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70年」厲害了!他的事蹟竟被《內蒙古日報》《內蒙古青年報》《包頭日報》等數次刊載……

包鋼 社會 包頭髮布 2017-07-16
「輝煌70年」厲害了!他的事蹟竟被《內蒙古日報》《內蒙古青年報》《包頭日報》等數次刊載……

劉志祥:

用青春熱血詮釋勞模精神

(下)

「輝煌70年」厲害了!他的事蹟竟被《內蒙古日報》《內蒙古青年報》《包頭日報》等數次刊載……

劉志祥接受黨史辦工作人員採訪

“1956年,包鋼開始大規模建設,來自全國各地的大批有志青年湧向了包頭。有的人來了以後又趕緊寫信讓家人、朋友來,有的是師傅帶著一群徒弟來。短短几年裡,從全國各地來了十幾萬人,整個城市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劉志祥顯得很激動。“不過,那個時候的基礎設施建設還很落後,昆河北橋還沒建成,包鋼的工人下班得趟著河水回家,有一條石子路也是一颳風就讓沙子埋了。”1958年,作為市人大代表的劉志祥在市人代會上提交了在包鋼廠區附近修路、裝路燈和修橋的建議,很快得到了市政府的回覆。“雖然當時包頭經濟處於起步階段,各方面壓力很大,但是最終還是克服了困難,為包鋼職工解決了這個問題。”劉志祥說,自己提出的幾個建議,很快都得到了回覆、採納和執行,讓他很受鼓舞。“我十二歲就在日本人的工廠裡當學徒了,在舊社會受了不知多少苦,如今,我們普通的工人階級也能當家做主了。”

在火熱的建設氣氛中,劉志祥一直在繼續著自己的技術革新。“在修理汽車時,我發現修車用過的油、換下的油全都倒掉了。當時我們國家的油大部分還是靠進口的,看著珍貴的資源就這麼浪費了,我真是心疼。”於是,劉志祥帶著兩個徒工開始研究“廢油復活”。經過反覆琢磨、實驗、請教專家等,劉志祥他們研究出了“熬油蒸餾”的技術。“據說我們的方法從投入生產到1959年末(有效工期7個月),共煉出各種油58噸,為國家節約開支59700元。而且‘廢油復活’技術還得到了推廣,在當時各種油料緊缺的情況下,也算是為國家做了些貢獻。”

「輝煌70年」厲害了!他的事蹟竟被《內蒙古日報》《內蒙古青年報》《包頭日報》等數次刊載……

1959年,劉志祥被評為全國勞模,又一次去北京開會,在全國群英會上與鐵人王進喜、時傳祥等一起受到了表彰。“參加完全國群英會回來以後,我工作的勁頭更足了。一號高爐投產不久,生產上就碰到了一個最大的困難——風口大量損壞,最多時一天燒壞24個,風口一壞,就得休風停產,嚴重影響出鐵效率。我自告奮勇去找陳守中書記,說想去解決這個棘手問題。”於是,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劉志祥和共產主義協作隊成員認真學習冶金學理論、廣泛拜師求友、深入調查研究,試驗了近200次,找了169種不同性能的新材料,日夜守在高爐旁研究問題想辦法。最後,終於製作出了3種耐酸、抗氧、導熱性好的風口,其中2個風口自從安裝到高爐已經使用了612個小時,基本攻破了“風口關”,同時還順便解決了渣口爆炸的問題。“問題解決後,領導們很高興,問我:‘你一個月掙多少工資?’我告訴他們後,他們說要給我漲工資,但我卻說:‘漲什麼工資,有口飯吃就挺好,要是沒有共產黨,我早就餓死了’。”

1961年,石柺煤礦發大水,礦車被水浸泡無法採煤,這直接影響了包鋼的鍊鐵鍊鋼工作,也影響了全包頭市的煤炭供應。廠裡決定讓劉志祥擔任隊長帶領48人小組去搶修設備。“我們在石柺煤礦不到半年時間維修了464臺礦車、10臺礦井鼓風機和數百臺礦區的各類設備,石柺礦區幾乎所有的礦我都下去過。那時市委高錦民書記還安頓礦區領導說:‘小劉他們是我們送過去給你們幫忙的,可別給用得累趴了。’後來礦務局為了感謝我們,給我們隊裡2萬元獎金,也要給我2萬元獎金。我說這就是我的工作,來這也不是為了掙錢。這個錢我不要,我在包鋼掙工資呢。”

像這樣鑽研技術、解決難題的例子還有很多。由於工作業績突出,劉志祥成為包鋼、包頭市乃至整個內蒙古工人階級隊伍的旗幟,《內蒙古日報》《內蒙古青年報》等數次刊載劉志祥先進事蹟,《包頭日報》更是連篇發表社論,號召全市人民學習劉志祥,還在全市掀起了“學、趕、超劉志祥”的勞動競賽活動。“時間從來不會辜負踏實肯幹的人,無論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上,只要踏踏實實撲下身子工作,都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劉志祥說,回憶起自己的“職業生涯”,他最大的感觸就是要踏實肯幹,只有這樣,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取得成績。

“文革”後,劉志祥調到了二冶勞動服務公司工作,為了解決包鋼職工子女上山下鄉後的返城就業問題,他先後提議創辦了焊管廠、玻璃鋼廠等4個廠,解決了許多返城人員的就業問題。1986年,劉志祥從勞服公司工會主席的崗位上正式離休,為包鋼的建設發展奮鬥了二十三個年頭,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包鋼,正如他所說:“我要盡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為黨的事業奉獻我的一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