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六必居——有故事的醬菜

明朝 醬菜 清朝 嚴嵩 廣西衛視收藏馬未都 2018-11-29

位於前門外大柵欄內糧食店街路西的六必居醬園,是京城歷史最悠久的著名老字號之一,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而它創立的確切年代和那塊傳說中的金字大匾,有著種種傳說,也為六必居增添了不少神祕的色彩。

老北京六必居——有故事的醬菜


工藝“必”講究說


相傳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山西臨汾趙氏兄弟三人集資在京城開辦了一家酒鋪,自己釀酒出售。

趙家酒鋪釀製的酒對工藝特別考究,要做到“黍稻必齊,陶瓷必良,曲藥必實,火候必得,湛熾必潔,水泉必香”——糧食原料必須齊備,酒麴下料必須按配方,酒麴浸泡必須保持清潔,釀酒用的陶瓷器皿必須精良,火候必須恰到好處,釀酒之水必須選擇上乘的泉水。酒鋪由此而得名“六必居”。

老北京六必居——有故事的醬菜


也由於六必居的所釀酒品質優良,導致市場上掛名假貨氾濫,所以六必居在明清時期就採取了賣酒“打票”的方法:顧客來六必居買酒時,給顧客一張註明購買時間的小票,證明這是正宗六必居的酒。



生活“必”須說


根據前六必居醬園經理所說,六必居是山西臨汾西杜村趙氏兄弟三人辦的小店鋪,專賣些雜貨和生活必需品。

老北京六必居——有故事的醬菜


六必居博物館


而買賣人沒有什麼高深的文化,就從元戲曲《玉壺春》裡摘取了“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一句來起名,通俗易懂。但是趙氏兄弟並不進茶葉的貨,於是剔除了一種,還剩六種生活必需品,因此起名“六必居”。

“心”添一撇說


雖然上邊兩種說法都認為六必居的創始人是趙氏兄弟三人,但是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六必居是六個人合開的買賣。而這個名字是由明嘉靖年間的內閣首輔嚴嵩所起,為了表示生意夥伴同舟共濟,祝願他們事業順利,他題寫了“六心居”的牌匾。


老北京六必居——有故事的醬菜



落筆後,嚴嵩卻忽然覺得“六心”並不是一個好名——“六心”怎能同心經營,共渡難關?所以為彌補自己的錯誤,在“心”字上又加了一撇,改成了“必”。

老北京六必居——有故事的醬菜

電視劇中嚴嵩題寫“六心居”的一幕


這種說法還有一個版本和嘉靖皇帝有關。有人認為,“六心居”沿用過很短的一段時間,在嚴氏父子倒臺之後,“六心居”的經營者惶惶不可終日,生怕受了連累。為讓他們安心經營,嘉靖皇帝親筆在“心”上添了一撇,從此改為“六必居”。

據清朝同治年間的記載,這塊金字招牌,可能確實和嘉靖年間的大奸相嚴嵩有關。同治十年(1871年)刻印的《增補都門紀略》中記載“六必居,嚴分宜書”。江西分宜是嚴嵩的出生地,很明顯是說“六必居”是嚴嵩題寫的。


老北京六必居——有故事的醬菜



嚴嵩雖是奸佞之徒,但書法技術頂尖,加上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地位,他書寫的匾額使這原本無名的小鋪身價倍增,遠近聞名。

六必居製作的醬菜色澤鮮亮、脆嫩清香、醬味濃郁、鹹甜適口,清代被選作宮廷御品。為了送貨方便,清朝宮廷還賜給六必居一頂紅纓帽和一件黃馬褂,這兩件衣帽一直保存到1966年。相傳蔣介石短暫入主北平時,點名要一道“六必居”的醬菜招待貴賓,可見六必居的醬菜世人皆知。


老北京六必居——有故事的醬菜



時間的洗禮也讓六必居飽經風霜。據史料載,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義和團火燒賣洋貨的商店,六必居門外頓時是一片火海。就在火勢要蔓延到店裡時,六必居的夥計放棄了其它財物,成功將那塊老牌匾搶救了出來,藏於崇文門外一帶的臨汾會館。東家返回被焚燬的店中,得知招牌得存時,喜極而泣,六必居也得以繼續經營。

老北京六必居——有故事的醬菜


長久以來,六必居遵循古訓,講求厚德務實,才讓這塊金字招牌從明代中葉延續至今,靠著一塊塊薄利多銷的樸實醬菜,成為了北京人最難以割捨的京城味道。

老北京六必居——有故事的醬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