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一生煎店開店二十多年 仍保持上世紀街邊小吃店風格

滬一生煎店開店二十多年 仍保持上世紀街邊小吃店風格

<iframe allowtransparency="yes" border="0" frameborder="no" height="0" id="cnt_tujiax"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scrolling="no" src="http://mini.eastday.com/iframe/gg/gg_common.html?type=ssp&id=6307712&size=100%,auto,0,0&cntid=cnt_tujiax&ts=1561344678341" style="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none;" width="100%"></iframe>

街邊不起眼的“舒蔡記”生煎店裡,藏著上海的老味道。記者/吳正彬

這些年的上海,“上年紀”的小店越來越“有味道”,新加入的“成員”也不斷帶來驚喜。在上海市商務委支持下,新聞晨報·周到記者將帶大家走近小店、體驗小店,深入感受在魔都“逛馬路”的別樣魅力。

“舒蔡記”,一家來自美團點評推薦的特色小吃店,位於雲南中路靠近汕頭路,至今已開了二十多年。大眾點評網友在評論中稱讚這家店為“老字號中的戰鬥機”,這裡的生煎饅頭皮薄、肉香、汁水充盈,一兩吃下肚,不油不膩,再搭配一碗牛肉豐富的牛肉湯,不到20元就吃到了一頓美味午餐。沒有精美時尚的店堂設計,舒蔡記雲南中路老店依然保持著上世紀街邊小吃店的風格,但過硬的、受顧客們稱道的口味,是它能長久經營的祕訣。

不變的上海老味道

每天中午是“舒蔡記”最最熱鬧的時候。

“舒蔡記”的門面不算大,但一分為二,左邊則是幾個爐子架著鍋,熱氣騰騰地烹製著生煎和菜飯。一旁堆起高高的盤子,隨著抄起一個盤子盛上菜飯或生煎遞給顧客。右邊一個像公園售票窗口的小櫃檯前,顧客們排隊來點單:“我要二兩生煎加一碗牛肉湯!”“我要一兩菜飯!”“我要一碗小餛飩!”

這些客人,收銀師傅幾乎都認識,隨口就聊著天:“今天就要一碗小餛飩?你肯定吃不飽!”

即使小窗口門口豎著移動支付二維碼的牌子,一些老顧客還是掏出了零碎鈔票來付賬。

牛肉湯也是“舒蔡記”的招牌菜。一大桶牛肉湯就放在走廊頭上,誰點了牛肉湯,就過來舀上一碗。

走入店中,大堂看起來有些陳舊,夏季靠牆上安裝著多個搖頭風扇來給空間降溫,但一點兒也不影響顧客滿堂。

“誰要的辣醬面?”從廚房裡走出來個師傅喊道。“我我我!”顧客連忙迎上。“辣醬賣完了,辣肉行不行?”“行!”像朋友般一句招呼的事。穿著黑T恤的小李獨自一人來吃飯,點了滿滿一大盤菜飯,送一碗黃豆骨頭湯,只要十二元,吃得熱火朝天。

學生模樣的小李其實是個上班族,也是這裡的熟客。“我以前在附近上學,這家店又好吃又經濟實惠,所以經常在這裡吃飯。今天是到附近工作,就又來這裡吃了。”

老兵退伍的孫師傅則更“豪邁”。他點了一碗炸醬麵,一份牛肉湯,就站在店外的人行道上,懟著鍋臺吃。“這家店開了幾年,我就吃了幾年,我以前就住在附近!”

很快,一鍋生煎就賣完了。麵點師開始把一個個圓溜“白胖”的生生煎擺入鍋中,擺滿一鍋是80幾個,只有8分鐘,這些生煎就能由生變熟,皮香底脆地出鍋了。

在“舒蔡記”,每天差不多能賣出50鍋這樣的生煎。

“我們的長處就是保留了上海的老味道。”“舒蔡記”老闆娘蔡阿姨說。在上海這樣美食薈萃的國際大都市中,眾多傳統美食也由現代流水生產線的介入而變得口味統一、批量生產。而這家偏安一隅的小店,卻靜止了時光,在漫長的歲月翩遷中保留住了舌尖上的“老味道”。

因為生煎而結緣

“舒蔡記”的生煎是一絕,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黃浦區出了名。

蔡阿姨與舒師傅也是因生煎結緣,走到了一起。蔡阿姨16歲的時候入了麵點一行,學做生煎。她記得,當時做生煎的人還不是很多,生煎也僅賣1毛錢1兩,她一個月的工資只有15元。

不過,很快學出師的蔡阿姨變成了做生煎的行家裡手,開始了她的加薪之路,有個體戶聘請她去做生煎,工資一個月給到200多元。

蔡阿姨做生煎的名聲,也傳到了當時在汕頭路附近擺生煎攤的舒師傅的耳中。於是舒師傅決定把這個人才“挖”過來,他給蔡阿姨開的價更高:一個月260元。

就這樣,蔡阿姨來到了舒師傅的攤上。他們把這個生煎攤做得遠近聞名,周圍居民每天都在生煎攤前大排長隊,沒有半小時吃不著。生意紅火到許多託關係來“走後門”——認識誰誰誰,能否不排隊?蔡阿姨和舒師傅商量了下,還是不行,必須排隊,所有顧客一視同仁。

在這排隊的人群中,不僅有普通顧客,還有同行。“有一家專門做生煎的老字號的師傅也來吃呢。”

他們做的生煎,從外形來看,不大不小、不胖不瘦、不美不醜,但一口咬下去卻特別鮮,湯料清口,味道濃郁。蔡阿姨說,其中配料的肉醬是祕方,而麵皮的訣竅則是發麵的時候發得小一些,否則容易吸掉湯汁。

後來,蔡阿姨和舒先生就走到了一起,這也是“舒蔡記”名字的來歷。到了上世紀90年代,街道里不讓再擺攤了,“舒蔡記”也到了要落地生根的時候。

搬遷也不離開熟客

1996年的時候,“舒蔡記”先在陝西路、南昌路附近租了個店面。那時候蔡阿姨每每上街,那些熟客總會認出她來,問:“你們怎麼不做啦?”思來想去,蔡阿姨覺得,還是不能離開他們原先做生意的那片兒:不僅對地方有感情,對人也有感情。於是,他們在雲南中路租下了如今這個店面,這一經營就是二十年出頭。

可以說,“舒蔡記”見證了人民廣場東側這片區域的變遷。

“本來這附近都是居民區,來吃的也都是附近的居民。後來居民區陸續拆遷,居民越來越少了,差不多到了2010年前後,居民都走完了,我們的顧客也都變成上班族和行人遊客了。”蔡阿姨說。

如今,輪到“舒蔡記”所在的門面,面臨拆遷了。這家口碑特色生煎店何去何從,蔡阿姨還在考慮。

有些吃客知道,“舒蔡記”在上海不止一家店。今年年初,為了規避雲南中路老店可能拆遷的風險,蔡阿姨在浙江中路又新開了一家店,如今,舒師傅負責老店,蔡阿姨則管著浙江中路的店。四川中路的那家,是蔡阿姨的弟弟在經營。三家店所用的肉醬餡料,都是統一調配,確保生煎口味一致。

浙江中路的店生意也不錯,可是蔡阿姨覺得店面有點小。“萬一雲南中路拆遷了,那裡能應急,可如果能在老店附近找到店面,還是希望在那裡找,畢竟不想離開熟客。”

曾經,也有人看中了“舒蔡記”的手藝,找上門來想幫“舒蔡記”做大,當時滬上並沒有成規模的生煎連鎖店。蔡阿姨懷著小本經營的想法,怕店面一多,會模糊掉“舒蔡記”原本的口味。回過頭來想想,或許是錯失過商業良機,可“舒蔡記”畢竟也在現代餐飲的激烈競爭中,質樸而頑強地存活了下來。那些為了“網紅美食”排上幾小時隊的年輕人或許不知道,他們路過的一家街邊不起眼的生煎店裡,藏著並不亞於任何“網紅”的美味。

但是那些熟客們都知道。在這裡,普通話、上海話和五湖四海的方言都在小小的廳堂裡匯聚,盛著鮮肉生煎、香菇鹹肉菜飯、咖喱牛肉湯、蔥油拌麵、小餛飩、雪菜肉絲麵等各式熟悉美味的盤碗週轉騰挪。

如果哪天你的腸胃懷念起上個世紀的上海小吃,請記得這家叫做“舒蔡記”的生煎店。

相關推薦

推薦中...