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元年,聊聊那個既遠又近的年代吧

致親愛的你:

Hi,見信如面!聊聊既遠又近的那個年代吧歡迎開啟閱讀,當然,更期待你的精彩留言。

願每日微小知識激發你的深刻思考。

(全文共計2829字,建議閱讀時間:5分鐘)

那,我們開始吧

歷史是可以觸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滿了血肉、運動和偶然性。

“過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輝煌,特別對於沉默了百年的中華民族,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光榮與夢想,它是幾乎一代人共同成長的全部記憶。”

中國企業元年,聊聊那個既遠又近的年代吧

1

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

——《1984》喬治.奧威爾

歷史從來不是無聲的過去,相反,今天曆史事件、歷史人物定性和評價,將深刻影響著一個國家與民族對未來的選擇。

作為一個普通而平凡的人,我們經常會侷限於當下的環境與認知,在每日的繁重事務中既“把握著當下”又失去著當下。

大多數的時間裡我們無法脫身出來到更高的維度,以更大的角度來觀察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時代,也無法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

我們經常問自己,“我能幹什麼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懷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感情,一面自信一面焦慮。

在這樣的時候讀一讀一些真實而鮮活的人物例子,思考他們的人生軌跡,或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式。

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通過閱讀這些或偉大或平凡的人和事,我們往往才能夠看到自己。

也才不會身處一個時代而不自知。

而對一名創業者來說,瞭解中國三十多年來的企業發展環境和企業人物歷史猶為重要。

中國企業元年,聊聊那個既遠又近的年代吧

2

我無法反抗牆,只有反抗的願望。

我首先必須反抗的是:我對牆的妥協,和對這個世界的不安全感。

——《牆》舒婷

從大的方面來講,30多年前,我們還在粉碎四人幫的遊行隊伍中,30年後,我們談論的是股票、期權、匯率、中國製造、納斯達克以及世界到底是不是平的。

在1978年到2008年的中國商業圈出沒著這樣的一個族群:他們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情漂移,堅忍而勇於博取。

他們的淺薄使得他們處理任何商業問題都能夠用最簡捷的辦法直指核心,他們的冷酷使得他們能夠撥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脈脈而回到利益關係的層基本面,他們的不畏天命使得他們能夠百無禁忌地去衝破一切的規則與準繩,他們的貪婪使得他們敢於採用一切的手法和編造最美麗的謊言。

在這30多年間,我們可以看到太多太多這樣的人物,應接不暇眼花繚亂。

年永久、史玉柱、魯冠球、任正非、牟其中、牛根生、王石、張瑞敏、柳傳志、倪光南、潘寧、馮侖、潘石屹、黃鴻年、黃光裕、吳鷹、張朝陽、王志東、丁磊、馬雲、宗慶後、姬長孔、吳炳新、唐萬新、劉波、宋朝弟、李書福、王峻濤、陶建幸、鄭俊懷、洪晃、郎鹹平、陳久霖……坎坷幾十年,有成王也有敗寇,他們的企業有曇花一現也有基業長青。

這些“出生草莽、不講規則”的人在出身正統資源雄厚的國營企業和實力強大管理完善的外資企業的夾擊下,難以置信地在體制外壯大著,在資源、市場、人才、政策、資金甚至地理區位都毫無優勢的前提下實現了高速成長。

他們大多經歷過無數失敗和挫折,也經歷過原始積累的灰色地帶,更經歷過高速成長帶來的陣痛。

他們釋放出來的能量,是中國幾十年高速發展不能不提的推動力量。

中國企業元年,聊聊那個既遠又近的年代吧

3

我們都下海吧。

——1984年

1984年,是一個充滿著暗示和懸念的年份。

早在1949年,英國著名政治諷刺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創作了一部虛幻預言小說,書名為《1984》。

小說中的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在虛幻中的1984年生活在一個叫歐什尼亞的極權專制國家。

當1984年真的到來的時候,世界並沒有像奧威爾描寫的那麼恐怖。

真正的1984年是這樣的:市場的力量似乎佔據上風,里根——撒切爾主義大行其道。

在國內,1984年是鄧小平同志第一次南下,打開了一扇窗。

這一年,深圳。

正在歡快地倒賣玉米的王石騎著自行車途經深圳國貿大廈,突然看到很多警車、警察和聚集的人群。

一打聽,原來是鄧小平到大廈頂層俯瞰特區全貌,公安局正在清理現場。

他敏感地察覺到,“幹大事情的時候到了”。

這一年,山東青島。

35歲的張瑞敏被派到一家瀕臨倒閉的電器廠當廠長,在這裡,“所有乾的事都可能是假的:上級假裝給工人發工資,工人假裝工作。”

為了整治工廠,張瑞敏上任後就制定了13條規章制度,其中第一條是“不準在車間隨地大小便”。

他檢查了庫房裡的400多臺冰箱,發現76臺次品,於是一聲令下,76臺冰箱被砸成了廢鐵——這成為了這家日後中國最大的家電公司的第一個傳奇。

這一年,北京。

40歲的柳傳志決定告別每天讀報的清閒如水的生活。在公司創辦的頭幾個月裡,每天騎著自行車在北京城裡像沒頭蒼蠅一樣地亂闖。

他在計算所的大門旁邊擺攤兜售電子錶和旱冰鞋,也批發過運動褲衩和電冰箱。

這一年,廣東三水縣。

李經緯找到了廣東體育科學研究所的研究院歐陽孝研發出了一種“能讓運動員迅速恢復體力,而普通人也能喝”的飲料,並且成為了中國奧運代表團的首選飲料。

與中國奧運會代表團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的突出表現以及中國女排姑娘們“三連冠”的鴻鵠偉業一起,引起了全民的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從此連續15年都被視為“民族飲料第一品牌”。

它就是伴隨著我們這個時代的“健力寶”。

這一年,安徽。

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生史玉柱,在安徽省統計局的辦公室裡編寫了第一個統計系統軟件,發誓要做中國的IBM。

不久後,他將南下深圳書寫一段高亢而悲壯的生涯。

這一年,北京。

同樣也是浙江大學畢業的段永平憤然離開分配單位北京電子管廠。

他發誓自己以後再也不會在國營工廠裡上班,因為那裡“人人都覺得能幹,卻什麼都不幹”。

他也將坐著火車去往珠江三角洲。

這一年,深圳筆架山下。

趙新先,這位軍醫大學的教授帶著自己的“三九胃泰”在深圳筆架山下開始新的事業。

這一年,惠州。

從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李東生在一個簡陋的農機倉庫開闢自己的工廠,與香港人合作生產錄音磁帶。

這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家電公司TCL。

這一年,廣東順德。

只有小學四年級學歷的潘寧以零件代模具,用汽水瓶做試驗品,憑藉手錘、手銼等簡陋工具、萬能表等簡單測試儀器,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打造出了中國第一臺雙門電冰箱,那一天雷雨交加,他獨自一人衝進大雨中號啕大哭。

這一年,珠江。

珠江冰箱廠成立,冰箱的品牌是“容聲”,潘寧出任廠長,這就是在後來統治了中國家電業十餘年的科龍公司的前身。

在1984年誕生的這些公司,在今後將相繼散發出它們的光芒,不過在那時,它們還非常的幼小,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它們都沒有太多資源,創業者看上去與常人無異,分散在一些偏僻的地區和角落,它們所從事的產業大多與人們的日常需求相關,這也是企業能夠迅速成長的前提。

跟那些擁有大量設備、技術、人才和資本的老牌國營企業相比,它們在任何一個方面都微不足道,唯一有的,只是自由。

在全球商業世界裡,也跟劇烈變化中的中國一樣,正進入一個重新洗牌的年份。

這一年,世界最轟動的企業新聞,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被分拆。

這一年,蘋果電腦公司發佈了麥金託什(Macintosh)家用電腦(這一天後來被《時代》雜誌評價為個人電腦大眾化普及的第一日),其廣告詞是:“1984年1月24日,蘋果電腦將推出麥金託什,你會明白為什麼1984年不會是小說中的1984年。”

這一年,一對名叫桑迪和倫納德的夫妻用五美元註冊了思科系統公司,他們正在研究一種叫路由器的新產品,這個白色的小盒子可以讓多臺電腦互相通訊和共享信息,正是這個革命性的產品讓日後的互聯網浪潮成為可能。

這是一個騷動而熱烈的年份。“我們都下海吧”,所有的年輕或不太年輕的人們都在用這樣的詞彙互相試探和鼓勵。

我們都下海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