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來,寧夏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生態持續改善、產業不斷完善、貧困程度不斷降低,2018年工業增加值分別是1958年和1978年的2492倍和196倍,年均增長14.2%和14.5%,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寧夏地域差異大,地勢南高北低。北部引黃灌區麥稻高產,花果飄香,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中部乾旱帶風大沙多土地貧瘠;南部西海固地區山大溝深,生態脆弱,素有“貧瘠甲天下”之說。

悠悠70載,寧夏回漢兒女在全面建設小康的道路上披荊斬棘。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吊莊扶貧、生態移民到扶貧攻堅,累計110萬貧困群眾告別西海固,六盤山下譜寫了最感人的篇章。

告別貧困,GDP年均數十倍增長的背後是寧夏人民的不懈奮鬥;告別貧窮,百萬移民過上小康生活的笑臉上,寫滿扶貧攻堅精彩的寧夏故事。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寧夏深處內陸,經濟欠發達。1949年這裡的GDP是1.39億元。沒有工業,沒有農業,只有傳統意義上的種養業維繫繁衍生息。

實現高速度發展,要有工業經濟支撐。有數據顯示:2018年寧夏工業增加值分別是1958年和1978年的2492倍和196倍,年均增長14.2%和14.5%。

夜幕下的寧東能源基地美輪美奐。戈壁深處綿長几十公里,油氣塔高聳入雲。神華寧煤集團董事長邵俊傑不斷地刷手機屏,從手機屏上能看到集團任何一個煤礦井下機電設備的運行狀態以及安全參數。“從視頻監控到巡檢機器人,再到手機移動終端的全面應用,一部手機玩轉智慧礦山。”邵俊傑說。

“作為寧夏寧東基地的骨幹企業,寧夏傳統煤炭企業與神華集團攜手實現從‘賣炭翁’到‘賣油翁’的華麗轉身。”寧東基地管委會副主任陶少華告訴記者,用3年的時間攻克了37項國際尖端技術,重大裝備技術國產化達到了98.5%,於2016年12月完成了全球單體最大煤制油裝置試車成功。“從傳統企業要改造、要轉型、要提升,哪一步都離不開自主創新。對於神華寧煤而言,我們面對的挑戰仍舊很多。”邵俊傑說。

近幾年一批高端煤化工製品企業密集落地,寧夏寧東現代煤化工產業已從甲醇、烯烴等初級產品延伸到高端紡織及化纖製品、新材料、精細化工高端潤滑油、裝備製造、鋰電池、節能環保、殺蟲劑等十幾種產品系類,形成煤化工精深加工高端產品體系。

隨著寧東能源基地科技先行型企業呈集群式發展,寧夏新型工業化步伐明顯加快,先後形成世界最大的電解金屬錳、單晶硅及多晶硅、大型鑄鋼鑄鐵件、工業藍寶石等生產基地;全區兩化融合指數達到58.25,中衛西部雲基地直達互聯網骨幹節點出口帶寬總計達800G;中寧枸杞、鹽池灘羊、靈武長棗、西吉馬鈴薯、中衛硒砂瓜、吳忠奶製品業等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優勢特色農業比重達到87%。

“寧夏以打造西部地區轉型先行區為主攻方向,經濟在後發追趕的道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好,正在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寧夏回族自治區常務副主席張超超說。

防沙治沙換來金山銀山

“這些年日子越過越好,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鹽池縣沙邊子村黨支部書記白峰告訴記者,記憶中小時候村裡村外除了沙子還是沙子,經常是一夜的大風能將家門前的沙丘搬到十幾米外。

東鄰毛烏素,北接烏蘭布和,西瀕騰格里。三面環沙的寧夏是我國土地沙化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數據顯示,2003年前,寧夏發生中度、重度退化的草原面積超過3300萬畝,佔草原面積的90%。

防沙治沙重在從源頭抓起。2003年,寧夏在全國第一個以省為單位全面實行禁牧封育。趕羊下山關進圈,麥草方格紮起來。幾年光景,光禿禿的山頭和沙丘重現綠意。在此基礎上,寧夏依託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保工程等國家重點林業工程,逐步完善不同區域的防沙治沙模式,如地處騰格裡沙漠邊緣的中衛市,在包蘭鐵路兩側建立了“五帶一體”防風固沙體系等。“禁牧封育十幾年來,全區天然草原植被覆蓋度由35%提高到52%,重度沙化草原面積減少了61%。”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馬波介紹說。

“寧夏防沙治沙經驗在全國乃至全球皆有可借鑑和推廣價值。”馬波介紹,寧夏一張藍圖畫到底,堅持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沙漠化逆轉的省份。寧夏創造的“麥草方格”+灌木(草)防護+零星種植喬木等多項現代治沙技術在國內外推廣應用。持之以恆的苦幹、拼命幹,寧夏山川大地由“黃”到“綠”。“十二五”期間,寧夏完成治沙造林401.67萬畝,實現全區沙化土地20多年持續減少的目標,森林覆蓋率由“十一五”的11.9%提高到2018年的14.6%。

扶貧攻堅成效顯著

“閩寧模式”,寧夏永寧縣閩寧鎮見證了東西扶貧協作的偉大創新。

閩寧鎮位於銀川南端,賀蘭山東麓,擁有耕地4.3萬畝,常住人口8870戶。1996年,福建和寧夏啟動了對口扶貧協作。新建起的閩寧鎮,讓曾經的戈壁荒灘變成了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範鎮,4.4萬多祖祖輩輩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由此走出大山,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開發建設初期的500元增長到2016年的10350元,增長了19.7倍。

搬得出,穩得住,要致富。20多年來,在藉助東部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的同時,閩寧鎮將外來資源和自身稟賦相結合,培育出釀酒葡萄和紅樹莓種植、肉牛養殖、設施溫棚等特色產業,發展走上“快車道”。

寧夏扶貧開發始於上世紀80年代,先後組織實施吊莊移民、扶貧揚黃工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工程,累計移民11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5.5%下降到6%。

2015年,寧夏固原四縣一區建檔立卡的共計435個貧困村26.7萬貧困人口。為了讓西海固貧困群眾早日奔小康,西海固再次吹響扶貧攻堅的號角。自治區黨委常委、固原市委書記張柱介紹說,全市推行“1+N+X”樹狀三維一體的精準扶貧模式,即“根”植方向,制定一個扶貧總規劃;“枝”連項目,整合資源,實施N個扶貧項目;“葉”開農村,因戶制宜地實施精準脫貧。近兩年固原市各縣(區)把抓金融扶貧放在首位,實施多元化金融運行機制,全市精準扶貧整體推進。

記者許凌拓兆兵

原標題:走出欠發達地區高質量發展新路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