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縣新勝屯創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紀實

農村 民俗 三農 農民 左江日報社崇左新聞網 2017-08-03

(原標題)保護與開發並重 傳承與創新結合——大新縣新勝屯創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紀實

□ 本報記者 陳文聖 通訊員 黃梅花

6月28日,是大新縣恩城鄉維新村新勝屯的大喜日子——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授牌儀式在新勝屯舉行。

這是該屯繼2014年9月獲得“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之後,獲得的又一項“國字號”榮譽!

曾經,一句“有女不嫁新勝屯”的當地民謠,唱出了新勝屯生活的貧困和環境的落後。如今,又一面“國字號”牌匾,彰顯了新勝屯的靚麗和榮耀。

這期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據恩城鄉有關領導介紹,期間的故事,可以濃縮成一句話——保護與開發並重,傳承與創新結合。

完善基礎設施,讓人居環境“靚”起來

新勝屯靠山而居,村前有一口大池塘。現有84戶340多人,均為壯族。

2012年以來,新勝屯不斷強化村民“守護綠水青山,留住藍天白雲”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累計投入400多萬元,對全屯進行總體規劃、壯族民居風貌改造、道路硬化、耕牛集體圈養、綠化美化亮化、新建民族文化活動中心等工作,逐步完善屯內基礎設施。

開展“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以來,新勝屯群眾義務投工投勞清理垃圾雜物、拆除亂搭亂建,清塘建湖、鋪設人行道、安裝太陽能路燈、建設小公園、栽花植樹、配備健身器材,進一步完善了生活環境設施,全村面貌煥然一新。

特別是在壯族民居風貌改造中,新勝屯遵循保護第一、生態優先和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原則,修繕改造民居80戶,總建築面積約7200平方米,形成建築風格統一、風情獨特的壯族村寨。

全國生態文化村、自治區文明村、自治區“清潔鄉村·百佳村屯”、大新縣文明生態示範屯……一項項榮譽,是新勝屯“靚”起來的見證。

中央電視臺電視劇《農民籃球隊》和福建海峽衛視《為我加油》節目等也慕名前來取景拍攝。

路旁,竹林、果樹蔥蔥郁郁;村中,涼亭閒致,青瓦白牆——如今的新勝屯,呈現出“村前一曲水,村後萬重山”之美。

壯大優勢產業,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新勝屯主要產業為種植業(葡萄、甘蔗)、養殖業及勞務輸出服務業。

因地制宜,培植主導產業——這是新勝屯做強經濟的定位和目標。

2014年,大新縣民族事務局利用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扶持新勝屯84戶種植125畝雙季葡萄,同時還做好配套建設,實施水利渠道灌溉,解決種植葡萄園用水問題。

新勝屯對全屯土地實施小塊並大塊,截至2016年底,建成320畝生態雙季巨峰葡萄示範基地、350畝甘蔗“雙高”示範基地。

同時,新勝屯以打造大新旅遊團餐接待地為目標,完成了遊客中心、旅遊廁所、民俗表演戲臺、觀演長廊、民俗表演廣場等旅遊設施建設。

站在《新勝屯葡萄示範區鄉村旅遊規劃佈局圖》前,只見花果生態區、攀巖區、垂釣區、山洞探險、登山步梯、農家樂基地、環山觀光路、許願樹、電影院……規劃得科學有序。

“其中,不少項目正在建設當中,著力把村莊打造成景區,把庭院打造成景點,向‘農家樂’旅遊業發展,加快實現農民收入倍增計劃的目標。”恩城鄉黨委宣傳委員黃正茂說。

其中,以葡萄為例,每畝年純收入近2萬元,讓新勝屯嚐到了特色農業帶來的甜頭,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弘揚壯族文化,讓民族精神“雄”起來

林梅英,現年77歲,新勝屯老年文藝隊隊員。

“這裡男女老少人人會唱歌,個個會跳舞。”林梅英告訴記者,目前,新勝屯成立了以詩雷、舂餈粑等傳統節目為主的舞蹈表演隊,分有老、中、青文藝隊,經常性舉辦山歌對唱、壯鄉舞蹈、摏餈粑等民族民俗表演,先後舉辦了“民俗風情節”、邊境大舞臺天天演等大型文藝匯演活動。

“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民俗文化,絕對不能丟失了。”現年47歲的中年文藝隊隊員李青秀接過話茬。“我們建立了新勝屯民族文化展示基地,培訓了一批壯族文化傳承人,使壯族文化得到薪火相傳。”

新勝屯體現壯族文化內涵的重大文化活動主要有農曆“三月三”祭祖活動、農曆三月二十九“儂垌節”,特別是保存完好的原生態詩雷、扁擔舞和舂餈粑等傳統歌舞最為突出。

“我們的文藝隊多次受全縣各村屯及崇左市邀請參加表演並獲得佳獎。”老年文藝隊隊員黃春理說,“以活動來帶動傳承,以活動來促進保護,也使具有特色的新勝壯族文化得到了廣泛宣傳。”

2016年5月15日,新勝屯舉行“民間山歌協會”掛牌儀式,舉辦新勝壯族文化傳承骨幹人才培訓班,推進壯族文化的傳承工作、傳習活動形成常態化、常規化,為建立具有特色的新勝壯族文化傳承保護體系打下基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