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出現傳染性膿皰病,養羊戶應如何進行治療?

母乳餵養 傳染病 綿羊 口腔潰瘍 山羊 快樂養殖 2018-11-30

昨天有一養羊戶諮詢,說自家羊群不少羊滿嘴起泡,不知道是什麼病及如何治療?羊滿嘴起泡初步可考慮是羊傳染性膿皰病,俗稱“羊口瘡”,不少羊場都遇到過羊口瘡,對於有經驗的養羊戶而言羊口瘡根本不算太大的問題,治療得當的情況下死亡率極低。今天小編詳細介紹一下羊口瘡及其防治方案,希望對廣大養羊戶朋友能夠有所幫助!

羊群出現傳染性膿皰病,養羊戶應如何進行治療?

1、症狀

羊口瘡是由羊口瘡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綿羊和山羊均可發病,以2~6月齡羔羊最易感,通常呈群發性流行,而且羊群一旦出現羊口瘡便可能連續危害多年。

羊口瘡的潛伏期一般為4~8天,患羊首先在口角、上脣或鼻鏡上出現散在的小紅斑,逐漸變為丘疹和小結節,繼而發展成為水皰或膿皰,破潰後結成黃色或棕色的疣狀硬痂。部分羊會呈良性經過,綿羊良性率要高於山羊,成年羊良性率要高於羔羊,多次發病的羊群良性率要高於初次發病的羊群,如為良性經過結痂後1~2周便會自然脫落而康復。嚴重病例患部則會繼續發生丘疹、水泡、膿皰、結痂,並且相互融合,甚至會波及整個口脣周圍及眼瞼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積龜裂、易出血的汙穢結痂。結痂下常伴有肉芽組織增生,結痂不斷增厚最終使羊的整個嘴脣腫大外翻,出現如桑葚狀一般的隆起,影響羊的正常採食,患羊則會快速衰弱。個別嚴重患羊還會出現繼發感染,甚至敗血症,最終多死於繼發感染。

羊口瘡的臨床症狀除了典型的脣型外,還有蹄型和外陰型,有時會出現混合型感染病例。蹄型通常在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膚上發生丘疹、水泡、膿皰,破潰後則會形成由膿液覆蓋的潰瘍和結痂。外陰型病例較為少見,母羊水門和公羊陰囊部位發生丘疹、水泡、膿皰、結痂,且哺乳母羊會在乳房和乳頭皮膚上發生丘疹、爛斑、膿皰和結痂(多由患羔吮吸哺乳時傳染)。

羊群出現傳染性膿皰病,養羊戶應如何進行治療?

2、類症鑑別

看到這裡不少養羊戶會有疑問,羊口炎、羊口蹄疫、羊痘等病均可能出現水泡,如何與羊口瘡進行區分呢?

(1)與羊口炎。羊口炎多為個體發病,不具有傳染性,發病後口腔粘膜會出水泡、潰瘍等,但一般不會出現結痂。

(2)與羊口蹄疫。首先羊口蹄疫口、蹄均會有病變表現,而羊口瘡多為口脣病變,其次羊口蹄疫發病初期便會有高燒的症狀,而羊口瘡一般只有到後期出現繼發感染時才會出現高燒的症狀。

(3)與羊痘。羊痘的痘疹多為全身性,且會伴隨有體溫升高。

羊群出現傳染性膿皰病,養羊戶應如何進行治療?

3、治療

羊口瘡其實比較容易治療,特別是一些成年羊患病後即便不治療亦可自然耐過,而患羊之所以出現死亡(以羔羊居多),多是由於口部潰瘍疼痛不能正常採食,出現營養衰竭或繼發其他疾病導致死亡,因此治療時必須保證患羊的營養攝入才可以。

(1)成年患羊需要更換柔軟易嚼的飼草飼料,對於一些粗硬的乾草可加水浸泡軟化後再餵羊,口腔潰瘍嚴重的情況下則可給予小米湯或玉米湯等流食,以為患羊提供營養;羔羊患病後應停止哺乳,改為人工哺乳,一來是為了避免羔羊將羊口瘡傳染給母羊,二來羔羊因口腔潰瘍疼痛會減少或停止吮吸,改為人工哺乳可以為羔羊提供更充足的營養。

(2)採用水楊酸鈉軟膏或雙氧水對結痂軟化,然後除去結痂並用0.1%~0.2%高錳酸鉀溶液反覆沖洗創面,最後塗抹2%龍膽紫溶液(紫藥水)、碘甘油、冰硼酸、錫類散或土黴素軟膏,每天1~2次,直至痊癒。蹄型病羊可用0.3%高錳酸鉀溶液浸患蹄3~5分鐘,然後塗抹2%龍膽紫溶液或土黴素軟膏,每天1次,直至痊癒。

(3)部分嚴重的患羊,可採用青黴素40萬單位、利巴韋林注射液4~6毫升,在口脣等患處分點進行注射,每天2次,連用2~3天。必要時還需要對患羊進行全身抗炎治療,及輸液補充營養

(4)當羊群出現羊口瘡時,無論患羊還是健康羊,一律在飲水中加入清瘟敗毒散或電解多維。

羊群出現傳染性膿皰病,養羊戶應如何進行治療?

4、預防

羊口瘡的預防難度相對較大,特別是出現過羊口瘡的羊場,由於羊口瘡病毒的抵抗力和存活能力較強,可能會連續數年出現羊口瘡,下面則簡單介紹幾個預防方案。

(1)儘量不從羊口瘡疫區引羊或購買草料、畜產品。新引羊必須隔離觀察2~3周,嚴格檢疫沒有問題的情況下,經過多次清洗、消毒方可混入大群飼養。

(2)保護羊的皮膚、粘膜不受損傷,這樣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羊口瘡病毒的感染。

(3)羊口瘡流行區域和出現過羊口瘡的羊場,可用羊口瘡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應用與當地流行毒株相同的疫苗才可以,很多情況下接種了疫苗仍發生羊口瘡便是所選疫苗與當地流行毒株不同。此外羊口瘡疫苗一定要採用口腔劃痕接種才可以,即採用劃痕接種針或注射器針頭對羊口腔黏膜進行劃痕,同時注入疫苗,其他方式接種難以產生免疫力。接種後10天左右便可以產生免疫力,保護期可達1年左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