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蘋果,栽毛桃,一起來學習向休閒農業發展,走觀光農業發展之路

王振,肇源縣三站鎮宏亮村人,一位看似普通略顯纖弱的農村青年。就是他,憑著一股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在城裡打拼出了屬於自己的天地,回到家鄉後,又憑著這股永不服輸的勁頭帶領當地村民走上了致富路。由他經營的果蔬種植合作社正在一步步的發展壯大,由他創建的觀光農業示範園--百果園也成為鄉村旅遊的成功典範。

種蘋果,栽毛桃,一起來學習向休閒農業發展,走觀光農業發展之路

觀光農業示範園“吊瓜走廊”

王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他從小對這片養育他的黑土地有著真摯的感情。鄉親們沒白沒黑的幹活,換來的卻是吃不飽,穿不暖。這些情景深深刺痛了他兒時的心靈。

從那時起,一個夢想就在他的心中紮下了根“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帶領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就是這樣一個樸素的夢想,一句簡單的誓言,引領著他走上了在黑土地上創業的征程。

2011年夏天,為了這份夢想,他不顧親人和朋友的反對,變賣了城裡的生意,義無反顧回到了家鄉。580畝地,空曠,荒涼,雜草叢生。他站在那裡,就像一個孤零零的哨兵。一座破舊的看護房是他的宿舍,白天悶熱,喘不過氣,夜晚透著微弱的燈光。

他清晰記得,院子裡堆滿了鋼材,他獨自一人在風雨夜裡看護。為了搶時間、趕進度,他爬上5米多高的棚架上指揮,幾次從上面摔下來;為了學技術,他跋山涉水,足跡踏遍10多個省份;為了分析天氣數據,在天還沒有放亮的大冬天,他連續三年冒著刺骨的寒風到果樹棚裡記錄溫度。

合作社剛成立那會兒,他帶領村民、社員在大棚裡種西紅柿,由於技術不過關,種出來的西紅柿質量不好,批發市場沒人要,他又恨又急,恨的是想帶鄉親們致富,自己卻沒這個本事!急的是這些西紅柿可是百姓一年的收成啊!怎麼辦呢?動員百姓種大棚已經費盡了周折,不能讓他們洩氣,更不能讓這項事業半途而廢。想來想去沒辦法,只好把整車柿子倒在了壕溝裡,然後裝作高興的樣子回去了。百姓看見柿子賣得好,幹勁兒更足了,甚至還暢想著今後怎麼擴大。就這樣,王振連續幾天拉出柿子,連續幾天含著淚水倒進壕溝。這一年下來,百姓樂顛顛兒的數著票子,他卻賠了20多萬元。

後來,有的百姓知道了這件事,過意不去,紛紛要退錢給他。可王振說,鄉親們願意跟我幹,是對我最大的信任,我對你們發誓,咱們一定能種出最好的產品,一定能讓合作社的每一樣產品都成搶手貨!接下來,他四處拜訪高校,找專家指導,學技術,學管理。

天道酬勤,僅一年,合作社總結推廣了“三低一高”育苗技術,受到行業普遍認可。靠勤奮鑽研,他從一個不知“嫁接”為何物的門外漢琢磨出“水培扦插”技術,得到吉林農業大學教授的高度評價。現在,合作社的產品終於在市場上成了搶手貨,訂單接踵而至,鄉親們樂了,王振的夢想離現實也更近了。

天有不測風雲。2013年,百年不遇的內澇讓王振的夢想再一次折斷了翅膀。那場內澇讓所有種植戶一年的希望在一夜間化為烏有,100多棟大棚即將上市的西紅柿全部“泡湯”,一無所獲。社員、工人們抱在一起,在大雨中嚎啕大哭,不肯離去。大水淹沒的,不僅是果實,更是所有人的希望。

幾天過去了,就在周圍人認定王振和他的合作社倒下再也爬不起來的時候,他帶領社員又出現在了水災過後一片狼藉的大棚裡。那段日子,王振夜不能眠,殘酷的現實讓他悟出一個道理,合作社想發展、百姓要致富就必須轉換思路。

偶然間,王振想起了一件事,2012年,他在棚子裡栽的幾棵蘋果樹和桃樹竟然順利越冬,第二年還開花結果了。這讓他興奮不已,茅塞頓開。經過反覆考察、論證,王振重新規劃了棚室的生產目標,“種蘋果,栽毛桃,向休閒農業發展,走觀光農業發展之路。”周圍的百姓沒有人相信這個辦法,蘋果樹、毛桃樹那是長在大連、山東的,我們這行嗎?

水災過後,吉林農大的教授被他請來了,要在棚子裡種水果,建觀光園。2013年9月,“南果北移”項目正式啟動,這裡還成了省農科院的教學示範基地。2014年,他在冷棚子裡栽的富士蘋果、桃等果樹全部結果,而且品質優良,實現了南果北移500公里的突破,開闢了我省設施農業增收的新途徑。接下來,王振又打起了盆栽果樹的主意,他要把蘋果、桃、山楂、海棠栽到盆裡賣。

經過試驗,項目成功了,盆栽果樹開花結果。消息傳開,來訪的客人多了起來,賞花觀果的,下訂單的,還有來參觀學習的外地農民接踵而至。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下來,王振用汗水換來了夢想的起飛,也贏來了事業的累累碩果和無限生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