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老人憶70年往昔歲月 退休15年親述青城歷史故事

青城山 經濟 社會 中國新聞網 2017-06-18
內蒙古老人憶70年往昔歲月 退休15年親述青城歷史故事

圖為79歲的郝福忠(右)參加節目《鄉音話青城》,講述呼和浩特市歷史故事。 張瑾嫻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6月17日電 題:內蒙古老人憶70年往昔歲月 退休15年親述青城歷史故事

作者張瑾嫻

9歲那年,在歸綏市(今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舊稱)舊城通順東街玩耍追鬧、喜歡和玩兒伴聽“提吼兒”(沿街行商出售舊衣物、舊物品)的人叫賣吆喝的郝福忠,正過著童年最無憂無慮的時光。

“皮襖皮褲皮坎肩兒,狐皮圍脖兒皮帽帽,綢布面兒的大皮襖....。.”耳熟能詳的鄉音吆喝聲伴隨著郝福忠長大,也是如今79歲高齡的他腦海裡最為深刻的記憶之一。

9歲那年是1947年,懵懂之中的郝福忠不知道,歷史正在改變。當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在祖國北疆(今烏蘭浩特市)正式成立。

郝福忠回憶,那時年幼的他還不懂自治區的成立意味著什麼,“只記得從我出生到解放前,我父親一直在務農,給大戶人家當長工種菜園子,我當時算個小長工,也在地裡幹些活兒,家庭生活貧苦,房無一間,地無一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父親被定為僱農,沒有分地,成為當時農業事業廠的職工,我們的生活條件有所改變。”郝福忠說,然而,此前長期的勞動讓父親身體患病,於1952年離世。

兩年後的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遷到歸綏市,並改稱呼和浩特市,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當時,郝福忠已是十多歲的少年,對城事、家事的變化有所感知體會。

“那會兒經濟條件有限,家裡供我讀書到初中,畢業後我去專業學校學習了會計學,從此就幾乎沒離開過這個專業。”據介紹,從1958年至1984年的近30年裡,郝福忠相繼在呼和浩特市二輕局、合作五金廠、黑白鐵社、民族用品廠、友誼服裝廠、服裝鞋帽公司等單位從事財務會計相關工作。此間,儘管他的學歷不夠,但他通過自學成才,獲得了會計師職稱。

“1990年,我又評上了高級會計師的職稱。”郝福忠說,能夠靠自學獲得當時整個內蒙古都為數不多的高級職稱,是他人生中較為意想不到的收穫之一。

198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委備案的成人中專學校——呼和浩特市二輕職工中專學校成立,郝福忠被任命為該校的副校長,兼會計專業課的老師。

郝福忠介紹,呼和浩特市二輕職工中專學校的成立階段是計劃經濟時期,經費由主管局調撥,人員由主管局任免安排。但是隨著形勢的變化,主管局已無力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行。在學校面臨撤銷的關頭,1988年,他挺身帶頭對學校實行了經費自理的承包管理形式,不要國家一分錢,學校發展進入轉折期。

“以這種形式管理中專學校,當時在全自治區還是第一家,經費自理給學校發展帶來了壓力,也帶來機遇,在全校職工的努力下,學校穩步發展。”郝福忠說,此後,在深化改革的1998年,按上級要求,學校實行了資產委託經營管理的新模式,成為當時呼和浩特地區一所辦學比較成功的財經類中等專業學校。

2002年,校長郝福忠從學校退休。回家賦閒的他始終閒不住。多年來,看著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看著家鄉呼和浩特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他對這座青城(呼和浩特市又名青城)的感情愈發深厚。

“退休後,我給呼和浩特市的廣播電臺說‘印象青城’說了十幾年,一共說了66期節目。通過文獻資料結合個人回憶,我向聽眾講述歸化城(呼和浩特市舊稱)的歷史。”郝福忠告訴記者,這其中包括“歸化城的叫賣吆喝聲”、“歸化城的電影院”、“歸化城的八景”、“歸化城的召廟”等歷史文化故事。

此外,這些年裡,郝福忠還通過實地考察、資料整理統計出了歷史上歸化城的162條街道,並說明了一些街道的洩洪排水情況。

如今,生活無憂,有更多時間回憶過去、講述過往的郝福忠日子很幸福。他說,“很多歷史印記在時代發展中會不可避免地消逝,就像現在的孩子已經不知道什麼是‘提吼兒’了,但是我還有精力將這些內容講給現在的年輕人聽,讓城市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