大通道”鉸接式客車,路況也不好,車開起來很顛簸。車票綁在駕駛員身後的欄杆上,想要車票的乘客,只能一摞一摞的往下拽,造成了票據的大量浪費,也存在安全隱患。為了讓乘客更方便地拿到車票,張麗霞把罐頭盒洗淨打磨,提前將車票一張一張擺進去,乘客就可以很方便地自取車票了。

“現在公交車都換成了純電動車,開起來不費勁兒,乘坐也很舒適,車廂裡也都有專用票夾了,不僅實用還很美觀,車門上還有了扶手,比我們那時先進多了。”張麗霞感嘆道,短短几十年,島城公共交通行業發展飛速,這是她當年無法想象的。

“近年來,島城的公交車型不斷更新換代,從汽油車、柴油車、天然氣車,再到現在的純電動公交車,不論是乘車環境還是駕駛環境都有很大的提升。”公交隧道巴士第六分公司黨支部書記金偉玲說。

◎相關鏈接:

6路線先後湧現四位全國勞模

據瞭解 ,從1955年被命名為“青年服務線”至今,6路公交線先後湧現出四位全國勞模。第一代全國勞模張德香,曾四次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第二代全國勞模、全國人大代表張蓉,她的“八個一”服務方法體現了為乘客服務的真情。第三代全國勞模張麗霞,率先提出“無人售票,友情服務”的服務理念,將公交服務推向更高的目標。第四代全國勞模、全國十佳崗位能手代表劉藝,她首開“付公交車票價,享導遊式服務”先河。

在此期間,青島公交行業的“一碗水”、“老秒錶”、“問不倒”、“四穩、四準、四不開”等老絕活,也都是在一代代6路公交人的摸索、總結和提煉中,誕生並推廣到其他線路上的,如今已然成為青島公交的“活招牌”。

雖然老一代6路人已是兩鬢染霜,但“青年服務線”這一服務品牌卻依然青春煥發,在公共交通平凡的迎來送往中,演繹著青島公交的風采。

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

半島記者 馬正拓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青島城市格局的變遷,與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密不可分。作為青島市沿海開行的第一條公交線,從天泰體育場發往大窯溝方向的6路公交線,也持續運行了近70年。客流最多的時候,5分錢一張的車票,一天能賣千餘元。這條線承載了很多人的記憶,不僅見證了島城公交事業的變遷,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

要住敬老院,先去告別6路線

今年98歲高齡的市民何士津,出生於1921年。對愛好游泳的何士津來說,自1951年6路線重新開通以來,就成了他前往海水浴場最方便的公交線路。此後的60多年裡,無論春秋寒暑,他都風雨無阻地乘坐6路公交車去洗海澡。時至今年,何大爺的兒女們也都70多歲了,憑自己之力已經無法照顧好何大爺了。今年7月初,決定讓何大爺住進敬老院。

得知自己要去敬老院後,何大爺倒也很開明,也知道在家只能拖累兒女。但是,老人一連多天唸叨著,不能繼續乘坐6路車去洗海澡了,在住進敬老院之前,何大爺堅持要跟6路線告個別,跟他認識的6路線駕駛員說聲再見。60多年間,何大爺不僅見證了6路線的變遷,還與線路上一代又一代的駕駛員成了好朋友。

為此,老人在公交車站連等了三天。事實上,像何大爺這樣對6路線懷有深厚感情的市民,不在少數。

作為青島市最早的一批公交線路,6路線最早開通的歷史要追溯到1945年,但當時只是標明從大窯溝至中山公園,並沒有線路號。中間受戰爭影響,這條公交線停止運行。新中國成立以後,1951年4月,重新開通了這條線路,兼顧市內交通和城市旅遊功能。從此,6路線承載了太多青島市民的回憶。

曾是全國唯一的“青年服務線”

1955年的4月15日,6路線被青島團市委命名為“青年服務線”,也是當時全國唯一一條“青年服務線”,這成了6路公交線歷代職工一直珍視並引以為豪的榮譽。在一份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青島公共汽車公司行車路線圖上,6路線就專門標註著“青年服務線”。

今年63歲的張麗霞,在6路線上奮鬥了一輩子,從一名默默無聞的駕駛員,一路成長為全國勞動模範。青島市勞動模範陳玉英1969年進了6路,先做乘務員,後學開車,是6路公交第一批女駕駛員。在當時,6路線的始發站大窯溝,是青島市的地標性,更是青島市公共交通規模化線網布局開始的地方。

“大窯溝車站的面貌跟當年已經千差萬別了,目前唯一留下來的是對面的德式老建築。”陳玉英回憶,6路線的職工當時就在德式建築前的空地上吃飯、休息、等待發車。當年的中山路還很繁華,大窯溝則是中山路客流的集散地,常常是人山人海,排隊乘車的市民能一直排到小港。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青島有了30多條公交線路,沿海線路卻只有6路線這一條。”張麗霞回憶,當時從大窯溝到中山公園共8站,但每天有大量市民去中山公園、棧橋、海水浴場、魯迅公園等僅有的景點,即使10分鐘一趟車,也仍然人滿為患。遇到節假日,5分錢一張票,一天能賣1000多元,6路線的日均客流量達到20000多人。“乘客基本上都是喊著‘1、2、1’的口號往上擠,場面非常火爆”。

城市東遷6路線輝煌不再

6路線這種客流火爆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1994年,青島市級機關辦公大樓通過竣工驗收。青島市隨後逐步實現了全市政治中心的東移,城市框架也由西部老城區延伸至東部地區。“東遷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也成為6路線從輝煌走向沒落的轉折點。

“尤其是從1998年開始,島城不斷增加公交車的數量,公交線路也不斷豐富。1999年的時候,6路公交的客流量就沒有以前那麼大了,2000年很明顯地感覺到乘客變少了。”6路公交線駕駛員鄭婷婷回憶,從1998年到2000年間,6路線的客流量大約減少了60% 。

張麗霞至今還保存著一個陳舊的罐頭盒。1996年,6路線的公交車全部更換為無人售票車,那時還是“大通道”鉸接式客車,路況也不好,車開起來很顛簸。車票綁在駕駛員身後的欄杆上,想要車票的乘客,只能一摞一摞的往下拽,造成了票據的大量浪費,也存在安全隱患。為了讓乘客更方便地拿到車票,張麗霞把罐頭盒洗淨打磨,提前將車票一張一張擺進去,乘客就可以很方便地自取車票了。

“現在公交車都換成了純電動車,開起來不費勁兒,乘坐也很舒適,車廂裡也都有專用票夾了,不僅實用還很美觀,車門上還有了扶手,比我們那時先進多了。”張麗霞感嘆道,短短几十年,島城公共交通行業發展飛速,這是她當年無法想象的。

“近年來,島城的公交車型不斷更新換代,從汽油車、柴油車、天然氣車,再到現在的純電動公交車,不論是乘車環境還是駕駛環境都有很大的提升。”公交隧道巴士第六分公司黨支部書記金偉玲說。

◎相關鏈接:

6路線先後湧現四位全國勞模

據瞭解 ,從1955年被命名為“青年服務線”至今,6路公交線先後湧現出四位全國勞模。第一代全國勞模張德香,曾四次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第二代全國勞模、全國人大代表張蓉,她的“八個一”服務方法體現了為乘客服務的真情。第三代全國勞模張麗霞,率先提出“無人售票,友情服務”的服務理念,將公交服務推向更高的目標。第四代全國勞模、全國十佳崗位能手代表劉藝,她首開“付公交車票價,享導遊式服務”先河。

在此期間,青島公交行業的“一碗水”、“老秒錶”、“問不倒”、“四穩、四準、四不開”等老絕活,也都是在一代代6路公交人的摸索、總結和提煉中,誕生並推廣到其他線路上的,如今已然成為青島公交的“活招牌”。

雖然老一代6路人已是兩鬢染霜,但“青年服務線”這一服務品牌卻依然青春煥發,在公共交通平凡的迎來送往中,演繹著青島公交的風采。

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

半島記者 馬正拓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青島城市格局的變遷,與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密不可分。作為青島市沿海開行的第一條公交線,從天泰體育場發往大窯溝方向的6路公交線,也持續運行了近70年。客流最多的時候,5分錢一張的車票,一天能賣千餘元。這條線承載了很多人的記憶,不僅見證了島城公交事業的變遷,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

要住敬老院,先去告別6路線

今年98歲高齡的市民何士津,出生於1921年。對愛好游泳的何士津來說,自1951年6路線重新開通以來,就成了他前往海水浴場最方便的公交線路。此後的60多年裡,無論春秋寒暑,他都風雨無阻地乘坐6路公交車去洗海澡。時至今年,何大爺的兒女們也都70多歲了,憑自己之力已經無法照顧好何大爺了。今年7月初,決定讓何大爺住進敬老院。

得知自己要去敬老院後,何大爺倒也很開明,也知道在家只能拖累兒女。但是,老人一連多天唸叨著,不能繼續乘坐6路車去洗海澡了,在住進敬老院之前,何大爺堅持要跟6路線告個別,跟他認識的6路線駕駛員說聲再見。60多年間,何大爺不僅見證了6路線的變遷,還與線路上一代又一代的駕駛員成了好朋友。

為此,老人在公交車站連等了三天。事實上,像何大爺這樣對6路線懷有深厚感情的市民,不在少數。

作為青島市最早的一批公交線路,6路線最早開通的歷史要追溯到1945年,但當時只是標明從大窯溝至中山公園,並沒有線路號。中間受戰爭影響,這條公交線停止運行。新中國成立以後,1951年4月,重新開通了這條線路,兼顧市內交通和城市旅遊功能。從此,6路線承載了太多青島市民的回憶。

曾是全國唯一的“青年服務線”

1955年的4月15日,6路線被青島團市委命名為“青年服務線”,也是當時全國唯一一條“青年服務線”,這成了6路公交線歷代職工一直珍視並引以為豪的榮譽。在一份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青島公共汽車公司行車路線圖上,6路線就專門標註著“青年服務線”。

今年63歲的張麗霞,在6路線上奮鬥了一輩子,從一名默默無聞的駕駛員,一路成長為全國勞動模範。青島市勞動模範陳玉英1969年進了6路,先做乘務員,後學開車,是6路公交第一批女駕駛員。在當時,6路線的始發站大窯溝,是青島市的地標性,更是青島市公共交通規模化線網布局開始的地方。

“大窯溝車站的面貌跟當年已經千差萬別了,目前唯一留下來的是對面的德式老建築。”陳玉英回憶,6路線的職工當時就在德式建築前的空地上吃飯、休息、等待發車。當年的中山路還很繁華,大窯溝則是中山路客流的集散地,常常是人山人海,排隊乘車的市民能一直排到小港。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青島有了30多條公交線路,沿海線路卻只有6路線這一條。”張麗霞回憶,當時從大窯溝到中山公園共8站,但每天有大量市民去中山公園、棧橋、海水浴場、魯迅公園等僅有的景點,即使10分鐘一趟車,也仍然人滿為患。遇到節假日,5分錢一張票,一天能賣1000多元,6路線的日均客流量達到20000多人。“乘客基本上都是喊著‘1、2、1’的口號往上擠,場面非常火爆”。

城市東遷6路線輝煌不再

6路線這種客流火爆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1994年,青島市級機關辦公大樓通過竣工驗收。青島市隨後逐步實現了全市政治中心的東移,城市框架也由西部老城區延伸至東部地區。“東遷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也成為6路線從輝煌走向沒落的轉折點。

“尤其是從1998年開始,島城不斷增加公交車的數量,公交線路也不斷豐富。1999年的時候,6路公交的客流量就沒有以前那麼大了,2000年很明顯地感覺到乘客變少了。”6路公交線駕駛員鄭婷婷回憶,從1998年到2000年間,6路線的客流量大約減少了60% 。

張麗霞至今還保存著一個陳舊的罐頭盒。1996年,6路線的公交車全部更換為無人售票車,那時還是“大通道”鉸接式客車,路況也不好,車開起來很顛簸。車票綁在駕駛員身後的欄杆上,想要車票的乘客,只能一摞一摞的往下拽,造成了票據的大量浪費,也存在安全隱患。為了讓乘客更方便地拿到車票,張麗霞把罐頭盒洗淨打磨,提前將車票一張一張擺進去,乘客就可以很方便地自取車票了。

“現在公交車都換成了純電動車,開起來不費勁兒,乘坐也很舒適,車廂裡也都有專用票夾了,不僅實用還很美觀,車門上還有了扶手,比我們那時先進多了。”張麗霞感嘆道,短短几十年,島城公共交通行業發展飛速,這是她當年無法想象的。

“近年來,島城的公交車型不斷更新換代,從汽油車、柴油車、天然氣車,再到現在的純電動公交車,不論是乘車環境還是駕駛環境都有很大的提升。”公交隧道巴士第六分公司黨支部書記金偉玲說。

◎相關鏈接:

6路線先後湧現四位全國勞模

據瞭解 ,從1955年被命名為“青年服務線”至今,6路公交線先後湧現出四位全國勞模。第一代全國勞模張德香,曾四次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第二代全國勞模、全國人大代表張蓉,她的“八個一”服務方法體現了為乘客服務的真情。第三代全國勞模張麗霞,率先提出“無人售票,友情服務”的服務理念,將公交服務推向更高的目標。第四代全國勞模、全國十佳崗位能手代表劉藝,她首開“付公交車票價,享導遊式服務”先河。

在此期間,青島公交行業的“一碗水”、“老秒錶”、“問不倒”、“四穩、四準、四不開”等老絕活,也都是在一代代6路公交人的摸索、總結和提煉中,誕生並推廣到其他線路上的,如今已然成為青島公交的“活招牌”。

雖然老一代6路人已是兩鬢染霜,但“青年服務線”這一服務品牌卻依然青春煥發,在公共交通平凡的迎來送往中,演繹著青島公交的風采。

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