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家莊,一個寫滿奮鬥接力故事的村莊


“杏花村外賈家莊,紅旗高舉在汾陽”。這是郭沫若1965年參觀汾陽市賈家莊村後揮毫寫下的讚美詩句。

新中國成立後,賈家莊人組建了汾陽農村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為與大寨、西溝等齊名的全國典型。上世紀60年代被樹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的一面旗幟,70年代村集體經濟多種經營受到了國務院的嘉獎,80年代一直到現在,賈家莊一直都是新農村建設的典範,成為聞名三晉的富裕幸福村。如今,村集體固定資產達6.5億元,人均純收入突破2.5萬元。

賈家莊,新中國農村發展的一面旗幟。初夏時節,記者走進賈家莊,去感悟和領略賈家莊人發展社會主義的奮鬥歷程。

三代人的“奮鬥接力”

70年的時光流轉,70載的奮鬥接力。

在賈家莊村史紀念館,記者看到有這樣一幅場景:一個老人拉著一個小女孩的手往門外走,小女孩抵抗不從,回頭看著媽媽……這是根據解放前一個真實的家庭狀況打造的模型。

“那時候村裡有三多,討吃要飯的多,賣兒賣女的多,打光棍的多。這也難怪,全村4083畝土地就有2800多畝屬於鹽鹼地,處處是‘下種不捉苗,有苗無收成’的囧狀。”賈家莊村婦聯主席張宏巖向記者講解著村裡悽慘的歷史。

1952年,賈家莊的貧下中農在互助組的基礎上辦起了汾陽縣第一個初級生產合作社,雖然底子薄,但在社長賈煥星、老支書宋樹勳、實幹家邢寶山等第一代村幹部的帶領下,用人拉犁和人刨地的辦法,創下了糧食總產歷史新紀錄。

1954年至1965年,賈家莊人創造性地採用“開渠截流、淺澆洗鹼、增施肥料”等方法,逼退“鹼魔”,終於拔掉了土地貧瘠的窮根,繪製出一幅“田成方、樹成行、渠相通、路相連”的田園美景。1965年平均畝產達到406公斤,被樹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的一面旗幟。

1976年8月,年僅26歲的邢利民接過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成為村裡第二代領頭人。當時,全國已經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走了多年發展集體經濟路子的賈家莊,怎麼改?邢利民感到巨大壓力和責任。他直奔省城找作家馬烽商量。“咱當幹部的,做什麼事都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千萬不能一刀切,或者切一刀……”馬烽的話讓邢利民打定了主意。

回到村裡,連續三天三夜的大討論,賈家莊人達成了共識:從本村實際出發,仍然堅持集體經濟為主,實現共同富裕。於是,確定了有別於其他村的“三田到戶、一集中、五統一”的經營管理辦法。可以說是創出瞭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經驗、新模式。

老黨員張增亮告訴記者,隨著經濟不斷搞活,邢利民又帶頭和村幹部們把各自辦的企業交給集體,使村辦企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發展到20多家。1997年3月,賈家莊特種水泥廠竣工投產,並從年產10萬噸發展到年產50萬噸,到2015年累計為村集體創造近5億元的財富。

2016年,賈家莊領頭人的接力棒交到了邢萬里手中。接任村黨委書記前,邢萬里已經於2007年大學畢業自主創業榮獲“山西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他放棄了在省城工作的條件,接受了村“兩委”的聘請任命,領銜成立了賈家莊騰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上任後,逐步將生態園、文體廣場、商貿街以及農業觀光帶、花園企業等旅遊資源優化整合,闖出了一條以旅遊業為牽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共同富裕的路子。被確定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賈家莊的“轉型接力”

“滾雪球”,是賈家莊幾十年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用的土辦法。可以說,賈家莊“滾雪球”的過程,也是一場場不斷地淘汰汙染企業、發展綠色產業的轉型接力戰。

記者駐足賈家莊恆鼎工業文化創意園。這座曾經年產值幾千萬元的水泥廠一轉身成為賈樟柯種子影院,高聳的塔樓,過去象徵財富,如今象徵文化。曾經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已一去不復返。

正在散步的村民宋克強今年已經80歲,身體硬朗,思維敏捷。老人回憶說,2014年,面對產能過剩的新形勢,村黨委、村委主動放棄了對水泥廠的升級投入。水泥廠停產不僅意味著不少村民失去收入,集體資產也會因此銳減。村黨委、村委頂住壓力,著眼長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並承諾“停窯不下崗,收入不會減,就地轉化勞動力”。

村委會主任範玖深談起當時情況仍然感慨頗多。他說,轉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原來的水泥廠確實為村裡帶來很高的收益,但當時產量升級的手續批下來也需要幾千萬元,所以不轉型不行。而與水泥廠相比,旅遊產業可持續性更強。

62歲的任春花曾在水泥廠當了18年保管員,她如今是工業文化創意園的講解員。“當初,村黨委決定關停企業、發展旅遊時,廠裡職工有過顧慮,但經過大家的努力,如今每天接待四面八方的遊客,我們特別開心。”任春花笑盈盈地說。

目前,水泥廠300多名員工全部就地轉型就業,分別從事賈街餐飲、旅遊服務等工作,平均月收入也提高至3000元左右。如今再到水泥廠,雖然建築保持原貌,但都已改頭換面——水泥成品庫房改造成了“萬年青茶館”,原料場地改造成了“兒童體能拓展樂園”,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也在這裡建起電影藝術中心和種子影院。

事實上,水泥廠只是賈家莊轉型接力的一個縮影。上世紀90年代,邢利民就提出“生態綠色環保新型產業”,把佔地200多畝的舊磚場建成了山清水秀的生態大觀園。2008年,賈家莊帶頭推倒了年產30萬噸焦炭的機焦爐,轉型上馬了混凝土攪拌廠和新酒廠。2009年,集體投資近2億元建起了一座四星級的裕和花園酒店、村史展覽館、三晉民俗文化體驗地賈街等新型大項目,為賈家莊第三產業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18年,來賈家莊旅遊人數突破200萬人次。

每一次踩準時代發展步伐的轉型都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村“兩委”先後關停了鐵廠、焦化廠、水泥廠等十幾個高耗能、高汙染的企業,構築起恆鼎建材、盛世酒業、綠色農業、騰飛旅遊等四大綠色支柱產業。全村所有勞動力都轉移到四大產業中,還幫助鄰村500多名農民解決了就業問題。

村民們的“幸福接力”

走在風景如畫的騰飛路上,村黨委書記邢萬里指著處處綠樹成蔭、遍地花草的風景感慨地說:“從廢磚廠改建生態園那時起,村裡每年都要投入幾百萬元,栽植更新樹木。如今,綠化覆蓋率已經超過了41.6%,成為全省少有的綠色生態福地。”

公路旁一家小超市的女主人張興東是位老高中生,今年51歲。她說,嫁到賈家莊已經27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賈家莊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實實在在。談起這幾年村黨委帶領村民們做的好事情如數家珍。她掰著指頭告訴記者:“為村民建起幸福苑小區10幢五層居民住宅樓,拓寬了騰飛路、富民路、青年路3條高標準文明街,改擴建了中心小學、幼兒園,建起了益智圖書苑、衛生院、垃圾回收站、汙水處理站。去年天然氣入村入戶,今年集中供暖也將進村入戶……這日子比大城市都滋潤!”

正在超市買東西的村民曹變香也附和著說:“我們村幾十年都是全省出了名的好村子,就因為民風村風好,幸福指數高,連城裡人都羨慕得不行。”

70年來,賈家莊依靠集體的力量,從一個貧窮落後的鹽鹼灘成為全國聞名的“幸福村”,並孕育了具有光榮傳統、富有時代特色的賈家莊文化,其最大特色是集體主義精神,也是賈家莊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王紅霞,1991年嫁入賈家莊,1997年進水泥廠工作,當時村裡特為員工建了兩棟五層樓,一套58000元。她幸運地申請到一套三室兩廳的樓房。想起搬進新房的那天她至今激動不已,滿臉甜蜜。“搬家時親戚朋友紛紛前來祝賀,我既興奮又激動,一夜都睡不著覺,就想著我一定努力工作,回報賈家莊。”看得出,20多年的浸染,她發自心底地深愛著這片朝氣蓬勃的土地。

幸福是奮鬥來的。建立在奮鬥基礎上的幸福,更讓人難忘和珍惜。

“最讓我難忘的是1995年上馬水泥廠時的困難,大家都議論紛紛,覺得這個項目投資大、週期長,弄不好會雞飛蛋打。”採訪中,邢利民的愛人侯玉娥很是感慨,“作為賈家莊的帶頭人,只能進,不能退,用他的話說是‘背水一戰、破釜沉舟’。他公開宣佈:水泥廠辦成了、見效了就全部歸集體;如果失敗了,一切債務由他自己承擔,與村集體和村民無關。”

“70年的奮鬥史昭示我們,永遠熱愛黨、忠於黨、跟黨走的賈家莊人,完全能夠靠自己的奮鬥創造一個個人間奇蹟,實現一個個美好的中國夢,勇做全國鄉村振興的排頭兵!”現任村黨委書記邢萬里滿懷自信。

賈家莊,一個來了就忘不了的村莊。在這個美麗村莊,幸福奮鬥的故事還在繼續……(來源:山西日報 記者 任永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