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農村 不完美媽媽 經濟 止茶 2019-08-01
"
"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農村有句老俗話,叫做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最不受待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只要稍微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甚至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以前農村家裡孩子多,一個家庭有兩三個兒子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家中的父母往往是最疼小兒子的,有事的時候就找老大,而老二在中間,存在感最弱,說的可憐一點,感覺像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意思。不光現實中如此,其實在很多小說作品中,也有這樣的類似設定,比如說著名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高家三兄弟的命運就有點這種味道。

"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農村有句老俗話,叫做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最不受待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只要稍微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甚至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以前農村家裡孩子多,一個家庭有兩三個兒子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家中的父母往往是最疼小兒子的,有事的時候就找老大,而老二在中間,存在感最弱,說的可憐一點,感覺像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意思。不光現實中如此,其實在很多小說作品中,也有這樣的類似設定,比如說著名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高家三兄弟的命運就有點這種味道。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別的地方不說,在我們村子裡,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家裡有三四個兄弟姐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村中有個王老太,丈夫早些年去世了,留下她一人輪流跟著三個兒子過。大兒子在家裡務農,二兒子在鎮上賣菜,小兒子在縣裡開賓館。按理說小兒子的經濟條件最好,老大務農經濟條件稍差。

大家商量好了,王老太每個人家待一個月。但是王老太經常在小兒子家待不到20天就往回跑。不是說她不喜歡城裡的生活,而是總說小兒子忙,沒時間給她做飯,城裡花銷大。老大在農村,什麼都是自家種的,不花錢。實際上,老小在縣城開賓館,是有食堂的,自己家也都在食堂吃,哪裡需要專門給她燒飯。

"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農村有句老俗話,叫做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最不受待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只要稍微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甚至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以前農村家裡孩子多,一個家庭有兩三個兒子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家中的父母往往是最疼小兒子的,有事的時候就找老大,而老二在中間,存在感最弱,說的可憐一點,感覺像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意思。不光現實中如此,其實在很多小說作品中,也有這樣的類似設定,比如說著名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高家三兄弟的命運就有點這種味道。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別的地方不說,在我們村子裡,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家裡有三四個兄弟姐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村中有個王老太,丈夫早些年去世了,留下她一人輪流跟著三個兒子過。大兒子在家裡務農,二兒子在鎮上賣菜,小兒子在縣裡開賓館。按理說小兒子的經濟條件最好,老大務農經濟條件稍差。

大家商量好了,王老太每個人家待一個月。但是王老太經常在小兒子家待不到20天就往回跑。不是說她不喜歡城裡的生活,而是總說小兒子忙,沒時間給她做飯,城裡花銷大。老大在農村,什麼都是自家種的,不花錢。實際上,老小在縣城開賓館,是有食堂的,自己家也都在食堂吃,哪裡需要專門給她燒飯。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王老太生病住院了,從來不叫小兒子來照顧,當了三個兒子的面,說老大家媳婦沒事兒,讓老大家的來照顧。老大媳婦有意見,王老太還說你是老大,得給弟弟妹妹做個榜樣。

其實大家都知道,王老太是最喜歡小兒子的,從小到大就沒讓他幹過什麼活,有好吃的一定要先給小兒子留著,老大老二有沒有無所謂。在我們村裡,人人都說王老太太偏心,有事就指著大兒子,叫他幹這幹那。對二兒子不聞不問,就好像沒這個兒子一樣,而小兒子巴不得捧在手心裡,只有有點什麼,不管好的壞的,先往小兒子碗裡扒拉。

像王老太這種情況,可能在各地的農村都有,甚至可以說這還是比較溫和的,兄弟幾個之間並沒有太大的矛盾,大家相處起來還算和睦有愛。有更激烈的,因父母的偏心而造成兄弟反目。接下來,我們再仔細瞭解一下,為什麼會有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這句老俗話。

"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農村有句老俗話,叫做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最不受待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只要稍微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甚至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以前農村家裡孩子多,一個家庭有兩三個兒子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家中的父母往往是最疼小兒子的,有事的時候就找老大,而老二在中間,存在感最弱,說的可憐一點,感覺像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意思。不光現實中如此,其實在很多小說作品中,也有這樣的類似設定,比如說著名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高家三兄弟的命運就有點這種味道。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別的地方不說,在我們村子裡,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家裡有三四個兄弟姐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村中有個王老太,丈夫早些年去世了,留下她一人輪流跟著三個兒子過。大兒子在家裡務農,二兒子在鎮上賣菜,小兒子在縣裡開賓館。按理說小兒子的經濟條件最好,老大務農經濟條件稍差。

大家商量好了,王老太每個人家待一個月。但是王老太經常在小兒子家待不到20天就往回跑。不是說她不喜歡城裡的生活,而是總說小兒子忙,沒時間給她做飯,城裡花銷大。老大在農村,什麼都是自家種的,不花錢。實際上,老小在縣城開賓館,是有食堂的,自己家也都在食堂吃,哪裡需要專門給她燒飯。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王老太生病住院了,從來不叫小兒子來照顧,當了三個兒子的面,說老大家媳婦沒事兒,讓老大家的來照顧。老大媳婦有意見,王老太還說你是老大,得給弟弟妹妹做個榜樣。

其實大家都知道,王老太是最喜歡小兒子的,從小到大就沒讓他幹過什麼活,有好吃的一定要先給小兒子留著,老大老二有沒有無所謂。在我們村裡,人人都說王老太太偏心,有事就指著大兒子,叫他幹這幹那。對二兒子不聞不問,就好像沒這個兒子一樣,而小兒子巴不得捧在手心裡,只有有點什麼,不管好的壞的,先往小兒子碗裡扒拉。

像王老太這種情況,可能在各地的農村都有,甚至可以說這還是比較溫和的,兄弟幾個之間並沒有太大的矛盾,大家相處起來還算和睦有愛。有更激烈的,因父母的偏心而造成兄弟反目。接下來,我們再仔細瞭解一下,為什麼會有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這句老俗話。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首先,老大是長子,遇到事情就得當家作主

這種觀念在農村特別盛行,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話,那就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主導的產物。在過去長房長子,要承擔一個家族延續下去的重要責任。特別是高門大院、一方貴族,老大出生以後,一定要按照未來族長的方式培養。當然,在民間小門小戶雖然沒有這麼多的規矩和講究,但是受這種文化的影響也很深遠。

因此,即使在農村一般家庭中,老大都要給弟妹們做榜樣,要有擔當,要能夠成事,要能夠負擔得起整個家庭的重擔,關鍵的時候要能一言九鼎,要能說話算數,有困難麻煩,要站出來,站在最前面。所以在農村老俗話中,經常會說有事要靠老大。

"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農村有句老俗話,叫做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最不受待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只要稍微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甚至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以前農村家裡孩子多,一個家庭有兩三個兒子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家中的父母往往是最疼小兒子的,有事的時候就找老大,而老二在中間,存在感最弱,說的可憐一點,感覺像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意思。不光現實中如此,其實在很多小說作品中,也有這樣的類似設定,比如說著名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高家三兄弟的命運就有點這種味道。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別的地方不說,在我們村子裡,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家裡有三四個兄弟姐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村中有個王老太,丈夫早些年去世了,留下她一人輪流跟著三個兒子過。大兒子在家裡務農,二兒子在鎮上賣菜,小兒子在縣裡開賓館。按理說小兒子的經濟條件最好,老大務農經濟條件稍差。

大家商量好了,王老太每個人家待一個月。但是王老太經常在小兒子家待不到20天就往回跑。不是說她不喜歡城裡的生活,而是總說小兒子忙,沒時間給她做飯,城裡花銷大。老大在農村,什麼都是自家種的,不花錢。實際上,老小在縣城開賓館,是有食堂的,自己家也都在食堂吃,哪裡需要專門給她燒飯。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王老太生病住院了,從來不叫小兒子來照顧,當了三個兒子的面,說老大家媳婦沒事兒,讓老大家的來照顧。老大媳婦有意見,王老太還說你是老大,得給弟弟妹妹做個榜樣。

其實大家都知道,王老太是最喜歡小兒子的,從小到大就沒讓他幹過什麼活,有好吃的一定要先給小兒子留著,老大老二有沒有無所謂。在我們村裡,人人都說王老太太偏心,有事就指著大兒子,叫他幹這幹那。對二兒子不聞不問,就好像沒這個兒子一樣,而小兒子巴不得捧在手心裡,只有有點什麼,不管好的壞的,先往小兒子碗裡扒拉。

像王老太這種情況,可能在各地的農村都有,甚至可以說這還是比較溫和的,兄弟幾個之間並沒有太大的矛盾,大家相處起來還算和睦有愛。有更激烈的,因父母的偏心而造成兄弟反目。接下來,我們再仔細瞭解一下,為什麼會有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這句老俗話。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首先,老大是長子,遇到事情就得當家作主

這種觀念在農村特別盛行,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話,那就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主導的產物。在過去長房長子,要承擔一個家族延續下去的重要責任。特別是高門大院、一方貴族,老大出生以後,一定要按照未來族長的方式培養。當然,在民間小門小戶雖然沒有這麼多的規矩和講究,但是受這種文化的影響也很深遠。

因此,即使在農村一般家庭中,老大都要給弟妹們做榜樣,要有擔當,要能夠成事,要能夠負擔得起整個家庭的重擔,關鍵的時候要能一言九鼎,要能說話算數,有困難麻煩,要站出來,站在最前面。所以在農村老俗話中,經常會說有事要靠老大。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其次,老三是幼子,是父母最疼愛的人

在農村經常聽說隔代親,爺爺最喜歡家裡的長孫,而父母最喜歡家裡的幼子。小時候還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不同,等長大了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回頭再看這句話確實有道理。

在一個家庭中,最小的那個兒子一定是被寵愛的。幹活的時候有老大老二頂著,有姐姐幫襯著,等到有好吃的時候,父母先想著小兒子。其實這種過分溺愛是不對的,我們見到過太多,由於過分溺愛導致子女犯錯誤甚至犯罪的事情。

甚至會出現某些極端的情況,父母年輕的時候對小兒子最好,等到年老了,小兒子最不待見,最不願意照顧父母,反而最後是默默的老大或者老二出手。我這裡說的不是普遍現象,而是一些極端的案例,這種事情確實有,但也不是說所有的小兒子都因為溺愛而就不能成事。

"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農村有句老俗話,叫做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最不受待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只要稍微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甚至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以前農村家裡孩子多,一個家庭有兩三個兒子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家中的父母往往是最疼小兒子的,有事的時候就找老大,而老二在中間,存在感最弱,說的可憐一點,感覺像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意思。不光現實中如此,其實在很多小說作品中,也有這樣的類似設定,比如說著名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高家三兄弟的命運就有點這種味道。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別的地方不說,在我們村子裡,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家裡有三四個兄弟姐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村中有個王老太,丈夫早些年去世了,留下她一人輪流跟著三個兒子過。大兒子在家裡務農,二兒子在鎮上賣菜,小兒子在縣裡開賓館。按理說小兒子的經濟條件最好,老大務農經濟條件稍差。

大家商量好了,王老太每個人家待一個月。但是王老太經常在小兒子家待不到20天就往回跑。不是說她不喜歡城裡的生活,而是總說小兒子忙,沒時間給她做飯,城裡花銷大。老大在農村,什麼都是自家種的,不花錢。實際上,老小在縣城開賓館,是有食堂的,自己家也都在食堂吃,哪裡需要專門給她燒飯。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王老太生病住院了,從來不叫小兒子來照顧,當了三個兒子的面,說老大家媳婦沒事兒,讓老大家的來照顧。老大媳婦有意見,王老太還說你是老大,得給弟弟妹妹做個榜樣。

其實大家都知道,王老太是最喜歡小兒子的,從小到大就沒讓他幹過什麼活,有好吃的一定要先給小兒子留著,老大老二有沒有無所謂。在我們村裡,人人都說王老太太偏心,有事就指著大兒子,叫他幹這幹那。對二兒子不聞不問,就好像沒這個兒子一樣,而小兒子巴不得捧在手心裡,只有有點什麼,不管好的壞的,先往小兒子碗裡扒拉。

像王老太這種情況,可能在各地的農村都有,甚至可以說這還是比較溫和的,兄弟幾個之間並沒有太大的矛盾,大家相處起來還算和睦有愛。有更激烈的,因父母的偏心而造成兄弟反目。接下來,我們再仔細瞭解一下,為什麼會有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這句老俗話。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首先,老大是長子,遇到事情就得當家作主

這種觀念在農村特別盛行,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話,那就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主導的產物。在過去長房長子,要承擔一個家族延續下去的重要責任。特別是高門大院、一方貴族,老大出生以後,一定要按照未來族長的方式培養。當然,在民間小門小戶雖然沒有這麼多的規矩和講究,但是受這種文化的影響也很深遠。

因此,即使在農村一般家庭中,老大都要給弟妹們做榜樣,要有擔當,要能夠成事,要能夠負擔得起整個家庭的重擔,關鍵的時候要能一言九鼎,要能說話算數,有困難麻煩,要站出來,站在最前面。所以在農村老俗話中,經常會說有事要靠老大。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其次,老三是幼子,是父母最疼愛的人

在農村經常聽說隔代親,爺爺最喜歡家裡的長孫,而父母最喜歡家裡的幼子。小時候還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不同,等長大了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回頭再看這句話確實有道理。

在一個家庭中,最小的那個兒子一定是被寵愛的。幹活的時候有老大老二頂著,有姐姐幫襯著,等到有好吃的時候,父母先想著小兒子。其實這種過分溺愛是不對的,我們見到過太多,由於過分溺愛導致子女犯錯誤甚至犯罪的事情。

甚至會出現某些極端的情況,父母年輕的時候對小兒子最好,等到年老了,小兒子最不待見,最不願意照顧父母,反而最後是默默的老大或者老二出手。我這裡說的不是普遍現象,而是一些極端的案例,這種事情確實有,但也不是說所有的小兒子都因為溺愛而就不能成事。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再次,老二夾中間,最不受待見

老二可能是很多農村家庭孩子中最悲慘的一個。上面有老大,已經成功繼承香火,延續祖宗基業的事情,沒他什麼事兒。下面有小弟弟,受萬千寵愛。所以,老二夾在中間是最不受待見的一個人。

因為不受待見,所以沒人管束。導致有些人可能會性格上變得比較扭曲,有些會得過且過,有些則偷奸耍滑。那些有志氣的老二們,想要出人頭地,爭一口氣,獲得父母的認可,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

"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農村有句老俗話,叫做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最不受待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只要稍微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甚至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以前農村家裡孩子多,一個家庭有兩三個兒子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家中的父母往往是最疼小兒子的,有事的時候就找老大,而老二在中間,存在感最弱,說的可憐一點,感覺像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意思。不光現實中如此,其實在很多小說作品中,也有這樣的類似設定,比如說著名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高家三兄弟的命運就有點這種味道。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別的地方不說,在我們村子裡,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家裡有三四個兄弟姐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村中有個王老太,丈夫早些年去世了,留下她一人輪流跟著三個兒子過。大兒子在家裡務農,二兒子在鎮上賣菜,小兒子在縣裡開賓館。按理說小兒子的經濟條件最好,老大務農經濟條件稍差。

大家商量好了,王老太每個人家待一個月。但是王老太經常在小兒子家待不到20天就往回跑。不是說她不喜歡城裡的生活,而是總說小兒子忙,沒時間給她做飯,城裡花銷大。老大在農村,什麼都是自家種的,不花錢。實際上,老小在縣城開賓館,是有食堂的,自己家也都在食堂吃,哪裡需要專門給她燒飯。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王老太生病住院了,從來不叫小兒子來照顧,當了三個兒子的面,說老大家媳婦沒事兒,讓老大家的來照顧。老大媳婦有意見,王老太還說你是老大,得給弟弟妹妹做個榜樣。

其實大家都知道,王老太是最喜歡小兒子的,從小到大就沒讓他幹過什麼活,有好吃的一定要先給小兒子留著,老大老二有沒有無所謂。在我們村裡,人人都說王老太太偏心,有事就指著大兒子,叫他幹這幹那。對二兒子不聞不問,就好像沒這個兒子一樣,而小兒子巴不得捧在手心裡,只有有點什麼,不管好的壞的,先往小兒子碗裡扒拉。

像王老太這種情況,可能在各地的農村都有,甚至可以說這還是比較溫和的,兄弟幾個之間並沒有太大的矛盾,大家相處起來還算和睦有愛。有更激烈的,因父母的偏心而造成兄弟反目。接下來,我們再仔細瞭解一下,為什麼會有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這句老俗話。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首先,老大是長子,遇到事情就得當家作主

這種觀念在農村特別盛行,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話,那就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主導的產物。在過去長房長子,要承擔一個家族延續下去的重要責任。特別是高門大院、一方貴族,老大出生以後,一定要按照未來族長的方式培養。當然,在民間小門小戶雖然沒有這麼多的規矩和講究,但是受這種文化的影響也很深遠。

因此,即使在農村一般家庭中,老大都要給弟妹們做榜樣,要有擔當,要能夠成事,要能夠負擔得起整個家庭的重擔,關鍵的時候要能一言九鼎,要能說話算數,有困難麻煩,要站出來,站在最前面。所以在農村老俗話中,經常會說有事要靠老大。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其次,老三是幼子,是父母最疼愛的人

在農村經常聽說隔代親,爺爺最喜歡家裡的長孫,而父母最喜歡家裡的幼子。小時候還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不同,等長大了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回頭再看這句話確實有道理。

在一個家庭中,最小的那個兒子一定是被寵愛的。幹活的時候有老大老二頂著,有姐姐幫襯著,等到有好吃的時候,父母先想著小兒子。其實這種過分溺愛是不對的,我們見到過太多,由於過分溺愛導致子女犯錯誤甚至犯罪的事情。

甚至會出現某些極端的情況,父母年輕的時候對小兒子最好,等到年老了,小兒子最不待見,最不願意照顧父母,反而最後是默默的老大或者老二出手。我這裡說的不是普遍現象,而是一些極端的案例,這種事情確實有,但也不是說所有的小兒子都因為溺愛而就不能成事。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再次,老二夾中間,最不受待見

老二可能是很多農村家庭孩子中最悲慘的一個。上面有老大,已經成功繼承香火,延續祖宗基業的事情,沒他什麼事兒。下面有小弟弟,受萬千寵愛。所以,老二夾在中間是最不受待見的一個人。

因為不受待見,所以沒人管束。導致有些人可能會性格上變得比較扭曲,有些會得過且過,有些則偷奸耍滑。那些有志氣的老二們,想要出人頭地,爭一口氣,獲得父母的認可,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其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我們可以在外面輕易得到別人的贊同和認可,我們可以在社會上獲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回到家中想要得到父母的讚揚和認可,反倒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

有時候感覺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是不對的。在父母的眼裡你永遠是那個不受待見的人。這就是爹不親孃不愛的老二的宿命。

"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農村有句老俗話,叫做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最不受待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只要稍微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甚至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以前農村家裡孩子多,一個家庭有兩三個兒子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家中的父母往往是最疼小兒子的,有事的時候就找老大,而老二在中間,存在感最弱,說的可憐一點,感覺像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意思。不光現實中如此,其實在很多小說作品中,也有這樣的類似設定,比如說著名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高家三兄弟的命運就有點這種味道。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別的地方不說,在我們村子裡,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家裡有三四個兄弟姐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村中有個王老太,丈夫早些年去世了,留下她一人輪流跟著三個兒子過。大兒子在家裡務農,二兒子在鎮上賣菜,小兒子在縣裡開賓館。按理說小兒子的經濟條件最好,老大務農經濟條件稍差。

大家商量好了,王老太每個人家待一個月。但是王老太經常在小兒子家待不到20天就往回跑。不是說她不喜歡城裡的生活,而是總說小兒子忙,沒時間給她做飯,城裡花銷大。老大在農村,什麼都是自家種的,不花錢。實際上,老小在縣城開賓館,是有食堂的,自己家也都在食堂吃,哪裡需要專門給她燒飯。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王老太生病住院了,從來不叫小兒子來照顧,當了三個兒子的面,說老大家媳婦沒事兒,讓老大家的來照顧。老大媳婦有意見,王老太還說你是老大,得給弟弟妹妹做個榜樣。

其實大家都知道,王老太是最喜歡小兒子的,從小到大就沒讓他幹過什麼活,有好吃的一定要先給小兒子留著,老大老二有沒有無所謂。在我們村裡,人人都說王老太太偏心,有事就指著大兒子,叫他幹這幹那。對二兒子不聞不問,就好像沒這個兒子一樣,而小兒子巴不得捧在手心裡,只有有點什麼,不管好的壞的,先往小兒子碗裡扒拉。

像王老太這種情況,可能在各地的農村都有,甚至可以說這還是比較溫和的,兄弟幾個之間並沒有太大的矛盾,大家相處起來還算和睦有愛。有更激烈的,因父母的偏心而造成兄弟反目。接下來,我們再仔細瞭解一下,為什麼會有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這句老俗話。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首先,老大是長子,遇到事情就得當家作主

這種觀念在農村特別盛行,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話,那就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主導的產物。在過去長房長子,要承擔一個家族延續下去的重要責任。特別是高門大院、一方貴族,老大出生以後,一定要按照未來族長的方式培養。當然,在民間小門小戶雖然沒有這麼多的規矩和講究,但是受這種文化的影響也很深遠。

因此,即使在農村一般家庭中,老大都要給弟妹們做榜樣,要有擔當,要能夠成事,要能夠負擔得起整個家庭的重擔,關鍵的時候要能一言九鼎,要能說話算數,有困難麻煩,要站出來,站在最前面。所以在農村老俗話中,經常會說有事要靠老大。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其次,老三是幼子,是父母最疼愛的人

在農村經常聽說隔代親,爺爺最喜歡家裡的長孫,而父母最喜歡家裡的幼子。小時候還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不同,等長大了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回頭再看這句話確實有道理。

在一個家庭中,最小的那個兒子一定是被寵愛的。幹活的時候有老大老二頂著,有姐姐幫襯著,等到有好吃的時候,父母先想著小兒子。其實這種過分溺愛是不對的,我們見到過太多,由於過分溺愛導致子女犯錯誤甚至犯罪的事情。

甚至會出現某些極端的情況,父母年輕的時候對小兒子最好,等到年老了,小兒子最不待見,最不願意照顧父母,反而最後是默默的老大或者老二出手。我這裡說的不是普遍現象,而是一些極端的案例,這種事情確實有,但也不是說所有的小兒子都因為溺愛而就不能成事。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再次,老二夾中間,最不受待見

老二可能是很多農村家庭孩子中最悲慘的一個。上面有老大,已經成功繼承香火,延續祖宗基業的事情,沒他什麼事兒。下面有小弟弟,受萬千寵愛。所以,老二夾在中間是最不受待見的一個人。

因為不受待見,所以沒人管束。導致有些人可能會性格上變得比較扭曲,有些會得過且過,有些則偷奸耍滑。那些有志氣的老二們,想要出人頭地,爭一口氣,獲得父母的認可,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其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我們可以在外面輕易得到別人的贊同和認可,我們可以在社會上獲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回到家中想要得到父母的讚揚和認可,反倒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

有時候感覺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是不對的。在父母的眼裡你永遠是那個不受待見的人。這就是爹不親孃不愛的老二的宿命。

都說農村父母最疼小兒子?事實真是這樣嗎?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當然,社會非常複雜,各種各樣的事情都有發生。所以,即使在很多人看來非常普遍的現象,也會有一些特別的地方。大家覺得農村老俗話,靠老大,疼老三,老二夾中間,最不受待見,到底有沒有道理呢?歡迎您在下面留言,說一說您的觀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