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市賈家莊:讓土地飛起來

農民 立秋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 2018-12-29

汾陽賈家莊人有一句讓人暖心的話,那就是:回村兒來!我經常與萬里通電話,他第一句話總是:“什麼時候回村兒裡呀?”頓時,我心裡暖融融的,像通電一樣。這樣的問候,時間長了,不知什麼時候,我漸漸地從心裡也真的把自己當做了賈家莊人。

賈家莊人丁興旺,車水馬龍,南來北往的人絡繹不絕,寬展展的騰飛大道兩旁的“蓮花燈”整夜光明如炬,廣場上的廣告牌宣傳欄也都通宵亮著。這樣的繁盛景象,與現在許多的村莊不盡相同。尤其是那些令人焦慮的“空殼村”和留守兒童,已以成為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讓那些外出打工的青壯年再回到自己的村莊似乎沒有可能,守在村裡整天聚團兒村口晒太陽的老人走出自己的村莊也不可能,而夾在中間一天天長大走向生活未來的孩子們將何處去?然而,在賈家莊這些緊迫的叩問都不存在。一家老少、幾代同堂,都其樂融融地在家鄉勞動、工作、生活。年輕人考學走出去,畢業後有在外打拼的更有義無反顧回來的;本村的姑娘不願嫁到外村,外村的姑娘爭著嫁過來,就連城裡人也身著婚紗坐著花車落巢這裡;本村的勞動力不夠用,外村外鄉的甚至天南海北的都來到賈家莊打工,不論會幹什麼、有什麼手藝、身懷何種絕技,在這兒都能找到平臺,都能派上用場,都能施展抱負。賈家莊就像一塊海綿,有著強大的吸附力。

為什麼會這樣?來過的人都不禁在問。這裡除了曾經貧瘠的土地,沒有任何其他資源。照邢利民老書記的話形容:“地下沒挖的,地上沒抓的。”歷史上的賈家莊,僅用兩首民謠就可以說的清楚:“春天白生生,秋天水圪洞。下種不捉苗,有苗無收成。春分到立秋,種了又重種。連種四五次,只收二三成。”再一首是描述百姓生活的:“院裡有水家裡溼,坐在炕上能洗足。爛塌火爐破瓦房,炕上睡著病婆娘。生瘡害疥打擺子,輩輩過不上好時光。有女不嫁賈家莊,嫁到賈莊受惶。”那時的賈家莊真是留不住人的地方,背井離鄉、逃荒要飯幾乎成了這裡人們生存狀態的全部寫照。俗話說,人不親土親。那時賈家莊的鄉親百姓,不是不愛這塊留下祖輩魂靈的土地,是愛不起啊!他們要活命,要生存,要留著這口氣呀!愛是需要本錢的,那就是得活好這條命。

於是,讓命在這塊土地上扎住根,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村黨支部帶頭人的肩頭重任。賈煥星、武士英、宋樹勳、邢寶山等共產黨人一茬接著一茬幹,他們把村民組織起來成立初級社,“百把钁頭鬧革命”“改鹼治水拔窮根”,貧瘠的土地開始肥沃起來,生長出茁壯的莊稼,綠油油的像繡織的絨毯,看著喜人爽心舒坦。秋天,黃澄澄堆滿場院的穀子麥子玉米,不僅溫飽了全村老老少少的肚子,還向國家上交了“豐收糧”。賈家莊百姓的心定下來了,再沒有人願意離開,滿身子熱乎勁兒都捂暖著這塊土地。人們心中曾經枯萎了的愛芽萌發了,家鄉的風和了,地暖了,人親了。有史料記載的幾百年來,賈家莊的土地第一次把生於斯長於斯的人養活起來。

地裡能打糧食,百姓不愁溫飽。接下來的事情,就是讓這塊土地生金生銀,人們口袋裡裝滿票子,過上富足美滿的日子。邢利民二十幾歲擔起了賈家莊的家,同村兩委一班人整日謀劃著腳下這塊熱土如何能肥得流出油花花來。他們帶領全村鄉親把農田像繡花兒一樣伺弄好,攥牢這養家活人的“命根子”,再騰出手來紅紅火火興辦工副業。全國農村都在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賈家莊廣泛徵求社員意見,結合本村實際發展情況,在堅守“集體根基”不動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實行了“三田到戶、一集中、五統一”工作法。邢利民總也忘不了父輩們“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英雄壯舉,他們豁上性命去戰天鬥地的初心為的只是一個樸素願望,那就是讓全村的父老鄉親跟著他們這些黨員再不受窮餓肚子,活出個人樣來!如今,接力棒交到了他們這代人手上,賈家莊的土地應該不光是塊莊稼地,還能再生出什麼來,老百姓的日子還能活成個啥光景?這是邢利民一直思謀的心事。直到有一天,他出走考察半個多月,從河南鞏縣回廓鎮、北京通縣玉甫上營村、天津大邱莊考察回來後,就更加打定了早已思定的主意:打碎自家的罈罈罐罐,走壯大集體經濟的共同富裕道路。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叫富!”邢利民的提議得到了村支委的一致贊同。他在村委會做出有關決議的會議上當場表態,把自己個人創辦經營的盈利企業,產權利分毫不剩地統統劃歸集體所有。他響噹噹地發出豪言壯語:“不當百萬富翁,要建億萬富村!”全部村支委毫不含糊,緊隨其後,將自辦企業一個不留地交歸村集體。他們大公無私的覺悟生就於骨子裡,這便是對賈家莊的土地最深沉的愛。

賈家莊決定上馬特種水泥廠,集體拿不出那麼多的錢,又是党支書邢利民率先站了出來,把自己家的財產抵押上去,並向全村人放言承諾:“如果企業辦砸了,不連累任何人,全部債務由我一人承擔!”最終,歷經磨難,投資5000萬的水泥廠建成了,並迅速成為賈家莊的支柱產業,成為村集體夯實家底的“錢袋子”、老百姓致富的“金勺子”。隨著集體經濟的積累越來越厚實,各色村辦企業翻著花兒地在這塊土地上綻放。不到幾年,賈家莊冒了尖兒,被樹為全省小康示範村的標杆典型,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頒發獎狀給予嘉獎。賈家莊變成了一塊兒流油的土地,從這裡走出去的人令十里八村的都心生羨慕。

鄉親們富了,不愁吃不愁穿不愁花,這接下來的日子又該怎麼過?吃喝不用愁是最基本的要求,日子還應當過得甜甜蜜蜜美起來。邢利民同村兩委班子的人一起商量合計,做出了全村人都想不到的決定:關停產品供不應求、正大把賺錢的特種水泥廠。邢利民掏出心來向大家解釋:關掉水泥廠誰都心疼,可每天生活在汙染的環境裡,賺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呢?咱要把賺來的錢花在改善居住環境、美化村容村貌上。他提出要把村東頭廢棄的磚瓦廠改造成像城裡一樣的文化公園,將取土挖下的深坑蓄水圍湖,修造假山曲徑,搭蓋亭臺樓閣,種花種草種樹,裝點成美麗繽紛、芬芳四溢的大花園。黨員們的心點亮了,帶領全村老老少少齊上陣,義務出工大半年,用雙手和汗水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要知道,賈家莊的這一舉措發生在十幾年前,可見其理念之超前,眼光之長遠。

“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這是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中的插曲,而這部電影反映的正是賈家莊的真實故事。如今的賈家莊人幸福指數頗高,全村沒有暴發戶也沒有貧困戶,人均收入長期保持在數萬元,米麵油等都作為村裡的福利發放。賈家莊現為AAAA級景區,實現了參觀、遊覽、餐飲、住宿等齊全配套的一條龍服務,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休閒度假村,遊客天南地北匯聚於此,適逢節假日一天的接待量達到萬人以上。

跑得再遠再長,也要把接力棒交給後來人。2017年11月1日,以邢萬里為班長的年輕一代上任擔當起賈家莊的這個家。他們接手的既是一個殷實富足、和美幸福的家,也是一個高起點、壓力大的家。常言道窮家難當,孰不知富家更難當。全村人、全縣人甚至全省人都在關注著他們,看究竟把賈家莊帶向何處去,能否在已然騰飛崛起的雄勢之上飛得更高。40歲的邢萬里,厚道又精明,做起事兒來毫不含糊。十幾年前,他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畢業,分配到省某廳局當幹部,哪知沒坐兩天辦公室,人就呆不下去了。他過不了“一杯茶、一根菸、一張報紙看半天”的日子,沒同家人商量,便遞交了辭職報告回到了賈家莊,從一個普通村民一步一步做起。他創辦賈家莊騰飛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把時下流行的拓展訓練項目引進落戶到村,很快即成為全省許多部門企事業單位首選的培訓基地,既盤活了水泥廠閒置的倉儲空地,又帶來了收入、拉動了人氣。現今,邢萬里同村委會主任範玖深等九位年輕人組成村黨委班子,謀劃賈家莊未來的發展願景更加超前、長遠、宏偉,他們要讓賈家莊的土地生出翅膀飛起來。

邢萬里他們的腦子總是跳出腳下的這塊土地往外想,去陝西、成都跑了幾個來回,拿出幾百萬來投資到村北一塊長條旱地裡,動工不到半年蓋起參差錯落幾百間大大小小的房子,緊接著向本村本縣本省外省廣招廚藝高手,凡落戶者免除2年的房費及營業稅,建成了彙集各地名優特色小吃的“賈街”,吸引著食客雲集於此,“雙休”、節假日常常爆棚,應接不暇。就這麼巧借騰挪,原本一塊普普通通的農田,價值陡然飛昇起來,活了商戶,富了鄉親,美了城裡人。

知名導演賈樟柯乃“汾陽小子”,是邢萬里等人小時候的玩伴,知己知彼熟悉的不得了。賈家莊大開綠燈,盡其所能提供一切便利,把賈樟柯這張蜚聲國際的“名片”招回了家鄉,建設了中國第一個在農村落地的“種子影院”,放映最新最前衛的國內外電影,形成創作、拍攝、放映以及觀摩互鑑、理論研究、學術交流的新時代電影發展模式的系統工程,召喚世界電影人關注這裡,匯聚到這裡,讓賈家莊的名聲傳揚海內外。賈樟柯聯合賈家莊共同創辦的86358電影短片交流周已成功舉辦兩屆,在業界及社會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今後每逢8月18日至8月23日,來自國內外的年輕電影導演都會帶著他們的處女作或是新攝製的作品,從四面八方歡聚賈家莊參加這一盛會,廣泛觀摩,坦誠交流,角逐專設給電影新人的五個獎項,讓賈家莊成為他們事業的出發地、人生的新起點以及翱翔再高也永遠顫動在心頭的家。

賈家莊與作家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緣,大文豪郭沫若揮毫題詞:“杏花村外賈家莊,紅旗高舉在汾陽”;山藥蛋派代表作家馬烽、西戎長期創作的生活基地在這裡,許多重要作品均誕生於這片土地,其中即有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詞壇泰斗喬羽來村裡深入生活,斗酒之後激情寫出了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人說山西好風光》;著名作家湛容駐村一年半,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創作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萬年青》;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等一大批當代作家慕名而來,尋訪前輩們烙印在這片土地上的足跡……賈家莊堪為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發展進程的典型樣本,每個時期都留下了堪稱歷史座標的痕跡,有訴不盡講不完的鮮活故事。這裡是一片文學藝術創作的沃土。從小邢萬里這代人耳濡目染深受薰陶和感染,卯足勁兒要承傳父輩與作家建立了半個多世紀的情緣。他們懷著虔誠與敬畏之“心,將林徽因、樑思成以及美國漢學家費正清等外國友人曾在汾陽居過的七座民國式“洋樓”別墅,一比一複製到賈家莊,建成全國第一個鄉村“作家村”,希望有更多的作家來到這裡深入農村,體驗生活,潛心創作。在今年盛夏落成剪綵的那一天,村黨委書記邢萬里向全國的作家發出邀請:“歡迎大家回家!賈家莊人感恩作家們曾經給予的豐厚文化滋養,期盼著有更多的新時代的名篇佳作在這片土地上誕生。”

現在的賈家莊天天有遊客,週週有活動,月月有“紅火”,每到節慶日更是一派歡天喜地的樂土。那些在北京、廣東等地創業成功的賈家莊人,經常時不時地帶著客人回到自己的家鄉遊覽,甚至有在京做大型文化產業的老總,將全體員工參加的企業年會搬回生養自己的家鄉舉行。賈家莊村的老百姓樂得合不攏嘴,滿臉洋溢著自豪的神采說:我們是在天天過年!

金秋十月裡,平遙國際電影節隆重舉行,來自國內外的眾多著名影人云集盛典。賈樟柯和邢萬里邀請他們走進賈家莊,遊田園風光,品特色美食,觀煙花綻放,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人們在這裡心相融情相悅,喜笑顏開,留連忘返……(張敬民)

呂梁晚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