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村“4+2”的故事'

農村 鄧州 河南日報 2019-07-29
"

村黨組織提議、村“兩委”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者村民大會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這種“四議兩公開”工作方法,源起鄧州市的“4+2”工作法。這種工作法,2010年、2013年、2019年,3次寫進中央一號文件,並在今年寫入了《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

"

村黨組織提議、村“兩委”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者村民大會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這種“四議兩公開”工作方法,源起鄧州市的“4+2”工作法。這種工作法,2010年、2013年、2019年,3次寫進中央一號文件,並在今年寫入了《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

俺村“4+2”的故事

□本報記者 劉向東

本報通訊員 劉浩博

有著3800多口人的朱營村,以前在鄧州人眼裡,只是249省道途經張村鎮的一個普通村落。現在提起“全國文明村鎮”朱營村,人們直豎大拇指,“那就是一面旗幟!”

近年來,全國各地一撥撥黨政考察團帶著疑問來了。問他們收穫了什麼?他們會毫不含糊地說,學會了如何用“四議兩公開”在基層開展工作。

“四議兩公開”,當地人仍習慣地稱它“4+2”工作法。他們說,這個工作法就好比用一把鑰匙開了六把鎖,讓村裡的好多事兒都好辦了……

遷墳

2004年,鄧州市嘗試探索“4+2”工作法時,朱營村作為基層組織先行先試。改革開放後,朱營村有不少人走出去從事汽車校油泵的活兒。一些人掙了錢買了小汽車,逢年過節回家團圓時,村裡的土路,經常一下雨十幾天都泥濘不堪,車子連村都進不去。

連續幾年,不斷有村民找到村兩委,反映改善村居環境的問題。有人說,扒老房子建新房子,也有人說,能否重新規劃個地方……

2006年,村兩委幾經商議,定下了在公路以西劃出宅基地蓋房的初步規劃。然而,隨之面臨的是,路西有村民們的126座祖墳。

在農村,遷祖墳是個什麼樣的事情呢?鄉里人認為,動誰家的祖墳,就是破壞誰家的“風水”。

“遷墳的阻力肯定大,可這畢竟是村裡以後發展的大事兒啊。”村支書朱志華說,在此之前,他們嘗試用“4+2”辦成了村裡不少事兒。這一次,他們反覆考量了“遷墳”的思路、想法和規劃,都覺得沒問題。可村幹部們走訪全村黨員後發現,近三分之一的黨員也對這事兒不支持。

“黨員心不齊,後面的工作肯定沒法兒弄。”2006年10月初,朱志華他們開始對20多名有不同意見的黨員逐個談心,說遷墳建房對群眾和子孫後代的好處。60多名黨員的思想統一了,遷墳建房的事經黨員大會審議,一致通過。

“給群眾辦好事是要講方式方法的。老百姓不同意,你工作思路再好也沒法兒進行。”那些天,村幹部包片,黨員包戶,一家一戶做起了工作。

群眾不理解咋辦?“不能急,慢慢說,慢慢來,從來就沒有不講道理的群眾!”那些天,朱志華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他的那些“發小”和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們的牴觸。

咋辦?“去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擺事實、講道理、說好話、賠笑臉。”

時間到了2007年春季,村裡仍有20多戶村民不同意遷墳。

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他們不同意,就找他們那些同意了的親戚、朋友,反覆做工作,總會有成效的。”

“這就是‘4+2’在俺們村最靈活的運用。”當年夏季,朱營村召開村民大會時,群眾一致同意遷墳。

緊鑼密鼓。2007年8月初,遷墳開始。短短7天時間,126座墳全部遷移完畢。那7天,看著村民們對著先祖的墳跪拜磕頭,自己買來骨灰盒遷往公墓,在場的很多人都落淚了,“只要你把道理說透了,在村民那裡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兒。”

移村

遷墳的目的,是要為村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再建美好家園。

“村子整體往西移,村民都說是好事兒。可真做起來,並不容易。”村調委會主任朱春生感受很深,自己以前住的地方車開不進去,每逢下雨天,門前汙水橫流。為了移村,村裡特意組織了一批老黨員、老教師等“五老”,乘大巴車到外地參觀新農村建設的典型。而且,村裡還專門聘請設計人員為群眾設計了住宅,外屋格式一致,室內分三種佈局供村民選擇。不少村民看了設計圖都嘖嘖稱讚:“中,真中!”

在廣泛徵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村裡採取了一戶一宅,扒一蓋一的政策。一時間,全村500多戶群眾簽了字。

群眾字簽了,一些精明的村民開始找關係、打招呼,希望能分到好一些的位置。但村裡最終的決定是:抓鬮決定位置。

問題遠不止如此簡單。面對每座成本十三四萬的新房,由村民自籌資金,有人蓋不起怎麼辦?

“真有這樣的事兒,但被我們一頓飯給解決了。”朱志華笑著說,村裡有戶人家一家七口三個病人一個學生,一點積蓄也沒有。“像這樣的情況村裡沒有第二家。我們村裡幾次開會,要幫幫他。”

怎麼幫?幾個村幹部一合計,把這戶人家“有錢的”遠近親戚召集到一起,由村幹部出錢擺了一大桌。席間,村幹部們說出了“請客”的緣由,那些親戚們都拍胸脯說:“不管咋說,這房一定得先蓋上!”當場,你一萬,他兩萬,14萬元有了著落。

目前,全村已有650多戶村民住上了新房。一座座灰牆紅頂美觀漂亮的小洋樓,成了朱營村亮麗的風景。

流轉

2016年,鄧州市實行土地“三權”分置時,朱營村再次成為第一批試點村。

“俺村在外打工的人多,土地流轉相對好辦一些。”朱志華說,經過“4+2”幾道程序下來,村民大多都支持把土地流轉出去。就這樣,全村3600多畝地整體流轉給了市裡的國土開發公司。“整體流轉的好處多,比如說村民可以優先在地裡務工,收入也有保障。”

72歲的村民朱桂川說,以前他家的幾畝地租給了親戚,每年只象徵性地收幾百斤糧食。現在,光流轉費一年就能掙4000多元,“俺家人在地裡打零工,還能另外掙錢哩。”

當然,整體流轉也並不是人人支持的。村裡有一戶搞蔬菜大棚的農民就很不情願。面對這種情況,村裡也有的是辦法:他們找到市裡的國土開發公司協商,先把土地流轉給公司,再由公司根據實際用地情況,劃給這個農戶同樣大小一塊地打理……

“讓所有群眾都滿意,我覺得這就是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根本。”朱春生說,他擔任村調委會主任以來,幾乎天天都“閒著”,而他的上一任,卻得三天兩頭往群眾家跑著和事兒。“以服務和商量為主,辦事公開透明,讓村幹部和村民的關係融洽了”。

新村新面貌。隨著土地的整體流轉,村民們不必守著自己人均不到一畝的田地生活了。如今的朱營村,700多戶群眾有了自己的小轎車,一些村民家,還不止一兩輛。而且,村裡也有了每年近20萬元的集體收入。這些集體收入,又公開透明地為群眾修路、修下水道,為“五保”老人建敬老院,對學校進行改擴建等提供支出……

“‘4+2’,看似幾道簡單的程序,實質是從頭到尾不斷地給群眾做思想工作。他們想通了、支持了,俺們村裡的啥工作都沒難度了。”朱志華說。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