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閩侯縣曇石村的蹲點報告:這裡寫滿接力奮鬥故事'

""來自閩侯縣曇石村的蹲點報告:這裡寫滿接力奮鬥故事

美麗的曇石公園。

福州日報記者 謝星星 見習記者 汪培清 通訊員 張存金 陳建鋆

“書記,大週末的在這忙什麼呢?”閩侯縣甘蔗街道曇石村村委會門前的珠巖路上,村民老侯的一聲問候,讓黃修捷、黃昭生、黃金棟一齊回頭。

這三人是連續三任曇石村黨支部書記。曇石山文化發源於此,福建的文明也從這裡開始。幾十年來,時光流轉,曇石村人自強不息,在這片熱土上寫下一個又一個接力奮鬥的故事:從2畝荒地創造109萬元村財到一週內完成50畝地徵遷,從全村人合力修路到村民自拆自建,從獎勵學子讀書到給老人發福利……21日,記者走進曇石村,感受這座村莊澎湃的時代脈搏。

改革接力:村財收入九年翻十倍

“上世紀80年代,曇石村只有2條土路,村莊雜亂無章,看不到發展的生機。”黃修捷雖已72歲,但談及往事,仍然激情滿滿、聲如洪鐘,“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們想要改變,圍繞農業生產做文章,動員村民規範生產,在指定區域種水稻、種柑橘、養魚,企圖在無序中找到方向”。

上世紀90年代,黃昭生接過接力棒,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目標,初步把曇石村的整體發展規劃做了起來,“我們在村集體土地上開發魚塘、果林,收租金,2005年村財收入約20萬元”。

2008年6月,曇石山博物館建成,黃昭生看到了商機,資源變資產的過程正是從這裡開始。“那個時候,曇石村開始從農業生產向服務業轉變。”黃昭生說,村幹部花大力氣引導村民發展運輸業和餐飲業,村裡有了市場、店鋪,2009年村財收入升到60萬元。

2012年,黃金棟上任曇石村村委會主任,與黃昭生搭檔奮鬥。在他們任上,曇石村迎來最大的一次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裡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2000多名村民搖身一變成為“股東”。

紅火的曇石村農貿市場,就是這次改革帶來的福利。“市場佔地2畝,原來是塊荒地,10多年都利用不起來。”黃金棟說,改革後,村民身份不同了,眼界也開闊了。2017年,村裡沒有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只是開了一場村民大會,村民們都擁護用荒廢地塊建農貿市場。2017年底,約1400平方米的曇石村農貿市場建起來了,截至目前,租金收入已達109萬元。

迎著改革的春風,曇石村實現華麗轉身,2018年,黃金棟成為村黨支部帶頭人,這年村財收入突破620萬元,是2009年的10倍多。

“好日子還在後頭呢。”黃金棟告訴記者,21日他和黃昭生、黃修捷碰頭商議的是村裡新“出爐”的50畝集體土地。“村民們看到了改革的利好,這50畝地的徵遷工作一週就做完了。”黃金棟說,村裡打算建設工業區,預計一年能創收2000多萬元,每名股民每年的分紅預計可增加7000多元。

建設接力:齊心協力提升村容村貌

曇石村地處閩侯縣城關,交通便利,由文博路、華僑路等道路組成的環村公路宛如一條蜿蜒的黃金綢帶,串起曇石村民的幸福生活。

記者看到,環村公路乾淨整潔,兩旁店鋪林立,人氣頗旺。“村民對華僑路懷有特殊的感情,這是村民自己建起來的。”黃昭生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末,村裡謀劃新發展,首先就是修路。當時,要把600米的華僑路從土路改為水泥路,村裡千辛萬苦集資30萬元。

“為了保證質量,也為了節省人工費,這30萬全花在買材料上。”黃昭生說,黨員、幹部、青年……村裡的勞動力都來鋪路,大家齊心協力幹得起勁,那場景現在想起來還讓人很感動。

記者和黃昭生一起從華僑路走到文博路,這裡熱鬧非凡,統一風格的外立面景觀與一旁的曇石山博物館和諧共處。“文博路周邊原來都是參差不齊的房屋,形象差,居住環境也不好。”黃昭生說,曇石山博物館建成後,村裡就謀劃著提升村容村貌。

這一想法一提出,周邊的69戶村民都舉手贊成。“沒補償一分錢,村民都同意村裡提出的‘自行拆遷、自求平衡’的做法。”說起2010年這場“自拆自建”的行動,黃昭生至今記憶猶新。在他看來,曇石人熱愛這片土地,都想建設美麗家園。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變化在曇石村發生。面對每一次的變革、變遷,曇石人不再看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而是更多地站在全村的立場。

黃金棟還記得,在前年的閩侯縣醫院擴建、南山溪河道整治等項目中,涉遷群眾因利益會受損,一開始都在觀望。這時,涉遷的黨員和村民代表站出來了,帶頭同意徵遷。“這些年跟著村集體投資興業,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員和村民代表都同意了,我們也同意。”村民們說。就這樣,曇石村僅花了1個月就完成了閩侯縣醫院擴建項目徵遷。

幸福接力:學生有獎金老人有補貼

三位“書記”謀劃完經濟發展,又籌備起今年的獎學金事宜。

這是曇石村的一項傳統,對每年考上閩侯一中、本一批高校的學生頒發獎學金。“考上閩侯一中的每人5000元,考上本一批高校的每人一萬元,考上清華和北大的每人5萬元。”黃金棟說,獎學金從村財收入中列支,意在讓全村人共享發展成果。

不僅學生有獎金,老人也有補貼。在曇石村,符合條件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領到300元補貼。據介紹,最早補貼只有100元,2012年提高到200元,2015年提高到300元。

曇石人的幸福,遍佈全村。在曇石公園,村民張能金看著綠樹成蔭、遍地花草的風景,扳著指頭告訴記者:這些年,一幢幢整齊漂亮、規劃有序的新樓拔地而起,村裡建起閩都民俗園配套項目,擴建提升曇石公園,沿河修建了健身休閒道,新建老人活動中心、農家書屋、籃球場、羽毛球場……全村面貌煥然一新。

近年來,曇石村歷經11次徵遷,村民幾乎人人都住上新房。昔日面向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變為持有村裡集體股權的股東,更有不少村民當起老闆,走上致富路。“改革開放前,我天天種田,一整天才賺幾角錢。”村民黃增官告訴記者,如今他住進新房,每月僅租金收入就很可觀。現在,他每天去公園散步、喝茶、跳廣場舞,日子過得一點都不輸城裡人。

2009年至今,曇石村還先後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省級生態村”“省級文明示範村”等稱號。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建立在奮鬥基礎上的幸福,更讓人難忘和珍惜。如今,在朝氣蓬勃的曇石村,幸福的故事、奮鬥的故事還在繼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