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哈尼梯田可持續發展與邊疆民族地區精準脫貧” 聽聽社科專家們怎麼說

“紅河哈尼梯田可持續發展與邊疆民族地區精準脫貧” 聽聽社科專家們怎麼說

雲南網訊(記者 耿穎 嶽曉瓊)經過為期5天的“雲南社科專家紅河南部行”調研諮詢活動,來自聯合國大學、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及雲南省內相關領域的10餘位資深專家學者以“紅河哈尼梯田可持續發展與邊疆民族地區精準脫貧”為主題,深入綠春縣、紅河縣、金平縣、元陽縣調研。8月28日上午,“雲南社科專家紅河南部行”調研專家諮詢會在蒙自舉行,專家們發揮所長,獻計獻策。

【部分專家聲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閔慶文

哈尼梯田產業發展研究

農業文化遺產與一般的自然與文化遺產不同。首先,農業文化遺產是一個有人蔘與的、不斷髮展變化的系統,且至今仍然是許多地方居民的生活來源,是“活著的歷史”。其次,其中包含千百年來人們適應自然的生存智慧、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對於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一類世界遺產保護方面,中國沒有太多的成功經驗,不能簡單地套用其它世界遺產的保護方法,而應當重視哈尼梯田的活態性、動態性與系統性特徵,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以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為目標,探索出可持續發展模式。

哈尼梯田的主要功能依然存在,就是其農業經濟功能,為當地老百姓的食物與生存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並衍生或拓展出文化、生態、休閒等多種功能,但“農業”是基礎,沒有了農業也就不可能有其它。

對農業文化遺產不要過分強調“保護”,“保護”不是“保存”,發展是最好的保護。哈尼族文化豐富多彩,哈尼族聚居地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豐富,在這樣的背景下,圍繞哈尼族的核心區域,需要農業、林業、水利、生態環保、旅遊文化以及民族宗教、科研教育等部門一起努力。

哈尼梯田一年四季都很美,一年四季都值得體驗,應讓全區域都成為旅遊目的地,發展多種旅遊產品,讓文化、農業、生態等部門都參與進來,讓農民真正參與進來。

聯合國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所顧問、研究員 樑洛輝

農業遺產保護與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

紅河哈尼梯田屬活態世界文化遺產,而“活態世遺”的管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從長遠角度來考慮,哈尼梯田的保護與發展並不矛盾。當地發展除了考慮提高梯田紅米、梯田魚等產品的附加值外,還要考慮其它價值的發掘,例如:旅遊收入如何反哺農民等問題。

什麼是農業文化遺產?這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2002年提出來的,優秀的土地利用系統和景觀,富有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樣性,這種系統和景觀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協同進化所形成的,並且滿足當地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與期望。

農業文化遺產的認定有五個要素和標準,也叫作“五個價值”,第一個要素是:對當地社區糧食安全的生計和保障;第二個要素是: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程度和重要性;第三個要素是:鄉土技術,或是農耕技術和傳統知識體系;第四個要素是:文化價值體系和社會組織;第五個要素是景觀。而在哈尼梯田中,這五個要素都表現的非常完美,在全球具有非常強的代表性。

要重視哈尼梯田作為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其它價值。其中,景觀的價值隨著旅遊業的開發充分顯現,需要注意:梯田是哈尼人民祖祖輩輩辛苦積累起來的,應該反哺當地的社區和農民,此外,還要充分發掘文化價值。目前,當地政府也做了不少努力,例如:打造哈尼梯田的長街宴、古歌等品牌,不僅能夠讓當地人民增加收入,還能豐富精神文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哈尼梯田的稻魚鴨共生系統可以減緩病蟲害,還可以增產。也就是說,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是一種負擔,通過充分利用可以發展生態、可持續農業。最終,要落實到糧食的安全和農民生計方面,拓寬他們收入的來源,增加他們保護和利用哈尼梯田的積極性。

哈尼梯田是活態遺產,仍在發展,需要適應社會經濟環境變化,所以保護方法也應該是動態的,同時,建議加強與其它梯田景觀多開展經驗交流。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院 鄭寶華

哈尼梯田土地流轉經營模式與精準扶貧

哈尼梯田區域有著無法承受之痛:耕地有限,貧困發生率高,兩者高度相關。而梯田農耕系統經營的單一性進一步降低了土地的產出率,加劇了貧困的深度。2016年南部4縣大概流轉的土地只佔承包耕地的16.8%左右,大概低於全省4個百分點,低於紅河北部的8個百分點。表面上來看,土地流轉很少,但梯田要保護,更重要的是注重經營模式,而不是強化土地流轉本身。

建議圍繞三個體系的建設做工作:

第一是積極推廣稻漁模式,優化生產體系。通過這一模式,梯田產值每畝從2000多增加到1萬多,短期內可以緩解貧困問題。另外,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等方式,也可以讓普通群眾和大市場之間形成結合點。

第二是努力促進三產融合,優化產業體系。一產紅米市場價值提升,二產做加工,增加紅米的副產品,通過加工增值,也可以多返利給農民,三產就是旅遊業與梯田本身的結合。

第三是大力培育社會化服務,優化經營體系,以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結合來破題,達到共贏,共同發展。

雲南省社科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王清華

梯田文化的現代修復

哈尼梯田為什麼漂亮又吸引人?因為它有獨特而豐富的哈尼文化內涵。一方面是千年遷徙的歷史文化。通過遷徙,當地人民積累了豐富的農耕經驗,把平壩農耕移植到了山上,創造出了一種和自然生態完全吻合的農業系統。另一方面,梯田農耕文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景觀,也是非物質的,包括獨特的農耕技術、哈尼文學、信仰等,有很強的吸引力、穿透力、征服力。

30年來或者更久,梯田文化受到很大沖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後繼無人,80年代開始,大量哈尼族中青年外出務工,哈尼人流失了主要勞動力和文化傳承人;其次是文化傳承方式斷絕,不管是通過摩批帶徒弟使得知識得以在哈尼知識分子階層中傳承,還是通過特殊的記憶方式——聯名制的傳承都斷絕了。為什麼?因為哈尼中青年沒了文化自信。我們現在要對梯田文化進行現代修復,發揚傳統。

雲南大學國際河流與生態安全研究院教授 馮彥

哈尼梯田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要讓梯田可持續發展,水資源就必須充分和可持續利用,這是梯田未來傳承和可持續的一個關鍵要素。

根據調研情況,梯田一直維護在森林、農江、水田、水系“四位一體”的基礎上,保持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這個完整的系統又根據相互作用來實現。

村莊面積已明顯增加,農戶數量也在增加。隨著元陽梯田文化遺產和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成功,遊客數量的增多意味著:農業、居民、遊客的用水需求間會產生競爭,區域內如果面臨缺水的問題,如何解決?

一些典型的例子是可以參照的,例如:迪慶德欽乾熱河谷區的協商分配模式,梯田內溝長之間、農戶用水協會之間、村落之間要形成一個大家認可的協商機制。

紅河學院紅河哈尼梯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館員 張紅榛

世界遺產品牌利用與紅河南部地區精準扶貧

千年哈尼梯田,現在已是地域性、民族性、國際化的世界品牌,擁有2個世界級、3個國家級重要品牌,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其進行保護,有利於保障紅河南部邊疆民族地區糧食供給、農民增收以及社會和諧穩定,有利於哀牢山區生態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有利於傳承、弘揚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以梯田為軸心的傳統農耕文化。

如今,公眾對哈尼梯田的功能和價值認識不深,對世界遺產品牌認知度不高;產業開發中品牌利用的廣泛性和積極性、科學性有待提高。在品牌認知中,偏重世界文化遺產,而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溼地公園等品牌認知度不高;從地域來講,哈尼梯田十大片區,只知道元陽核心區,而忽略了紅河、綠春、金平縣其它片區多樣性和豐富性。在梯田系列產品開發中,沒有足夠的品牌意識,從而價格未能真正體現品牌價值。文化遺產區旅遊開發沒有較好的展示和詮釋遺產價值,致使文化遺產旅遊流於景觀層面,沒有深入的體驗和認知。

建議加大紅河哈尼梯田品牌價值的宣傳,對紅河南部四縣哈尼梯田十大重點片區文化遺產價值進行系統挖掘和展示,在公眾層面,特別是遺產地村民開展針對性的宣傳,推廣多功能多價值的哈尼梯田文化遺產;就紅河哈尼梯田品牌建設與紅河南部精準扶貧開展專題研究,就世界遺產品牌的農事體驗、梯田系列產品開發、文化產品展示和營銷,使哈尼梯田品牌價值充分發揮作用,真正惠及當地百姓,強有力助推當前南部地區精準扶貧工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