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關注民生髮展民政事業的咸寧行動

農村 經濟 農業 丁小強 咸寧新聞網 咸寧新聞網 2017-09-12

中共咸寧市第五次代表大會上,市委書記丁小強提出:“必須把為民服務作為最高追求,強化宗旨意識,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始終做到為黨盡忠、為民盡責。”

2017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加強民生建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十三五”期間,全市民政系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著力打造貼心民政、法治民政、智慧民政、陽光民政,著力抓好社會救助保障、養老服務、社區治理、國防和軍隊改革服務、社會事務管理、惠民資金監管六個體系建設。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圍繞民生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民政事業發展的規範性文件,著力實施了一批民生工程,大力興辦了一件件惠民實事,促進了民政部門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能力不斷提升。

2017年,咸寧民政部門對標調焦,務實重行,在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創新醫養融合發展、探索農村社區建設、推進軍民雙擁共建等方面主動謀劃、主動作為,用一組組溫暖人心的畫面、一串串鏗鏘有力的數據,一點一滴地為增加市民的幸福感,一步一個腳印地提高百姓的獲得感……

咸寧民政工作,正在開啟新的征程。

織密築牢困難

群眾保障網

咸寧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了加強城鄉低保、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健全完善了困難群眾保障工作機制。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全市共發放社會救助資金6.52億元。

市政府出臺《關於調整咸寧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特困人員(含孤兒)救助供養標準的通知》,從4月1日起,城市低保保障標準年人均由4380元提高到6396元,農村低保保障標準年人均由3805元提高到4417元,農村五保保障標準年人均由7508元提高到8183元,同比分別增長46.5%、16.5%、9.4%。

為了確保各項民生政策落到實處,我市從6個方面抓落實。

一是建好領導協調機制,確保統籌有方組織有序。市政府建立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通過定期組織召開協調分析研判會,講成效、擺問題、解難題、督落實。

二是建好全面核查機制,確保“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利用經濟狀況核對平臺,精準識別救助對象,提高資金使用準確性和有效性。實施“三週工作法”,在每年年初、年中、年底三個時間節點,集中三週時間,對困難群眾集中調查摸底,為救助工作提供真實準確依據。建立低保申請審批流程、家庭收入核查和大數據比對標準化體系,推進低保核查標準化。

三是建好兜底政策機制,確保救助有效保障有力。進一步完善專項救助政策,完善申請審批程序、保障標準等。建立救助標準與物價及平均收入支出水平的聯動機制,適時調整救助標準。出臺了《關於發揮民政社會救助在脫貧攻堅中兜底作用的行動方案》,明確加強政策銜接配套措施。

四是建好部門聯動機制,確保政策互通信息共享。發揮民政部門牽頭的作用,加強部門協作配合,整合部門資源,全面落實保障機制。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五是建好督查問責機制,確保有錯必究有過必罰有責必追。建立健全困難群眾救助政策落實內審督查機制和外部監督檢查機制,對惠民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監督,對工作落實不力的督促限期整改,對整改不到位的嚴格責任追究。

六是建好社會參與機制,推動人人關注人人蔘與。民政部門發揮“三社聯動”在困難群眾救助中的獨特作用,發揮社會工作者、社會組織在精準扶貧中的專業優勢,有效救助困難群眾。

構建多元養老

服務新格局

一年來,我市聚焦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幸福頤養”工程,養老服務業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

堅持政府主導,科學規劃。突出“福養”理念,將養老體系與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力資源體系、精神文化體系、法律保障體系等共建共享,統籌建立全方位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到2020年,全市社會養老床位數達到每千名老年人35張以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覆蓋全市100%城市社區,90%以上的鄉(鎮)和60%以上的農村社區建立綜合性養老服務設施和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

堅持城鄉統籌,多輪驅動。根據不同區域客觀條件和老年人群服務需求,大力發展以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為基本模式的養老服務業態。目前,全市已建設城市社區養老服務中心95家;新建、改擴建農村福利院16所,新增床位800餘張。2017年,引入社會力量投資新建江南里醫養特色小鎮,目前已投入建設資金1.6億元,其中的老年公寓明年可全部完工。

堅持創新發展,典型引路。揮資源優勢,打造特色養老服務產品。大力發展“養老+健康養生”產業服務項目,加快“養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引導投資型企業發展“養老+金融”服務。在咸安區萬年路社區引入社區養老服務連鎖型企業開展智慧養老試點,搭建智能化健康管理信息平臺,提供“安全監管、健康管理、便捷照料”服務。赤壁市依託易盟集團“96580”家庭服務中心平臺,為蒲紡工業園100多名特殊困難老人購買養老服務,免費發放一鍵通手機,探索了養老服務的新模式。

堅持醫養融合,試點先行。2016年6月,我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市委、市政府高標準開展試點工作,將該項工作作為市委、市政府2017年目標考核特色工作同時也作為全市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全市確定了25家醫養結合的試點單位,積極打造醫養結合新模式。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醫養一體、以醫助養、公建醫營、兩院合作、簽約服務”等多種形式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

探索農村社區

治理新模式

近年來,咸寧市堅持高起點規劃、多元化投入、多模式探索,著力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高起點規劃。近幾年來,咸寧市委、市政府把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連續3年納入市縣兩級政府工作考核目標,各縣(市、區)也以黨委、政府的名義分別印發了“十三五”期間農村社區建設實施方案,同時,全市共投入近8000多萬元,用於農村社區建設。

高標準建設。硬件是農村社區開展服務管理的基礎。咸寧市認真組織實施《農村社區建設試點“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落實、規劃並打造每個農村社區面積不少於600平米的辦公用房、社區陣地和硬件設施。

多元化投入。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探索建立農村社區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社區建設,鼓勵企業和個人以資金、技術、信息等方式投入農村社區建設,動員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以捐贈、投資方式興辦社區服務項目,截止目前全市共投入資金1.2億元,建成農村社區98個,農村面貌得到大為改觀。

多模式探索。按照統籌規劃、統一部署、分類指導、因情施策的原則,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農村社區建設新模式,即探索平原發達型、山區貧困型、兩型社會型、城郊生態文化型“四型”社區建設模式。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農村社區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近年來全市新建農村社區辦公場所43個,面積達3萬多平米,服務大廳面積共4000平米,共建村民戶外活動場所800多個(處)。農村社區治理得到推進,完善了農村社區“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經費保障機制,建立了社區工作審核准入制度,堅持了農村社區建設資金的管理監督制度。農村社區服務得到加強,規範了七大服務窗口,完善“三社”聯動,健全和壯大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推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推進民政項目建設上臺階

一年來,市民政局緊緊圍繞“三抓一優”,扭住投資牛鼻子,強化項目硬支撐,加強“走出去”和“引進來”,重點抓好“招社引企”工作,大力引進社會組織和社會資本參與我市社會事業發展,特別是養老產業發展。

目前,全市民政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正在洽談的有咸寧康養特色小鎮,咸寧市社會福利中心公建民營、咸寧市老年公寓PPP項目,市福利院智慧養老等項目。同時,大力推進防災減災教育基地項目、軍休所項目,積極申報市精神病人社會福利院項目,重點培育好江南里醫養小鎮、國齡公司咸寧康養特色小鎮和任達養老集團等醫養結合項目。

今年以來,共爭取中央投資項目3個,爭取中央資金近千萬元;地方投資項目已開工的4個,計劃投入資金1460萬元,切實做到了謀劃項目有策、推進項目有力、爭取資金有量、招商引資有績。

演繹雙擁共建

軍民魚水情

今年是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市委、市政府開展了走訪慰問、軍民聯誼、座談交流等系列雙擁活動,雙擁文化活動的社會關注度史無前例。

八一期間,市、縣兩級四大家主要領導,組成慰問團,對全市38個駐鹹部隊進行了走訪慰問活動,送達慰問金54萬元。走訪慰問了45戶革命功臣、殘疾軍人、轉業復員退伍軍人及烈軍屬,送達慰問金4.5萬元。全市走訪慰問困難復員退伍軍人及烈軍屬11993名,發放慰問金374.8萬元。

全市開展了包括以暢敘軍民魚水情誼為主題的慶祝建軍90週年香城大舞臺軍民聯歡晚會;以使命與榮光為主題的慶祝建軍90周詩文誦讀大會,晚會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傳播了正能量。各縣(市、區)也先後開展了以謳歌展示雙擁主題的慶祝建軍90週年雙擁文藝晚會,在全社會掀起新一輪雙擁熱潮。

為支持主國防和部隊改革,各級政府加大地方財政支持力度,累計投入資金600萬元,用於新建特勤消防站和訓練基地、更新改造駐軍部隊反恐基地、營房和裝備器材車輛。在去年抗洪救災中,各級政府以各種方式開展慰問抗洪救災部隊官兵活動,累計送去慰問物資173萬元。

關愛革命功臣,全力實施四項“愛心”工程,投入資金200餘萬元,為169名優撫對象解決住房難。市、縣、鄉三級聯動,建立了優撫對象解“三難”大力開展解“三難”活動,共幫扶重點優撫對象13000多人次,解決住房、就醫、子女上學、就業等實際問題近萬個。

挖掘地名文化

揚咸寧美名

我市高度重視地名文化挖掘工作,將其作為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的一項重要內容,取得了一定成績。

截止今年8月,我市共收集地名故事1052篇,組織編撰了《咸安區地名故事採風作品集》、《嘉魚縣地名詩詞楹聯》、《嘉魚記憶》、《赤壁市地名文化故事》、《通山縣地名典故錄》等系列叢書。

7月22日,由咸寧市地名普查辦拍攝的地名文化微電影《地名話咸寧》在咸寧綜合頻道播出,5月30日,中央一臺播放了《中國影像方誌》第5集“湖北赤壁篇”,咸安區地名文化系列微電影已拍攝3部。

目前,“五個一”工程進展順利,各個縣市區地名文化傳承與轉化齊頭並進。通城縣地名文化挖掘的“1233”工作法在全省推廣。

提高社會管理

服務新標準

全市社會事務工作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群眾滿意為標準,著力推進婚姻登記、殯葬改革、救助管理、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等工作,不斷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做到讓人民群眾滿意。

統籌推進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建立了孤兒養育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將1599名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納入農村低保,為630名生活困難的留守兒童發放臨時救助資金86萬元,對167名農村留守兒童發放慈善救助資金31.7萬元,對98名流浪乞討兒童、無人監護兒童、受到傷害的兒童開展有針對性的救助和保護,為233名農村留守兒童發放福彩助學60.1萬元。

全市推進以“移風易俗、保護環境、節約土地、減輕負擔”為宗旨的殯葬改革。

嘉魚打造殯葬行業標準品牌。該縣火化率長期保持在98%以上。投資6000多萬元,高標準建設硬件設施一流、具有“三國·漢文化”特色的園林式殯儀館建築群及配套設施。

通城向殯葬陋習開刀。通城縣下大力氣整治喪葬用品市場混亂、“活人墓”盛行、城區亂搭靈堂等喪葬陋習亂象,推動殯葬改革。向城區66家封建迷信喪葬用品經營戶前後三次送達《取締城區封建迷信喪葬用品通知書》,目前35家經營戶已被勸離城區。組成巡查執法宣傳組,對錫山風景區“活人墓”造冊登記,下發整改通知,限期拆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