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找到自己生命的開關,就怕你做不到!

南懷瑾 菩提達摩 華嚴經 佛教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2017-05-03

南懷瑾老師:找到自己生命的開關,就怕你做不到!

“君子中庸”,一個真正悟道修道的人,隨時隨地都在道中行,等於學佛的人講,隨時隨地都在定中,都在那個境界裡頭。“小人反中庸”,就是小人無所忌憚,沒有一種正的心理,沒有嚴肅要求自己的心理。等於我們用禪宗的話來說,達摩祖師講“一念回機,便同本得。”君子隨時念念回機;小人呢?念念放肆。

我們現在很少用這句話罵人,我們小的時候讀書,老師看我們調皮會說:“你這個人好放肆啊!”那個時候聽到“放肆”啊,就很嚴重了!曉得罵得很厲害!放開了肆無忌憚,就叫放肆。現在這些年來,我也沒有聽到老輩子罵過這句話了。而且我們假設罵年輕學生,你好放肆哦!年輕學生還不懂呢。肆無忌憚就是放肆,就是放逸,非常過分地自由,所以不能精進,不能成功。

佛法有個名字叫業力,它是一股生命的力量,這股力量包括了善、惡、無記三性,如果簡單地講,業力就是一股力量、一股動力在轉,很不容易停止,所以輪迴是一種轉動的現象。這個力量,連續不斷地轉,在連續不斷地旋轉中自己的所作所為變成種子,生出現行了。不是說你做好人就專做好人,壞人就專做壞人,不一定啊。在這個因果中間,起心動念、每一個行為都是未來的種子。我們現在這一生的遭遇、思想、情感等等一切,都是過去的種子帶來的。

佛經裡經常提到煩惱、困擾。比如我們的思想,有時候自己叫自己暫時不要想這個問題:“停一停好不好!”生氣的時候我們也會勸自己:“哎呀,算了,不要生氣了,我把它擺脫多好。”哎!你就是擺脫不了,它纏繞你,困擾你,使你惱恨。煩惱就是一股力量,你不容易停得了的。其實我們可以停得掉,因為我們理不透,修持就沒有到,若修持到了,明瞭理,這個事實證到了,煩惱很簡單,好比這個電燈的開關一樣,要它停就停,要它開就開。但是普通人理不明,智慧不夠,修持功夫沒有到,所以煩惱這股力量連續不斷。

所以一切有情眾生心意識起了作用以後,一用就不會停止。等於機械開關或電的開關,這個開關開啟了,它不會停,而且越轉越快,除非我們自己去把這個開關閉掉。現在拿具體道理講,你就懂得修行了。所以我們生命的這個開關打開了,自己無始以來永遠在轉,在轉的中間你想回到空的本位,回不去啊!所以修道你求誰啊?只有自己來,自己把原來的那個開關一關掉,它就停掉了,不輪迴,不轉動了。輪迴就是在轉動,不轉動就回到那個本位去了。

但是你要注意啊,現在我們修道,就等於自己原來的那個開關摸不到了,開關在哪裡不知道了,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你慢慢修吧,打坐也好、拜經也好,你去摸吧,有一天你摸到了,“啊哈!在這裡!”這就叫做見道,見道等於你把開關“咚”一關,空了。但是你把開關關了,那個機器已經轉了不知多少年了,不曉得轉了多久,像電風扇一樣,雖然把它停了,但它由快轉到慢,還在那裡慢慢轉。所以見道以後要修道,等它慢慢轉到最後,“咔噠”完全停掉了,那就悟道證道,懂了吧。修道就是那麼修,就是這個道理。

怎麼樣是一念回機?這是達摩祖師的話,“一念回機,便同本得”。機者,機關,就是開關,譬如我們開電燈,指頭一按它就亮了;回機,把這個機關一按,電就回去了,就是關閉這個機關。一念回機,你這個念頭一起來就把它關閉,回到原來不起唸的地方,便同本得,這就對了。你現在能不能做到一念回機呢?一念回機就是這樣,念頭沒有起來,不是壓下去喔!念頭一起來就空掉了,回到本來空的地方。假定你能夠做到,在平常生活中怎麼應用呢?那應用更大了,一念回機,回到那本空的境界,是心如明鏡臺;再高一點就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就千軍萬馬當中都可以去了,佈施眾生,做任何事情,一點都沾不住,因為一念回機本空嘛!日常生活中活潑潑、乾淨的,不受一切汙染,就怕你做不到。

觀自在菩薩――能觀的就是自在。坐在這裡,靈靈明明,能觀內觀外,應付一切,以能觀的觀所觀,就是初觀自在。向上就昇華,向下就墮落。成凡夫的,成菩薩的,就是它。如果向外馳求,就好像離開你了。達摩祖師說:“一念回機,便同本得。”待人接物時,稍稍管帶它一下,它就在這裡,這就是“行”。久而久之,就是“行深”。

牛頭融禪師雲:“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唸佛三昧,一香板之下,與密宗觀想均是一樣。念頭生滅便是生死,醒與睡也是在生死,何必一定談身體生死?一念回機,當下即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真能得一念徹底清靜者,則無生死可了。生滅滅己,寂滅為樂。寂然不動,這是體。但仍須起用,應感而遂通,要在世俗中磨鍊一番,在事務中,動亂中,仍保持清淨。一念回機,便同本得。這才是《華嚴經》中大乘境界,絕不是小乘人逃避了事的。

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萬物歸一,一歸何處?”達摩祖師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如何是牆壁?外緣不入,內緣不出,現在如何?就是這個!認得這個,把持這個,可以上天,可以入地,可使汝頭痛腿痛,可使汝捶肚子,可使汝下筆千言。能認得這個而持之,天地在手,萬化由心。倘聖人妄念忽起,即同凡夫;倘一念回機,還同本得,凡夫即聖。

整理自《唯識與中觀》《南懷瑾老師講中庸》《南禪七日》《習禪錄影》

********

南懷瑾先生(1918年—2012年)是現代享譽國內外,特別是華人讀者中的文化大家,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倡導者。他一生經歷奇特,願行非凡,除自身天資極高之外,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學養深厚,加之他豐富且不可複製的特殊經驗,並且始終致力於實修實證,使其融通中華傳統文化儒道佛之精華,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2012年9月,南懷瑾先生仙逝,給世人留下了大量融會貫通、深入淺出讀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著述。南先生的著述把沉睡深奧的經典變成活生生可以觸摸踐行的日常,是讀者尤其是年輕人踏入中華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讓人受益終生。

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追隨南懷瑾先生幾十年的老學長古國治先生進行“走近南懷瑾先生”著作系列導讀。

古國治先生:“走近南懷瑾先生”著作系列導讀---請搜索: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本頭條號,及同名微信公眾平臺和新浪博客相關文章均為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未經本平臺許可,其他頭條號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發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