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區完成30宗 353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

農村改革 農村 農民 三農 中國青年網 2017-06-14

試點兩年,農村土地改革“成都試驗田”長出了啥?

6月13日,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媽媽農莊迎來一批特殊的客人——來自重慶、雲南、西藏、四川西南四省區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現場會的觀摩團。

2015年2月,郫都區被納入國家農村土地改革試點,成為“33個國家農村土地改革試點區縣之一”。2015年9月7日上午10點40分,正是在戰旗村,一宗13.447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成功出讓,四川敲響了全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第一槌”。

一個問號,吸引著這些客人:兩年過去了,這塊國家農村土地改革的“成都試驗田”都長出了啥?

□本報記者 張明海

30宗土地入市交易推動深度轉型

記者從當天的現場會上獲悉,截至目前,郫都區已完成30宗353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獲得成交價款2.1億元。

郫都區國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試點之初,郫都區先著手摸清全區“家底”:為全區152個村、1624個村民小組、9.3萬戶的集體土地和房屋所有權等權屬頒證,同時,圍繞“定基數、定圖斑、定規模”的“三定”原則進行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摸底,最終確定試點期間可入市土地資源共4932.79畝。

位於紅光鎮白雲村的多利農莊,是郫都區在土地入市上的探索之一。

今年3月25日,成都首家有機農業綜合體——成都多利農莊正式開園。這裡除了有機蔬菜的種植之外,還引進全球著名鄉村酒店管理公司——法國lux酒店管理集團運營的鄉村酒店,聯合中國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和上海有機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建“都市農業科創中心”,作為“中國農業硅谷”的技術創新中心和都市農業融合發展示範中心也在著力打造。

土地入市,帶動了農業發展形態的全新轉變……郫都區區長劉印勇介紹,像多利農莊一樣的新型經營方式在郫都區蓬勃生長,並加速催化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數據顯示:隨著入市項目加快建設,郫都區傳統農業正向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農文旅共融的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轉型發展,截至目前共帶動發展規模以上養生養老中心、創意農業基地、農耕體驗園160多家,實現農戶產業化經營面積94%以上,農產品精深加工率達52%。

農民財產性權利被充分激發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除了推動工商資本下鄉帶動產業轉型,還給農民帶來了什麼實惠?

在郫都區相關負責人看來,首先推動了農民的持續增收。據瞭解,郫都區30宗土地入市後,相關農民集體及個人獲得了超過1.7億元的土地收入,其中約1.36億元用於集體經濟的積累和發展,約3400萬元用於農民股東的現金分配。

三道堰鎮青槓樹村村支書韓忠介紹,該村通過農村旅遊產業項目引進平臺公司,聯合成立了相對獨立的香草湖管理有限公司,對全村的旅遊資源進行統一整合、打造和運營。截至2016年底,全村村民通過現金分紅、股權增厚和就近就業等形式,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3397元,同比淨增2300元/人。

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更將改革探索劃入深水。

一年前,唐昌鎮戰旗村的家庭農場主朱建勇遇到了10餘萬元的資金缺口。在瞭解試點政策後,他用位於戰旗社區的一宗173平方米磚混結構農房做抵押,貸款15萬元——從準備申請材料到貸款發放完成,整個過程不到1個月。

郫都區城鄉統籌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止到今年5月底,域內農行、建行、郵儲銀行、農商行、成都銀行、村鎮銀行等六家金融機構共發放完成農村住房抵押貸款97宗,貸款累計發生額29678萬元,當前餘額20023萬元。

從這塊農村土地改革“試驗田”中萌發的創新種子,正撒向成都全域。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成都農交所農村產權交易14079宗、累計成交金額達到584億元;全市土地流轉面積477.4萬畝,流轉率達到59.9%;全市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金額186億元;農民財產性收入佔可支配收入的25%。

“在這裡,‘還權賦能’的經驗在理論上、實踐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參觀完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第五香境項目、紅光鎮白雲村多利農莊、三道堰鎮青槓樹村新農村建設等點位後,國家土地督察成都局局長董菊卉這樣表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