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管不好,談什麼綠色和美麗?

(本文首發於2019年6月20日《南方週末》)

垃圾分類的民間熱議背後,更宏觀的頂層設計正在推進。

垃圾圍城和垃圾圍村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現代化必須邁過的一道坎。“無廢城市”試點被當做一把鑰匙,開啟源頭減量和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行動。

國務院辦公廳於2018年12月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從60個候選城市中篩選確定了11+5個城市和地區作為試點。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系統覆蓋率、有害垃圾收集處置體系覆蓋率、生活垃圾資源化率等內容被列為“無廢城市”的考核指標。

“無廢城市”試點的建議最早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與多名院士聯合提出。垃圾分類與“無廢城市”有何關係?“無廢城市”走向何方?南方週末記者專訪了杜祥琬院士。

垃圾管不好,談什麼綠色和美麗?

杜祥琬 (資料圖/圖)

垃圾填埋了並不等於無害化

南方週末:怎麼理解“無廢城市”和垃圾分類的關係?

杜祥琬:“無廢城市”建設必不可少的步驟之一是垃圾分類。中國提出垃圾分類近20年了,但只分類是不夠的,分完怎麼辦?可能又堆到一塊去了。所以分完類要儘量高比例資源化利用,“無廢城市”就包含固體廢物的“三化”——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在這個鏈條上,分類是後兩者的前提。

南方週末:建設“無廢城市”,你預期的理想狀態是什麼?

杜祥琬:讓廢棄物實現高比例的資源化,讓不同類型的垃圾通過不同的技術和產業得到回收利用,最後剩下一點無害化填埋處理。現在我們生活垃圾填埋比例接近60%,瑞典生活垃圾填埋的比例是個位數。

通過推進“無廢城市”,一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二是提高社會公民素質水平。怎麼從鄰避變成鄰利?必須把垃圾處理設施管好,制定好標準,監測信息公開透明。如果一個城市管不好垃圾,如何實現綠色和美麗呢?

南方週末:2018年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98.2%,你怎麼看待垃圾處理的無害化成效?

杜祥琬:過去無害化說是說,但是並沒有做好。我到一個城市去考察,說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70%。我問,無害化指的是什麼?他們說是填埋。但是,填埋了並不等於無害化,要看有沒有環境影響,比如滲濾液有沒有汙染,焚燒廠有沒有達標。更何況很多垃圾是可以資源化利用的,能變廢為寶。

南方週末:你的專業領域是能源研究,為什麼會提“無廢城市”概念?

杜祥琬:因為垃圾處理中產生的資源,很大一塊是能源,比如垃圾焚燒發電、做沼氣,都是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如果垃圾處理不好,會產生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

南方週末:推進“無廢城市”概念這幾年,有什麼經歷印象深刻?

杜祥琬:就是快。從院士建議上報到搞試點方案,再到國務院下文件,也就是幾個月工夫,我沒想到這麼快,效率之高超過了我曾經參與過的其他工作,包括低碳城市試點,國家對這項工作的重視不言而喻。

“無廢城市”需與其他試點統一規劃

南方週末:你曾經到瑞典和中國臺灣參觀,臺灣給你的觸動比較大,為什麼?

杜祥琬:臺灣和大陸的生活習慣、垃圾類型都差不多,他們能把一套流程做好,大陸也應該能做好。在臺灣參觀垃圾處理設施時,我看到了改變的可能性。他們(經過)幾十年奮鬥,一開始也有反對聲音,現在有獎有懲,老百姓支持程度很高。

南方週末:垃圾這件事涉及很多部門,部門間的壁壘怎麼打破?

杜祥琬:這不是一個部門管得了的事,但是得有一個主管。我留意到,生態環境部在操作“無廢城市”試點時,已經跟有關部門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協調。“無廢城市”最終確定的11+5個試點,是18個有關部委一起,根據六十多個城市報送的材料,基於各種基礎條件打分選擇出來的。不久前發佈的“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也是各部門商量的結果。

南方週末:在“無廢城市”之後,有“無廢農村”嗎?

杜祥琬:我們一開始就想過建設“無廢農村”,但實際上,“無廢城市”是個大概念,農村是包含在“城市”這個大概念中的。工程院還討論過,要不要做“無廢社區”?這個還真不行,低碳可以有低碳社區,一個社區自己就能低碳,但“無廢”是一個系統的概念,需要有一定體量、有一定基礎的處理設施。

所以,我們把固體廢物分成三類:城市垃圾、農村垃圾、工業垃圾,都涵蓋在“無廢城市”的概念裡。其中最棘手、影響人更多的還是城市生活垃圾。其次是農村垃圾,試點方案裡都有涉及,需要同步推進。但是各個地方可以因地制宜,自己選好目標,哪個問題最尖銳就先抓哪個,切忌“一刀切”。

南方週末:此前已有“海綿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概念,“無廢城市”怎麼和這些試點相協調?

杜祥琬:這幾個試點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側重點不同。我們說能源要低碳化,但如果垃圾處理好,對低碳也是有好處。“智慧城市”依靠互聯網技術也有助於管理“低碳城市”“無廢城市”。希望不同部委推進的體系到了城市層面,能變成一件事,統一規劃。

南方週末記者 劉佳 南方週末實習生 李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