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的原汁原味鄉村景緻,讓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農村 三農 民俗 農業 海南餘味 海南餘味 2017-08-27

遊高山梯田、訪紅色熱土、嘗黎苗農家飯……儘管只是一個普通的週末,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便文村裡依舊熱鬧非凡,城裡的遊客趕趟兒似地湧進村。“現在每個月能掙3000多塊錢呢,放在以前可不敢想!”伴著“鄉村旅遊”這股暖風,村民王秀尾家的民宿、農家樂接連開門迎客,讓她的口袋越來越鼓。

從靠天吃飯到端起“旅遊飯”,便文村的蛻變不過幾年光景。依託生態、區位、產業和民俗四大優勢,瓊中自2013年起啟動“富美鄉村”建設工程,先後建成112個集“富、美、趣、和”為一體的美麗特色村寨,讓一批“養在深閨無人識”的鄉村景點掀起“紅蓋頭”時,也給村莊裡的百姓們帶來改變生活的新希望。

瓊中的原汁原味鄉村景緻,讓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陳元才 攝影

拒絕千村一面

一村一韻打磨特色村寨

樸拙粗糲的老房子、冠大如蓋的古槐樹、午後嫋嫋升起的炊煙……在一千個人的眼裡,鄉愁便有一千種模樣。從鄉村走出的人們,在鋼筋叢林裡摸打滾打,卻總想趁著山花爛漫時回到鄉村。可當城鎮化浪潮如海嘯般卷地而來,越來越多的傳統村落被千村一面的城市化面貌所取代時,何處是鄉愁?

囿於大山阻隔,瓊中的黎村苗寨多年來深藏“閨中”,村民們依山傍水靠天吃飯,卻也保持著鄉村與生態的原有風貌。如何遵循著鄉村的原有肌理,在不砍樹、不填塘、不挖山的前提下,搭上鄉村旅遊的“順風車”?2013年底,瓊中縣委縣政府基於國家的美麗鄉村建設思路,提出了升級版:依託生態、區位、產業和民俗四大優勢,以脫貧攻堅、生態保護、富美鄉村、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為抓手,擬用5年時間打造一批富美鄉村。

幾乎人人會織黎錦的番道村,被打造為黎族特色旅遊村莊;曾召開瓊崖縱隊首次代表大會的便文村,建設成紅色旅遊愛國教育基地;藏身於海拔800米的高山盆地,古寨什寒成了“最美中國鄉村”……遵循因山、因水、因林、因文化而制宜的原則,瓊中充分挖掘每個村莊的歷史遺蹟、民俗文化、民居風格、生態特色等資源,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韻”的要求,先後讓112個美麗特色村寨煥發出“富、美、趣、和”的勃勃生機,同時打造出10條“奔格內”鄉村自由行精品旅遊路線。

原汁原味的鄉村景緻,也讓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一到週末,33歲的海口人趙文便喜歡開車往鄉下跑,而瓊中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在他來,到塹對住一晚民宿,去鴨坡玩一把割稻摸魚,或是來嶺頭品一口氤氳茶香,都是一次愉快的鄉村體驗。

記者瞭解到,近3年來瓊中累計接待過夜遊客超過142.45萬人次,增幅連續3年排名全省前三。

旅遊帶動扶貧

開民宿賣特產摘“窮帽”

“這一轉眼到了週末,城裡的遊客又要一撥撥往村裡來啦!”天色剛剛轉亮,什寒村村民黃秋梅夫婦就開始張羅著洗菜切肉,在自家辦的“黎家樂”飯店裡忙得不亦樂乎——作為瓊中曾經最偏遠、最貧困的村莊,什寒村通過“奔格內”鄉村休閒旅遊,讓全村人均純收入7年內增長了12倍,如今不僅成了聞名遐邇的旅遊目的地,更成就了旅遊扶貧的“什寒模式”。

什寒從 “短板”變“樣板”的蝶變,也讓越來越多的村莊主動端起鄉村旅遊的“金飯碗”。白牆紅頂的民宿、漁船改造的花壇、涼亭倒映的池塘……自從完成了旅遊化改造,塹對便從一個從前不為人所知的偏遠鄉村,變成了許多自駕遊客的“新寵”。“坐在家裡就能掙錢,以前哪敢想?”說這話的人是44歲的王敬新,自從去年7月在村裡開了一家農家樂,他不僅成了塹對村的大忙人,口袋也越來越鼓。魚是河裡抓的,雞是自家養的,雷公根是山上挖的,都是原滋原味的“土”菜,卻讓城裡的遊客流連忘返,以每桌平均消費500元來算,如今他的農家樂營業額累計已達4.5萬元。可眼看著15間民宿在村裡齊刷刷開門迎客,王敬新有些坐不住了。“下一步,我也要把家裡的空餘房間改造成民宿,這樣又能增加一份收入。”

從簡單的吃、住,到囊括行、遊、購、娛等多業態的旅遊服務內容,如今瓊中以“奔格內”鄉村旅遊為主線,將農業種植、文化體驗、創意打造、生態加工和旅遊體驗高度融合。近3年來,瓊中鄉村旅遊帶動全縣3000多名村民直接就業、一萬多名村民間接就業,通過“旅遊扶貧”4000餘人摘掉“窮帽”,越來越多的農民成了創業老闆。(南國都市報記者 李夢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