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過去回鄉祭祖不這樣做,都會被人罵、被人看不起

南懷瑾 易經 國學 大學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2017-04-06

南懷瑾老師:過去回鄉祭祖不這樣做,都會被人罵、被人看不起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先解釋“安土”,一般而言,中國自大禹治水以後,步人農業社會,所以過去在歷史上經常看到“安土重遷”四個字,對於家鄉都很喜歡,重視遷移,不肯搬動播遷,這是中國文化安土重遷的思想。假如有一個兒孫,要遷住到另外一個地方,則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今日社會的觀念,恰恰相反,以不安土、流動為好,這就是交通、經濟發達的現象。如以現代的觀念看安土,則是舊文化,沒有進步。

另一個觀念看安土,以五行來解釋,土者中央也,土是中心,人要有中心思想,這在文字來解釋是很通,但太生了。又有一說,地球有一箇中心地點,有中心的立場,然後人生的修養走仁道,以仁修養,才能愛人、愛物,如果沒有中心,而說能愛人、愛物,這是做不到的。

我們古代——不僅中國,西方也不例外,農業社會裡大家有個共同的觀念,就是安土重遷。換句話說,每一個人對自己的故鄉都非常眷愛、非常留戀,很怕遷移,尤其很怕遠遷。講到“安土敦乎仁”,大家不要因為西方文化一來,科學文明進步了,人也都不大安土了,喜歡出來旅行遷移。其實這個不是真正的西方文化,我常常跟同學們講,你們看西方文化,不能僅看美國,美國的文化不能代表西方文化,因為她太短太年輕,立國不過兩百多年,還很淺很短。我常常跟美國朋友講笑話,也是真話。我說:如果談人文思想、政治理念,你們給我們當徒孫,我們還不要呢!你們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我們有幾千年的經驗。如果談科學呢?那我們就自愧弗如了,我們還是個小老弟,實在是要跟你們學才行。

我們真要了解西方文化,到歐洲看看,他們也還很安土。安土心理很怪,我常常研究,一個沙漠地帶出生的人,苦得那個樣子!但是到了晚年,你問他哪裡最好,他還是認為他的家鄉最好。窮家的孩子出來,乃至於很多的人,你問他,誰做的菜最了吃?他們會說:媽媽做的菜最好!世界上的人很怪,“安土敦乎仁”,在那個地方出生的人,就對那個地方有感情。

《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

--------------

中國古人因為地理環境以農業立國,所以民族的思想是“安土重遷”,重視故鄉,怕流動遷移,這是幾千年的事。研究起來不止中華民族如此,我發現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民,都與生長的地方有特別的感情。所以中國人的老古話,“美不美故鄉美,親不親故鄉人”。

中國人有“葉落歸根”的老話。《六祖壇經》裡可以看到,禪宗的六祖,一代的大師,最後還是要“葉落歸根”,這很奇怪了。學佛的人講解脫,老和尚還要“葉落歸根”,回到最初那個老地方去。這是個大問題,很值得研究,所以對於故土的感情是講不出來的。譬如唐詩中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可見人類安土重遷的問題非常嚴重。

說到祖墳,我們小時候的教育,一年春秋二季,一定去上墳,我們江南一帶,祖墳都在小山坡上。如果坐船回來,經過祖墳時,趕快穿好衣服站起來,過了祖墳才敢進船裡坐下。假使騎馬經過祖墳,立刻要下馬,走過才敢上馬。這個是所謂宗法社會對祖先的一種恭敬。西方學者說中國民族沒有宗教,我說你們不懂,中國的家族制度就是宗教,比宗教還厲害。

《列子臆說》

-------------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宗教的儀式,也都是《易經》的道理。譬如佛教裡頭,和尚在念經,假設神位設在北面,和尚的位置應在西面。我們中國過去禮貌也是一樣,就像祭祖,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個人很小就代表出來祭祖,那個場面真把人嚇死了!那個時候才十二三歲,穿著長袍馬褂,好多人,好痛苦呀!一個臺子又一個臺子,再走兩三步,中間又一個臺子,再兩三步路邊又一個臺子。上邊都擺著祭品,人山人海站的很多。詳細的情形時間久了,有些細節也記不清了。不過,就是現在祭孔,也沒有真正懂得的。那個主祭者很難當,一邊四個人,現在叫司儀,過去叫贊禮,共八個。開始時不是喊典禮開始、主席就位,而是喊主事者各執其事,主祭者就位,像唱歌一樣,拉著嗓子。

我還記得第一次上臺,聽贊禮的一叫,我頭都暈了!像上了法場一樣,步子都不敢走錯。穿著長袍,一步一步走,然後跪在地上,而且還要用手把長袍攔一下,接著贊禮叫上——香。人家把香交給我,我就拜揖;再喊跪——我就跪下;拜——就要叩頭,三跪九叩,這是初祭。然後再獻這樣、獻那樣,就位以前還要盥洗。旁邊一個盆子盛了水,要擦手擦臉,像伊斯蘭教一樣,現在還保持這一種規矩。

每一個宗教都保持上古人類的禮貌,但是我感到中華民族保持了全部,因為我參與過這種事。然後一陣子搞下來,汗流浹背,又緊張、又惶恐,生怕做錯了被人家笑。禮獻的時候先是初獻,然後是正獻,第一步一定要從右邊出來,先站到右前方,再走到中間。像現在在電視上看到祭孔的那些人,連長袍馬褂都沒穿好,不但禮服不曉得穿,那些衣服也做得不對,只好閉上眼睛裝著看不見了。這種禮節,我認為很值得保留,至少要有這麼個形象

佛教裡主要的大法師,走到一個佛像前面,便是走右邊;基督教好像也還是走右邊,天主教也是。每一個宗教我都研究過,大都如此。各類宗教的教宗、教主就位,他還是要右旋走,地道右旋。學了《易經》,你便知道它與世界文化的關係了。

《易經系傳別講》

---------------

說到這裡,又一個故事來了。五六年前,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來訪問,他問了好幾個問題,中間他提到一個問題,他非常佩服我們《大學》一書的思想,“但是《大學》思想有一個問題”,他說:“我是一個社會學教授,而《大學》中有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間沒有社會思想,這是個遺憾。”我聽了哈哈大笑,然後告訴他,《大學》思想包含有社會思想在內,其中“齊家”即是社會思想。

中國“齊家”的家,不是到教堂中一結婚就成了家的家,那是西方文化小家庭制度的家。過去的中國文化是大家庭制度,有宗族、有祠堂,所謂五世同堂,聚族而居。大家庭固然有許多小毛病,但也有它的好處,像宗族的發展,即由此而起,這是孝道的精神。大家庭制度假使不破壞,西方思想在當年也打不進來,因此,我要重複說一句,“齊家”的“家”就是社會。大家庭制度,是值得必須要研究的。

又如江西人稱“老表”,是最親切、最好的稱呼。其由來是古時候戰亂,江西人很多移民到湖南,許多年後,年輕的後代,還回到江西掃墓,而留在江西的後代子孫,以為是祖宗墳墓被他人誤祭或盜葬,次年預先守候,兩方相見,論起家族上代淵源,認出是表親關係來,而稱“老表”。這個“老表”就說明了宗法社會對血統、家族的重視。如以西方制度電氣化的小家庭,來看我們“大家族”的“齊家”,豈不是大笑話?

平時我們在街上看到出殯的行列,不倫不類,沒有禮儀,亂七八糟,以致一般人對喪儀都無誠敬之心,所以一般人對死者也沒有什麼同情之感,有時候還覺得很討厭。這並不是對死者不憐憫,也不是對喪家遭遇的變故不同情,實際上是社會風氣把禮儀弄壞了。以前常看見人家門前貼了“當大事”、“制中”、“嚴制”、“慈制”等白紙條——現在恐怕有許多人對這些字條都看不懂了。

中國的禮儀,重視人生哲理,素來認為生死是一件大事,從出生到死亡,在人生過程中,實在是一件大事。所以家中有人死了,便稱“當大事”。“制中”就是表示在服行喪事當中。平日稱父為“嚴”,稱母為“慈”。“嚴制”就是服父親的喪制,“慈制”就是服母親的喪制。過去的教育裡,我們對這種家庭,非常誠敬,到了他們的門口,都不敢喧譁。這個態度有兩種意義:一種是中國傳統文化,對這方面素來誠敬;其次是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同情這個家庭發生了變故。從前在大陸的農村裡,如有人家辦喪事,鄰居親友都會自動去幫忙。因為孝子心情太悲痛了,所以由大家幫忙,不讓他管事。現在變成好玩的了。

還有,過去我們讀書,就受這樣的教育,即使自己的地位很高,官做得很大,回到家鄉,如果經過祖墳或祠堂的時候,在相距一百步以外的地方,騎馬的要下馬,坐轎的要下轎,然後走路步行經過,乘船的要在船上站起來。直到離開了一百步以外,才能再騎馬或上轎,絕不可以騎馬坐轎經過祖墳或祠堂的。否則要被人罵,被人看不起。我們從小在家裡,看見父母長輩從自己的面前經過,都一定要站起來,兩手還要拱一拱。我個人的經驗,幾十歲了,回到家鄉還是如此。就是現在想起父親,心裡還是一種敬畏之心。只是幾十年來,學制改了,改成了所謂洋學堂,把這些禮儀都廢了。所以現在我們的國民禮儀,變得很可笑,中國禮儀沒有了,洋禮節也不懂。

我們以前過年,正月初一早上起來,家長帶領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雖然儀式簡單,但卻很嚴肅,而慎重。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實行“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尊敬傳統的精神。現代一般家庭,就從來不祭祖,連跪拜的禮都不會行,這就是教育的問題,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這一點傳統,這一點習慣,使後代知道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這也是我們的責任。

祭祀祖宗和祈禱時心儀的原則,當我們祭祖宗的時候要以“如在”目前相對的誠心,猶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樣的誠敬。假使是祭神,神就在此。要表裡如一,才是肅齋莊敬的道理。假使說我因為沒有時間,沒有親自參與這個祭典,只是象徵式由別人去代表一番,這樣就等於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場呢?這種精神,不但告訴我們對於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時也間接地告訴我們作人的道理,無論對生者或死者,由明裡到暗裡,都要由衷一貫。

我們現在講民族精神。熱愛國家民族的人,為什麼到了國外,看到自己的國旗便肅然起敬?我們在國外看到國旗的那種心情,與在國內看到國旗的心情絕對不同。在某一個時候甚至會為之掉下眼淚。其中道理,就是這種精神的流露。所以一個人的修養,對人對事,都要有這種“祭神如神在”的心理。否則,表面上非常恭敬,內心裡又是另一回事,那是沒有用的。

《論語別裁》

*****

(“敦眾書苑”網絡書店獨家新書預售)《懷師--我們的南老師》簡體字版初次在大陸印行。

南懷瑾老師:過去回鄉祭祖不這樣做,都會被人罵、被人看不起

******************************

本頭條號,及同名微信公眾平臺和新浪博客相關文章均為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未經本平臺許可,其他頭條號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發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