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上,“大一統”是中國的專利,只有中國做到了在長達兩千年的時間、超過350萬平方公里的地域,實行中央直接管轄地方、任命地方官吏。

歐洲並非不想統一,相反,大一統的觀念也曾深深的烙在歐洲人的心中。

歐洲人習慣於將世界看作天國的寫照,天國由唯一的上帝統治,人間也應該由唯一的皇帝統治,羅馬教會一樣需要唯一的教皇。

1、大一統的觀念源自古羅馬帝國

為了實現這一理想,法蘭克的查理曼帝國、位於德國、奧地利和意大利北部的神聖羅馬帝國都曾自認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歐洲從大一統到勢均力敵的轉變,關鍵在於這位西方國家制度之父

至公元16世紀,神聖羅馬帝國一度有希望建立歐洲的中央帝國,帝國版圖包括了今天的德國、奧地利、西班牙、意大利北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法國東部、荷蘭等。此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穩定在了哈布斯堡家族,因此又被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查理五世在位之時,哈布斯堡帝國國力達到最盛,查理五世的帝國除了在歐洲佔據了大半領土外,還在全球各地擁有殖民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假如哈布斯堡帝國能夠完成真正的大一統,那麼英國和法國便成為歐洲版的“日韓”了。

然而世俗權力最大之時,宗教卻分裂了。

2、歐洲宗教改革

古代的人類文明,以帕米爾高原為界,以東為中國的世俗社會,以西則為政教合一的社會。

比如古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中東的索羅亞斯德教和伊斯蘭教,歐洲的基督教。但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西歐發生了一些變化。

與印度、中東、拜占庭的政教合一不同,西歐雖然同樣存在王權和教皇,但二者並非合一,也就是說西歐的國王也好、皇帝也罷並沒有像法老、哈里發們一樣被神化。

教皇與皇帝的分權和衝突,是西歐後來憲政與分權思想的基礎,這在其它地區並不存在。

中國雖然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宗教,但皇帝本身便是“天子”,與西方政教合一的帝王類似。

至公元16世紀,當哈布斯堡帝國的世俗權力達到頂峰之時,今天的德國地區爆發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從此天主教中分離出了新教。

歐洲從大一統到勢均力敵的轉變,關鍵在於這位西方國家制度之父

當教皇勢力強大之時,帝國皇帝如鯁在喉;當教會分裂之時,對帝國更為不利。如此以來,皇帝連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都不能做了。

歐洲的宗教改革,客觀上促進了帝國的分裂和民族國家的誕生。

3、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即公元1618年~1648年,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這是第一次全歐洲大戰,但遠不是最後一次。

歐洲從大一統到勢均力敵的轉變,關鍵在於這位西方國家制度之父

時間進入公元17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威權不再,整個帝國內部四分五裂,諸侯林立,而宗教改革則加劇了這一分裂進程。三十年戰爭,便由捷克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和宗教政策為導火線。

歐洲從大一統到勢均力敵的轉變,關鍵在於這位西方國家制度之父

公元161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企圖在今捷克地區恢復天主教,戰爭就此爆發,因此三十年戰爭最初是一場宗教戰爭,一場神聖羅馬帝國內戰。

但後來局勢的發展走向了另一面,因為一個人的出現——黎塞留,他被視為西方現代國家制度之父。

神聖羅馬帝國的復興,最大的受害者是法國,從地圖上不難看出,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組成的哈布斯堡帝國將法國團團包圍。

歐洲從大一統到勢均力敵的轉變,關鍵在於這位西方國家制度之父

黎塞留是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他為法國建立了三項基本國策:

  • 分化瓦解德意志諸邦
  • 把陸上國境線推到萊茵河西岸
  • 強力進入大西洋和地中海,廣泛開闢建立殖民地

其治國的基本理念便是——國家之上和權力均衡。

當大一統不可能出現,為了國家利益,一步步使神聖羅馬帝國衰落則是法國安全的保證。

隨著神聖羅馬帝國內戰的持續,帝國人力物力的不斷消耗,神羅逐漸成為周圍各國打擊的目標,丹麥、瑞典、法國等全部加入了戰爭的行列,內戰演變成了歐戰。

戰爭以德意志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為一方,同時得到了荷蘭、英國、俄國的支持;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並得到教皇和波蘭的支持。

於是,整個歐洲全部捲入了戰爭。

黎塞留本是天主教紅衣主教,地位僅次於教皇,但為了國家利益,他毅然使法國加入了新教陣營。

歐洲從大一統到勢均力敵的轉變,關鍵在於這位西方國家制度之父

黎塞留

在歐洲中世紀,宗教曾重於一切,是黎塞留改變了這一切,從此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他的終生目標便是終至法國所處的險境,耗盡哈布斯堡帝國的實力,防止在法國邊境出現強大的勢力,尤其是德國。

三十年戰爭以神聖羅馬帝國的戰敗,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黎塞留之於法國,猶如俾斯麥之於德國。只不過德國的俾斯麥還要再過200年才能出現,而三十年戰爭之後的200年,歐洲大陸是法國的天下。

4、《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公元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兩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和約的簽訂,標誌著神羅的正式沉淪,德國更加四分五裂,而荷蘭獨立,法國、瑞典成為歐洲大陸強國。

和約的簽訂,創立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國家主權和獨立得到尊重,為近代國際法奠定了基礎。

和約的簽訂,標誌著無論是世俗的神聖羅馬帝國,還是宗教的羅馬教皇,二者的“大一統”局面都不復存在。

歐洲從大一統到勢均力敵的轉變,關鍵在於這位西方國家制度之父

1648年碎片化的歐洲

黎塞留的“國家至上”和“權力均衡”從此成為歐洲大國間的準則,民族國家成為西方潮流,大一統再無可能,即使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出現也於事無補。

要知道,即使是今天,我國也並非民族國家,有的西方學者便認為中國只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