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綜藝節目看了這麼多年,見過被淘汰離場的、生氣負氣離場的,頭一次見因為要趕回去睡覺離場的。

這真的很朴樹。

2017年7月,朴樹登上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的舞臺,作為王子文的幫唱嘉賓,主持人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幫唱?”

朴樹的回答非常耿直,“說實話,我這一段(時間),真的需要錢。”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綜藝節目看了這麼多年,見過被淘汰離場的、生氣負氣離場的,頭一次見因為要趕回去睡覺離場的。

這真的很朴樹。

2017年7月,朴樹登上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的舞臺,作為王子文的幫唱嘉賓,主持人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幫唱?”

朴樹的回答非常耿直,“說實話,我這一段(時間),真的需要錢。”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綜藝節目看了這麼多年,見過被淘汰離場的、生氣負氣離場的,頭一次見因為要趕回去睡覺離場的。

這真的很朴樹。

2017年7月,朴樹登上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的舞臺,作為王子文的幫唱嘉賓,主持人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幫唱?”

朴樹的回答非常耿直,“說實話,我這一段(時間),真的需要錢。”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綜藝節目看了這麼多年,見過被淘汰離場的、生氣負氣離場的,頭一次見因為要趕回去睡覺離場的。

這真的很朴樹。

2017年7月,朴樹登上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的舞臺,作為王子文的幫唱嘉賓,主持人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幫唱?”

朴樹的回答非常耿直,“說實話,我這一段(時間),真的需要錢。”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要麼不說話,要麼真實得讓人大跌眼鏡,正因為如此,大家都偏愛他。換做任何一個人,大家都會批鬥任性、耍大牌、做作。因為是朴樹,大家覺得可愛、真實。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綜藝節目看了這麼多年,見過被淘汰離場的、生氣負氣離場的,頭一次見因為要趕回去睡覺離場的。

這真的很朴樹。

2017年7月,朴樹登上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的舞臺,作為王子文的幫唱嘉賓,主持人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幫唱?”

朴樹的回答非常耿直,“說實話,我這一段(時間),真的需要錢。”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要麼不說話,要麼真實得讓人大跌眼鏡,正因為如此,大家都偏愛他。換做任何一個人,大家都會批鬥任性、耍大牌、做作。因為是朴樹,大家覺得可愛、真實。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知乎上曾有人如此評價朴樹的歌:

那些安靜地坐在辦公室裡的人們

那些在廚房為三歲的女兒調輔食的人們

那些在陌生的機場等著延誤航班的人們

那些悄悄走到陽臺偷偷點起一根菸的人們

會在副歌響起的剎那回到自己人生中最無畏的年華。

他們停下了手邊的事情

望著窗外的陽光或者雨滴

想起一個人的溫柔和背叛

想起一個夢想的升起和破碎

想起至今自己最萬眾矚目的那一刻

想起聲嘶力竭也喚不回來的離別

有人可能會哭起來,也有人會面無表情

這麼多年,樂壇人來人往,可總有一個位置,是專屬於朴樹的。

魯豫曾說過,為什麼大家如此喜歡朴樹,因為他身上的脆弱以及少年感。

朴樹當年《獵戶星座》發佈,重新迴歸大眾視線,全網都在刷“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這句話。

在朴樹身上,人們看到不妥協、不隨波逐流、真實、不做作的品質,而這些品質伴隨著每個和朴樹一起年輕過的,曾經那個愛做夢的青春歲月,這些品質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消磨乾淨,即便沒有完全消磨完,也早已被隱藏在心裡的某個角落,退居二線。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綜藝節目看了這麼多年,見過被淘汰離場的、生氣負氣離場的,頭一次見因為要趕回去睡覺離場的。

這真的很朴樹。

2017年7月,朴樹登上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的舞臺,作為王子文的幫唱嘉賓,主持人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幫唱?”

朴樹的回答非常耿直,“說實話,我這一段(時間),真的需要錢。”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要麼不說話,要麼真實得讓人大跌眼鏡,正因為如此,大家都偏愛他。換做任何一個人,大家都會批鬥任性、耍大牌、做作。因為是朴樹,大家覺得可愛、真實。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知乎上曾有人如此評價朴樹的歌:

那些安靜地坐在辦公室裡的人們

那些在廚房為三歲的女兒調輔食的人們

那些在陌生的機場等著延誤航班的人們

那些悄悄走到陽臺偷偷點起一根菸的人們

會在副歌響起的剎那回到自己人生中最無畏的年華。

他們停下了手邊的事情

望著窗外的陽光或者雨滴

想起一個人的溫柔和背叛

想起一個夢想的升起和破碎

想起至今自己最萬眾矚目的那一刻

想起聲嘶力竭也喚不回來的離別

有人可能會哭起來,也有人會面無表情

這麼多年,樂壇人來人往,可總有一個位置,是專屬於朴樹的。

魯豫曾說過,為什麼大家如此喜歡朴樹,因為他身上的脆弱以及少年感。

朴樹當年《獵戶星座》發佈,重新迴歸大眾視線,全網都在刷“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這句話。

在朴樹身上,人們看到不妥協、不隨波逐流、真實、不做作的品質,而這些品質伴隨著每個和朴樹一起年輕過的,曾經那個愛做夢的青春歲月,這些品質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消磨乾淨,即便沒有完全消磨完,也早已被隱藏在心裡的某個角落,退居二線。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成了一個符號,一個象徵,當他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如同打開了一個開關,讓大家瞬間切換到青春歲月揮灑夢想的校園以及午後的教室。彼時彼刻,講臺上老師喋喋不休地講,你我趴在靠窗的桌子上頭枕著胳膊睡覺,窗外陽光打進來,自然的天光為夢中的自己護航。

夢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呢?

隨心所欲到任何地方,義無反顧為單純的夢奔波,即便一無所有,依然大聲地對著天空呼喊,“我擁有全世界。”

這是人生僅有一次的放縱任性,很短暫、很美好,後來的我們,有穩定的工作,有體面的收入,有心愛的人,有棲身之所,有青春嚮往和渴望的很多東西,卻失去了當年義無反顧的勇氣。

因為,長大了。

朴樹還沒有,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我們心裡這麼以為。所有我們把不渴望長大的自己寄託在朴樹身上,縱容他的任性妄為,縱容他像個孩子一樣不守規則。

臺上站著的,半途退場的,說話不合時宜的,甚至唱歌走調的,不止是朴樹,還有我們自己啊。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綜藝節目看了這麼多年,見過被淘汰離場的、生氣負氣離場的,頭一次見因為要趕回去睡覺離場的。

這真的很朴樹。

2017年7月,朴樹登上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的舞臺,作為王子文的幫唱嘉賓,主持人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幫唱?”

朴樹的回答非常耿直,“說實話,我這一段(時間),真的需要錢。”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要麼不說話,要麼真實得讓人大跌眼鏡,正因為如此,大家都偏愛他。換做任何一個人,大家都會批鬥任性、耍大牌、做作。因為是朴樹,大家覺得可愛、真實。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知乎上曾有人如此評價朴樹的歌:

那些安靜地坐在辦公室裡的人們

那些在廚房為三歲的女兒調輔食的人們

那些在陌生的機場等著延誤航班的人們

那些悄悄走到陽臺偷偷點起一根菸的人們

會在副歌響起的剎那回到自己人生中最無畏的年華。

他們停下了手邊的事情

望著窗外的陽光或者雨滴

想起一個人的溫柔和背叛

想起一個夢想的升起和破碎

想起至今自己最萬眾矚目的那一刻

想起聲嘶力竭也喚不回來的離別

有人可能會哭起來,也有人會面無表情

這麼多年,樂壇人來人往,可總有一個位置,是專屬於朴樹的。

魯豫曾說過,為什麼大家如此喜歡朴樹,因為他身上的脆弱以及少年感。

朴樹當年《獵戶星座》發佈,重新迴歸大眾視線,全網都在刷“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這句話。

在朴樹身上,人們看到不妥協、不隨波逐流、真實、不做作的品質,而這些品質伴隨著每個和朴樹一起年輕過的,曾經那個愛做夢的青春歲月,這些品質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消磨乾淨,即便沒有完全消磨完,也早已被隱藏在心裡的某個角落,退居二線。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成了一個符號,一個象徵,當他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如同打開了一個開關,讓大家瞬間切換到青春歲月揮灑夢想的校園以及午後的教室。彼時彼刻,講臺上老師喋喋不休地講,你我趴在靠窗的桌子上頭枕著胳膊睡覺,窗外陽光打進來,自然的天光為夢中的自己護航。

夢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呢?

隨心所欲到任何地方,義無反顧為單純的夢奔波,即便一無所有,依然大聲地對著天空呼喊,“我擁有全世界。”

這是人生僅有一次的放縱任性,很短暫、很美好,後來的我們,有穩定的工作,有體面的收入,有心愛的人,有棲身之所,有青春嚮往和渴望的很多東西,卻失去了當年義無反顧的勇氣。

因為,長大了。

朴樹還沒有,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我們心裡這麼以為。所有我們把不渴望長大的自己寄託在朴樹身上,縱容他的任性妄為,縱容他像個孩子一樣不守規則。

臺上站著的,半途退場的,說話不合時宜的,甚至唱歌走調的,不止是朴樹,還有我們自己啊。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然而,我們賦予朴樹的,是我們曾經擁有卻失去的品格,朴樹身上的某些部分也許有這些品格,但他自己擁有自己的內核。這個內核並不美好,也不強大,反而無比的脆弱。

曾經一次又一次設想,如果朴樹不是一個音樂天才,亦或者他沒有在輟學被母親建議到餐廳裡端盤子時聯繫高曉鬆,沒有火遍大江南北成為文藝青年的明月光,他的人生會怎樣?

如果你看過《人生七年》就會發現,裡面的Neil跟他非常非常像。

都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朴樹的父母是北大教授,Neil父母也是老師。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綜藝節目看了這麼多年,見過被淘汰離場的、生氣負氣離場的,頭一次見因為要趕回去睡覺離場的。

這真的很朴樹。

2017年7月,朴樹登上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的舞臺,作為王子文的幫唱嘉賓,主持人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幫唱?”

朴樹的回答非常耿直,“說實話,我這一段(時間),真的需要錢。”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要麼不說話,要麼真實得讓人大跌眼鏡,正因為如此,大家都偏愛他。換做任何一個人,大家都會批鬥任性、耍大牌、做作。因為是朴樹,大家覺得可愛、真實。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知乎上曾有人如此評價朴樹的歌:

那些安靜地坐在辦公室裡的人們

那些在廚房為三歲的女兒調輔食的人們

那些在陌生的機場等著延誤航班的人們

那些悄悄走到陽臺偷偷點起一根菸的人們

會在副歌響起的剎那回到自己人生中最無畏的年華。

他們停下了手邊的事情

望著窗外的陽光或者雨滴

想起一個人的溫柔和背叛

想起一個夢想的升起和破碎

想起至今自己最萬眾矚目的那一刻

想起聲嘶力竭也喚不回來的離別

有人可能會哭起來,也有人會面無表情

這麼多年,樂壇人來人往,可總有一個位置,是專屬於朴樹的。

魯豫曾說過,為什麼大家如此喜歡朴樹,因為他身上的脆弱以及少年感。

朴樹當年《獵戶星座》發佈,重新迴歸大眾視線,全網都在刷“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這句話。

在朴樹身上,人們看到不妥協、不隨波逐流、真實、不做作的品質,而這些品質伴隨著每個和朴樹一起年輕過的,曾經那個愛做夢的青春歲月,這些品質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消磨乾淨,即便沒有完全消磨完,也早已被隱藏在心裡的某個角落,退居二線。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成了一個符號,一個象徵,當他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如同打開了一個開關,讓大家瞬間切換到青春歲月揮灑夢想的校園以及午後的教室。彼時彼刻,講臺上老師喋喋不休地講,你我趴在靠窗的桌子上頭枕著胳膊睡覺,窗外陽光打進來,自然的天光為夢中的自己護航。

夢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呢?

隨心所欲到任何地方,義無反顧為單純的夢奔波,即便一無所有,依然大聲地對著天空呼喊,“我擁有全世界。”

這是人生僅有一次的放縱任性,很短暫、很美好,後來的我們,有穩定的工作,有體面的收入,有心愛的人,有棲身之所,有青春嚮往和渴望的很多東西,卻失去了當年義無反顧的勇氣。

因為,長大了。

朴樹還沒有,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我們心裡這麼以為。所有我們把不渴望長大的自己寄託在朴樹身上,縱容他的任性妄為,縱容他像個孩子一樣不守規則。

臺上站著的,半途退場的,說話不合時宜的,甚至唱歌走調的,不止是朴樹,還有我們自己啊。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然而,我們賦予朴樹的,是我們曾經擁有卻失去的品格,朴樹身上的某些部分也許有這些品格,但他自己擁有自己的內核。這個內核並不美好,也不強大,反而無比的脆弱。

曾經一次又一次設想,如果朴樹不是一個音樂天才,亦或者他沒有在輟學被母親建議到餐廳裡端盤子時聯繫高曉鬆,沒有火遍大江南北成為文藝青年的明月光,他的人生會怎樣?

如果你看過《人生七年》就會發現,裡面的Neil跟他非常非常像。

都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朴樹的父母是北大教授,Neil父母也是老師。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人生的改變始於青春期,14歲的Neil因為學業太重不堪忍受,朴樹因為0.5分之差和北大附中失之交臂,從此變得沉默抑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Neil沒考上夢寐以求的牛津大學而是去了阿伯丁大學,大一輟學然後到工地上搬磚,之後多年,居無定所,沒有工作,在鄉下隱居。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綜藝節目看了這麼多年,見過被淘汰離場的、生氣負氣離場的,頭一次見因為要趕回去睡覺離場的。

這真的很朴樹。

2017年7月,朴樹登上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的舞臺,作為王子文的幫唱嘉賓,主持人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幫唱?”

朴樹的回答非常耿直,“說實話,我這一段(時間),真的需要錢。”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要麼不說話,要麼真實得讓人大跌眼鏡,正因為如此,大家都偏愛他。換做任何一個人,大家都會批鬥任性、耍大牌、做作。因為是朴樹,大家覺得可愛、真實。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知乎上曾有人如此評價朴樹的歌:

那些安靜地坐在辦公室裡的人們

那些在廚房為三歲的女兒調輔食的人們

那些在陌生的機場等著延誤航班的人們

那些悄悄走到陽臺偷偷點起一根菸的人們

會在副歌響起的剎那回到自己人生中最無畏的年華。

他們停下了手邊的事情

望著窗外的陽光或者雨滴

想起一個人的溫柔和背叛

想起一個夢想的升起和破碎

想起至今自己最萬眾矚目的那一刻

想起聲嘶力竭也喚不回來的離別

有人可能會哭起來,也有人會面無表情

這麼多年,樂壇人來人往,可總有一個位置,是專屬於朴樹的。

魯豫曾說過,為什麼大家如此喜歡朴樹,因為他身上的脆弱以及少年感。

朴樹當年《獵戶星座》發佈,重新迴歸大眾視線,全網都在刷“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這句話。

在朴樹身上,人們看到不妥協、不隨波逐流、真實、不做作的品質,而這些品質伴隨著每個和朴樹一起年輕過的,曾經那個愛做夢的青春歲月,這些品質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消磨乾淨,即便沒有完全消磨完,也早已被隱藏在心裡的某個角落,退居二線。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成了一個符號,一個象徵,當他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如同打開了一個開關,讓大家瞬間切換到青春歲月揮灑夢想的校園以及午後的教室。彼時彼刻,講臺上老師喋喋不休地講,你我趴在靠窗的桌子上頭枕著胳膊睡覺,窗外陽光打進來,自然的天光為夢中的自己護航。

夢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呢?

隨心所欲到任何地方,義無反顧為單純的夢奔波,即便一無所有,依然大聲地對著天空呼喊,“我擁有全世界。”

這是人生僅有一次的放縱任性,很短暫、很美好,後來的我們,有穩定的工作,有體面的收入,有心愛的人,有棲身之所,有青春嚮往和渴望的很多東西,卻失去了當年義無反顧的勇氣。

因為,長大了。

朴樹還沒有,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我們心裡這麼以為。所有我們把不渴望長大的自己寄託在朴樹身上,縱容他的任性妄為,縱容他像個孩子一樣不守規則。

臺上站著的,半途退場的,說話不合時宜的,甚至唱歌走調的,不止是朴樹,還有我們自己啊。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然而,我們賦予朴樹的,是我們曾經擁有卻失去的品格,朴樹身上的某些部分也許有這些品格,但他自己擁有自己的內核。這個內核並不美好,也不強大,反而無比的脆弱。

曾經一次又一次設想,如果朴樹不是一個音樂天才,亦或者他沒有在輟學被母親建議到餐廳裡端盤子時聯繫高曉鬆,沒有火遍大江南北成為文藝青年的明月光,他的人生會怎樣?

如果你看過《人生七年》就會發現,裡面的Neil跟他非常非常像。

都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朴樹的父母是北大教授,Neil父母也是老師。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人生的改變始於青春期,14歲的Neil因為學業太重不堪忍受,朴樹因為0.5分之差和北大附中失之交臂,從此變得沉默抑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Neil沒考上夢寐以求的牛津大學而是去了阿伯丁大學,大一輟學然後到工地上搬磚,之後多年,居無定所,沒有工作,在鄉下隱居。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大二從首都師範大學輟學,聯繫到高曉鬆,兩個叛逆文藝青年惺惺相惜,玩音樂,1999年成名。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綜藝節目看了這麼多年,見過被淘汰離場的、生氣負氣離場的,頭一次見因為要趕回去睡覺離場的。

這真的很朴樹。

2017年7月,朴樹登上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的舞臺,作為王子文的幫唱嘉賓,主持人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幫唱?”

朴樹的回答非常耿直,“說實話,我這一段(時間),真的需要錢。”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要麼不說話,要麼真實得讓人大跌眼鏡,正因為如此,大家都偏愛他。換做任何一個人,大家都會批鬥任性、耍大牌、做作。因為是朴樹,大家覺得可愛、真實。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知乎上曾有人如此評價朴樹的歌:

那些安靜地坐在辦公室裡的人們

那些在廚房為三歲的女兒調輔食的人們

那些在陌生的機場等著延誤航班的人們

那些悄悄走到陽臺偷偷點起一根菸的人們

會在副歌響起的剎那回到自己人生中最無畏的年華。

他們停下了手邊的事情

望著窗外的陽光或者雨滴

想起一個人的溫柔和背叛

想起一個夢想的升起和破碎

想起至今自己最萬眾矚目的那一刻

想起聲嘶力竭也喚不回來的離別

有人可能會哭起來,也有人會面無表情

這麼多年,樂壇人來人往,可總有一個位置,是專屬於朴樹的。

魯豫曾說過,為什麼大家如此喜歡朴樹,因為他身上的脆弱以及少年感。

朴樹當年《獵戶星座》發佈,重新迴歸大眾視線,全網都在刷“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這句話。

在朴樹身上,人們看到不妥協、不隨波逐流、真實、不做作的品質,而這些品質伴隨著每個和朴樹一起年輕過的,曾經那個愛做夢的青春歲月,這些品質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消磨乾淨,即便沒有完全消磨完,也早已被隱藏在心裡的某個角落,退居二線。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成了一個符號,一個象徵,當他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如同打開了一個開關,讓大家瞬間切換到青春歲月揮灑夢想的校園以及午後的教室。彼時彼刻,講臺上老師喋喋不休地講,你我趴在靠窗的桌子上頭枕著胳膊睡覺,窗外陽光打進來,自然的天光為夢中的自己護航。

夢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呢?

隨心所欲到任何地方,義無反顧為單純的夢奔波,即便一無所有,依然大聲地對著天空呼喊,“我擁有全世界。”

這是人生僅有一次的放縱任性,很短暫、很美好,後來的我們,有穩定的工作,有體面的收入,有心愛的人,有棲身之所,有青春嚮往和渴望的很多東西,卻失去了當年義無反顧的勇氣。

因為,長大了。

朴樹還沒有,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我們心裡這麼以為。所有我們把不渴望長大的自己寄託在朴樹身上,縱容他的任性妄為,縱容他像個孩子一樣不守規則。

臺上站著的,半途退場的,說話不合時宜的,甚至唱歌走調的,不止是朴樹,還有我們自己啊。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然而,我們賦予朴樹的,是我們曾經擁有卻失去的品格,朴樹身上的某些部分也許有這些品格,但他自己擁有自己的內核。這個內核並不美好,也不強大,反而無比的脆弱。

曾經一次又一次設想,如果朴樹不是一個音樂天才,亦或者他沒有在輟學被母親建議到餐廳裡端盤子時聯繫高曉鬆,沒有火遍大江南北成為文藝青年的明月光,他的人生會怎樣?

如果你看過《人生七年》就會發現,裡面的Neil跟他非常非常像。

都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朴樹的父母是北大教授,Neil父母也是老師。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人生的改變始於青春期,14歲的Neil因為學業太重不堪忍受,朴樹因為0.5分之差和北大附中失之交臂,從此變得沉默抑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Neil沒考上夢寐以求的牛津大學而是去了阿伯丁大學,大一輟學然後到工地上搬磚,之後多年,居無定所,沒有工作,在鄉下隱居。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大二從首都師範大學輟學,聯繫到高曉鬆,兩個叛逆文藝青年惺惺相惜,玩音樂,1999年成名。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殺鵪鶉的少女》有這麼一段話: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他們的人生因為某個時刻、某個年頭、某個行為改變。只不過,朴樹的才華和幸運,讓他免於像Neil一樣流落街頭,居無定所。但快速的成名並沒有讓其他方面獲得豁免權,反而因此生活和精神陷入困境。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15~25歲是一個非常特殊混亂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卻不具備成年人該有的責任,心理學家 Keniston 描述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身上始終存在一種“自我和社會之間的張力”,以及“對於被完全社會化的拒絕” 。

簡而言之,就是這個階段的人喜歡和社會對著幹,卻並不具備承擔後果的能力,當在現實中遇到挫折後,習慣性地通過逃避和不配合進行反抗,而不是迎難而上,解決問題。

Neil是如此,朴樹也是如此,他們的叛逆混亂期甚至比一般人要長得多。2000年,朴樹拿到春晚的邀請函卻被要求假唱,他非常抗拒,但最終迫於公司壓力上臺,臉色像別人欠他錢的樣子。《我去2000年》沒要版稅,朴樹賺錢的方式只能靠走穴,他幾乎每次都繃著臉,有一次在重慶演出,觀眾朝臺上扔礦泉水瓶,他撿起來扔了回去。主持人說他酷,他回“酷是個屁。”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綜藝節目看了這麼多年,見過被淘汰離場的、生氣負氣離場的,頭一次見因為要趕回去睡覺離場的。

這真的很朴樹。

2017年7月,朴樹登上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的舞臺,作為王子文的幫唱嘉賓,主持人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幫唱?”

朴樹的回答非常耿直,“說實話,我這一段(時間),真的需要錢。”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要麼不說話,要麼真實得讓人大跌眼鏡,正因為如此,大家都偏愛他。換做任何一個人,大家都會批鬥任性、耍大牌、做作。因為是朴樹,大家覺得可愛、真實。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知乎上曾有人如此評價朴樹的歌:

那些安靜地坐在辦公室裡的人們

那些在廚房為三歲的女兒調輔食的人們

那些在陌生的機場等著延誤航班的人們

那些悄悄走到陽臺偷偷點起一根菸的人們

會在副歌響起的剎那回到自己人生中最無畏的年華。

他們停下了手邊的事情

望著窗外的陽光或者雨滴

想起一個人的溫柔和背叛

想起一個夢想的升起和破碎

想起至今自己最萬眾矚目的那一刻

想起聲嘶力竭也喚不回來的離別

有人可能會哭起來,也有人會面無表情

這麼多年,樂壇人來人往,可總有一個位置,是專屬於朴樹的。

魯豫曾說過,為什麼大家如此喜歡朴樹,因為他身上的脆弱以及少年感。

朴樹當年《獵戶星座》發佈,重新迴歸大眾視線,全網都在刷“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這句話。

在朴樹身上,人們看到不妥協、不隨波逐流、真實、不做作的品質,而這些品質伴隨著每個和朴樹一起年輕過的,曾經那個愛做夢的青春歲月,這些品質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消磨乾淨,即便沒有完全消磨完,也早已被隱藏在心裡的某個角落,退居二線。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成了一個符號,一個象徵,當他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如同打開了一個開關,讓大家瞬間切換到青春歲月揮灑夢想的校園以及午後的教室。彼時彼刻,講臺上老師喋喋不休地講,你我趴在靠窗的桌子上頭枕著胳膊睡覺,窗外陽光打進來,自然的天光為夢中的自己護航。

夢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呢?

隨心所欲到任何地方,義無反顧為單純的夢奔波,即便一無所有,依然大聲地對著天空呼喊,“我擁有全世界。”

這是人生僅有一次的放縱任性,很短暫、很美好,後來的我們,有穩定的工作,有體面的收入,有心愛的人,有棲身之所,有青春嚮往和渴望的很多東西,卻失去了當年義無反顧的勇氣。

因為,長大了。

朴樹還沒有,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我們心裡這麼以為。所有我們把不渴望長大的自己寄託在朴樹身上,縱容他的任性妄為,縱容他像個孩子一樣不守規則。

臺上站著的,半途退場的,說話不合時宜的,甚至唱歌走調的,不止是朴樹,還有我們自己啊。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然而,我們賦予朴樹的,是我們曾經擁有卻失去的品格,朴樹身上的某些部分也許有這些品格,但他自己擁有自己的內核。這個內核並不美好,也不強大,反而無比的脆弱。

曾經一次又一次設想,如果朴樹不是一個音樂天才,亦或者他沒有在輟學被母親建議到餐廳裡端盤子時聯繫高曉鬆,沒有火遍大江南北成為文藝青年的明月光,他的人生會怎樣?

如果你看過《人生七年》就會發現,裡面的Neil跟他非常非常像。

都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朴樹的父母是北大教授,Neil父母也是老師。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人生的改變始於青春期,14歲的Neil因為學業太重不堪忍受,朴樹因為0.5分之差和北大附中失之交臂,從此變得沉默抑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Neil沒考上夢寐以求的牛津大學而是去了阿伯丁大學,大一輟學然後到工地上搬磚,之後多年,居無定所,沒有工作,在鄉下隱居。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大二從首都師範大學輟學,聯繫到高曉鬆,兩個叛逆文藝青年惺惺相惜,玩音樂,1999年成名。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殺鵪鶉的少女》有這麼一段話: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他們的人生因為某個時刻、某個年頭、某個行為改變。只不過,朴樹的才華和幸運,讓他免於像Neil一樣流落街頭,居無定所。但快速的成名並沒有讓其他方面獲得豁免權,反而因此生活和精神陷入困境。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15~25歲是一個非常特殊混亂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卻不具備成年人該有的責任,心理學家 Keniston 描述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身上始終存在一種“自我和社會之間的張力”,以及“對於被完全社會化的拒絕” 。

簡而言之,就是這個階段的人喜歡和社會對著幹,卻並不具備承擔後果的能力,當在現實中遇到挫折後,習慣性地通過逃避和不配合進行反抗,而不是迎難而上,解決問題。

Neil是如此,朴樹也是如此,他們的叛逆混亂期甚至比一般人要長得多。2000年,朴樹拿到春晚的邀請函卻被要求假唱,他非常抗拒,但最終迫於公司壓力上臺,臉色像別人欠他錢的樣子。《我去2000年》沒要版稅,朴樹賺錢的方式只能靠走穴,他幾乎每次都繃著臉,有一次在重慶演出,觀眾朝臺上扔礦泉水瓶,他撿起來扔了回去。主持人說他酷,他回“酷是個屁。”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對抗和不配合實際上是個自我消耗的過程,朴樹的抑鬱症越來越嚴重。2009年和麥田的合約到期,他沒有續約,而是將北京的房子租出去,一個人到機場附近租了一棟房子,離群索居,和Neil一樣。外界看來充滿詩意的隱居並沒有對人生有什麼改善,後來朴樹也承認,

“每個人長大都是承受了很多的痛苦,我是有點兒嬌氣。”

“那種強行的對抗真的會讓人喪失自我。”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綜藝節目看了這麼多年,見過被淘汰離場的、生氣負氣離場的,頭一次見因為要趕回去睡覺離場的。

這真的很朴樹。

2017年7月,朴樹登上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的舞臺,作為王子文的幫唱嘉賓,主持人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幫唱?”

朴樹的回答非常耿直,“說實話,我這一段(時間),真的需要錢。”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要麼不說話,要麼真實得讓人大跌眼鏡,正因為如此,大家都偏愛他。換做任何一個人,大家都會批鬥任性、耍大牌、做作。因為是朴樹,大家覺得可愛、真實。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知乎上曾有人如此評價朴樹的歌:

那些安靜地坐在辦公室裡的人們

那些在廚房為三歲的女兒調輔食的人們

那些在陌生的機場等著延誤航班的人們

那些悄悄走到陽臺偷偷點起一根菸的人們

會在副歌響起的剎那回到自己人生中最無畏的年華。

他們停下了手邊的事情

望著窗外的陽光或者雨滴

想起一個人的溫柔和背叛

想起一個夢想的升起和破碎

想起至今自己最萬眾矚目的那一刻

想起聲嘶力竭也喚不回來的離別

有人可能會哭起來,也有人會面無表情

這麼多年,樂壇人來人往,可總有一個位置,是專屬於朴樹的。

魯豫曾說過,為什麼大家如此喜歡朴樹,因為他身上的脆弱以及少年感。

朴樹當年《獵戶星座》發佈,重新迴歸大眾視線,全網都在刷“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這句話。

在朴樹身上,人們看到不妥協、不隨波逐流、真實、不做作的品質,而這些品質伴隨著每個和朴樹一起年輕過的,曾經那個愛做夢的青春歲月,這些品質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消磨乾淨,即便沒有完全消磨完,也早已被隱藏在心裡的某個角落,退居二線。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成了一個符號,一個象徵,當他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如同打開了一個開關,讓大家瞬間切換到青春歲月揮灑夢想的校園以及午後的教室。彼時彼刻,講臺上老師喋喋不休地講,你我趴在靠窗的桌子上頭枕著胳膊睡覺,窗外陽光打進來,自然的天光為夢中的自己護航。

夢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呢?

隨心所欲到任何地方,義無反顧為單純的夢奔波,即便一無所有,依然大聲地對著天空呼喊,“我擁有全世界。”

這是人生僅有一次的放縱任性,很短暫、很美好,後來的我們,有穩定的工作,有體面的收入,有心愛的人,有棲身之所,有青春嚮往和渴望的很多東西,卻失去了當年義無反顧的勇氣。

因為,長大了。

朴樹還沒有,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我們心裡這麼以為。所有我們把不渴望長大的自己寄託在朴樹身上,縱容他的任性妄為,縱容他像個孩子一樣不守規則。

臺上站著的,半途退場的,說話不合時宜的,甚至唱歌走調的,不止是朴樹,還有我們自己啊。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然而,我們賦予朴樹的,是我們曾經擁有卻失去的品格,朴樹身上的某些部分也許有這些品格,但他自己擁有自己的內核。這個內核並不美好,也不強大,反而無比的脆弱。

曾經一次又一次設想,如果朴樹不是一個音樂天才,亦或者他沒有在輟學被母親建議到餐廳裡端盤子時聯繫高曉鬆,沒有火遍大江南北成為文藝青年的明月光,他的人生會怎樣?

如果你看過《人生七年》就會發現,裡面的Neil跟他非常非常像。

都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朴樹的父母是北大教授,Neil父母也是老師。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人生的改變始於青春期,14歲的Neil因為學業太重不堪忍受,朴樹因為0.5分之差和北大附中失之交臂,從此變得沉默抑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Neil沒考上夢寐以求的牛津大學而是去了阿伯丁大學,大一輟學然後到工地上搬磚,之後多年,居無定所,沒有工作,在鄉下隱居。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大二從首都師範大學輟學,聯繫到高曉鬆,兩個叛逆文藝青年惺惺相惜,玩音樂,1999年成名。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殺鵪鶉的少女》有這麼一段話: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他們的人生因為某個時刻、某個年頭、某個行為改變。只不過,朴樹的才華和幸運,讓他免於像Neil一樣流落街頭,居無定所。但快速的成名並沒有讓其他方面獲得豁免權,反而因此生活和精神陷入困境。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15~25歲是一個非常特殊混亂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卻不具備成年人該有的責任,心理學家 Keniston 描述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身上始終存在一種“自我和社會之間的張力”,以及“對於被完全社會化的拒絕” 。

簡而言之,就是這個階段的人喜歡和社會對著幹,卻並不具備承擔後果的能力,當在現實中遇到挫折後,習慣性地通過逃避和不配合進行反抗,而不是迎難而上,解決問題。

Neil是如此,朴樹也是如此,他們的叛逆混亂期甚至比一般人要長得多。2000年,朴樹拿到春晚的邀請函卻被要求假唱,他非常抗拒,但最終迫於公司壓力上臺,臉色像別人欠他錢的樣子。《我去2000年》沒要版稅,朴樹賺錢的方式只能靠走穴,他幾乎每次都繃著臉,有一次在重慶演出,觀眾朝臺上扔礦泉水瓶,他撿起來扔了回去。主持人說他酷,他回“酷是個屁。”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對抗和不配合實際上是個自我消耗的過程,朴樹的抑鬱症越來越嚴重。2009年和麥田的合約到期,他沒有續約,而是將北京的房子租出去,一個人到機場附近租了一棟房子,離群索居,和Neil一樣。外界看來充滿詩意的隱居並沒有對人生有什麼改善,後來朴樹也承認,

“每個人長大都是承受了很多的痛苦,我是有點兒嬌氣。”

“那種強行的對抗真的會讓人喪失自我。”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這世界上的任性妄為有兩種。一種是孩子般本能的人性,他們不知道要什麼,只知道現有的這些不是自己想要的,一旦得不到滿足就不停止地哭鬧,耍脾氣。

還有一種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後的主動選擇,不再為不想要做的事、不喜歡的人遷就,而是全心全意做自己想做的,並努力做到極致。

都是任性妄為,導向的結果卻完全不同。

如果說出走前的朴樹是孩子般本能的任性,那麼歸來之後的朴樹,則是看清一切卻堅持所愛的任性,他說,“說到底,不管這個世界什麼樣,我最熱愛的還是音樂,不能丟下它。”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綜藝節目看了這麼多年,見過被淘汰離場的、生氣負氣離場的,頭一次見因為要趕回去睡覺離場的。

這真的很朴樹。

2017年7月,朴樹登上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的舞臺,作為王子文的幫唱嘉賓,主持人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幫唱?”

朴樹的回答非常耿直,“說實話,我這一段(時間),真的需要錢。”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要麼不說話,要麼真實得讓人大跌眼鏡,正因為如此,大家都偏愛他。換做任何一個人,大家都會批鬥任性、耍大牌、做作。因為是朴樹,大家覺得可愛、真實。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知乎上曾有人如此評價朴樹的歌:

那些安靜地坐在辦公室裡的人們

那些在廚房為三歲的女兒調輔食的人們

那些在陌生的機場等著延誤航班的人們

那些悄悄走到陽臺偷偷點起一根菸的人們

會在副歌響起的剎那回到自己人生中最無畏的年華。

他們停下了手邊的事情

望著窗外的陽光或者雨滴

想起一個人的溫柔和背叛

想起一個夢想的升起和破碎

想起至今自己最萬眾矚目的那一刻

想起聲嘶力竭也喚不回來的離別

有人可能會哭起來,也有人會面無表情

這麼多年,樂壇人來人往,可總有一個位置,是專屬於朴樹的。

魯豫曾說過,為什麼大家如此喜歡朴樹,因為他身上的脆弱以及少年感。

朴樹當年《獵戶星座》發佈,重新迴歸大眾視線,全網都在刷“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這句話。

在朴樹身上,人們看到不妥協、不隨波逐流、真實、不做作的品質,而這些品質伴隨著每個和朴樹一起年輕過的,曾經那個愛做夢的青春歲月,這些品質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消磨乾淨,即便沒有完全消磨完,也早已被隱藏在心裡的某個角落,退居二線。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成了一個符號,一個象徵,當他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如同打開了一個開關,讓大家瞬間切換到青春歲月揮灑夢想的校園以及午後的教室。彼時彼刻,講臺上老師喋喋不休地講,你我趴在靠窗的桌子上頭枕著胳膊睡覺,窗外陽光打進來,自然的天光為夢中的自己護航。

夢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呢?

隨心所欲到任何地方,義無反顧為單純的夢奔波,即便一無所有,依然大聲地對著天空呼喊,“我擁有全世界。”

這是人生僅有一次的放縱任性,很短暫、很美好,後來的我們,有穩定的工作,有體面的收入,有心愛的人,有棲身之所,有青春嚮往和渴望的很多東西,卻失去了當年義無反顧的勇氣。

因為,長大了。

朴樹還沒有,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我們心裡這麼以為。所有我們把不渴望長大的自己寄託在朴樹身上,縱容他的任性妄為,縱容他像個孩子一樣不守規則。

臺上站著的,半途退場的,說話不合時宜的,甚至唱歌走調的,不止是朴樹,還有我們自己啊。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然而,我們賦予朴樹的,是我們曾經擁有卻失去的品格,朴樹身上的某些部分也許有這些品格,但他自己擁有自己的內核。這個內核並不美好,也不強大,反而無比的脆弱。

曾經一次又一次設想,如果朴樹不是一個音樂天才,亦或者他沒有在輟學被母親建議到餐廳裡端盤子時聯繫高曉鬆,沒有火遍大江南北成為文藝青年的明月光,他的人生會怎樣?

如果你看過《人生七年》就會發現,裡面的Neil跟他非常非常像。

都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朴樹的父母是北大教授,Neil父母也是老師。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人生的改變始於青春期,14歲的Neil因為學業太重不堪忍受,朴樹因為0.5分之差和北大附中失之交臂,從此變得沉默抑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Neil沒考上夢寐以求的牛津大學而是去了阿伯丁大學,大一輟學然後到工地上搬磚,之後多年,居無定所,沒有工作,在鄉下隱居。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大二從首都師範大學輟學,聯繫到高曉鬆,兩個叛逆文藝青年惺惺相惜,玩音樂,1999年成名。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殺鵪鶉的少女》有這麼一段話: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他們的人生因為某個時刻、某個年頭、某個行為改變。只不過,朴樹的才華和幸運,讓他免於像Neil一樣流落街頭,居無定所。但快速的成名並沒有讓其他方面獲得豁免權,反而因此生活和精神陷入困境。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15~25歲是一個非常特殊混亂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卻不具備成年人該有的責任,心理學家 Keniston 描述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身上始終存在一種“自我和社會之間的張力”,以及“對於被完全社會化的拒絕” 。

簡而言之,就是這個階段的人喜歡和社會對著幹,卻並不具備承擔後果的能力,當在現實中遇到挫折後,習慣性地通過逃避和不配合進行反抗,而不是迎難而上,解決問題。

Neil是如此,朴樹也是如此,他們的叛逆混亂期甚至比一般人要長得多。2000年,朴樹拿到春晚的邀請函卻被要求假唱,他非常抗拒,但最終迫於公司壓力上臺,臉色像別人欠他錢的樣子。《我去2000年》沒要版稅,朴樹賺錢的方式只能靠走穴,他幾乎每次都繃著臉,有一次在重慶演出,觀眾朝臺上扔礦泉水瓶,他撿起來扔了回去。主持人說他酷,他回“酷是個屁。”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對抗和不配合實際上是個自我消耗的過程,朴樹的抑鬱症越來越嚴重。2009年和麥田的合約到期,他沒有續約,而是將北京的房子租出去,一個人到機場附近租了一棟房子,離群索居,和Neil一樣。外界看來充滿詩意的隱居並沒有對人生有什麼改善,後來朴樹也承認,

“每個人長大都是承受了很多的痛苦,我是有點兒嬌氣。”

“那種強行的對抗真的會讓人喪失自我。”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這世界上的任性妄為有兩種。一種是孩子般本能的人性,他們不知道要什麼,只知道現有的這些不是自己想要的,一旦得不到滿足就不停止地哭鬧,耍脾氣。

還有一種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後的主動選擇,不再為不想要做的事、不喜歡的人遷就,而是全心全意做自己想做的,並努力做到極致。

都是任性妄為,導向的結果卻完全不同。

如果說出走前的朴樹是孩子般本能的任性,那麼歸來之後的朴樹,則是看清一切卻堅持所愛的任性,他說,“說到底,不管這個世界什麼樣,我最熱愛的還是音樂,不能丟下它。”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2013年,朴樹帶著自己的樂隊錄製綜藝節目《年代秀》,在現場,朴樹眼睛依舊單純清亮,咧開嘴笑,笑容十分溫暖,主持人歐哥感嘆,“你真的變了很多”,朴樹自嘲,“人都老成這樣了,性格還不變好點。”

2014年,朴樹為韓寒導演的《後會無期》創作並獻唱主題曲《平凡之路》,其中的歌詞像極了二人: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

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

轉眼都飄散如煙

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2018年4月29日,朴樹在草莓音樂節上演唱了《送別》。在現場,觀眾一直喊:朴樹!牛逼!

朴樹說:我不牛逼,生活才牛逼。

此前朴樹對魯豫就說過,“我沒你們說的那麼好,也不需要。”

"

言行耿直的朴樹,再一次因為自己的“任性”引發全網熱議。

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朴樹作為嘉賓上臺獻唱自己為《岡仁波齊》創造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這次沒有哭,只是節目錄制到一半,站起來對馬東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綜藝節目看了這麼多年,見過被淘汰離場的、生氣負氣離場的,頭一次見因為要趕回去睡覺離場的。

這真的很朴樹。

2017年7月,朴樹登上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的舞臺,作為王子文的幫唱嘉賓,主持人問他,“為什麼願意來幫唱?”

朴樹的回答非常耿直,“說實話,我這一段(時間),真的需要錢。”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要麼不說話,要麼真實得讓人大跌眼鏡,正因為如此,大家都偏愛他。換做任何一個人,大家都會批鬥任性、耍大牌、做作。因為是朴樹,大家覺得可愛、真實。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知乎上曾有人如此評價朴樹的歌:

那些安靜地坐在辦公室裡的人們

那些在廚房為三歲的女兒調輔食的人們

那些在陌生的機場等著延誤航班的人們

那些悄悄走到陽臺偷偷點起一根菸的人們

會在副歌響起的剎那回到自己人生中最無畏的年華。

他們停下了手邊的事情

望著窗外的陽光或者雨滴

想起一個人的溫柔和背叛

想起一個夢想的升起和破碎

想起至今自己最萬眾矚目的那一刻

想起聲嘶力竭也喚不回來的離別

有人可能會哭起來,也有人會面無表情

這麼多年,樂壇人來人往,可總有一個位置,是專屬於朴樹的。

魯豫曾說過,為什麼大家如此喜歡朴樹,因為他身上的脆弱以及少年感。

朴樹當年《獵戶星座》發佈,重新迴歸大眾視線,全網都在刷“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這句話。

在朴樹身上,人們看到不妥協、不隨波逐流、真實、不做作的品質,而這些品質伴隨著每個和朴樹一起年輕過的,曾經那個愛做夢的青春歲月,這些品質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消磨乾淨,即便沒有完全消磨完,也早已被隱藏在心裡的某個角落,退居二線。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成了一個符號,一個象徵,當他說“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如同打開了一個開關,讓大家瞬間切換到青春歲月揮灑夢想的校園以及午後的教室。彼時彼刻,講臺上老師喋喋不休地講,你我趴在靠窗的桌子上頭枕著胳膊睡覺,窗外陽光打進來,自然的天光為夢中的自己護航。

夢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呢?

隨心所欲到任何地方,義無反顧為單純的夢奔波,即便一無所有,依然大聲地對著天空呼喊,“我擁有全世界。”

這是人生僅有一次的放縱任性,很短暫、很美好,後來的我們,有穩定的工作,有體面的收入,有心愛的人,有棲身之所,有青春嚮往和渴望的很多東西,卻失去了當年義無反顧的勇氣。

因為,長大了。

朴樹還沒有,出走半生,回來依舊是少年,我們心裡這麼以為。所有我們把不渴望長大的自己寄託在朴樹身上,縱容他的任性妄為,縱容他像個孩子一樣不守規則。

臺上站著的,半途退場的,說話不合時宜的,甚至唱歌走調的,不止是朴樹,還有我們自己啊。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然而,我們賦予朴樹的,是我們曾經擁有卻失去的品格,朴樹身上的某些部分也許有這些品格,但他自己擁有自己的內核。這個內核並不美好,也不強大,反而無比的脆弱。

曾經一次又一次設想,如果朴樹不是一個音樂天才,亦或者他沒有在輟學被母親建議到餐廳裡端盤子時聯繫高曉鬆,沒有火遍大江南北成為文藝青年的明月光,他的人生會怎樣?

如果你看過《人生七年》就會發現,裡面的Neil跟他非常非常像。

都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朴樹的父母是北大教授,Neil父母也是老師。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人生的改變始於青春期,14歲的Neil因為學業太重不堪忍受,朴樹因為0.5分之差和北大附中失之交臂,從此變得沉默抑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Neil沒考上夢寐以求的牛津大學而是去了阿伯丁大學,大一輟學然後到工地上搬磚,之後多年,居無定所,沒有工作,在鄉下隱居。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朴樹,大二從首都師範大學輟學,聯繫到高曉鬆,兩個叛逆文藝青年惺惺相惜,玩音樂,1999年成名。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殺鵪鶉的少女》有這麼一段話: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他們的人生因為某個時刻、某個年頭、某個行為改變。只不過,朴樹的才華和幸運,讓他免於像Neil一樣流落街頭,居無定所。但快速的成名並沒有讓其他方面獲得豁免權,反而因此生活和精神陷入困境。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15~25歲是一個非常特殊混亂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卻不具備成年人該有的責任,心理學家 Keniston 描述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身上始終存在一種“自我和社會之間的張力”,以及“對於被完全社會化的拒絕” 。

簡而言之,就是這個階段的人喜歡和社會對著幹,卻並不具備承擔後果的能力,當在現實中遇到挫折後,習慣性地通過逃避和不配合進行反抗,而不是迎難而上,解決問題。

Neil是如此,朴樹也是如此,他們的叛逆混亂期甚至比一般人要長得多。2000年,朴樹拿到春晚的邀請函卻被要求假唱,他非常抗拒,但最終迫於公司壓力上臺,臉色像別人欠他錢的樣子。《我去2000年》沒要版稅,朴樹賺錢的方式只能靠走穴,他幾乎每次都繃著臉,有一次在重慶演出,觀眾朝臺上扔礦泉水瓶,他撿起來扔了回去。主持人說他酷,他回“酷是個屁。”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對抗和不配合實際上是個自我消耗的過程,朴樹的抑鬱症越來越嚴重。2009年和麥田的合約到期,他沒有續約,而是將北京的房子租出去,一個人到機場附近租了一棟房子,離群索居,和Neil一樣。外界看來充滿詩意的隱居並沒有對人生有什麼改善,後來朴樹也承認,

“每個人長大都是承受了很多的痛苦,我是有點兒嬌氣。”

“那種強行的對抗真的會讓人喪失自我。”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這世界上的任性妄為有兩種。一種是孩子般本能的人性,他們不知道要什麼,只知道現有的這些不是自己想要的,一旦得不到滿足就不停止地哭鬧,耍脾氣。

還有一種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後的主動選擇,不再為不想要做的事、不喜歡的人遷就,而是全心全意做自己想做的,並努力做到極致。

都是任性妄為,導向的結果卻完全不同。

如果說出走前的朴樹是孩子般本能的任性,那麼歸來之後的朴樹,則是看清一切卻堅持所愛的任性,他說,“說到底,不管這個世界什麼樣,我最熱愛的還是音樂,不能丟下它。”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2013年,朴樹帶著自己的樂隊錄製綜藝節目《年代秀》,在現場,朴樹眼睛依舊單純清亮,咧開嘴笑,笑容十分溫暖,主持人歐哥感嘆,“你真的變了很多”,朴樹自嘲,“人都老成這樣了,性格還不變好點。”

2014年,朴樹為韓寒導演的《後會無期》創作並獻唱主題曲《平凡之路》,其中的歌詞像極了二人: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

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

轉眼都飄散如煙

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2018年4月29日,朴樹在草莓音樂節上演唱了《送別》。在現場,觀眾一直喊:朴樹!牛逼!

朴樹說:我不牛逼,生活才牛逼。

此前朴樹對魯豫就說過,“我沒你們說的那麼好,也不需要。”

如果朴樹不搞音樂也沒出名,他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他依然是朴樹,卻也早已不是當年的朴樹。生活給了他諸多磨難,讓他苦、讓他悲,讓他逃避、讓他抑鬱,他卻因此變得通透、豁達起來。

出走半生,歸來依舊少年。45歲的少年朴樹不再不諳世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懂得和世界和解,和自我和解,他依然單純,但是歷經滄桑、塵囂滌盡後的單純。

這才是最讓人佩服的。

當年一起玩音樂的高曉鬆早已經被歲月摧殘成油膩大叔,張亞東也在人世中沾染了一身的紅塵氣息,只有朴樹,憑著一顆赤子之心,觀照自我,觀照世界,給你我溫暖,給生活希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